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4990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2018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与生活实际相符的是()

A、小明体育考试立定跳远的成绩是10m

B、小明家的台灯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1A

C、巴中冬季平均气温为﹣30℃

D、正常情况下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N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详解】A、小明体育考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大约2m左右,10m太远,故A与生活实际不相符;

B、台灯的功率大约20W左右,工作时的电流约:

;故B与生活实际相符;

C、巴中冬季平均气温在10℃左右;故C与生活实际不相符;

D、中学生的质量一般在50kg左右,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重力

;故D与生活实际不相符;

故选:

B。

【点睛】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快,在固体中传播最慢

C、乐音的三个特征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D、悦耳的声音是乐音,它不会成为噪声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时需要介质;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音色;

(4)噪声是指影响人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声音,需要根据人们的需要来进行解释。

【详解】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发声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不会立即消失,故A错误;

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快,故B错误;

C、响度、音调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故C正确;

D、我们学习或休息时,悦耳的歌声也会影响我们而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噪声等,难度不大,重点考查学生对声音全面知识的掌握,要对其加以强化记忆。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春,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属于升华现象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属于液化现象

C、深秋,树叶上形成“霜”属于凝固现象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属于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详解】A、初春,湖面上的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故A错误。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深秋,树叶上形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

B。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

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4、小明在湖边散步时,看到水中的鱼在“白云”中穿梭,下列说法正确的()

A、小明看到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明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小明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鱼位置要深

D、小明看到水中的鱼和“白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水面成像、平面镜成像、我们看到物体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看到水中的筷子变弯、水底变浅等;

【详解】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虚像,出现在水面上的,因此看到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正确,人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折射进入空气,再进入人的眼睛的,因此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偏高;故BCD错误。

故选:

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

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

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5、下列有关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温度一定降低

B、燃料的热值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没有发生热传递,就不能谈热量,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根据热值概念可得热量公式

,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可知燃料放出的热量与质量和热值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详解】A、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由

可知,燃料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质量和热值有关,仅根据热值的大小无法确定放出热量的多少,故B错误;

C、热量是一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或“放出”,不能用含有。

故C错误;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种类不同,状态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故D正确。

故选:

D。

【点睛】此题考查了温度、内能、热量的关系、热值的理解、热量的理解、比热容的理解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

要特别注意: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是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热。

6、下列有关热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柴油机顶部是火花塞,吸气冲程吸入的是空气

B、热机的工作原理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内燃机压缩冲程时体积增大,内能减少,温度升高

D、热机效率可以等于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热机工作时将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机的顶端是火花塞,吸气冲程中吸进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的顶端是喷油嘴,吸气冲程中吸进的是空气。

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是关闭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越到明火剧烈燃烧,产生了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运动,将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机械能。

由于存在热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详解】A、柴油机与汽油机结构上存在差异,汽油机的顶端是火花塞,吸气冲程中吸进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热机是将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活塞机械能的机器。

故B正确;

C、内燃机是最常见的热机。

在内燃机的压缩冲程,活塞压缩燃气做功,使工作物质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故C错误;

D、热机工作过程中,尾气带走大量的热量,另外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克服机械摩擦及机械散热损失能量等,所以热机获得的有用机械能很少,机械效率远小于1.故D错误。

故选:

B。

【点睛】此题考查了热机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及热机效率。

明白其工作原理,熟悉工作过程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础。

7、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是因为惯性突然增大

B、人推小车没推动,是因为人对小车的推力小于地面对小车的阻力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则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惯性是指任何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只有质量有关,质量不变,惯性不变;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一定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平衡力大小相等;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详解】A、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故A错误;

B、人推小车没推动,小车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大小相等,故人对小车的推力等于地面对小车的阻力,故B错误;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正确;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惯性现象的理解以及平衡力的特点,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所学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8、如图所示,在处于水平平衡的杠杆上A点,挂上4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

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作用在杠杆B点的力最小的是()

A、6NB、1.5NC、3ND、15N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

即可求出作用在杠杆B点的最小力。

【详解】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则OA=3L,OB=4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则

故选:

