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673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教学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Koch,1843—1910)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

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1.菌落(co1ony)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4.纯培养物(pure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5.培养基(culture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6.无菌技术(aseptictechnique)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shakeculturemethod)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12.单细胞分离法(singlecellpickupmethod)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直接挑取微生物的单细胞(孢子),培养后获得纯培养物。

13.富集培养(enrichmentculture)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14.二元培养物(two—componentculture)由两种具有特定关系(例如寄生或捕食)的微生物组成的混合培养物。

21.分辨率(resolution)能辨析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

28.固定(fixation)制样过程中使整个机体及其细胞的内、外结构被保存并固定在适当位置的过程。

29.负染色(negativestaining)染料使背景颜色加深而样品没有着色的染色法。

30.菌丝体(mycelium)聚成一团的分支菌丝,见于真菌和某些细菌。

31.菌丝(hypha)大多数霉菌和某些细菌的结构单位,管形丝状体。

42.原生动物(prokaryote)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原核生物(proksryotes)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

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

①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

②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

③核糖体为70S型。

2.细菌细胞壁(cellWallofbacteria)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多种功能。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ri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含脂多糖、磷脂和外膜蛋白)和一薄层肽聚糖(2~3am)组成。

3.肽聚糖(peptidoglycan)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

肽聚糖单体由肽与聚糖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肽由四肽尾和肽桥构成,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V—乙酰胞壁酸以"

—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呈长链骨架状。

C+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L—Lys和D—Ala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则由5个Gly残基构成;

C-细菌的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m—DAP和D—Ala构成,且无肽桥。

4.磷壁酸(teichoicacid)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可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前者是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的磷壁酸,后者则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磷壁酸。

5.外膜(outermembrane)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由脂多糖(LPS)、磷脂、脂蛋白和其他蛋白组成的厚膜。

6.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C—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C—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成分。

7.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嵌合在C—细菌细胞壁外膜上的多种蛋白质成分,如脂蛋白和孔蛋白等。

8.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一般指位于C—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内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和受体蛋白等。

9.假肽聚糖(pseudopeptidoglycan)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等部分古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其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

—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3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in一个氨基酸组成。

10.缺壁细菌(cellwalldeficientbacteria)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

11.L型细菌(Lformofbacteria)指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因最初发现的念珠状链杆菌是在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12.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C+细菌形成。

原生质体对渗透压敏感,无繁殖能力,在合适条件下,细胞壁可再生,并恢复其繁殖能力。

13.球状体(sphaeroplast)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G-细菌一般只形成球状体。

15.间体(mesosome)细菌细胞中的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多见于G+细菌。

每个细胞含一至几个。

其功能与DNA的复制、分配,细胞分裂和酶的分泌有关。

17.细菌的内含物(inclusionbody)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和泡囊状构造,包括各种贮藏物、羧酶体、气泡或磁小体等。

18.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颗粒状内含物,由许多羟基丁酸分子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19.异染粒(metachromaticgranules)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的功能。

在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中易见到异染粒。

20.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

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21.核区(nuclearregion)又称核质体,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其成分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它是细菌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22.芽孢(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

产芽孢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两属。

24.伴孢晶体(parasporalcrystal)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6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它对约200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

25.糖被(glycocalyx)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糖被有数种:

①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

②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

③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黏液层。

④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

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26.细菌鞭毛(flagellaofbacteria)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可旋转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鞭毛由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3部分组成。

鞭毛在细菌表面的着生方式有一端生、两端生、周生和侧生等数种,它是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27.菌毛(fimbriae)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有菌毛者多属C—致病细菌。

菌毛的功能是使细菌可牢固地黏附于寄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的黏膜细胞上,以利定植和致病。

28.性毛(pili,sexpili)又称性菌毛。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粗。

每个细菌一般仅着生一至少数几条性毛。

多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上,其主要功能是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

30.“9+2”型鞭毛(“9+2”typeflagella)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为鞭毛。

它由基体、过渡区和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的横切面的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

42.溶酶体(1ysosome)一种由单层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具有进行细胞内消化的功能。

43.微体(microbody)一种由单层膜包裹、与溶酶体相似的球状细胞器。

真核微生物的微体主要含一至几种氧化酶类,这类微体又称过氧化物酶体。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一、术语和名词

1.营养物质(nutrient)微生物从外界摄取的用于生物合成和产生能量的物质,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代谢活动。

2.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macroelement)微生物细胞干重的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称为主要元素。

3.微量元素(traceelement或microelement)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的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

9.生长因子(growthfactor)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10.水活度值(wateractivity,aw)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值。

