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803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宗教社会学 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

1.迪尔凯姆的贡献

1899《宗教现象的界说》宗教是社会性特别突出的东西

191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韦伯的贡献

宗教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

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的影响

3.齐美尔的贡献

区分宗教与宗教性的概念,宗教性是宗教产生的先决条件,宗教性是宗教灵魂的基本存在,产生于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中。

开启个体宗教研究视角

宗教功能分析,宗教整合有利于社会整合

4.马克思的贡献

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消亡

(三)发展阶段

1920——1950处于休眠阶段

苏醒后重心转到美国:

美国兴起宗教热潮;

欧洲学者到美国呈多元特征:

理论多元、研究内容多元、研究方法多元、倾向微观研究

主要理论:

进化论:

宗教与生物有机体一样和社会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发展阶段。

泰勒万物有灵论。

灵魂观:

人活着灵魂寄居于人身体之中,人死后,灵魂就可以离开人身体而单独互动,便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

万物有灵观念:

人们把这种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的万物产生了万物都有灵魂观念。

功能论:

正负功能分析

冲突论:

宗教是社会分裂的源泉

补偿论:

宗教是以超自然的假设为基础,主要致力于提供一般性补偿的人类组织。

宗教市场论:

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

三、什么是宗教市场理论?

该理论对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何启示?

宗教市场理论:

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主要观点有:

1、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宗教组织、宗教文化;

2、宗教选择是理性的;

3、宗教市场无管制则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

4、如管制则导致宗教参与总程度降低

启示:

四、社会学如何界定宗教的含义?

宗教有哪些特征?

宗教的含义:

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宗教的特征:

1、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

2、是有一套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3、具有一套特定的实验活动;

4、具有特定的情感与体验;

5、是一种文化现象

五、如何理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

1、宗教与人类文化同时形成,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

2、宗教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3、宗教是各种文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4、宗教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六、如何测量宗教性?

宗教性的测定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有三个方法:

1、一维测定法:

只用一个单一的标准,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

2、主观态度测量法:

根据被询问者自己的陈述表明是否为某一宗教群体的成员或表示个人对宗教的态度来判断宗教性;

3、多维测量法:

八个维度:

体验,仪式,虔敬,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

七、什么是宗教认同及宗教皈依?

宗教认同:

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宗教皈依:

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在某个宗教观点上发生的体验转变过程,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宗教皈依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认同。

是否正式皈依是判断是否是宗教徒的标志。

宗教皈依有两种形式:

由不信仰某种宗教转变为积极的宗教信仰;

从一种宗教信仰改信另一种信仰(改宗)

八、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皈依时间的长短与皈依类型

2.更多体现为渐进型和内生型。

没有剧烈的情感波动而逐渐产生的皈依,皈依者通过内在心理的体悟而产生的皈依,多数宗教皈依者属于渐进型

宗教皈依的过程:

约翰.罗弗兰德——皈依模型

第一阶段:

个体内在的精神紧张与情感困扰及宗教解决策略

第二阶段:

外在的机遇与条件的作用与配合;

宗教团体的影响、准皈依者与宗教团体成员的联系。

皈依正是发生在情景与社会环境的先决条件与个人的心理需要及可能性的某种结合的特定时期。

意义与认同的整合是现代社会人们皈依宗教的主要动力。

影响因素:

1、自然灾害

2、社会因素(生产力落后、阶级压迫、社会转型、现实中的苦难)

3、文化因素(宗教家庭氛围、宗教团体影响、宗教道德吸引、宗教文化如建筑、音乐影响)

4、认知和心理因素(认知的偏误、人生不幸导致心里紧张、对生老病死的关切、拯救灵魂、完善自我)

九、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巫术:

是由从事神通接鬼的女性宗教职业者主持的活动。

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1、在反映人神关系中,二者目的相同,手段各异。

2、巫术企图命令和控制超自然力量,宗教则对之祈求。

3、(弗雷泽)巫术先于宗教产生,巫术失败后产生宗教,宗教失败后产生科学。

4、(吕大吉)把巫术看成是宗教的现象形成,是宗教处理人神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同时产生,交替为用。

巫术的功能:

1、提高战胜恐惧和困难的信心2、原始社会的整合力量3、巫师是文化人4、巫术公务职能,形成神权统治5、负功能:

错误认知形成具有蒙昧色彩

十、宗教禁忌的功能有分析?

