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506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docx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

星云大师:

如何坐禅

星云大师:

如何坐禅

一.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

其实,六祖大师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又说: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

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

因此,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

参禅虽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

如何坐禅?

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坐禅的方法与常识:

1要独坐静室:

初学者参禅打坐,最怕干扰,因此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而且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

2要盘腿结印:

盘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盘腿,精神则不易集中。

盘腿分为单盘及双盘。

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脚交叉而坐,或挂腿均可。

腿盘好了,双手抄手结印放在肚脐下,可使气血通畅。

3要宽衣松带:

坐禅时,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尽量避免穿著西装、牛仔裤、窄裙等紧身衣裤,手表、眼镜、腰带等束缚身体的物件,都要松开或去除,使身体松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

4要摇身搓手:

上座后,可以轻轻摇动身体,使身体保持在平稳舒适的姿势。

两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

参禅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因为参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参究真理。

5要裹膝周全:

坐禅时,可用毯子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以防风寒入侵关节。

6要平胸直脊:

禅坐时,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弯腰驼背。

坐垫要松软,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即可。

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碍气血畅通。

7要出气和顺:

调息是修定的入门方法,初学者依“毗卢七支坐法”做好调身的基础后,紧接著就是调息。

息就是呼吸。

一呼一吸,出气入气要均匀和顺;气息未调,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

8要看心不分:

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

如《佛遗教经》说: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此外,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

1要名师指导:

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

2要自我察觉:

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

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

3要虚心无求:

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

4要把持中道:

六祖大师说: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动、不著妄。

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有无的两边。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链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

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

贪图神通:

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

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自我闭塞:

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

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邪知邪见:

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

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

妄动散乱:

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

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

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

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

用不净观对治贪欲。

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

用慈悲观对治嗔恨。

慈悲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

用因缘观对治愚痴。

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用数息观对治散乱。

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用念佛观对治业障。

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

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

内住:

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等住:

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安住:

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近住:

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

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调顺:

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寂静:

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最极寂静:

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专注一趣:

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等持:

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

夺心不夺境:

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

夺境不夺人:

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

人境两俱夺:

人与境皆忘。

人境俱不夺:

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

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

初关:

要能超凡入圣。

重关:

要能入圣回凡。

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牢关:

凡圣俱泯。

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

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

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

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

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

二.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个人每天百般的忙碌,总是为身体而忙,甚至为别人而忙,却很少想到要修心养性,要为自己的心来忙。

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

他娶了四个夫人:

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爱;二夫人擅于理家,平日操持家务,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是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三夫人年轻又有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最心爱的是四夫人,年轻貌美,与富翁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

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将死亡,他想到自己万贯家财,妻妾儿女这么多,如果就这么一个人寂寞的死去,实在有点不甘心。

于是在临终前,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

“四夫人!

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

我请求你陪我一道儿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

“你怎么会这么想?

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死?

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大富翁无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三夫人一听,吓得直发抖,连忙道:

“这是不行的,我还年轻貌美,你去世了,我还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来,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说:

“不能!

不能!

我怎能陪你死呢?

这个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务,我死了,这个家由谁来理呢?

况且你过世以后,我还要替你举行丧礼。

为了夫妻的感情,我会送你一程到山头,但是我不能与你一同去死。

你还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平时记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

“大夫人!

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

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黄泉路上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随我一道儿死吗?

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

“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好还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

富翁一听,感叹地说道:

“唉!

过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忘了。

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竟然狠心离开我,不肯陪我死。

想不到我没有重视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

唉!

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我不早些对你好呢?

这个故事中,从未离开的四夫人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平常我们为了这个身体,给它化妆、营养、运动,种种的爱护、照顾,但是,到了百年以后,这身体就不是我们的了。

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会喜离忧的财富。

平常我们也是多方积聚金钱,不肯舍离。

但是当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带不去,最终还是要让给别人。

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很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

从未获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

平常最不知照顾,可是,人生百年之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

心有真心,有幻心,我们要“知心如幻”,真心才会现前。

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现在医学发达,有的人心脏有了毛病,可以换心。

医学上的换心,换的是肉团心,现在我们所讲的,不是心脏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随我们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到处来去的这个心。

我们上天堂也是这个心,下地狱也是这个心。

所以,我们要换心,主要就是把我们恶的心换成善的心,把坏的心换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换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换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换成净的心,把小的心换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换成爱的心,把愚痴的心换成智能的心。

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换成真心。

心是我们自己的,可是,我们又何尝能懂得自己的心呢?

