半夏泻心汤类方.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4885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夏泻心汤类方.ppt(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

泻心汤类方在胃肠内科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FUYanlingPhD.,MD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一、伤寒金匮相关知识回顾,半夏泻心汤类方指下列5首方剂: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类方在伤寒论主要治疗痞证1.痞证的定义以心下痞满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一般不痛不硬,有时也见轻微痛、硬,甚至出现肉眼可见的痞块。

2.痞证的基本病机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胃不降,无形之气壅塞于心下。

3.人体气行四种基本形式升、降、出、入4.人体气行的二大枢纽脾胃、肝胆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清,降者降浊,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脾或胃的功能失常,常常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升降功能,所以脾胃升降失常多同时存在。

伤寒论论述的痞证主要有6种类型:

热痞(热痞兼表阳虚)寒痞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痞食痞,热痞脉症:

心下痞,小便黄,大便干、难,或粘滞不爽,或出血,或呕吐、吐血,牙齿出血,或目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或滑或数,面多赤色。

治法:

泻热消痞。

方药:

大黄黄连泻心汤。

煎煮:

开水浸渍大黄、黄连、黄芩,取其寒气,薄其苦味,以免直走下焦,不能作用于中焦。

热痞兼表阳虚脉症:

兼见恶寒、自汗。

治法:

泻热消痞,温复表阳。

方药:

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麻沸汤渍之,附子别煮取汁。

附子不仅能温表阳,也能温心胸阳气,温腹中阳气而散寒,温暖肾阳,故心下热壅的病证,同时存在表阳不足,或心阳不足,腹中寒,肾阳不足,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寒热错杂痞脉症:

心下痞,呕吐、下利,既见有寒象,又见有热象。

治法:

寒温并用,清热散寒,辛开苦降,和中消痞。

方药: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半夏泻心汤,人参、甘草、大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另加生姜4两,重用甘草至4两,根据部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症为“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主要病变在中焦脾胃。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消化道胃与肠的病变。

半夏泻心汤证由下面3个方面的基本证素构成:

热壅寒结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证的中心病变部位是“心下”心下非心脏之下,而是上腹部。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部位属于脾胃,脾胃的病变往往反映在该部位。

无形寒热壅塞心下,心下痞满(不硬不痛),脾胃升降失常,心下痞硬(或伴疼痛),继发产生水饮、食滞,胃粘膜病变:

炎症(充血、水肿、糜烂),胃壁肌肉张力异常(胃壁弛缓或张力过高),胃机械性阻塞,幽门痉挛或水肿、充血,胃壁神经末梢受刺激,胃排空减慢,心下痞满(或痞硬或疼痛),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主治病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中焦,在于心下。

我的认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全消化道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病变,从口腔以至肛门。

这是一个气分的方剂,主要治疗胃肠道粘膜、平滑肌运动异常。

由于热邪可以伤血,所以可以通过清气产生凉血作用,可以用于胃肠血分有热的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病变部位,胃,食道,结肠,肛门,口腔,十二指肠,空回肠,肝胆,1.口腔溃疡2.慢性食道炎3.急、慢性消化不良4.胃肠动力不足5.急、慢性胃炎6.胃、十二指肠溃疡7.肠道慢性感染性炎症8.肠易激综合征9.慢性结肠炎10.克隆氏病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12.急、慢性肝炎,消化道粘膜病变,亦往往涉及肌层,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症,X:

热气,Z:

脾胃中虚,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0,Y:

寒气,半夏泻心汤证XYZX、Y、Z都是变量假定病变程度可以用010定量则X、Y、Z可以是010间的任何一个量,半夏泻心汤证:

证素量的分析,半夏泻心汤证寒、热、虚三三相等的病症。

生姜泻心汤证以中焦寒气为主要,虚、热相对较少。

甘草泻心汤证以脾胃虚弱偏重,寒、热相对较轻。

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症寒热虚证素量的比较,连理汤证一个有代表性意义的汤证,热少,寒、虚重。