B。

【点睛】此题考查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关键知道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间距离为力臂是最长的力臂。

9、下列实例中,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是()

A、热气球静止在空中

B、用活塞式抽水机抽水

C、火车进站时刹车后还要继续前进一段路程

D、两船并列航行时要保持安全距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每一项是否用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详解】A、热气球静止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即保持平衡状态,是因为此时的重力和空气向上的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即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

故A不符合题意;

B、抽水机抽水,通过活塞上移使活塞下方的气压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上来,利用了大气压,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

故B不符合题意;

C、火车进站时刹车后还要继续前进一段路程,是因为火车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

故C不符合题意;

D、两艘并列同向行驶的船只,两船之间的水流通道变窄,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小于两船外侧的压强,会形成向内的压强差,使船相撞,所以,两船并列航行时要保持安全距离。

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

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此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了流体压强与流速、大气压的综合应用和惯性等知识点,重点是用流体压强解释有关的现象。

关键要灵活运用所学力学知识加以分析。

10、一位体重为50kg的同学在跳绳测试中,1min跳180次,每次腾空的最大高度平均为4cm,则他在跳绳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

A、3600WB、6000WC、500WD、60W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知道,该同学的重力是:

G=mg=50kg×10N/kg=500N,每次腾空的最大高度平均是:

h=4cm=0.04m,所以,跳一次克服重力做功是:

W=Gh=500N×0.04m=20J,又因为1min跳180次,则imin所做的总功是:

W总=180×20J=3600J,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是:

P=W总/t=3600J/60S=60W,故选D。

11、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绝缘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但能够带电

B、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内没有电子

C、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水溶液,橡胶等

D、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内部有正电荷自由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绝缘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不容易导电,但能带电,故A正确;B、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但电子很多,故B错误。

C、根据定义可知,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通常情况下橡胶是绝缘体,故C正确;D、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内部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1)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2)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12、下列有关磁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感应现象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只与电流方向有关

C、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D、地理S、N极与地磁S、N完全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场两极并不是完全重合;通电导体运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运动的方向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详解】A、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通电导体运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运动的方向有关,故B错误;

C、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故C正确;

D、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场两极并不是完全重合,而是存在一定的磁偏角,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磁场、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特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等,都是电与磁当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应重点加以区分。

13、下列有关信息和能源说法正确的是()

A、电吹风主要利用电磁波的能量特性进行工作

B、我国自主建立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C、煤、石油、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属于可再生能源

D、日前世界上已投入使用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聚变发电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电吹风主要由电动机和电热丝组成,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电热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连续利用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将原子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转变为电能的系统和设备,通常称为核电站,核电站是一种高能量、少耗料的电站,核燃料裂变过程释放出来的能量,经过反应堆内循环的冷却剂,把能量带出并传输到锅炉产生蒸汽用以驱动涡轮机并带动发电机发电。

【详解】A、电吹风主要由电动机和电热丝组成,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电热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目的为了加热空气得到热风,没有应用电磁波,故A错误;

B、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B正确;

C、煤炭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水力、太阳能和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

D、核电站是以铀为燃料,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又把内能转化为发电机子的机械能,最终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电磁波的传播、核裂变及能源的分类,知识点较多,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所示电路中,开关能够同时控制两盏灯,且两灯发光情况互不影响的电路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两盏灯发光互不影响,说明它们是并联的,开关能同时控制两盏灯,说明开关一定是在干路上的,四幅图中只有B图符合题意,故应选B。

【考点定位】电路的连接

15、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闭合开关S,滑片P由中点逐渐向右移动的过程中()

A、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

B、电流表A的示数不变

C、电压表V1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变大

D、电压表V1示数与电压表V2示数的差值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根据电源的电压可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变化,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进一步得出电压表V1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变化,再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1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R两端的电压变化,然后判断电压表V1示数与电压表V2示数的差值变化。

【详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V1测电源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所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滑片P由中点逐渐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由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故B错误;则电压表V1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变大,故C正确;由

可知,R1两端的电压变小,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R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故A错误;由电压表V1示数与电压表V2示数的差值等于R1两端的电压可知,两者的差值变小,故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涉及到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分清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电表所测的电路元件是关键。

