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659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docx

凭借 

 

10.起:

飘起11.即:

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

约定 

2.期行:

相约同行3.戏:

玩耍  

4.舍去:

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

才  6.时:

当时7.惭:

感到惭愧  

8.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

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11.非:

不,不是   12. 相委:

委,丢下、舍弃 13.君:

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

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

正午时分  16. 引:

拉  17. 顾:

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

”元方答道: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

“不是人哪!

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

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

时间。

习,古义:

复习;

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今义:

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旧的知识;

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优点;

善良的人。

从,古义:

跟从(学习);

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

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第16课《诫子书》会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

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

夫(fú

) 

淫慢(yí

n) 

励精(lì

险躁 

治(yĕ)性 

遂成 

穷庐 

淡泊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

B.治学(静):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

(躁):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主题思想: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 

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

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

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

古义:

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

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

罢了"

,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

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

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

(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

久之。

(2)代词,它。

例:

又数刀毙之(代狼) 

(3)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

(1)恐前后受其敌:

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

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 

(4)一狼洞其中: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指屠夫。

(6)屠自后断其股:

③以: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以刀劈狼首:

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

介词,在。

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

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6、一词多义:

(1)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

神情。

(2)敌:

恐前后受其敌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3)前:

狼不敢前:

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

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

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目似瞑,意暇甚。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

“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

第一自然段:

开端:

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

发展:

惧狼;

御狼。

第四自然段是:

高潮和结局:

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

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4《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

封丹说过:

“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

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

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

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

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

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

“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