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671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而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由庄子道家引导的而且也是中国隐逸传统主要意义的“隐”,是指客观上有条件或有机会担任行政官职而又拒绝它,也就是“能仕而不仕”。

这也是“隐士”一词的根本意义。

因此,在社会中只要不入仕就仍然是隐,不必一定逃避到深山密林和洞穴之中才算隐。

从这种意义上说,庄子是一种“非政治性的动物”(自注:

庄子的“无君论”也开创了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传统),而老子则是“政治性的动物”。

由此,庄子的“自由”,主要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非政治性的自由”。

从政治和精神双重层面把道家与“自由”联系起来所进行的考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i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道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取向这一相关问题。

说道家在政治上的自由(我们称之为“自治”)观念主要是由老子道家建构起来的,道家在精神领域中的“自由”取向则“主要”由庄子道家所代表,这里的提法本身,也许就容易引起质疑,即所谓“精神”领域的“自由”,是否能够称得上是“自由”。

像其它不少观念一样,“自由”观念本身也充满了歧义性,正如论者所说:

“在晚近的历史上,自由主义不同派别之多也和耶稣教派或社会主义派别一样。

繁衍和分化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一个人几乎不能确定什么才是自由主义者。

”ii歧义丛生的观念,增加了我们表达严密思想的困难,甚至于我们无法使用它而寻找替代品。

但是,如果我们事先明确限定一下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它的,也许就可以避免困绕。

这一点,也适合于我们对“自由”的运用。

而且,当我们从“精神”、“意志”的意义上把“自由”同道家知识分子的性格联系起来时,我们所说的“精神自由”和“意志自由”,也不是我们别出心裁地对自由所作的一种界定。

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正是西方对自由众多理解和运用的一种。

康德、叔本华、萨特等都?

隙ㄈ说摹耙庵尽北局噬鲜亲杂傻摹;

挂?

赋龅氖牵?

兰抑?

斗肿拥摹白杂尚浴保?

霾幌抻凇熬?

褡杂伞被颉耙庵咀杂伞薄5兰抑?

拱?

ㄗ虐谕咽?

俊⒉皇茉际?

⒋诱?

持刃蚝图壑抵谢竦媒夥诺摹靶卸?

杂伞薄R簿褪撬担?

?

遣⒉皇墙鼋鲈凇熬?

裆稀被竦檬だ?

囊恍┤耍?

皇墙鼋雒勺叛劬Χ阍凇靶牧椤钡谋だ葜醒罢摇白晕野参俊焙汀白晕医馔选薄5兰抑?

仁蔷?

裆系模?

质峭ü

鋈诵卸?

粗っ鞯摹?

/P

把“自由”观念运用在道家知识分子身上,问题还可能是,把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形成于西方的这一“观念”,运用在作为“异域”中国的传统中是否“合适”。

狄百瑞在探讨儒家的自由观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他认为值得进行探险:

“在采用‘自由的’(‘liberal’)这个字时,我当然必须预期到其它误解的可能性。

有的人植根于特殊的西方文化背景,(例如穆勒[johnStuartMill]所代表的)对自由主义采取狭隘而纯粹的定义。

有的人则认为自由主义带有一些他们以为是源自西方的放肆的特点。

这两种人都会认为把自由主义一词加诸中国是陌生而不切题的。

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值得冒一下险。

真的,只要不排斥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探索其相信点,并由此而对双方有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应该欢迎就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经验中的相异处作尽可能完整的讨论与分析。

”iii我们相信,当我们强调道家知识分子的“自由性”时,这里所说的“自由”肯定与西方广义上的“自由”会有契合之处。

但正如狄百瑞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又不能忘记它们的“相异性”。

通过研究,我发现老子是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的代表。

由老子的“自然无为”所体现的“政治自由”,胡适概括为“不干涉主义”,但我更愿意用“自治主义”一词来概括。

我们必须弄清老子何以要强调“自然无为”?

何以要求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

何以要求去“为”和“从事”这种看上去是消极地“不为”和“不做事”;

何以把“不为”和“不做事”当成一种“事”和“为”去“从事”、去“作为”。

一般来说,“政治”本身来就是“统治”,好不容易获得帝王宝座的统治者,他怎么会不去进行统治呢?

