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570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doc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

社区是容纳社会人、聚焦社会矛盾的载体,同时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性基础机构。

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社区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研究社区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理清社区的基本功能和运行功能:

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功能;从运作过程看,它又包括社区党建、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区治安促进文明等一系列运行功能。

关键词:

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服务

一、社区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

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

我们国家在特定的国情下,社会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

社区功能定位是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定位还在探索中,我们应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群众需求更相适应的社区理念,构建社区管理及职能的新型模式。

(二)形成社区的要素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

人是社区形成的第一要素,社区是由人组成的,人们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

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保障。

2.区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

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

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

3.组织机构

社区既然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社会,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

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等需要处理。

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有社区,就有组织管理机构。

4.认同感

所谓的认同感,是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也就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住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

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认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

尤其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观念就更显著。

甚至人们还会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伦理观念,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

(三)社区的特征

社区既然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

那么它必然有自己的特征。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2.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

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4.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5.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

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

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

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6.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

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区的功能分类

社区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可通过社区反映出来。

多年来,理论界对社区功能问题研究甚少。

在《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书中,曾经把社区自治的功能概括为管理社区事务、协助政府工作和社区自治的外溢功能。

在《社区概论》一书中,则把社区功能分为一般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福利和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和本质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两个方面。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社区功能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社区功能有基本功能和运行功能之分。

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功能;从运作过程看,它又包括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党建等一系列运行功能。

(一)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

通过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2.整合功能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3.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服务和资源,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等。

4.保障功能

救助和保护社区内质弱势群体,也称稳定功能。

主要体现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和实行社会互助,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

5.监督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社区自身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促进政府部门工作的务实、规范、廉洁、高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二)社区的运行功能

1.民主自治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区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决定的。

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它通过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同时,还要加强社区自治建设,主要是自治组织建设、自治制度建设、运作机制建设、保障体系建设。

2.社会服务功能

它要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程序规范,质量优良,服务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社区便民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老人服务、家政服务等。

二是社区福利服务,主要包括贫困户和孤老病残人员的生活救助(含最低生活保障);部分特殊人员的生活救济;灾民的生活救济,主要解决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如人为的火灾)造成的受灾居民的吃、穿、住和防疫、治病问题;社区优抚工作;社区助残服务。

三是社区物流服务。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商业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两个重点发展领域。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属于物流服务,且是经营性服务,因而是中国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3.教育文化功能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这就是加强社区居民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社区居民的“八荣八耻”教育,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青少年教育和“两劳”人员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社区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理想信念;突出阵地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干部分工负责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

另一方面是社区文化建设。

这就是加快社区居民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健全旨在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社区文化设施;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突出居民的主体作用,设立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创造条件;注重文化设施的投入,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

4.卫生环境功能

这就是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制,做好市容管理工作;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搞好社区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美化、绿化、净化社区环境控制污染;培养和强化人们生态消费的观念意识;健全环境管理机制,规范居民环保行为;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

5.社区治安功能

社区治安的内容,从管理对象角度划分,包括协助政府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防范灾害事故发生,重视民事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从管理业务角度划分,包括社区秩序管理,治安事件管理,民用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户口管理,单位内部安全管理等;从工作目的角度划分,包括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防控网络和发展壮大治安队伍,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度,拓宽社区治安领域,加强重点部位和特殊人员的管理等;从管理主体职责角度划分,包括社区治保组织的治安管理,社区单位内部治保工作,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让社区帮教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6.社区党建功能

社区党建的内容,主要是社区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社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社区党建一方面要消灭党建盲区和空白点;另一方面要突出“为民”为宗旨,“富民”为中心,“安民”为保证,“乐民”为动力,“便民”为重点的工作重心;再一方面要转变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明确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不断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当前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社区的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各社区都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到一万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心理咨询室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阵地。

同时有80%以上社区建有卫生服务中心。

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为失业人员、残疾人提供再就业,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制定有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的管理,社区有专门的清扫保洁及家政服务队伍,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

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

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

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有楼栋党组织并能认真开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70%以上,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

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

政府投入少。

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

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1、行政事务服务重于便民服务

我国的城镇社区基本上是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街道居委会和村委会演变而成,许多城镇社区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城镇社区仅仅在原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换上一块新牌子,其功能仍带有浓厚的行政机构色彩,主要忙于应对上级政府各部门所布置的任务,忙于准备各种汇报材料,社区工作趋于行政化。

地方各级政府仍把社区当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所有上级机关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各项检查,统统汇集到社区,使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应付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从而削弱了社区的便民服务工作。

2、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服务仍大都停留在传统、单项服务上

由于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人手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上经费缺乏,对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性服务大都停留在代发救济物、款等传统、单项服务上,尚未拓展到新型、系列服务上来,如兴建老年公寓、组建助残助困志愿队等。

3、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型期,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及时建立健全,职工还未真正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福利仍构成职工实际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部分人对单位的各种福利仍有强烈的依赖感,许多单位不仅是职工工资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福利保障的提供者。