禁忌:

为了避免某种有害于己的结果发生而不做某事的行为。

宗教禁忌的功能:

强化宗教意识,克己顺从;

对内认同标志,加强团结

十一、宗教礼仪的含义及类型?

宗教礼仪:

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符号化、规范化和理性化的象征意义。

宗教礼仪类型:

宗教物象礼仪——以物的形式向神祭献的宗教礼仪行为,表达对神的敬畏和意愿。

宗教示象礼仪——以符号化的特定规范活动方式来达到人神沟通目的的行为。

(又可分为:

崇拜礼仪、祈求礼仪、宗教节庆礼仪)

宗教意象礼仪——通过特定的符号动作来体现信仰者内在的宗教意识。

是最高层次的宗教礼仪。

要求从内心理性来承受宗教信仰的含义,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够达到。

从低到高又有三个层次:

教规(戒律),恪守教义(世界观高度),宗教修行(超越尘世)

十二、什么是宗教群体?

宗教群体:

是以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共同的宗教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是由同一宗教的信徒自由构成、介于宗教组织和宗教信徒个人之间的宗教信徒人群。

具有超血缘、超地缘、超种族、超经济甚至超阶级的特点。

十三、举例说明宗教家庭的含义及功能?

(甘肃东乡县和新疆疏流附县的宗教家庭)

甘肃东乡县和新疆疏流附县的宗教家庭:

表现为邻里关系的回汉居住格局反映着异民族之间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的程度。

回族倾向于绕清真寺聚居,与本民族家庭比邻而居;

就社会交往和互惠性礼仪交换而言,回汉之间的关系不易维持平衡

宗教家庭的含义:

整个家庭成员都信仰某一宗教的家庭;

家庭是宗教发展的社会单元,是初级宗教群体。

宗教家庭的功能:

(宗教群体的功能)

1、对信徒个人:

获得安全感、满足交流和情谊需求、满足自我确认、增强自信心和力量、获得关心和帮助

2、对宗教组织:

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扩大对外吸引力、是宗教教职人员的拥护者和助手、宗教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和能量辐射体

3、宗教群体的自我结构功能:

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关系以满足群体不断变化的需要:

适应、确保目标、整合、维持模式

4、处理好宗教群体的关系:

它与政府、其他社会群体、国外宗教群体以及其自身内部教、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具体做到:

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平等合作、文化上交流互补、习俗上包容尊重。

十四、宗教社区的构成要素及类型?

宗教社区的构成要素:

宗教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宗教徒以某一宗教作为本社区成员所认同的主体文化和社区意识而形成的地域共同体。

1、物质尺度:

社区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

2、社会尺度:

在该地区域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沟通和互动;

3、心理尺度:

这些居民有共存感,从属感和认同感

宗教社区的类型(广州的哲玛提为例):

清真寺,家庭型或家庭联合型,公司型或公司联合型,清真餐厅型,学生构建的哲玛提,国外旅行宣教团,网络哲玛提。

十五、宗教组织的理论有哪些?

举例说明宗教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宗教组织:

一种与统一的宗教信仰目标与行为体系相联系的、共同遵照一定的制度规范的信仰者所结成的社会群体。

宗教组织的理论:

欧美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组织的研究:

1.20c70s以前:

注重宗教组织类型和宏观功能的探讨:

⑴教会-教派类型及其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

⑵对宗教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结构的研究;

⑶奥戴关于宗教组织制度化的五种二律背反

2.20c70s以后的研究:

⑴一般组织理论的运用:

开放系统理论:

强调宗教组织的发展与周边环境的相关性,组织内部因素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

是开放系统理论的分支。

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强调社会性的建构观念体系和制度对组织的影响;

资源动员理论:

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和吸收能力是宗教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⑵宗教经济理论(宗教市场论):

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⑶综合的倾向:

理论的综合:

市场,科层制,家族,使命的中层理论模式;

视角的综合;

学科综合,非营利部门视角

举例说明宗教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置-华南x县x镇基督教组织研究分析框架。

图略。

结论:

1乡村基督教组织是一个内向性的互益型非营利组织,正规化程度较低2面对社会变迁而外部环境的挑战,它表现出准科层制和日益自主性的特征3基督教在当地社会结构中处于一种悬置状态