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水活度值接近0.98或更高的环境中生长。

11.自养型生物(autotroph)以CO2为惟一或主要碳源的生物。

12.异养型生物(heterotroph)以还原性有机物为主要碳源的生物。

13.光能型(phototroph)以光能为能源的生物。

14.化能型(chemotroph)以有机物或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的生物。

15.无机型(1ithotroph)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的生物。

16.有机型(organotroph)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的生物。

21.腐生型(metatrophy)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

22.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中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存。

23.兼养型生物(mixotroph)兼有自养和异养代谢过程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碳源。

24.原养型(prototroph)与自然发生的同种其他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的微生物。

25.培养基(culturemedium)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26.复合(天然)培养基(complexmedium)含有化学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的培养基,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undefinedmedium)。

27.合成培养基(syntheticmedium)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definedmedium)。

28.固体培养基(solidmedium)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而制成的固

31.基础培养基(minimummedium)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32.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medium)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3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34.选择培养基(selectivemedium)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37.透过屏障(permeabilitybarrier)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黏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

38.扩散(diffusion)营养物质通过原生质膜上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胞外(内)环境向低浓度胞内(外)进行运输的过程。

39.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营养物质由载体(透过酶)辅助的跨质膜扩散过程。

40.透过酶(permease)一种由膜结合载体蛋白质或由两种以上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能帮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

41.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包括扩散和促进扩散在内的依靠膜内外被运输物质浓度差而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

42.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在载体的帮助下,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进行的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43.初级主动运输(primaryactivetransport)由电子传递系统、ATP酶及细菌视紫红质引起的质子跨膜运输,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

44.能化膜(energizedmembrane)细胞通过消耗呼吸能、化学能及光能,引起胞内质子(或其他离子)外排,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使膜处于充能状态。

45.次级主动运输(secondaryactivetransport)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偶联的其他物质的运输。

49.基团转位(grouptranslocation)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的运输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50.Na+,K+-ATP酶(Na+,K+-ATPase)存在于原生质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利用ATP的能量将胞内Na+“泵”出胞外,而将胞外K+“泵”入胞内,也称Na+,K+一泵。

51.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s,ABCtransporters)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物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膜蛋白复合体,需要一种质膜外底物结合蛋白来行使功能,简称ABC转运蛋白。

52.膜泡运输(membranevesicletransport)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如变形虫)中的一种通过胞吞作用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

53.胞吞作用(endocytosis)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的过程。

54.胞饮作用(pin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的胞吞作用。

55.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的胞吞作用。

56.铁载体(siderophore)微生物细胞向胞外分泌的一种能络合Fe3+的小分子化合物,铁-铁载体复合物通过ABC转运蛋白进入细胞。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1.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2.合成代谢(anabolism)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3.糖酵解(glycolysis)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4.发酵(fermentation)广义的发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过程,多指传统的与实际生产有关的工业化生产,多是好氧过程,如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单细胞蛋白生产等。

微生物生理学上的发酵又称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如EMP途径中的甘油酸-1,3-二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呼吸过程中,但产生能量相对较少。

6.乙醇发酵(alcoholic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在酵母和某些细菌(如Sarcina、:

Enterobacteriaceae)中经EMP途径,或者某些细菌(如运动发酵假单胞菌)中经ED途径降解成丙酮酸,进一步生成乙醛,乙醛还原生成乙醇。

7.乳酸发酵(1acticacid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终产物只有一种乳酸,称为同型乳酸发酵(1lomolacticfermentation);

葡萄糖经PK、HK或H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或乙酸,故称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fermentation)。

8.呼吸(respiration)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9.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transportsystem)一系列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的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

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

NAD(P)-FP(黄素蛋白)-Fes(铁硫蛋白)-CoQ(辅酶Q)-cytb_Cytc_CytaCyta3。

1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

,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

11.巴斯德效应(Pasteureffect)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

12.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又称硝酸盐呼吸(nitraterespiration),以硝酸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此过程中硝酸盐还原形成气态产物NO、N2。

13.同化型硝酸还原(assimilativenitratereduction)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细菌还原硝酸为亚硝酸,进一步转变成铵,作为氮源被细胞利用。

14.异化型硝酸还原(dissimilartivenitratereduction)硝酸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被还原成亚硝酸,分泌到细胞外或形成N:

被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硝酸只作为电子受体,用于生物氧化产能,而不作为细胞氮源。

15.Stickland反应(Sticklandreaction)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

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16.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还原CO2的ATP和还原力[H]是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物(NH4+、NO2_、H2S、S0、H2和Fe2+)的氧化而获得的,产能途径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

17.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photosynthesis)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

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

18.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photosynthesis)又称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

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Ⅱ(PsⅡ)水的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

光反应中心Ⅱ(PsⅡ)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I,期间生成ATP。

19.紫膜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bypurplemembrane)紫膜由细菌视紫红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