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57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doc

植物保护技术

一、名词解释:

1、世代:

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触杀剂:

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3、补充营养:

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4、病原:

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5、潜伏侵染:

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6、羽化:

不全变态的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的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7、植物病害:

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8、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9、侵染过程: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10、寡足型幼虫:

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

11、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

12、滞育:

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15、天敌昆虫:

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

13、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除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这种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14、作物的耐害性:

是作物的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

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

15、防治指标:

即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16、趋化性:

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

17、无性孢子:

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由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的新个体。

18、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生病后,出现的病态表现。

19、单年流行病害:

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能够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再侵染,既病害在同一生长季节可以从轻到重直至流行。

病害的发生程度取决于再侵染的次数。

20、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形成的植物病害,不具有传染性,一般在田间具没有发病中心。

21、积年流行病害:

病害循环过程中没有再侵染,或再侵染对病害发病程度影响不大的病害。

病害的发生程度取决于初始菌原量。

22、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可以传染。

23、有性孢子:

指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孢子或经过受精作用产生的双倍体孢子。

24、不全变态:

若虫和成虫形态、生活习性基本相同的变态类型。

25、完全变态: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变态类型。

26、植物检疫:

以立法的手段防止有害生物传入或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措施。

27、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不同营养层次的生物,后者依次以前者为食物而形成的单向链状关系。

28、菌丝:

真菌的营养体为细小而多分枝的丝状体,总称为菌丝。

29、有性繁殖:

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法。

30、稀释限点:

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至再稀释就丧失其传染力的那个稀释度,称为稀释限点。

31、致病性:

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32、病害侵染循环:

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部过程。

33、不全变态:

若虫和成虫形态、生活习性基本相同的变态类型。

34、多足型幼虫:

幼虫除胸足外还有多对腹足。

35、病状:

生病植物自身所表现的异常。

36、病症:

病原物在病部表现的特征性结构。

37、单主寄生:

只侵染一种寄主,并在其上完成生活史。

38、转主寄生:

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39、耐病性:

发病程度与感病品种相似,但引起的产量损失较小。

40、抗病性:

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抵抗病害的能力。

41、潜伏侵染:

个别病害所具有、病原菌处于休眠或停滞状态。

42、潜育期:

所有病害所具有、病原菌处于生长发育状态。

43、稀释限点:

病毒汁液失去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44、侵染数限:

成功侵染(或建立一个侵染点)所需病原物的最低数量45、药害:

药剂使用不当,使植物受到损害。

46、侵染数限:

成功侵染(或建立一个侵染点)所需病原物的最低数量48、抗药性:

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农药,病菌对药剂敏感性下降,药效降低。

49、初侵染:

初侵染是生长季节田间发生的第一次侵染。

50、再侵染:

同一生长季节内,田间已发病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引起的侵染。

51、休眠(蛰伏):

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利环境条件消除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52、植物病害的病理程序:

其实就是病原物侵染过程,也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53、生活史:

是指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生活史常以一年或一代时间为单位,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而昆虫在一个世代中的发育史称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

54、柯赫氏法则:

(柯赫氏假设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55、性二型现象:

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这种现象被称为性二型。

56、多型现象:

多型现象是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上表现为三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如:

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蜜蜂、蚂蚁。

57、补充营养:

补充营养:

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58、性成熟:

有的昆虫幼虫期生殖腺已成熟,羽化后即交配产卵如家蚕。

59、变态:

昆虫在胚后发育中,从幼期到成虫期不但体积增大,还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变态。

60、病害:

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

61、热钝化温度:

指使病毒丧失侵染力的最低温度,习惯上称为“热纯化温度”或“热致死温度”,也有称为“失毒温度”。

62、体外保毒期:

病毒离开寄主生物,在寄主生物体外存活的时间。

63、转主寄生:

是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

64、趋性:

昆虫对外界的某些物质刺激所引起的好恶反应,分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绿性、趋黄性等,可利用趋性诱杀。

64、假死性:

突然受惊即假死不动。

利用进行人工振落金龟子、甲虫

65、化蛹:

