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655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我们上山时逢“五一”佳节,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未成年的孩子,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人们历尽艰险,凭着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登上顶峰,那身负百八十斤重的挑山工,每天往返八十余里,给游人送去方便。

当年的人民解放军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从绝壁处飞上山,创造了“智取华山”的奇迹。

我们登临北峰,向下望去,雾气弥漫,使人头昏目眩(xuá

nxuà

n),我们的子弟兵就是黑夜从这里上山的,真使人惊叹不已,肃然起敬。

  立于北峰远眺,西岳险径尽收眼底。

华山的路由栈道、石桥、铁索组成,盘桓旋绕,曲曲折折。

我想,人生的道路不也像华山的路一样曲折吗?

只有那不畏艰险,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奇观:

  触目惊心:

  望而生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幽深()绝境()诀别()遐想()

  3、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仰望()勇敢()顽强()络绎不绝()

  4、华山的道路由()、()、()、()组成,作者是按()顺序来写华山的路的,其中()是重点部分。

  5、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

  6、把“我想,人生的道路不也像华山的路一样曲折吗?

”改为陈述句。

  7、缩句:

人们历尽艰险,凭着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登上了顶峰。

  8、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⑴华山的路就在堆积的砾石和岩坎上跳跃。

  ⑵人生的道路不也像华山的路一样曲折吗?

  9、问答:

  ⑴“不畏天险,征服天险”的人是勇敢的人,文中提到了哪些人是勇敢的人?

  ⑵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华山的路“险”?

  10、读读画“”的句子,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二)一杯牛奶的感人故事

  一天,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āijiāāihù

()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jī’è

’ná

ndāng(),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

怎么办呢?

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点剩饭吃。

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bù

zhīsuǒcuò

()了,他没有要饭,只祈求给他一口水喝。

这位女子看到他那十分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不好意思地问道:

“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年轻女子回答道:

“一分钱也不用付。

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应不图回报。

”男孩说:

“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他深深地向年轻女子鞠躬,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

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似乎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若干年之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

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

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

当看到病例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

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大恩人。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这位大恩人的病。

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

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

凯利医生要求把医院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他在通知单的旁边,签了一段短短的小文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

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1、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拼音写出相关字词。

  2、联系上下文,选解释(填序号)。

再把句子意思写下来。

  施:

①实行;

②用上,加上;

③给予;

④施舍;

  图:

①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②画;

③希望得到;

④谋划,计划。

  ⑴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意思:

  ⑵知恩图()报,施()恩不图()回报。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裕()失败()

  4、联系上下文,在后面的解释中选择正确的义项并写出下面词句的意思。

  “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字典里的意思:

施:

A、实行;

B、用上,加上;

C、给予;

D、施舍。

图:

A、绘画的形象;

B、画;

C、计谋,计划;

D、谋取,希望得到。

  5、“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

”想象一下小男孩不知所措的样子,并写下来。

  6、为什么霍华德.凯利能成为一位大名鼎鼎的医生?

  7、读了这篇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深夜,那盏灯(付东流)

  那一年的春天,我被一场飞来车祸轧断了双腿,造成粉碎性骨折。

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

整天除了瞪着天花板挨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还能做什么呢?

  在小学教音乐课的姐姐给我抱来了高中课本。

她把课本默默地放在我枕边。

我怒气冲冲,一古脑儿地将它们撒了一地。

姐姐弯下腰,一本一本地拾起来,泪水从她眼睛里涌出来。

我忍不住失声痛哭。

  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推门进来,把我扶起,指着对面那栋黑黪黪的楼房,激动地说:

“弟弟,瞧见那扇窗户了吗?

三楼,从左边数第二个窗户。

”她告诉我里面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与她的盲人母亲相依为命。

姑娘白天为一家工厂糊鞋盒,晚上拼命地读书写作,才17岁,就已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看着那扇窗子的灯光,我脸红了。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打那时起,那扇窗口的灯光时时陪伴着我。

只要能看到那束柔和的灯光,我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枕边的课本。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竟不幸牺牲了!