他们选择“有为而治”,是非常自然的,也是非常容易的(不管实际上统治得如何)。

要他们选择“无为而治”反而是不自然的。

这里面蕴含着一个对于“统治者”特别重要的“政治资源”问题。

集“君亲师智”多重身份于一身又“受命于天”的古代帝王,实际上掌握着社会政治的“无限资源”。

对于一般“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来说,“不做事”、“不为”并不困难,尤其是很多事,他想做实际上也做不成。

但是,对于那些“掌握着”最多政治资源、具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来说,客观条件不仅促使他们”想”做很多事,而且他们也完全“能够”做很多事(不管做得如何)。

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想事”和“做事”

,“想为”和“有为”,反而是容易的;

而“不想事”、“不做事”,实行“无为”和“不为”,或者限制自己少想事,少做事,恰恰是一件“最难”的事。

把阿克顿勋爵的名言“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的权力则绝对地会腐化”运用到这里,也非常合适。

要使有“权力”、特别是拥有“一国”之权力的人不使用“权力”,使“权力”休眠,就等于让老虎放走他眼前的小鹿。

所谓“苛政猛于虎”的比喻,也活灵活现地揭发了“统治者”在运用“权力”对待百姓上,是毫不吝啬的。

由此出发再来看“勇于不敢”、“使夫智者不敢为”(三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等说法,就会迎刃而解。

对统治者来说,难的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

难的不是“用智”而是“不用智”;

不是“有为”而是“无为”(即不懈地把“有为”减少到最低限度,或“最低限度地”去“为”)。

在传统政治中,如果一位帝王,能够“自我约束”权力,并“有所不为”,只要具有这种有限的开明性,他很可能就是一位令人开明的帝王;

相反,一位帝王越是“有为”,问题就越加严重,往往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

“圣王”无为这也牵涉到统治者的“有限性”问题,即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是有限的。

正如《管子·

心术上》所说的“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和《淮南子·

原道训》所说的“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那样。

因此,就需要百姓的“自然”和“自治”。

我不认为走得太远。

在边沁对政府所提出的“要安静”的忠告、杰斐逊所肯定的“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和诺齐克所要求的“最弱意义的国家”(“守夜人式”)等接近的说法中,不是很容易让人起老子道家的“清静无事”、“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劝告吗?

我对?

献犹嘎鄣囊丫?

嗔恕N抑幌肭康饕幌吕献雍妥?

幼魑?

坏兰艺笥?

嬖诘摹敖缦扌浴保?

⑷非械叵猿鲎?

拥亩捞匦浴N曳浅>磁謇献诱?

卫砟畹纳钫啃裕?

乙埠苄郎妥?

痈鋈耸降某?

缓痛锕邸W?

拥摹白杂伞辈皇恰罢?

紊稀钡模?

嵌浴案鋈司?

瘛彼?

鞯陌才拧U馐俏倚郎退?

脑?

蛑?

唬?

蚁嘈耪庖彩亲?

佣灾泄?

糯?

督撞憔?

裆?

詈鸵馐队跋熳畲蟮牡胤健?

至此,我还没有谈到庄子所钟爱的“游”这个词语。

运用统计学的小把戏,《庄子》一书中使用的“游”字,据我统计有一百多处。

其中内篇有三十多次,外篇有四十多处,杂篇最少,但也有二十多处。

我不能谈细节,也不能谈“游”字的语源。

陈鼓应和刘笑敢先生都注意到了《庄子》一书中“游”这个词语的重要,但我说他们仍然没有认真对等它,应该是一个事实。

庄子直接使用了不少“游心”的概念,如《人间世》有“乘物以游心”、《德充符》有“游心乎德之和”、《应帝王》有“游心于淡”、《骈拇》有“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田子方》有“游心于物之初”、《则阳》有“游心于无穷”等等。

直接就“游心”来说,它不过是想象的、冥想的、梦幻的、神秘的心灵体验等动态性的“精神活动”。

如果仅就此而论,很难看出庄子的“游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要具体把握庄子所说的“游心”的境界,必须把它同所游的“对象”和“领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庄子的“游心”以及其它大量的“游”,都有“所在”和“处所”,大都为“游心于某某”或“游乎某某”的结构。

它们既有“时空”上的“所指”,又有“客体”上的“所指”。

前者的例子很多,如“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心乎无穷”、“游于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游于大莫之国”等,这些“游”,从形式上看都具有“时空”上的意义,但是,除了像“六合之内”、“方之内”、“天地”等外,其“空间”都是“虚拟性的”,是庄子想象出来的“世界”;

其时间,又是极限性的,如“无穷”、“万物之终始”等。

后者的例子也很多,如“游乎至乐”、“游心于物之初”、“游于太虚”、“上与造物者游”、“浮游乎万物之祖”、“游乎天地之一气”、“游于无有者也”、“游无端”、“游无朕”、“游心于淡”等,这些“游”,都同“客体”发生关系,但又不是一般性的客体,而是作为宇宙根源性或终极性的“绝对者”、“本体”或“实体”,用庄子的术语说就是“道”。