全变态昆虫幼虫最后一次蜕皮的过程。

66、裸蛹:

也称自由蛹、离蛹,蛹的足、翅露于体外,可自由活动,腹节间也可活动。

67、被蛹:

附肢、翅贴在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或全部腹节也不能活动。

68、围蛹:

蛹体本身是裸蛹,由幼虫末次蜕皮形成的蛹壳包围。

69、有效积温法则:

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0、水平抗病性:

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若把具有这类抗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各柱顶端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称水平抗性。

71、垂直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性,即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

如果将具有这类抗病性的品种对某一病原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绘成柱形图时,可以看到各柱顶端的高低相差悬殊,所以称为垂直抗病性。

72、世代重叠:

二化型及多化型昆虫由于发生期及成虫产卵期长等原因而使前后世代间表现出明显重叠的现象称之为世代重叠。

73、一化性昆虫:

在自然条件下,像蝗虫那样1年只繁殖1代的昆虫。

74、二化性昆虫:

像螟蛾那样1年繁殖两代的昆虫。

75、多化性昆虫:

还有1年繁殖3代的三化性昆虫。

凡1年繁殖两代以上的昆虫。

76、寄生专化性:

植物病原物对其寄生范围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77、再次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外或体内产生大量的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以侵染更多的寄主植物或同一寄主植物的不同部分,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78、LD5O:

指能导致中毒人员或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79、翅脉:

昆虫翅面分布的脉纹称翅脉。

 

80、脉相:

翅脉在翅上的数目和分布型式称为脉相。

 

81、两性生殖:

绝大多数昆虫经过雌雄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两性生殖。

82、孤雌生殖:

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称孤雌生殖。

二、填空题

1. 植物受到的 虫伤 、 机械伤 、 风雹 等,由于没有病理程序, 不称病害 。

而茭白 黑粉菌 侵染刺激

形成白嫩肥厚的茎,在弱光下栽培的 韭黄 和 葱白 ,一般不作病害。

  

2.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征只有 真菌 、 细菌 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

 病毒 、 类病毒 在植物细

胞内寄生,外部没有病征的表现,非传染性病害,也没有病征。

 3.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 病状 和 病征 两方面。

 

4. 病状的类型可以分为五类:

 变色 、 斑点 、 腐烂 、 萎蔫 、 畸形 。

 

5.  病征 是鉴别病原物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病征多属真菌的 菌丝体 和 繁殖体 ,而细菌性病

害的病征多为( 胶状菌脓 )。

 

6. 病症的类型主要有 霉状物 、 粉状物 、 颗粒状物 、 线状物 、 脓状物 ,其中 脓状物 是细菌性病

害特有的病征。

 

7. 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 非生物因素 和 生物因素 。

 

8.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 植物养分失调 、 水分过多过少 、 温度过高过低 、 土壤与空气中有

毒物质的毒害 等。

 

9. 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取决于 植物 与 环境条件 的关系。

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除了 寄主植物 和 病原物 

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包括 环境条件 的影响。

 

10. 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 真菌 、 细菌 、 植原体 、 病毒 、 类病毒 、 线虫 及 寄生性种子植物 等。

 11. 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营养体 和繁衍后代的 繁殖体 。

 12. 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纤细分支的 丝状体 ,散生的丝状体称为 菌丝 ,很多菌丝交织成团,称为 菌丝体 。

 13. 真菌的菌丝根据有无隔膜可分为 无隔菌丝  和 有隔菌丝 两类。

 14. 菌丝的功能是 摄取养分 并不断 生长发育 。

 

15. 生长在 寄主细胞内 的真菌,由菌丝直接从 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生长在 寄主细胞间 的真菌,则以

菌丝体上产生的特殊结构—— 吸器 伸入细胞内 吸取养分 。

 16. 吸器形状根据病原菌不同而异:

 白粉菌 为掌状, 霜霉菌 为分支状, 锈菌 为棒状, 白锈菌 为小球

状。

 

17. 菌丝体常见的变态结构体有 菌核 、 菌索 、 子座 。

 

18.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真菌孢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统称为 子实体 。

 19.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孢子 。

 