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譬喻形容我们的心,今列举十种来说明:

心如猿猴难控制:

古人以“心猿意马”来形容心,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心如电光刹那间:

我们的心好像石火电光,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

心如野鹿逐声色: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饥渴了,便四处追寻草原。

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抗拒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心如盗贼劫功德:

我们的身体如同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就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的善事功德。

如果我们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心如冤家身受苦: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

所以,有一首诗说: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心如僮仆诸恼使:

心好象是我们的书僮、仆人,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烦恼,这些烦恼都能蒙敝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

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是身体的国王,能够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听心的命令在执行任务。

心如泉水流不尽:

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尽。

心里的智能泉源,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我们能有效的运用,永远也不虞匮乏。

心如画师描彩绘:

《华严经》说:

“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

”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绘种种的图画来。

心中希圣求贤,自然浮现圣贤的面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随心生”,就是此意。

心如虚空大无边:

我们的心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常新”。

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的心一生,诸法跟著生起;“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一灭,万法跟著幻灭。

因此,我们的痛苦或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的心自己招感的。

说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莫以肉团心为心,莫以喜怒哀乐为心,莫以见闻觉知为心,莫以贤愚利钝为心。

我们不要以为心脏、肉团心是我们的心,喜怒哀乐是我们的心,见闻觉知是我们的心,好坏智愚是我们的心。

其实,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

所谓真心,如《金刚经》说:

“过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甚至于我们所造的罪业,在有为法的相上而言,罪业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从真心本性上来说,罪业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灭,罪也就没有了。

所以,有一首偈语说: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如果你用无心证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因此你修行也没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没有减少什么。

《五苦章句经》说:

“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

”我们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

从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圣,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凡。

我们的心时而佛祖、菩萨、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一天当中不知在十法界中来去多少回。

你发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吗?

不就是菩萨心吗?

你想布施,你想为人服务,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吗?

你起了贪、嗔、愚痴,想算计人,想杀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吗?

所以,在我们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

以天台家的说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谓“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

为什么真心难找?

主要的是,有的人“骑牛觅牛”,骑在牛身上,却忘记了牛在那里。

或是“刻舟求剑”,船在大海里前进,一不小心,剑掉到海里去了,他在船上划个记号,要待有空再找;剑在此处掉入海里,却到彼处去找,怎么找得到剑呢?

“镜里寻头”,在镜子里面找头,镜子里面的头怎么是我的呢?

“水里捞月”,水里的月亮,你怎么捞得起来呢?

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实的月亮在那里,真实的头在那里。

我们的心,对于爱嗔、是非,是没有标准的。

所以,知心如幻,爱嗔那里有标准?

因此,经云“三际求心心不见”,亦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

“两眼看前眼不见”,两个眼睛看着前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画宝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就是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

所以,《华严经》说:

“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境界。

”佛的境界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真心。

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

所以大家有时候要能回头,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头是岸,有时回头会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要能转身,转身会有更宽广的世界;要换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换成如真如实的心,尤其重要。

三.如何不著心?

 

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

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

要不依身:

“智者观心,愚者枯坐”,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

要不依心:

打坐虽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著。

不依三界:

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

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

所以,古德有云:

“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只要我们能心无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黄金也能消化;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在回忆过去,贪著现境,幻想未来,真是滴水难消。

因此,《般若经》中说: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

所谓“一心开二门”,我们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

我们在生死里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驴腹马胎,六道轮转。

这就是心生灭门。

要杜绝生死流转,要成佛脱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门。

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

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

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

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

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不能与真理契合,所谓“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

”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依然迷而又迷。

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

心一转即是。

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进入真如门,不能与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话,即使参禅入定,有的时候也有危险。

在佛经里记载,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飞行,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天女演奏美妙的乐音,这五百位仙人心一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坠地。

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修禅,即使证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还是危险的。

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是一个苦行头陀。

有一次听闻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当时有人问他:

“大迦叶!

你是一个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为什么你一听到音乐,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呢?

大迦叶回答说:

“我于人天诸欲,心无贪著,我的禅定工夫,确实已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尘等欲染,不起贪著。

现在,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能之声,智能所作的声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听,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禅定的功夫还不够。

因为,住心容易生起嗔恨、贪欲、愚痴之心。

住心就是心随境转,什么样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转动。

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宋朝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他们对参禅都曾下过相当的工夫,对禅定也有很深的体悟。

有一次,兄弟二人应朋友之请,去参加宴会。

在宴会里,歌舞饮酒,种种的欢乐。

哥哥程颢随缘放旷,跟著大家饮酒谈笑,唱歌跳舞。

弟弟程颐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学者,怎么能随波逐流,跟这些俗人歌舞同欢?

