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075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而以“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既无章法,又无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不见经营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值得欣赏玩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而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以下途径:

一是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从而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二是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

第20课 六国论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2.背景解读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天文与历法

(二)

(1)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3)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弊在赂秦(lù)②暴霜露(pù)

③洎牧以谗诛(jì_chán)④如弃草芥(jiè)

⑤思厥先祖父(jué)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词语解释

(1)积威之所劫       劫:

胁迫,挟持

(2)李牧连却之却:

使……后退

(3)思厥先祖父厥:

他(们)的,这里相当于“其”

(4)举以予人举: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

革除

殆:

接近

(6)六国互丧互:

交互,相继

(7)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确定,断定

(8)率赂秦耶率:

全都,一概

(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

保全,完好

(10)洎牧以谗诛洎:

及,等到

(11)胜负之数数:

天数,命运

(12)终继五国迁灭继:

随着

4.古今异义

(1)至于颠覆

古义:

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2)其实百倍

古义:

那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思厥先祖父

古义:

泛指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爷爷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智谋和力量

今义:

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先例,旧事

今义:

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答应

(7)刺客不行

古义:

不前去,不去

今义:

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8)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两次

今义:

又,又一次

(9)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

亲附,亲近

今义:

(11)始速祸焉

古义:

招致

今义:

快;速度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③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④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日”,每天,一天天地;“月”,每月,一月月地)

⑤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名词作动词,吞下)

⑥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2)形容词的活用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完好)

②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动词的活用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打败)

7.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主语“齐”)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较秦(收受贿赂)之所得)

③举以予人(举(之)以予人)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

(2)被动句

①洎牧以谗诛(“诛”,动词本身具有被动意味)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判断句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倒装句

①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应为“其势于秦弱”)

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应为“于秦五战”)

③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之天下”)

三古今对译

六国论

段解: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并做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段解:

第二部分(第2~3段),扣住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皆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

段解:

第三部分(第4~5段),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告北宋统治者要采取正确方针,坚决抵御外来袭扰。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二|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各有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两个分论点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该段的中心意思。

我的答案:

 

 

提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对其持怎样的态度?

我的答案:

 

 

提示: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②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4.[小考点:

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

赞扬什么?

批评什么?

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我的答案:

 

 

提示:

①有赞扬,有批评。

②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③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④智力孤危。

5.[技法探微]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我的答案:

 

 

提示: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主要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

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6.[创新表达]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我的答案:

 

 

提示:

(示例)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坏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教材迁移讲练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

(二)

特殊单音词

1.狱:

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

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

例: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后汉书》)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例:

日垂青盼,脱不一至。

(《聊斋志异》)

3.第:

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

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

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例:

①“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②“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

常用的复音节词

1.下车:

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

辞官。

3.用事:

掌权,主管。

4.视事:

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

处理政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

旅馆。

7.部曲:

私家军队。

8.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祖,祭祀路神。

9.家人:

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

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

发怒。

12.从子:

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13.风裁:

①风宪,风纪。

②指依法裁处。

③指刚正不阿的品格。

常用的通假字

1.乡,通“向”:

“侯生果北乡自刭。

”(《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

“行十余里,广详死。

”(《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

“禽灭六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

接纳,让……进来;藏。

“无内诸侯军。

”(《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

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史记·高祖本纪》)

11.矢,通“屎”: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

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

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

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其他常用词语

(1)先:

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

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

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

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

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

回答或对话。

(7)如:

到,往。

(8)檄:

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

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

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

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

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

幼年失去父亲。

(15)贷:

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

官司,案件,监牢。

(17)白:

告诉。

(18)与:

赞扬。

(19)多:

赞扬。

(20)遽:

急速,就,恐惧。

(21)尤:

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

食用丰足。

(23)劫:

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

追究,考察,调查。

(25)赡:

富足,充足;供给,周济。

(26)令:

美好,县令。

(27)执:

捉拿。

(28)延:

延请。

(29)省:

减免。

(30)谢:

道歉,推辞,告诉。

(31)第:

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

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

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

因羞愧而脸红。

(35)竟:

结束;终于;全部,整个。

(36)坐:

因……而犯罪,因为。

(37)寻:

不久。

(38)祚:

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39)造:

造访。

(40)过:

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

子杀父,臣杀君。

(42)用:

财用,因为。

(43)典:

主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