举例说明宗教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1罗马天主教

模仿世俗等级权力体制建立起罗马教廷组织和教区组织,与之相配套的是教阶制度、类似世俗官僚体制中的品秩制度。

这种制度是世俗官僚化色彩最浓、制度化、科层化发展最完备的宗教组织权力体系。

罗马教廷是以教皇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城国,不仅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机构,而且拥有法庭等组织监督机构和司法机构。

罗马教皇被称为基督、圣父在世间的代表、是罗马教廷的最高统治者,集大权于一身,拥有管辖权。

60年代后,成立世界主教团,与教宗共同行使最高权力。

罗马教廷目前由国务院、九个部、三个神圣法院、十二个委员会及若干行政办事机构、单位构成、教宗指导管理这些机构,每一部门都有由教宗任命的枢机主教为首,下设由宗教任命的秘书和助理秘书。

枢机团是教宗的顾问团和高级助理,由枢机主教构成,教宗由枢机团投票选出。

运行过程:

罗马教廷采用主教制管理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

主教制相当于教廷在世界各地的地方教务行政组织,以主教为主体管理教会,其基本单位是大主教区和教区。

大主教区是固定的地方组织,有地域性和全国性大主教区,由总主教或枢机主教以及相应的国家或地区性主教团统一管理。

教区是主教管辖的特定区域,其中央机构是主教公署,下设副主教,法官,书记,教区参议。

与主教制相关的制度是教阶制,主体由司祭,助祭,副助祭组成。

主教品味又分教皇,枢机主教,宗主教,都主教,总主教和一般主教。

在正级神品之外,还有次级神品分享不同的神权和行政管理权。

十六、分析宗教的社会正负功能?

宗教的社会正功能:

1、心理调试功能:

提供安全感、满足爱的渴望、精神补偿、摆脱烦恼、增进幸福感)

2、社会整合功能——整合的三个层次:

通过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舆论

3、社会控制功能(神圣、权威、更持久)

4、个体社会化功能:

宗教传授给个体知识与文化,教给个体行为规范及教人扮演社会角色

5、认同功能:

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念

6、文化功能:

通过宗教自身扮演的文化角色及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影响。

7、交往功能:

促进个人社会交往的增加、国际交往及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的社会负功能:

1、使人相信宿命,消极对待或逃避现实

2、使教徒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有碍社会变革的进行

3、导致偏理性为,促进社会解体

4、个体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5、阻碍新的认同感的产生,容易导致宗教冲突与民族冲突

6、宗教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稳定

十七、宗教世俗化的含义及表现?

宗教世俗化(即非神圣化)的含义:

1、宗教的衰退:

思想、行为组织失去意义

2、宗教团体价值取向从彼世想此世转化: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3、宗教与社会分离:

市区公共性和职能

4、信仰和行为转变

5、世界逐渐摆脱神圣特征(去寐)

6、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

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社会:

价值观多元化、经济市场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理性)

宗教:

适应世俗社会生活

十八、宗教世俗化过程中自我限制的含义及表现?

宗教世俗化过程中自我限制的含义:

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不会自己消亡,保留其母体中的一部分与现代社会相生相容产生出新的宗教表现形式的特征

宗教世俗化过程中自我限制的表现:

1.宗教复兴-传统宗教内部新教派的出现

2.宗教创新-创造新的信仰,这种信仰或是在传统信仰上的创新或与传统信仰没有任何联系

十九、什么是新兴宗教,新兴宗教的形成原因和模式有哪些?

新兴宗教:

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规并提出某些新的教义与礼仪的宗教运动或宗教团体

形成原因:

发达的科技、潜在信宗群体、都市化的异质性、现代化的负面效应

新兴宗教的形成模式:

共同特点——补偿交换论为基础,创造一种宗教补偿物

1、精神病理模式:

是那种找到了成功的社会表达形式的个体精神病愈的结果。

创始人被严重的个人与社会问题所困扰,身心沉溺于问题而避世,体验自作自受的被剥夺感,接受超自然现象,认知性重组。

2、企业家模式:

创始人有意识地开发出新的补偿物,以便获得更大的补偿。

3、亚文化—发展模式:

强调群体内部的互动过程在新兴宗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相似需求和愿望的人相会在一起讨论问题得到回应。

二十、世俗化对宗教的未来有何影响?