理中汤证又一个有代表性意义的汤证,无热,脾胃气虚、寒气壅聚。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也是一个有代表性意义的汤证,无寒,无脾胃虚,只是热邪壅聚。

几个相关汤证的寒热虚病变量的比较,半夏泻心汤XYZX、Y、Z是苦寒清热、辛温散寒、甘调补中三组药物的用量它们都是变量假定寒热虚病变程度为010度则X、Y、Z必须是相应的任何一个用量,半夏泻心汤方剂结构分析,X:

寒药用量,Z:

补中药物用量,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0,Y:

热药用量,一、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案郭,女,2002年8月初诊。

主诉:

腹痛、腹泻3年多。

现病史:

患者自1998年以来出现腹痛、腹泻,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和左侧中、下腹部,大便1日数次,量少,有粘液,排便不畅,有里急现象。

其人偏瘦,面赤,目赤,能饮食,尿气味大。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西医经胃镜、肠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二、半夏泻心汤类方病案分析,辨证:

胃肠热壅。

立法处方:

苦寒清泻。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6g黄连6g黄芩15g白芍12g生甘草3g。

6剂。

水煎服。

服药后大便畅通,次数减少,腹痛减轻。

守方减大黄至3g,另加连翘15g以清热利湿,加丹皮9g配合白芍清热、凉血活血。

7剂,腹痛、腹泻完全消失。

舌脉犹有热象,继续清热去湿,理气活血,以黄芩汤加味续服1月,以巩固疗效。

几点说明关于热(火)证的特征从10个方面诊察:

舌、脉、面、目、声、气息、喜恶、饮、食、二便。

有病则病受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苦寒泻之。

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甚至栀子金花汤。

清热解毒之品: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抗菌,预防肿瘤。

高某某的医案:

2011年8月11日的微博:

近年来重点研究经方剂量,包括经方本原剂量,收获颇多。

前天我的一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感邪,腹泻,高热,39.8度,昏蒙。

我处葛根50g、黄芩30g、黄连20g、甘草20g,一剂热降利止,再剂热退病愈。

常叹临床多少杯水车薪事,多少失之交臂的遗憾。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案刘,男,49岁。

1995年初诊。

主诉:

上腹部疼痛10余年。

现病史:

患者自10年前即因饮食不慎而出现上腹部疼痛,此后虽然屡经治疗,未能痊愈,往往因吃生冷饮食、饮酒等因素发作。

西医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时有反酸,恶心,烧心,大便干湿不调,脉细缓,舌略红,苔黄腻,面色微赤,手足不温。

辨证:

脾胃寒热错杂立法处方: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用半夏泻心汤化裁:

半夏12g干姜8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炙甘草6g大枣18g煅瓦楞子30g高良姜9g制香附9g。

7剂。

药后上腹部痛止,反酸、恶心基本消失。

大便较以前正常。

继续以此方出入,服至21剂。

上腹部疼痛未再复作。

关于人参、党参的功效人参是党参?

人参之力三倍于党参关于干姜、生姜生姜走而干姜守;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关于半夏的毒性毒性?

生熟之别。

生姜制之,姜有消除呼吸道损伤的作用。

关于大枣的作用大枣和中、护中,和百药。

几点说明寒热错杂诊断标准伤寒论没有说明。

十个观察点:

寒证和热证的特征同时存在。

关于良附丸寒性胃痛效果甚好。

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金铃子散、海贝散、左金丸。

关于腹痛的治疗腹痛的情况很复杂。

1.芍药甘草汤。

“腹痛芍草芩桂审”。

桂枝加芍药,小建中,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

2.海螵蛸、煅瓦楞子、全瓜蒌。

关于善后措施1.依据舌脉判断火热是否消除;2.少摄取热性食物:

辣椒、姜、葱、大蒜、牛羊肉、酒,等。

3.适当减少脂肪、动物蛋白类食物。

4.骨肉果菜食养尽之与除邪务尽。

关于微观辨证:

胃镜见胃粘膜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热多于寒。

若水肿、粘膜苍白为主,则为寒多。

寒多者重用温药,热多者重用寒药。

三、胃溃疡案王,男,50岁,1995年9月19日初诊。

主诉:

上腹部轻度胀满、隐痛10年。

胃镜发现小弯处有一直径约3.5cm的大面积的溃疡,溃疡面覆盖少许黄白色浓稠分泌物,糜烂,少量渗血,周边稍隆起,充血。

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但由于溃疡面大,且伴糜烂,西医力主手术切除。

伴泛酸、烧心。

舌边尖红,苔薄腻,黄白相兼,脉软,其人肤白,面微带寒气。

辨证:

中焦寒热错杂。

立法处方: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化裁:

半夏12g干姜10g黄芩12g黄连5g党参10g炙甘草6g大枣18g煅瓦楞子30g白芍15g蒲公英30g。

7剂。

服药1个月,诸症消失。

继续服药调理3个月,未再复发。

至医院胃镜复查:

溃疡愈合。

几点说明面色、肤色在辨证上的意义伤寒论: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十个观察点:

寒证和热证的特征同时存在。

叶天士:

肤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

白种人?

关于烧心的诊断意义关于泛酸的性质:

无热不作酸,四、慢性结肠炎案某男,腹泻13年,每日少则3、4次,多则7、8次,排便不畅,苦不堪言。

粪便常带黄白色胶状粘液,偶见条片状肠粘膜;伴腹中隐痛。

结肠镜检查:

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见多处小面积充血、糜烂,部分粘膜苍白。

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舌红苔腻,脉滑,面有寒色。

辨证:

寒热错杂于结肠。

立法处方:

散寒清热。

甘草泻心汤原方:

半夏12g干姜10g黄芩8g黄连3g党参12g炙甘草12g大枣18g。

7剂。

服药7剂,大效,各种症状全部消失,守方1月,出入加减,十余年之疾竟获痊愈。

嘱咐少食动物性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几点说明再谈寒热之象本案的寒象:

白色胶状粘液、结肠粘膜苍白、面有寒色。

热象:

结肠粘膜充血、舌红、脉滑。

再论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作用部位全消化道。

如果里急后重,反映直肠处瘀血、水肿,当加枳实、木香之类理气。

半夏泻心汤中具止泻作用的药物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甘草、党参三黄的作用部位常言芩上连中黄下。

其实不甚确切。

如黄芩可作用于中、下,黄连可作用于上、下,黄芩汤、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黄连汤、益气聪明汤。

再论甘草的作用及其用量:

益气、缓急、止泻。

抗过敏、抗心律失常用大量。

五、肠易激综合征康,男,39岁。

2006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

腹泻3年。

现病史:

自2003年起出现腹泻,每因身体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发生。

有时外界一阵凉风刮过也能引起腹泻。

坐上温度较低的椅子也引起腹泻。

手接触凉水也引起腹泻。

然饮食正常。

唯腹泻日久,其体力较弱,讲话时有气息不相续的现象。

脉虚大略数,苔黄腻,舌质红,面色偏黄。

辨证:

肠道寒热错杂,中气虚损。

立法处方:

温中益气,清热止泻。

用甘草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8g黄连3g党参15g炙甘草12g大枣20g7剂。

7剂服完,1个月中无腹泻,腹无所苦。

半年后,因腹泻复发前来求治,其证仍属寒热错杂。

处原方7剂,痊愈。

几点说明肠易激综合症的基本证型:

寒、热、寒热错杂三型。

半夏泻心汤类方的效果很好。

关于风寒诱因在风寒为诱因的情况下,不一定寒病。

关于腹部发凉或发热的感觉感到腹部发凉,不一定是寒证;感到腹部发热也不一定是热证。

六、药源性腹泻某女,63岁,患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长期服缓泻剂,以求排出毒素,日久遂致泻利不止,日排便近5、6次,大便中常夹杂未消化食物,不敢排气,否则大便随矢气而出。

