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507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了四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的内容,分别是:

走近科学、用感官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本册教材是一年级首次开设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2、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3、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区分科学家与工程师。

2、制作小实验,获得发现与实验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1、小小科学家1课时

2、小小工程师1课时

3、上好科学课1课时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

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

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教师活动:

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老师知道……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舞蹈家……)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

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板书:

科学家)

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

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

小结:

让学生说说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活动二:

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

读图,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

观察实验记录发现(板书)

师:

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

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师:

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

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

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师:

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辛苦工作和实验,我们人类才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大树是怎么长高的?

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

实验之前先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实验结束及时将实验结果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

实验过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并把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说说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回答奥秘的人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地球里面有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

师:

一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

小结:

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第一节科学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大自然奥秘的。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多动手,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实验记录发现

教学反思: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

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自制铅笔加长器:

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2)商店出售的铅笔加长器成品。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一:

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师:

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师:

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学生回答个性备课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

(板书:

工程师)

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学生交流、了解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工师的工作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感知,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工作的图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

板书:

设计、发明、制造产品什么不一样。

活动二:

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还有哪些属于工程师的杰作。

认识冰箱、飞机,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师的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

(注意事项:

交流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技,比如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

活动三: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师:

小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像工程师一样的事情呢?

谁来说说看。

师出示一支短的铅笔师:

小朋友们,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

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

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

教师巡视

师:

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搭积木、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最好能简单的画一下设计图。

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

报纸、吸管、空心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棒、塑料棒等尝试制作加长器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学生观察并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

己的改进有启发。

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设计发明制造产品

教学反思: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难点:

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主动遵守。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一:

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教师活动:

师:

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学生活动学生参观、熟悉科学实个性备课实验室,老师先带大家参观一下。

验室教师引导并介绍实验室

师:

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

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

(比较前面:

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

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实验室的特点)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活动二:

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活动三:

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师:

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饮料瓶、水装有不同高度的水。

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实验室的量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上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筒、量杯可拾好器材等。

(注意事项:

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比较水的多有没有规则意识。

师:

同学们,其实不仅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是不一样的,科学课与其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

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P3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的这张图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多少的器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

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份有班级特色的上好科学课的规则。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

单元教学目标:

1、识别感觉器官,运用某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2、通过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3、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感官观察事物,发现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

4、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性。

2、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现象。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课时安排:

1、认识感官1课时

2、感官总动员1课时

3、借助工具观察1课时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

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

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

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

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描述物体的特征

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

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五、总结本课

师:

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感觉器官。

师:

小朋友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一起认识了人身体上的感觉器官。

那老师

现在来考考大家,小朋友们记得有哪些感觉器官?

学生回答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皮肤感觉软硬冷热等等。

二、授课:

(1)观察蜡烛

师: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感觉器官,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老师的手中有一个蜡烛,每个小组拿到后用我们刚刚说出的观察方法好好观察蜡烛,并打开实验册第五页把你们观察到的写在实验册上,最后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老师提示观察蜡烛不能用嘴巴尝的方式。

各小组领取一个蜡烛开始观察,观察结束后学生回答蜡烛的颜色,形状,闻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摸上去滑滑的,软软的,油油的。

师:

刚刚有小朋友说看到了蜡烛中间这白色的灯芯,那么这白色的灯芯是做

什么的呢?

(学生回答点火)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蜡烛点燃,观察点然后的蜡烛,告诉老师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也不要忘了把你们观察到的记在实验册上。

老师把每一小组的蜡烛点燃,提醒蜡烛点燃后不能直接去触摸但可以将慢慢靠近来感受温度。

师:

现在好多小朋友都有了许多新发现,但是点燃的蜡烛温度很高,那我们

把它吹灭后再来闻一闻它的气味。

老师倒数321,学生把蜡烛吹灭,闻了闻蜡烛的气味,实验结束。

学生回答蜡

烛会融化,白色灯芯会变黑,有烧焦的气味等等。

(2)品“茶”活动

师:

在刚刚的观察蜡烛活动中,我们有一个感觉器官没有用到,小朋友知道

是什么吗?