1、积极—乐观型罗伯特.贝拉世俗化促进宗教发展

2、消极—悲观型彼得.贝格尔失去对神圣性的合理解释

3、中立态度托马斯.鲁克曼不会衰落,宗教替换形式出现

二十一、宗教与宗法性传统社会的互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宗法传统社会:

以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政治、社会系统。

1、宗法制度:

一种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殷商时期形成完备的形态。

2、上层宗教信仰、民间宗教信仰和宗法制度互动:

祭祀对象具神的特性;

祭祀活动的地位及特征:

以神的功能确定祭祀的对象、祭祀活动具有政祭合一性、以礼规范祭祀活动。

信仰的功能:

认同宗法等级制度、王权至上、血缘关系及教化功能

3、系统化宗教与宗法制度互动:

宗教依附适应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宗教之间相互竞争、争论的主题,宗法制度对宗教的吸收(宋明理学)

二十二、中国传统社会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即王权下的宗教)

1.王权与教权的主从关系:

君权至上,教权处于从属地位。

2.宗教与王权的政治互动:

1)借用、顺应的互动是强化王权统治(强化君权神授观;

强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容留并存是借用、顺应的主要形式(兼容并存中有主次之分;

扶持、管理宗教:

物质声望扶持、建立僧管制度和管理制度);

3)冲突:

禁毁(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严厉的打击禁止政策)和反抗(对统治者采取暴动、起义等对抗形式)的冲突

二十三、中国宗教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1、包容性:

因儒教处于正统地位但又需要认可和帮助,来源于华夏分化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融而成。

2、此世性(不离人间达成其宗教目的)和人文性(统治阶层以宗教为文教治化的手段维持社会结构与秩序;

中国宗教自身具有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

3、结构与功能的不对称性:

儒教主要针对群体同时有个体意义;

制度型主要针对个体,有助于社会稳定。

二十四、新中国宗教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组织和政治上的调试:

基督教和天主教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由中国宗教徒自办的宗教事业;

佛道界爱国运动,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组织;

伊斯兰教的民主改革和爱国运动,废除了内部的封建特权。

2、宗教神学思想方面的调试: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变化;

佛教思想的变化,发扬人间佛教的思想

3、宗教社会功能的变化:

新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各种宗教势力改变自己的旧形象,力求完全纳入新的社会系统并与整个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的运程,国家与宗教之间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国家从法律上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二十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

相适应的性质:

1、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宗教信仰第一次真正成为私人的事情,(宗教信仰自由);

2、真正实现了宗教组织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原则。

相适应的内容:

1、政治上的适应:

促进现代化建设、搞好民主团结、增进国际交往、维护世界和平;

2、经济上的适应:

宗教经济服务于社会,造福社会;

宗教徒参加现代化建设

3、思想上的适应

4、道德规范上的适应,宗教道德包括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

5、个体心理上的适应

二十六、当代中国宗教的“五性”特征是什么?

长期性:

1.宗教没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

2.长期性的根源在于贪困愚昧

群众性:

1.客观上人数众多

2.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也是正确对待群众问题

3.讲群众性并不是要迁就群众的落后面,但要善于做落后群体工作

民族性:

1.要善于体察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异同,不能从宗教至上论走向妨碍民族发展的狭隘民族主义

2.宗教对于少数民族具有二重作用

国际性:

1.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

2.从世界总体发展的高度观察宗教问题

3.在扩大开放下抵制渗透

复杂性:

1.宗教是一个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体系

2.宗教方面矛盾的特点

3.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想联系时比较复杂

4.宗教还有新种(新兴宗教)、亚种(民间宗教)、变种(邪教)、伪种(迷信)

二十七、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1.政治上的关系

汉代独尊儒教

汉魏之际产生玄学,佛学高扬,儒学低迷

三武一宗时期灭佛

君王对三教排名

2.各宗教在教义层面的关系

差异与论战

借鉴与融合(本末内外论、均善均圣论、殊途同归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为重,隋唐时期,三教融合成为主流)

为什么:

1.儒佛道三教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关于人的学说,从深层意义上说都是“人学”

2.儒佛道三教最根本的母的是达到人生的至美、至善、至真的境界

3.三教都是以人为基点

二十八、人间佛教

用佛教来解决人生问题,佛教要为活人服务,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

就是成佛在人间,人成佛成,是为真现实。

二十九、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1.表现形式:

1)译经

2)格义

3)判教

4)创宗

5)定祖

2.实质内容

1)心性化

2)信仰化3)世俗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