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560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内容重在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和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本文着力表现的是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表现与灯笼有关的乡情民俗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本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作者跳出了个人感情的圈子,借助灯笼表达自己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同时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本文发表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文中所写事件、所抒发的感情是陌生的,因此要想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课文所述之事多而繁杂,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作者是如何让各个材料连缀成篇的,这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

本文语言典雅,简净而不杂芜,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这一特点。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学过《昆明的雨》《白杨礼赞》,对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掌握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因为本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应该也能结合具体句子做出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口头说出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通过整理课文内容,进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通过品读能体现本文语言简洁、典雅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整理课文内容,进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重点)

 

2. 口头说出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通过品读能体现本文语言简洁、典雅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1.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概括出3—11段围绕“灯笼”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事?

通过合作探究,口头说出灯笼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朗读能体现作者爱国情感的语句,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针对目标二:

说出文中的形散和神不散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针对目标三:

通过品读能体现本文语言简洁、典雅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其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提问:

在我们中国,什么情况下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学生回答:

重大节日、结婚、门店开业

老师提问:

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挂呢?

学生回答:

因为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过渡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一下作者与灯笼有怎样的情缘。

二、解读学习目标

1.通过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口头说出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难点)

2.通过整理课文内容,进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重点)

3.通过品读能体现本文语言简洁、典雅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代表作有《羽书》《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学生活动:

   老师点两名学生读,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神龛(     )   司马懿(     ) 幽悄(     )  争讼(     )   裴公(     )   斡旋(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惘(     )   霍骠姚(     ) 

垂珠联珑(     )

3.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活动:

   学生按座次接龙。

幽悄:

静穆:

怅惘:

铿然:

人情世故:

斡 旋:

家来:

垂珠联珑:

四、针对目标一:

说灯笼事,明灯笼情

活动1:

   快速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写灯笼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小组合作探究:

概括出3—11段写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说出这些事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评要点:

概括的事件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应,用词准确,表达流畅。

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多媒体出示表格明确

段落

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灯笼中蕴含的情感

3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祖父的慈爱

4—5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

母子情深

6

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

乡情民俗淳朴,给人温暖

7

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

乡情民俗风貌

8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

感慨岁月沧桑

9

在纱灯上描红

文化的雅致

10

宫灯的联想

感受到了朝代的更替变迁

11

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表达“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活动2.   根据以上内容,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点评要点:

能说出具体事例,用词准确,表达流畅。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展示后老师明确: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3.   读11、12段,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学生齐读11、12段;老师大屏幕出示背景;老师再次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并班内展示。

背景提示: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击碎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

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于是,他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体现。

点评要点:

朗读饱含深情,重音突出;能说出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爱国情感。

五、针对目标二:

理灯笼线,学散文法(学习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活动1:

   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昆明的雨》和《白杨礼赞》让学生回顾散文的特点。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活动2:

    在本文中“形散”表现在哪里,“神不散”表现在哪里,小组合作探究,班内展示,老师点评后明确:

形散:

既有孩提时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彩绘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为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

神不散:

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

点评要点:

能结合文中具体事例说出选材涉及时间长、范围广,能概括出明确而集中的中心。

六、针对目标三:

品读句子,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典雅,简净而不杂芜,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根据老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简析。

老师出示例句:

(1)多用短句,很少用长句

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多用三四字的短句,语言简净,但深含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读起来既有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2)多引用古语

作者在文中引用古语,有的是直接引用,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用,如“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度概括能、深厚的文化诗词涵养,更使文章读起来郎朗上口。

(3)多用书面语

本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运用书面语,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学生活动: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老师点评。

点评要点:

所找语句能体现语言的特点,分析准确,表达流畅。

七、课堂小结:

在《灯笼》中,我们不仅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业绩的仰慕,更感受到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国才有家,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把作者的这种爱国精神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八、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忆灯笼事  家国情怀

文章特点  形散神聚

语言特点  简净典雅

九、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是结合写作背景,学生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还是没有困难的。

因为上学期学过《昆明的雨》《白杨礼赞》两篇散文,所以对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生掌握起来也不困难。

本文语言典雅,简净这一点,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我出示的例句对学生有引导性,学生能很好地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并作分析。

不过因为我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所以学生在品读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读出句子的情味。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正。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

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

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

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答案】为什么经典不受欢迎?

近日,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外名著赫然其中。

而同时,通俗文学却大受欢迎。

这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为什么经典不受欢迎?

 我想,原因有三。

 一为普通大众受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制约,对经典“敬而远之”。

不可否认,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那么其思想内涵、语言表现必然不同或高于一般书籍。

而优秀的书也需要优秀的人欣赏,读经典,固然需要老成深厚的阅读经验。

而当代的人们,大多忙于工作或学习,阅读能力或许尚不高,阅读经验也或许尚少,倘若一本经典之作在桌前,读者也会顿觉难以理解而索然无味吧!

如《红楼梦》,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的绝世之作,其中的悲欢离合、遣词造句之用心,又岂是一般人能轻易理解的?

只有人们普遍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经典才更能流行于当代。

 二为人们往往追求功利性、实用性。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阅读。

成功励志学、教学辅导书、网络小说等在生活中铺天盖地。

是什么给这些书籍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是人们的讲求实用的阅读观。

有用的书即为好书——这是大多数人们内心的想法。

经典以精神取胜、以细节动人、以境界而成其经典,但经典能教员工如何成为职场达人吗?

经典能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吗?

经典能助商人赚得盆满钵满吗?