于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终人散。

第二天,弟弟终于忍不住对哥哥抗议:

“我们是规矩的学者,怎么可以随顺流俗,与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

哥哥叹了一口气说:

“弟弟!

你好辛苦喔!

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过去了吗?

你怎么到今天还把它摆在心上呢?

哥哥虽然眼观歌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然身不歌舞,言绝俗论,心中的葛藤却纠缠不休,反而障碍了道的清明。

过去,也是在一个歌舞同欢的场合里,有一个修行人,面对种种的节目表演,他始终紧闭双眼,看也不看。

节目表演一半,有人来收取观赏费,一个人一百块钱,这个修道者说:

“我没有看啊!

我何必要给钱啊!

收费的人说:

“你怎么没有看?

你坐在这里,不是在看吗?

他说:

“我眼睛闭起来的呀!

我没有看啊!

“喔!

你没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费用要加倍。

这是什么意思?

眼不看,心贪著,这也是不行的。

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经一条大河,水势汹汹。

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禅师很慈悲的把这位女子背负过河。

事后禅师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是徒弟却始终挂碍在心里。

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师父质问:

“师父!

你平常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但是几个月前,师父却亲自背负一名美丽的小姐过河,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休禅师一听,桌子一拍,他说:

“唉呀!

徒弟呀!

你太辛苦了。

我只不过把那名女子从河的这边背到对岸的那边,不是早就放下来了吗?

你怎么把那位女子背在心上背了三个月呢?

你太辛苦、太辛苦了!

心有贪著,不能入禅,不能入定。

过去,有一位郁多罗伽仙人,他本来想到一个树林里去参禅,但是树林里每天都有鸟叫声吱吱喳喳,他嫌烦,于是改到水边去参禅,但是水里也有很多的鱼在跳跃戏水,也有很多的声音,他又生起嗔恨心。

他恨鸟叫,几乎要把树林砍伐净尽;他恨水里的鱼不停跳跃,于是就发了个誓愿:

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们这许多鸟、鱼统统都抓住。

由于这个境界影响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

因此,后来这个郁多罗伽仙人虽因禅定而得到了人天果报,但是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由于他的恶愿,后来下堕,沦为臭鼬。

所以,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别,心有妄念,心有爱嗔。

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有一首偈语说: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另有一首偈语说: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

”所以,即心即佛。

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别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著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四.妄固缚人,净如何缚人呢?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别心来处理人事,用爱嗔的念头来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坏之心、善恶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拣择、分别里,还有种种的比较、计较。

然而所谓“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并无特别深奥之处,只要我们能舍离分别心,把是非、善恶的观念去除,当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没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别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别对待。

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著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因此学佛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执著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

因为烦恼虚妄固然可以束缚我们,清净涅槃一样能够成为障碍。

正如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刚经》说: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要渡河,如果没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过了河,便要舍船上岸,总不能背著船走。

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参禅、礼拜、布施、持戒等,当你得度以后,这一切法门也一样要放下。

你不放下,执著参禅,执著打坐,又如何能解脱自在呢?

佛教有所谓大乘、小乘。

大乘菩萨的修行,就是心不著物,他的心不在对待法上分别,因此烦恼与涅槃在他看来是一而不二,他把烦恼当作涅槃,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但是小乘的罗汉就有分别,有计较。

在《维摩经》中有一段记载:

很多的大乘菩萨和小乘罗汉聚集在维摩丈室里,有一位天女从空中撒下很多美丽的花朵。

这些花朵飘落在菩萨身上,随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罗汉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凭罗汉用手去拂除,还是弹不去。

这是比喻菩萨的心中不著一物,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此,能让心中空无一物,则不但烦恼不会执著,涅槃也不会执著。

而声闻、罗汉,这些小乘心有所执,因此,纵使烦恼妄想能断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缚。

所以,在佛教里认为,小乘的声闻、罗汉执著一切诸法而来参禅打坐,就如同蚕之吐丝,束缚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圆明真智给法执捆绑了。

如同一个人有病,要吃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执著这个药,你执著这个药,也能成病。

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

像小乘的声闻罗汉们,讨厌喧嚣烦闹,太热闹了,就不能安静修行,非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闭关才能修行,这就如同弃面求饼,我不要面粉,但是我喜欢吃馒头、烧饼。

烧饼是从面粉调制而成的,你不要面粉,那里有馒头、烧饼呢?

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