(用嘴巴尝)下面我们进行的实验就需要我们的嘴巴里的舌头了。

老师会给每个小组发三杯饮料和眼罩,首先我们只用小眼睛和鼻子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三杯饮料分别是什么?

老师将饮料发给各小组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学生回答,可以通过眼睛看,鼻子闻分辨出可乐雪碧芬达。

师:

刚刚好多小朋友都正确说出了三种饮料雪碧可乐以及芬达,那么现在老师就增加实验的难度,小组长把眼睛蒙上,其他小朋友给他喝一杯饮料,看看哪个小组长可以猜对。

各小组长用眼罩蒙住眼睛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学生汇报结果。

师:

看来刚刚那个实验没有难倒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请每个小组长把眼睛蒙

上的同时也把鼻子捏起来,这时候让他去猜一杯饮料,他还能猜对吗?

学生开始实验,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师:

刚刚的实验有好多小朋友并不是一次就猜出来喝到的饮料。

有哪个小组

长想说说两次尝饮料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用鼻子和舌头可以猜出来,第二次只用舌头不容易猜出来。

师:

刚刚我们发现只用舌头这一种感觉器官很难分辨出饮料,但我们如果加

上鼻子闻,眼睛看是不是很容易就分辨出饮料。

那么以后观察物体时能不能只用一种感觉器官呢?

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应该把用好多感觉器官一起观察。

(3)挑西瓜

师:

刚才的实验所有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已经知道了感觉器官的综合运

用。

那么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帮一个忙?

图中有这么多西瓜,那个小朋友能运用感觉器官帮老师挑一个好的西瓜呢?

学生回答看颜色,看花纹,拍西瓜听声音,闻一闻等等。

师:

刚刚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么以后去买西瓜的时候,每个小朋

友一定可以帮父母挑一个非常好吃的西瓜的。

板书

感官总动员

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嘴巴尝皮肤摸

教学反思: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

(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师材料:

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

观察指纹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

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

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

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

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总结

师: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教学反思:

 

第3单元用大脑思考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2、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

3、借助解暗箱活动,体会当意见不一致时,交流、磋商、讨论的重要性。

4、针对树叶变黄的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单元重难点:

重点:

认识什么是猜想,什么是事实。

难点:

对猜想进行验证。

课时安排:

做个小侦探1课时

暗箱里的秘密1课时

树叶变黄了1课时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2、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3、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依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猜想。

难点:

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五球碰碰球架(又名牛顿摆、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

1.你看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

2.谁破坏了蜘蛛网?

3.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的答案.

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看一看下面的现象

玩碰碰球.

1.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

2.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

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

先猜猜,再试试.

四.拓展探究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总结回归

师:

今天大家学到什么?

生:

教学反思: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解暗箱活动,体会依靠信息猜测的过程。

2、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3、猜测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4、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

教学重点:

猜暗盒里的障碍物的位置。

教学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情况。

教法:

实验探究法

学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暗盒、暗箱、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师:

我们学过观察,学过猜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让我们把观察和猜测结合起来。

2、学习新课

1.看图猜测:

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

2.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3.小结:

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

4.解暗箱活动。

(1)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

(2)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3)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

(4)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4.小结:

依靠信息进行猜测和判断。

3、总结与拓展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探究树叶变黄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如何验证你的有关树叶变黄的猜想

教学准备:

变黄的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

大家来讨论.

二.猜一猜

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

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

同学们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

三.验证猜想

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的图片排序.

四:

总结回归

师:

今天上了什么?

生:

教学反思: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

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

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

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

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环保教育:

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

4、小结:

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教学反思: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2、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

教学重难点:

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

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2.汇报发现。

3.小结:

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分别分析: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6.实践活动:

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

7.谈活动感想: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

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