因此,绝大多数下岗人员不愿意选择公开失业,因为目前在我国,下岗虽然离开了其就业岗位,但就业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其他关系不离开其工作岗位,即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劳动人事关系,并仍然负责提供其基本的社会保障,有些单位甚至还向下岗者发放一定数量的“下岗工资”。

、至于离岗和待岗人员,虽然他们的就业状态和工作处境与下岗人员是一样的,但却不能享受下岗人员的待遇。

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无论下岗、离岗还是待岗,回原单位就业或得到象原单位较好待遇的机会已十分渺茫,实质上他们都已经失业。

可是,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没有《失业保险法》作法律保障,同样的失业却是不同的待遇,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在单位,社区无法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4、对居民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家政服务比较零星,尚未形成实体化、产业化,对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的服务尚未形成社会化

我国目前各种制度尚未规范,对社区哪些是有偿服务哪些是无偿服务未能明确界定,因此社区的各种有偿服务如家政服务等仍处于零星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化,而大量的公益性服务如卫生环境服务、治安环境服务也尚未形成社会化,更缺乏经费支撑。

5、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特殊服务基本处于空白,有的甚至处于失控状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市流动,据报道,我国目前约有2亿农民进城经商务工。

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涌入城镇各个社区,他们大都生活在城乡接合部、旧城区。

一方面,这些流动人口在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加家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大量涌入,又给城镇的卫生环境、治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配套建设等方面带来压力。

最初,对这些流动人口,公安机关曾通过办理“暂住证”的办法来进行管理,但后来终因警力、财力等原因限制而放任不管。

因为这一群体流动性太大、人数太多,目前各城镇社区对他们的一些特殊服务诸如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预防服务等仍无法完全真正到位。

五、加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各个社区的现状。

我认为新形势下推进社区服务,必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制定社区服务制度,建立各种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打造“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实现社区建设向规范化、服务型发展。

同时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社区工作社区功能定位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着力于服务机制的健全,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一是要理顺关系。

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街道和政府各部门要充分下放权力,还权于民。

改变权力倒置状态,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使社区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是要规范社区服务。

统一社区服务机构设置,明确社区服务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服务岗位和职责,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要推行社区准入制度,为服务进社区设立门槛,杜绝打着“服务”的旗号,实质是谋取行业或个人私利的项目进入社区,改变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

(二)着力于服务功能的完善,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社区服务的物质基础,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

因此,要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改变目前社区设置过大的局限,科学规划社区布点,包括服务设施规划、办公场地选址。

二要加大政府投入,及早规划,逐步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问题。

三要整合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社区是城市的一个小社会,辖区内行业门类齐全,单位涵盖政府的各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公共资源。

社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一有利条件,加强社区共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基础服务建设;要结合卫生、综治、计生等服务进社区,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点、集约管理;要吸纳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进入社区,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积极引导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协作和竞争,从而使社区的部分服务项目转向市场化运作。

初步建立包括社区公共就业、卫生、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会综合救助在内的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着力于服务理念的提升,切实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武装头脑,把理论学习经常化,增强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自觉性,促使社区党员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

要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参观考察、学校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社区服务理念。

其次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

继续实行社区干部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广纳人才,逐步实现社区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在实践中,还要对选人标准、方式渠道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

(四)尽快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以登记失业率为失业人口统计的标准口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登记失业率为4.5%,近年来在不断上升,尽管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但有专家估计目前已经超过7%的国际预警线。

事实上,我们的下岗、待岗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都不在失业登记范围,由此统计出的失业人口数量当然低于依照国际惯例计算和反映出的数据,当以这种失业率判断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时,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度往往都被低估。

而且,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对象仅限于企、事业单位在编职工,街道失业者及失地无业农民不在其范围。

这支庞大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及失地无业农民汇集在各城镇社区,他们当中部分人无业可就,整天无所事事,长此以往,他们的基本生活无保障时,无疑给城镇社区的治安和稳定带来隐患。

为真实反映我国现实的失业率和城镇社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政府应考虑尽快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法》,尽快废除下岗制度,凡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岗人员,都应尽快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转为失业者并尽快进入失业保障体系。

同时,在政策上、经费上给城镇社区大力支持,在挖掘城镇社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通过扶持城镇社区组建家政服务公司、清洁卫生服务公司、治安联防服务公司等,让城镇社区既可以作为一个中介组织,连接着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又可以作为一个直接的吸纳机构,承载着各种具体的服务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和其他失业者就业,大批量解决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使城镇社区服务与城镇社区建设的双向效益得到体现。

(五)出台相关政策,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预计每年新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少于600万人,加上原有的进城农民工的庞大基数,使城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

而农民工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没能享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同样因无业所导致的贫困,在农民工身上体现得要比城市居民严重得多。

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中,他们的贫困发生率比城市居民高出2倍以上。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城市各社区中农民工的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央政府有必要考虑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应本着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统筹解决的原则,以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为目标,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培训

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市)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协助城镇社区居委会做好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工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尽量减少他们就业的盲目性。

对于在城市固定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公安机关要通过让其办理“暂住证”等办法来加以管理,对于有固定住所并居住在城镇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可考虑尽快给他们落户。

这样既可使外来流动人口对城镇社区产生归属感,也便于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