20. 无性孢子类型有 芽孢子 、 厚壁孢子 、 粉孢子 、 游动孢子 、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

 21. 常见的无性孢子是 分生孢子 。

 

22. 真菌最有性孢子类型有 卵孢子 、 接合孢子 、 子囊孢子 、 担孢子 。

 23.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 无性繁殖 和 有性生殖 两个阶段。

 

24. 许多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称为 多型现象 。

 

25. 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有 鞭毛菌亚门 、 接合菌亚门 、 子囊菌亚门 、 担子菌亚门 、 半知菌亚门 。

 26. 鞭毛菌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有关的病菌有 疫霉菌 、 霜霉菌 。

 27. 接合菌亚门引起病害的病菌有 根霉菌 、 毛霉菌 。

 

28. 子囊菌亚门与作物病害关系密切的有 白粉菌类 、 囊壳菌类 、 盘菌类 。

 

29. 在(子囊菌和半知菌)中,除白粉菌外一般形成 病斑 ,且有 明显 的色较深的 边缘 ,病斑上产生各

种颜色的 霉状物 或 小黑点 。

 

30. 半知菌的主要特征是只有 无性 阶段,没有有性阶段的真菌。

 31. 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霉状物 、粉状物 、黑点状物 。

 32. 病原细菌大多数是 杆状 ,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 阴性 。

 33. 植物病原细菌是以 裂殖 的方式繁殖。

 

34. 植物病原 细菌 以 裂殖 的方式繁殖,均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且都好氧,以 微碱性 培养基为宜,

一般生长适温为 26-30℃ 。

 

35.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有 坏死 、 腐烂 、 萎蔫 和 畸形 四类。

病症为 脓状物 。

 36. 病毒的主要特征是 超微 的、结构简单的 细胞内寄生物 。

 

37. 植物病毒颗粒的基本形态为 杆状或线状 、 球状 、 弹状或杆菌状 三种类型。

 38. 植物病毒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

一是 没有细胞结构 ,二是 颗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

 39. 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增殖 。

 

40.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汁液摩擦传播 、 昆虫传播 、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传播;种子和花粉传

播 ; 无性繁殖材料 及 嫁接 传播等。

 

41. 植物病毒的症状特点是 没有明显的病征 。

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

 42. 同时病毒具 有隐症现象 。

观察 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可作为鉴定病毒的依据之一。

 

43. 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借 寄主植物的种子 及 无性繁殖材料 等作远距离传播。

田间主要通过 土壤 、 流

水 、 人畜活动 和 农具 等传播。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方式有两种 外寄生 和 内寄生 。

 44. 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两类 半寄生 和 全寄生 。

 45. 传染性病害的诊断一般经 田间观察 、 症状鉴别 ,可以作初步诊断。

 

46. 世界上公认的确定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必须完成的操作规程是 柯赫氏法则 。

 47. 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 专性寄生物 和 非专性寄生 两大类。

 

48. 人工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的病原物是 病毒 、 植原体 、 霜霉菌 、 锈菌 、 线虫 。

 49. 细菌性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 菌系 ,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毒株或株系 。

 

50. 病原物的寄生性并不等于致病性,通常 寄生性强 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 直接破坏性 反而 小 ; 寄生

性弱 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的 直接破坏性 反而 大 。

 

51.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 免疫 、 抗病 、 耐病 、 感病 四

种表现。

 

52. 按照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可把植物的抗性分为 垂直抗性 和 水平抗性 两类。

垂直抗性是由 主效基因 控制的,抗性 效能高 ,表现 明显 。

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的 改变 而 丧失 抗性。

 

53. .水平抗性是由 微效基因 控制的, 不会 因病原小种的 变化 而 丧失 抗病性。

在田间表现为病害 发

展缓慢 , 不会流行成灾 。

 

54. 植物的抗病机制有 避病 、 抗侵入 、抗扩展 。

 

55.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接触期 、 侵入期 、 潜育期 、 发病期 四个时期。

 56. 病原物侵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类型: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侵入 、 伤口侵入 。

 