16、如图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闭合时,L1、L2都能发光,一会儿后,L1亮、L2熄灭,电流表示数变大,则电路故障原因可能是()

A、L1短路B、L2短路C、L1断路D、L2断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闭合开关,灯泡都能发光,电流表、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正常。

出现故障时可根据灯泡的发光情况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即可判断故障位置。

【详解】A、如果灯泡L1短路,则L1熄灭,L2亮,电流表示数变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灯泡L2短路,则L2熄灭,L1亮,电流表示数变大,故B符合题意;

CD、如果灯泡L1(或L2)断路,整个电路断路,则L1、L2电都熄灭,电流表示数为零,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判断电路故障的分析能力,电路故障分短路和开路两种情况,关键是能根据灯泡或电表示数变化等现象找出故障位置,平时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再结合理论分析,便于掌握。

1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B、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材料和长度

C、电动机工作时产热的多少可用Q=UIt计算

D、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压且电路是通路,电路中才有电流。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电动机工作时产热多少克通过焦耳定律计算,即

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详解】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不一定有电流,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故A错误;

B、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故B错误;

C、电动机不属于纯电阻电路,故产热多少只能用

计算。

故C错误;

D、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故D正确;

故选:

D。

【点睛】此题考查电学的多个知识点,理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明确影响电阻的诸多因素、理解电动机属于非纯电阻电路、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可解答此题。

1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

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在某一端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小灯泡消耗的功率为0.9W;当滑片P移至中点时,电压表示数变化了2V,此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且消耗的功率为2W.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

B、电源电压为10V

C、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10Ω

D、滑片P在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3.6W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当滑片P在某一端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小灯泡消耗的功率为0.9W;当滑片P移至中点时,电压表示数变化了2V,此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且消耗的功率为2W,由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大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0.3A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由P=UI可得,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

UL=

=3V,当滑片P移到中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大,由电压表示数变化了2V可知,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L′=UL

2V=3V

2V=5V,因此时灯泡正常发光,且灯泡的功率PL′=2W,所以,由P=UI=

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RL=

=12.5Ω,故C错误;

(2)当滑片P在最右端时,灯泡的电功率两端的电压UL=3V,电路中的电流I=0.3A,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由I=

可得,电源的电压:

U=UL

IR=3V

0.3A×R滑-----------①,当滑片P移到中点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L′=5V,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I′=

=0.4A,电源的电压:

U=UL′

I′×

=5V

0.4A×

------------②,因电源的电压不变,所以,3V

0.3A×R滑=5V

0.4A×

,解得:

R滑=20Ω,故A正确;电源的电压U=UL+IR=3V

0.3A×20Ω=9V,故B错误;(3)滑片P在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PR=I2R滑=(0.3A)2×20Ω=1.8W,故D错误。

故选:

A。

【点睛】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比较滑片P在某一端点和滑片P移至中点时灯泡消耗的功率判断开始时滑片的位置,根据P=UI求出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结合电压表示数的变化判断滑片位于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根据P=UI=

求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当滑片P移到最右端点时,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电源的电压,滑片P移到中点时,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利用电源的电压不变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进一步求出电源的电压;(3)滑片P在最右端时,根据P=I2R求出滑动变阻器的功率。

二、填空题

19、“端午深情,粽叶飘香”,其中“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_______;煮粽子时是通过_______方式增大粽子内能的。

【答案】

(1)、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2)、热传递

【解析】

【分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

【详解】“粽叶飘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在做无规则运动;煮粽子时,粽子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粽子的内能增加。

故答案为:

(1)、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2)、热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分子动理论和热传递的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0、出于安全和环保考虑,巴中市政府为喜爱户外烧烤的市民提供了专门的场所。

烧烤主要燃料是木炭,已知它的热值是3.4×107J/kg,那么84g的木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_______J,如果这些热量的50%被水吸收,则能使初温为20℃,质量为17kg的水,温度升高到_______℃。

【答案】

(1)、2.856×106

(2)、40

【解析】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