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628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大气运动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

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

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

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

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

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

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体分类(课本P54)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流形成因素:

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污染的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

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

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例如:

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附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

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⑴各大洲的分布:

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⑵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⑶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课本P69~70)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①岩冷却凝固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

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斜:

良好的储油构造;

②向斜:

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

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⑴沙漠中的绿洲;

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陆地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

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

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

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

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

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

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

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

换算两地时间差;

判断两地东西方向;

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

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

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

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①时区数的计算:

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

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

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

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

春秋分日0;

夏至日2326N;

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

00时日出,18:

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⑵度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

H=90-纬度间隔

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

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