57. 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有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侵入 和 伤口侵入 ,大多数真菌是 直接侵入 。

 58. 植物细菌只能从 自然孔口侵入 和 伤口 侵入。

 

59. 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只能从 微伤口 或经昆虫口器 传入寄主体内。

 60. 在影响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各种环境条件中,以 温度 和 湿度 尤为重要。

 

61. 影响侵入的环境因素:

 湿度 对侵入影响最大,真菌孢子的萌发、细菌的繁殖须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进

行,所以湿度是病原物 侵入的必要条件 ;温度影响病菌 孢子萌发 和 侵入的速度 。

 

62.  潜育期 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收营养和不断扩展蔓延的时期,也是寄主与病原物 相互斗争 的时期。

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 。

 

63. 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 活体营养寄生型 和 死体营养寄生型 。

 64.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形式是 局部侵染 和 系统侵染 。

 

65.  适温高湿 的环境条件有 利于 繁殖体产生 ,有利于 病害流行 。

 

66.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 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病原物的

传播方式 。

 

67.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场所:

 田间病株 、 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 土壤 、 病株残体 、 肥料 、 

传病介体。

 

68. 病原物的传播可分为 主动传播 和 被动传播 两类情况。

 

69. 被动传播的传播方式有 气流传播 、 雨水传播 、 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 人为传播 。

 70. 植物病害的流行的基本因素有三方面 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 、 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和 适宜的环境条件 。

 71. 单循环病害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 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 。

 

72. 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程度不仅取决于 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 ,还取决于 病原物的繁殖速度和再

侵染的次数 。

三、简答题

1、昆虫的分类地位和分类单元.

分类地位: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界动物界门 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目直翅目总科蝗总科科蝗科亚科 飞蝗亚科属 飞蝗属

种 飞蝗亚种  东亚飞蝗

分类单元: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直翅目、蝗总科、蝗科、飞蝗亚科、飞蝗属、飞蝗、东亚飞蝗

昆虫纲旧属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Hexapoda),其实六足总纲为“广义昆虫纲”,除狭义昆虫纲所含物种外另含原尾纲(蚖类)、弹尾纲和双尾纲.一种分类学中昆虫纲分为两大部(部是纲与亚纲之间的一个分类),即无翅部与有翅部.

无翅部分含原尾亚纲、弹尾亚纲、双尾亚纲、单髁亚纲、双髁亚纲;有翅部中只有有翅亚纲.

通常的分类如下:

昆虫纲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两个亚纲.

无翅亚纲含五目:

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石蛃目

有翅亚纲又分为外生翅下纲和内生翅下纲

外生翅下纲有18目:

蜉蝣目、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等翅目、同翅目、缺翅目、襀翅目、竹节虫目、直翅目、蛩蠊目、纺足目、半翅目、革翅目、缨翅目、啮虫目、食毛目、虱目

内生翅下纲有9目:

鞘翅目、脉翅目、捻翅目、广翅目、鳞翅目、蛇蛉目、长翅目、毛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2、昆虫口器类型.

①咀嚼式口器,如蜚蠊(即蟑螂)、蝗虫;②嚼吸式口器,如蜜蜂;③刺吸式口器,如蚊、虱、椿象等;

④舐吸式口器,如蝇;⑤虹吸式口器,如蛾、蝶等.

3、昆虫触角类型。

刚毛状、丝状、线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状、双栉状、羽状、膝状、肘状、具芒状、环毛状、棍棒状、球杆状、锤状、鳃、叶状

4、昆虫足、翅的类型

足:

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携粉足、游泳足、抱握足、攀缘足

翅:

膜翅、鞘翅、半鞘翅、复翅、鳞翅、毛翅、缨翅

5、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多胚生殖、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卵胎生

昆虫体壁的组成与特性

底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

表皮层是皮细胞层所分泌的非细胞性物质,体壁的许多特性都反映在表皮层,其结构较复杂,由内向外可分为3层,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

皮细胞层来自外胚层的细胞层,为圆柱形或立方形的单层细胞.其细胞往往能特化成各种不同的腺体、鳞片或毛等。

昆虫体壁具有的这三种主要特性:

延展性、坚硬性和不透性

7、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营养体:

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繁殖体:

在高等真菌中,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聚生在一种由菌丝构成的组织中,好像高等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一样,这种着生孢子的特殊结构称子实体。

8、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主动传播、被动传播、雨水传播、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土壤传播、人为传播。

9、害虫的天敌类型

捕食性:

(1)半翅目捕食性天敌:

花蝽科、蝽科、盲蝽科、姬猎蝽科等

(2)鞘翅目捕食性天敌:

步甲科、虎甲科、隐翅虫科等(3)双翅目捕食性天敌(食蚜蝇科、瘿蚊科)等

  (4)其他目捕食性天敌:

缨翅目我国已发现7种捕食性蓟马可捕食蚜虫、红蜘蛛、粉蚧、食叶蓟马、木虱等小型昆虫。

(5)还有螳螂目的螳螂科,膜翅目的胡蜂,直翅目的蠹斯等。

寄生性:

寄生物为了自身生长发育而必须从活体寄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生活物质(水分、养分等物质)的生物特性。

蛹寄生昆虫的成虫把卵产于寄主蛹内或蛹外,其幼虫在寄主蛹内或蛹外取食,在寄主蛹内或蛹外化蛹,成虫期自由生活。

例如小蜂总科、姬蜂总科、寄蝇、麻蝇的许多种类等属于这个类群。

10、植物病毒的分类

烟草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属、黄瓜花叶病毒属

11、农药制剂的名称

(1)粉剂(D)

(2)可湿性粉剂(WP)(3)乳油(EC)(4)悬浮剂

(SC)(5)干悬浮剂(6)浓乳剂(7)微胶囊缓释剂(CS)(8)烟剂(9)种衣剂(10)气雾剂(11)超低容量喷雾剂

农药制剂的来源分类:

可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理源农药与有机合成农药。

1、矿物源农药:

主要有铜制剂与硫制剂。

铜制剂如波尔多液、氧化亚铜(铜大师)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等。

硫制剂如硫悬浮剂、石硫合剂等。

它们是大吨位的杀菌剂,硫制剂也是杀螨剂。

矿物油乳剂多用在果树休眠期杀虫杀螨。

2、生物源农药:

主要有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杀虫剂有藻酸丙二醇酯(藻盖杀)、鱼藤、苦参、楝素等。

植物源农药一般毒性较低、对植物无药害、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杭药性、对环境友善等优点。

3、有机合成农药:

占农药品种的绝大部分,它们是通过化学工业,用有机合成工艺生产出来的。

12、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的配方1%石灰等量式、1%石灰半量式、0.5%石灰倍量式、0.5%石灰等量式

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

(1)先把配药的总用水量平均分为2份,1份用于溶解硫酸铜,制成硫酸铜水溶液。

1份用于溶解生石灰,可先用少量热水浸泡生石灰让其吸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成泥状),然后再把配制好的石灰泥,过细箩加入到剩余的水中,配制成石灰乳(氢氧化钙水溶液)。

两种药液配制完成后不必立即兑制,可在容器内暂时封存,待喷药时现兑现用。

配药时把等量两种药液同时徐徐倒入喷雾器内或另一容器内,边倒药液边搅拌,搅匀后随即使用。

石硫合剂的配方:

配方与选料:

按照生石灰1份、硫磺粉2份、水10份的比例配制,生石灰最好选用较纯净的白色块状灰,硫磺以粉状为宜。

1、把硫磺粉先用少量水调成糊状的硫磺浆,搅拌越匀越好。

2、把生石灰放入铁桶中,用少量水将其溶解开(水过多漫过石灰块时石灰溶解反而更慢),调成糊状,倒入铁锅中并加足水量,然后用火加热。

3、在石灰乳接近沸腾时,把事先调好的硫磺浆自锅边缓缓倒入锅中,边倒边搅拌,并记下水位线。

在加热过程中防止溅出的液体烫伤眼睛。

4、然后强火煮沸40至60分钟,待药液熬至红褐色、捞出的渣滓呈黄绿色时停火,其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