噩耗传来,全家人悲痛欲绝。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泪流满面。

突然,一束灯光柔和地射在我脸上,我心里亮地起了个念头:

我想见见那姑娘,把姐姐的故事讲给她听,还要、还要感谢她夜晚的灯光,伴我度过了这个难熬的季节。

我拄着双拐,跌跌撞撞地爬上那幢楼,轻轻地叩响了门。

  没有回音,我使劲敲了敲它。

这时,对面的房门打开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上下打量了我说:

“小伙子,别敲了,那是间空房间。

  我呆住了。

  “……从前我儿子住在这儿,后来他调走了,这间房子一直空着。

两个月前,一个长辫儿姑娘凭下了,可说也奇怪,她并不在这儿住,只是吩咐我晚上把电灯拉亮,第二天早上再把灯关掉……”

  我突然扔了双拐,跌倒在那扇门前,失声痛哭起来。

耳畔似乎又想起姐姐那叮咛的声音: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1、结合上下文解词。

  相依为命:

  辗转反侧:

  滂沱:

  2、第一和二段写了我遭遇车后的表现,能概括这些表现的成语有?

(至少三个)

  3、“两个月前一个长辫儿姑娘租下了,可说也奇怪,她并不在这儿住,只是吩咐我晚上把电灯拉亮,第二天早上再把灯关掉……”这个租房的长辫儿姑娘是谁?

她为什么要吩咐房东老太那样做?

  4、“我突然扔了双拐,跌倒在那扇门前,失声痛哭起来……”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体会一下“我”此刻的内心世界,然后写下来。

  5、联系短文学习和对生活的感悟,说说所你对题目“深夜那盏灯”是怎样理解的。

  6、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会怎么做?

  (四)敬重卑微

  我偶然读到过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蚂蚁家庭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草原、荒地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没想到这小小的生灵却活的如此滋润,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让我震惊的是它们面队灾难是做出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们是怎样逃生的吗?

  它们不是非常慌乱,乱跑乱撞。

也不是无动于衷,而是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到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深被它们的行为所感动。

我仿佛看见烈火在燃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

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蚂蚁在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蚂蚁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将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卑微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卑微微薄)也不能决定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卑微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的严肃,看的伟大而坚强。

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

比起蚂蚁,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往往()体积,()精神。

“千里之堤(dītí

),溃于蚁穴”,这就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将短文中正确的拼音或词语用“√”标出。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短文有三个问句

  第一个是设问句,它在文中起()作用,第()自然段是这个设问句的回答。

  第二个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为:

()。

  第三个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要()。

  

(2)体会短文中的比喻句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

  (3)卑微:

  玩世不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在第6自然段中“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

”作者把()比作“一根细小的针”。

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

  4、第5自然段中“每读到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深被它们的行为所感动。

”这句话与前文哪一句相照应?

  5、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五)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

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

这很使我(惊奇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浓厚)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

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

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

“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清静)。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可惜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

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词。

  2、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3、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的写法。

  4、本文开头写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待,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

  5、根据文中的叙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空谷幽兰”的特点是(),“盆景家兰”的特点是()。

  6、“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分)

  7、文章第二段所描写的意境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的意境相似,请你写出这首诗。

(2分)

  8、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盆景中的兰草降了品格”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案

  ⒗兰草(写“访兰”也正确,2分)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兰草及人、由物(兰草)及理等相同意思均可,1分)

  ⒘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只划后一分句也可,1分)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1分)

  ⒙纯朴(淳朴、清纯、淳厚、高雅,1分)媚俗(俗气、低俗、庸俗等,1分)

  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

(意思相同,表述不同也给分,3分)

  ⒛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每句0.5分,共2分)

  21.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

不见风使舵;

不随波逐流;

要勇敢的面对挫折;

在挫折面前不低头等均可(3分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答对1点给1分)。

  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兰草的生长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选对1分,说明理由正确得2分)。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