我想,许多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能。

正是人们受这种追求“有用性”观念的影响,才使得经典成了“死活读不下去”,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品味经典。

当人们打破只读有用书的观念,多读点看似“无用”的书,文化之精华才不至于丢失,文化血脉才不至于无继承者,我们的经典才更有可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三为快节奏下人们无时间、无精力。

通俗文学因为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大受欢迎。

试想,快节奏下,你是愿意读易懂之作,还是愿意品读高深、难懂之作。

答案不言而喻。

我想,快节奏中,我们更应该平境内心,走进经典,以提升自身境界,享受精神的饕餮盛宴。

 经典如幽兰,空谷自芳菲,让我们走进经典!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在作文,材料的内容是调查报告,结果是“经典”读不下去。

实际是分析读不下去的原因,注意从时代的特征,读者的现状等角度进行分析。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此题可以从分析人们读不下去经典的原因的角度分析,也可以提出建议或谈后果。

①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017年4月进入前期筹拍,9月6日开拍,2018年4月1日全剧杀青,12月25日开播。

播出后,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该剧台词漏洞百出,出现了“手上的掌上明珠”“听过一些耳闻”等显而易见的病句,以至于不少语文老师将其台词作为教学范例。

虽然剧方已经在DVD版本中将出错的台词进行了重新配音和配字幕,但不少网友仍质疑该剧编剧水平不过关。

②87版本的《红楼梦》,1983年筹拍,1984年剧组在圆明园办了夏季培训班,还邀请了20位红学专家组成顾问团,拍摄共耗费了三年的时间,1987年春节试播六集。

87版《红楼梦》经久不衰,成了影视剧史上的“东方明珠”,被无数后人瞻仰。

同样是电视剧,一个遭人质疑,一个经久不衰,为什么?

请你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编剧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影视制作需要具备尊重的意识尊敬的编剧先生:

您好,近日来,网友对你们拍摄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有议论,我也想和您说几句话。

一部影视作品为什么会引起大家如此大的质疑呢?

是因为你们的台词出现不应有的低级错误,原因何在?

只源于你们缺少尊重的意识。

这个尊重既是对观众的尊重,也包括对作品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尊重。

回顾历史,大凡优秀的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的受众。

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花费了21年时间;陈忠实创作《白鹿原》花费了3年时间,并且一生只创作了这一部长篇。

无论是21年还是3年,背后都是对读者的尊重。

对于许多作家而言,一生或许就只有那么一部作品,但这部作品却成了经典。

曹雪芹一生只有一部《红楼梦》,可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路遥也只有《平凡的世界》这么一部长篇,但这并未降低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

相反,当代有许多人“著作等身”但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

因此,花费时间,创作精品,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对受众的最大尊重。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本。

对于创作者来说,作品就如同自己的孩子。

谁都不愿意生下残疾的孩子,创作者当然也不愿意创作低劣的作品。

因为这样的作品一出世,就会遭到千夫所指、人人诟病。

这应当是一个创作者最大的痛苦,是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也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

花费时间,创作精品,更是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尊重。

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精益求精,反对粗制滥造、急功近利。

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坚守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

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苛责别人。

但对于影视工作者而言,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或许就是我们的典范和榜样。

希愿您以后潜心创造、追求卓越,用真诚的艺术态度,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此致敬礼写信人:

李四2019、5、12【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分析这则材料需抓住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和要求,本题要求就“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编剧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就写作内容来说,本次作文比较明确,就是围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创作。

材料分为两则,第一则抓住关键句“该剧台词漏洞百出”,结合整部剧的拍摄时间,不难发现,《知否》之所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就是因为拍摄时间短,而这背后是利益的驱使,更是创作态度的问题。

第二则材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87版《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导演到演员态度端正,肯花时间做精品。

这样作文的立意就很容易了。

就作文的体例来说,本次作文要求写一封信,需要学生掌握书信的写作格式。

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先写好题目,要居中。

2、称谓顶格写,单独成行,后面加上冒号。

一般称呼之下可以加上一句问候语,比如“您好”。

问候语也可以单独成行,空两格写起。

3、正文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

中间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结尾的祝愿语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

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祝你”、“敬祝”,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与日期:

须另起一行,靠后署名(顶后格)。

时间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之下(顶后格)。

参考立意:

1、影视剧制作需要工匠精神。

2、影视剧制作需要端正的态度。

3、影视剧制作需要良好的知识素养。

4、影视剧制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

5、时间是成就精品的必备元素。

6、应该拥有必备的职业道德。

7创作应有职业修为。

可用素材:

 1、《史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资本论》,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

作者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4、《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余。

  5、《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班固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6、《浮士德》,它的创作过程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竖起了一座丰碑。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和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是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家,经历过德国文学史著名的狂飙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文学思潮发展阶段的碰撞。

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就是是他倾其一生创作的诗剧《浮士德》。

在这60年的时间里,歌德用其超人般的毅力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生活的动荡和家庭的变动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歌德的创作。

7、《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耗尽了作者的心血,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不会有《红楼梦》。

8、《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之后作者路遥又经过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

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

他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又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行文结构:

书信格式。

开头写《知否》受质疑的原因是缺乏起码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对作品的尊重,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尊重。

接着正面举例,比如《人间喜剧》《白鹿原》《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的创作时间都很长。

花费时间,创作精品,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对受众的最大尊重。

然后从创作者的角度说理,运用比喻,说明作品对于创造者来说非常重要。

接着写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最后呼应开头,呼吁用真诚的艺术态度,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

“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

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诗里青春,手中流年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