其人恶寒喜暖,消瘦,不欲食,食少,声低气怯,懒言语,头重不欲举,肠鸣漉漉。

烦躁,恶人声。

面色白,舌尖边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小数。

辨证:

寒热错杂于脾胃,中气虚损。

立法处方:

甘草泻心汤:

半夏12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炙甘草12g大枣25g服药5剂,腹泻完全停止。

继续用补益脾胃,利湿化浊方法调理。

几点说明攻下对人体的影响损伤胃肠津液;损伤脾胃阳气;损伤肾阳。

武行长的病案关于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调理脾胃十分重要。

任何疾病,见脾胃病变,一定要注意予以治疗,恢复脾胃的收纳、消化与吸收功能。

七、肠道寒热错杂、浊热弥漫某男,60岁,患冠心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脉搭桥术后5日,胸痛,心下满,不欲饮食,每日从静脉给予营养。

微呕,大便溏,色酱质粘,日再行,肠鸣音亢进。

尿短黄。

神志时清时浊,嗜睡,鼻鼾,口张,不欲语言,声低浊。

面色暗红。

脉虚大、缓,舌苔黄厚,质红。

辨证:

脾胃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浊热弥漫,正气大伤。

立法处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15g干姜10g黄连5g黄芩15g甘草10g大枣30g人参10g(另煎兑服)。

3剂大效。

神识清,知饥能食,不呕。

胸痛、心下满等症状消失。

舌苔退。

转方用小柴胡汤调理善后。

出院以后用化痰清热、活血通络治疗,防止凝血。

几点说明脾胃升降,升清降浊内环境与疾病中医在许多情况下是整体治理环境,如呼吸道感染,湿浊蕴积,去其湿浊武行长的病案关于脾胃为土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调理脾胃十分重要。

任何疾病,见脾胃病变,一定要注意予以治疗,恢复脾胃的收纳、消化与吸收功能。

八、口腔溃疡案杨,男,1947年出生,教师。

主诉:

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近10年。

现病史:

近10年来反复经常发生口腔溃疡,或在舌粘膜,或在颊粘膜,疼痛,妨碍饮食。

且经常上腹部不舒,纳差,不渴,大便难而少。

查:

形瘦,面呈虚寒之色,脉细缓,舌苔白薄微腻,舌尖边红。

辨证:

脾胃寒热错杂。

立法处方:

用半夏泻心汤:

以干姜12g半夏12g党参15g生甘草10g大枣25g黄芩6g黄连3g。

7剂。

服药后诸症逐渐消失。

口腔溃疡愈合。

后用升阳益胃汤、桂枝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调理2月。

随访5年未复发。

几点说明关于口疮火伤,寒伤,湿热伤。

火伤者导赤散;寒伤者甘草干姜汤;湿伤者甘露消毒饮。

关于生冷饮食物理的寒;化学的寒。

物理的寒易知,化学的寒难明。

寒症、热症总结,寒、热的脉症,三、几张代表性的舌象图解说,舌质红,苔厚,腻,色黄白相间:

热+,湿浊+,舌质淡红,苔薄略少+、色白:

脾胃气虚,湿浊-,舌质淡白+,略胖+,苔薄白:

脾胃虚、寒+,水湿+,舌质红+,苔黄腻:

内热,湿浊+,舌质淡红,舌尖略红+-,苔中根部黄腻,余处薄白:

湿热+,半夏泻心汤类方可治胃肠道各种疾病,从口腔到直肠,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功能性和器质性。

临床首在“识证”,也就是辨证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只有辨证正确、准确,一切才有基础。

将疾病诊断和辨证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中医界成功的经验: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时抓住“寒热”:

寒热的有无,寒热的多少,寒热的上下,寒热的内外。

对寒热的辨证最重要的依据是舌、脉和面色。

四、结语,谢谢大家Thankyouforyour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