从庄子“游心”和“游”的“所在”及“所处”的虚拟性、冥想性来看,他所关注的“游”,决不是一般所说的在“具体时空”中的“游玩”、“游览”或“游访”,也不是一般地同具体对象进行“交游”、“交往”和“交际”。

庄子的“心游”、“游”是在“无限时空”中的’“无限精神”漫游,是同“绝对者”(即“道”)、“造物主”或最高的实在和本体所进行的“交游”、“交往”、“交际”和“交友”。

可以肯定,庄子的“游”,是“神游”,是“精神活动”反身于“精神自我”之中的“内观”、“内乐”或“内适”,是“天人”、“道人”在“精神自我”中达到的“冥合”和“神契”。

庄子的“游”,当然也有“尘世”之“游”,如“游世俗之间”、“虚己以游世”等,但它同庄子的“神游”并不冲突,庄子的高明之处在于,“身处世间?

庇搿笆馈蓖?

矗?

靶摹庇衷谑劳饣蛐脑谑郎稀S胍话愠?

蛲獠渴澜绲摹巴庥巍辈煌?

铀?

郎偷摹坝巍笔浅?

颉澳谛氖澜纭钡摹澳谟巍薄!

吨?

庇巍范哉庵帧澳谟巍钡奶匦杂兴?

沂荆骸把赵ㄎ屎踔倌嵩唬骸?

爻⑽欧蜃釉唬何抻兴?

抻兴?

馗椅势溆巍!

倌嵩唬骸?

胖?

送饣?

诓换?

裰?

四诨?

獠换?

钡?

读凶印ぶ倌崞?

分辛凶佑牒?

游?

啤坝巍钡囊欢味曰埃?

梢运凳亲?

印澳谟巍钡淖詈米⒔牛?

“列子好游。

壶丘子曰:

‘御寇好游,游何所好?

’列子曰:

‘游之乐,所玩无故。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

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

’壶丘子曰:

‘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取足于身,游之至也。

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

‘游其至乎。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观。

物物皆游也,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我之所谓观也。

故曰:

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据此,“内游”就是在“内心”世界中实现“无所不适”、“无所不至”、“无所不观”的“至游”。

从“外观”、“外游”的立场来说,“至游”就是“不游”。

这种“反常”的“游”,对庄子来说恰恰又是“常游”。

现在让我们对庄子的独特之“游”作一个总结。

第一,庄子的“游”是“神游”,是在“精神世界”中“无限”的漫游和逍遥;

第二,庄子的“游”,是一种“内省”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个人自我实现对“绝对者”的体认。

这种体认,同时也是与道合一的“超越性”境界。

由于这种“境界”是在“精神”中冥想“无形无象”(或“超形脱象”)的“绝对者”,体验“道”,并沉浸其中,因此这种“体验”是一种“内向性的神秘体验”。

“神秘体验”与宗教神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并非只有在宗教神中才有这种体验:

“神秘主义的修行目标是与神融为一体;

神秘主义修行通常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涤欲、洁志、澈悟和神人交融。

神秘主义修行就是返回人的本原,防止人神进一

步相疏。

神秘主义认为,人为了在纷纭混乱的世界寻求平衡,极其需要发现人格中的非物质内容,……尽管神秘主义迹近癫狂,但较成熟的神秘主义确实合乎理性,使人沉醉其中,并主张公义。

佛教禅宗大师指出,神秘主义乃是最完备的认识,只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而已。

……神秘主义可以与宗教有关联,但并非必然如此。

”庄子在“神游”中所达到的“体验”,显然是一种“神秘体验”。

这种体验遍布于《庄子》一书中,如“坐忘”、“心斋”、“体性抱神”、“见独”、“齐生死”、“玄同”、“天府”、“葆光”等等。

可以说,庄子是“内向性神秘体验”或“神秘主义”的大师。

第三,正如徐复观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庄子的“游”,是一种“游戏之游”,这也正合《广雅·

释诂》对“游”的解释(“游,戏也”)。

但庄子的“游戏”,也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不是在“外在”对象物中进行,而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戏”。

“游戏”是一种“娱乐”,而内心的“自戏”,也就是“自娱”、“自乐”。

惟有这种“自乐”才是“至乐”。

《田子方》载:

“老聃曰:

‘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

‘请问游是。

’老聃曰:

‘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第四,庄子的“游”,同他的“逍遥”一样,是不受“外物约束”的在精神世界中达到的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这来自庄子对“现实”各种束缚和约束的痛苦感受,来自庄子对人类沉沦和堕落的认识。

从客观外在世界来说,人受到的限制无所不在,人被各种命运所左右和控制,或来自社会,或来自自?

