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526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 阶段练二.docx

高考语文复习阶段练二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阶段练二

一、(xx·长春十一中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

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

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

“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

王曰:

“郎中令何为哭?

”遂曰:

“臣痛社稷危也!

愿赐清闲竭愚。

”王辟左右,遂曰:

“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王曰:

“不知也。

”曰:

“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

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

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

”王许之。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曰:

“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

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

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争:

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蹇蹇:

同“謇謇”,忠贞。

C.渐渍邪恶所习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翕:

安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有节操,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

他敢于直言,以至昌邑王和国人都畏惧他。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

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一直忠诚于昌邑王刘贺。

刘贺即位仅27天,就因淫乱而被废黜,而原昌邑群臣都被处死,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D.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

“郎中令善愧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辟左右,遂曰:

“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xx·安徽示范高中高三一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 纲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5.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

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xx·深圳高三年级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7.作者是如何表现老翁的“安闲”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赏析“霜叶满阶红”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xx·吉林高三摸底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9.《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声慨叹之后,以否定句的形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又由感慨历史言及当下,提醒唐朝皇帝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1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的结局。

五、(xx·新余一中高三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14.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起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xx·太原五中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

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

____________。

17.《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xx·郑州四十七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8.屈原在《离骚》中抒发自己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0.《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xx·河北保定高三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

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

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写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

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

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2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

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

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九、(xx·贵州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梅 品

非花非雾

张将军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

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

“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

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

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

张将军笑道:

“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

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

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

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

张将军回忆说:

“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

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

更奇的是她的聪明。

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

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

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

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

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

“这个女子现在哪里?

张将军说:

“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

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

素素垂下泪来:

“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

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

我身若转蓬,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

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

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

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

“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

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

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

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

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

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

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

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

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

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

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

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

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

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

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

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

不料别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

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

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

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

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

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

“你不怕百年后,名落风尘吗?

素素慷慨陈词:

“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

此女奇才,旷世难逢。

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

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

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

一己虚名何足惜?

日寇进犯中原,素素倾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

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

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

素素叹道:

“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

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

“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

(选自作者博客,略有改动)

2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主要原因是那个承接清朝和共和国的时代,社会动乱,世事的巨浪更能淘出人性的真金,世事的镜子更能映现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

B.素素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

雪如细评《梅花迎春》感同身受,素素暗服“高山流水”引为知音。

C.该文氤氲着传统文化味儿,虽属旧时题材,却摒弃了腐朽之气,未在掉书袋上走极端,把两位奇女子的形象刻画得丰满传神,栩栩如生。

D.《梅品》虽然故事平淡,叙述上却有条不紊,伏笔、照应、言情、状物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E.“素素”和“程雪如”这两个名字,既切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品性,这种颇见匠心的命名,可谓深得我国古典小说人物命名旨趣。

25.请简要概括素素的形象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张将军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有人评价本文堪称妙手偶得的“传奇小说”,请探究其“奇”在何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xx·新余一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28~31题。

加尔各答的天使

1997年9月10日,印度的加尔各答。

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来,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

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来,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

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

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

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

她后来回忆说:

“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

”15岁时,与姐姐一起来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

18岁时,她来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

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

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

她解释说:

“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

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

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

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

“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

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

”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

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

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

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

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艾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

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

“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

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

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把钱捐给她,到她逝世前,她的组织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有7000多名正式工作人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15个国家,管理着543个收容站、孤儿院和艾滋病防治中心。

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

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

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中说:

“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

在颁奖仪式上,特蕾莎修女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她对主持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吁:

客人们能否不享用例行的盛宴,把盛宴的费用捐给她的组织。

因为这100多人享用的盛宴,可以让1500名加尔各答的穷人吃一天饱饭,结果出席颁奖仪式的人一致同意取消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