蚶醋匀俗陨恚?

梢运怠叭宋尥?

辉诩纤?

小薄R虼耍?

艘?

凇翱凸凼澜纭敝邪谕牙醋愿鞣矫娑宰陨怼靶卸?

焙汀靶形?

钡南拗疲?

峭耆?

豢赡艿摹5?

牵?

凇熬?

袷澜纭敝腥纯梢源锏蕉砸磺邢拗频目朔?

徒馔眩?

梢源尤葑杂危?

梢晕蘧形奘?

根据以上的考察我们知道,由庄子的“游”和“逍遥”所体现的“自由性”,主要是在冥思玄想之中、在心灵的“道游”之中实现的。

它是一种回归自我的“内游”、“内修”和“宁静”,是一种“内向性的神秘体验”。

这种在内心世界所进行的“玄游”、“神游”和“冥想”,契合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但是,在庄子道家那里,知识分子们获得的启发不只是“神游”、“玄游”,而且是“朝向”外部世界和对象的“仙游”、“酒游”和“山水游”。

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自由和逍遥寄托在“心灵”之中,而且也寄托在超越生死自然极限的“神仙”中,沉浸在“酒乐”中,留连忘返于“山水”中。

从“游”具有“对象物”、具有客观的时空而言,这种“游”已与内向的“神游”、“内游”不同,它朝向了外部世界,是一种“外游”,是以感官直接同外部对象和世界的“交游”而获得的“外向性的神秘体验”。

这种“外向性”的“游”,一方面可以说是庄子“神游”的衍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仍然与庄子有关。

“仙人”与庄子所描述的住在藐姑射山上的“神人”息息相关;

庄子也不是完全排斥“山水之游”。

如果没有“山水之游”的经历,很难说庄子会有“吾入山林欣欣然而乐矣”的审美体验;

如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而不感到快乐,也很难想象他会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们把庄子所奠基的精神之“游”、“逍遥”以及继承者所扩展的“仙游”、“山水游”、“酒游”等各种“漫游”,看成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和体验,不管这种体验是侧重于“内向性的神秘体验”,还是侧重于“外向性的神秘体验”。

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士人阶层类型,从根本上怀疑儒家的正统价值和秩序,他们更不能忍受非合理的社会政治现实。

但是,他们又不愿或无法改变“社会现实”,于是他们以不合作、以洁身自好的方式,一方面对“尘实”表示抗议和不满;

一方面又抛弃尘实,寻求“个人”的乐趣和诗意性,他们在“尘实”之中建立了一个不受束约的“自由”游翔的“精神世界”,他们漫游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中,梦游神仙,沉醉于酒的海洋,通过对象物摆脱世俗的一切诱惑和束缚,达到超越和解放。

我们相信,这种“漫游”,的确体现了一种“自由性”它是“精神”和“意志”的自由,是不受秩序和世俗约束的“性情”自由,是自得其乐的“自适性”自由。

不管是在传统社会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自由”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价值。

让我总结一下,庄子的“游”和“逍遥”,旨在克服各种“异化”,摆脱各种“限制”。

对庄子来说,“游”就是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的家园,使自我“诗意”的“栖居”、自由的存在。

庄子的“游”创造了一个“精神天堂”或“精神乐园”,在此,人获得超越、永恒和宁静。

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决不能把庄子的“自由”精神之游,等同于精神胜利,因为庄子还以“拒仕”这种行动“亲证”他对精神之游和逍遥的追求。

庄子以“游”和“逍遥”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乐园”和“精神故乡”,极具诱惑力,不仅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营养,而且也塑造了其“自由”性格。

这再次使我们想到儒道两家对中国知识分子所发生的不同影响。

如果孔子儒家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功名的、人事的、严肃的和在乎的需要,那么,庄子道家则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浪漫的、从容不迫的和悠闲适意的要求。

孔子儒家把中国知识分子带进秩序之中,使他们满腔热情经世致用、立功立名;

但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庄子道家就把他们从秩序中接过来,消除他们的郁闷和创伤,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

不能“只是”消极地把庄子道家看成是失意知识分子心灵的麻醉剂,更应该说他是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一副清心剂和“自我”的兴奋剂。

孔子儒家的社会秩序取向和功名价值,时刻约束和抑制着知识分子们的性情,使他们处于不断的紧张之中;

庄子道家的个人自由取向和自我价值,时刻使知识分子舒展自己的性情,率性称情而行。

i有关道家庄子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请参阅陈鼓应的《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崔大华的《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刘笑敢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刘笑敢的《两种自由的追求:

庄子与沙特》(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