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835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育儿经验谈分析Word格式.docx

离散席穷冤家最后开口说了:

你家有钱,有宝贝。

我们家没钱,但我们家也有宝贝,这些宝贝是活宝。

富冤家喝红了的脸涮地白了。

富冤家也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后来二家的媳妇知道了,都骂了自己的男人。

再后来,富家帮助接济穷家,穷家后人也有了出息,二家老人成了最好的亲家。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无论有钱没钱,孩子是最宝贝的。

隔代养育能照顾好孩子的身体,但未必能照顾好孩子的其他。

0至3岁婴幼儿成长不仅仅是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理、人格,由父母亲自养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所以建立婴幼儿是最宝贝的“玩具”这个观念,会有助于婴幼儿的科学健康养育,也会有助于夫妻之间情感交流,以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

孩子也的确是最好的玩具。

“逗”这个字用得最多的场合恐怕就是逗小孩吧。

汉字造字有哲理:

豆能走不就是说豆生根发芽,喻意孩子从小到大吗?

孩子从小到大最好玩,长大了他有主见了,还让你随心所欲地玩吗?

还有,为什么老人老想早抱孙子,我想不仅仅是想传宗接代吧,俗话说“老人是老小孩”,是不是贪玩的天性重新燃发,而只有跟小孩一起玩才会玩得开心,玩得美妙。

奉劝天下年轻的父母,养育孩子是自己的直接责任,养孩子在身边,当你下班回家的时候,让世界上最宝贝的玩具——婴幼儿逗你开心,以消除你工作的疲劳,事业的压力,人际上的烦恼!

也为我们的明天和未来,造就一代健康的英才!

高考状元,从小赤脚走到大

农村走出来的高考状元不少,有不少是从小赤脚长大的。

由于从小赤脚,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儿童一个显著的生理特征就是脚指头长于城市儿童,足弓也较城市儿童高。

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智力上的差异几乎没有显著的意义。

但是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学前受教育上有明显的区别。

城市儿童普遍上过幼儿园,农村儿童许多都是爷爷、奶奶或者父母自己带养。

2000年在做婴幼儿汉字游戏分析研究的时候,接触了国内不少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问起她们:

有学前教育的与没有学前教育的,为何在智力却没有差别呢?

是不是哺育方式的不同弥补了这个差别?

农村儿童在哺育方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婴幼儿从小打赤脚。

城市儿童从小穿鞋穿袜子。

赤脚走路与穿鞋走路对幼儿的运动感知觉发育是一个明显的不同方式。

就像我们成人喜欢足疗、足部按摩。

打赤脚长大的幼儿从小就被自然方法进行足部按摩了。

足部穴位刺激已经被证明与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联。

曾经听过一次美国脑科学研究所行为医学专家王力教授的关于脑瘫儿童行为训练的演讲。

关于脑瘫一套行为训练方法很像我们农村儿童的成长故事。

农村幼儿在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妈妈带着在河边洗衣服,为了安全会把孩子放在离河边稍远的地方,放上一块油布让孩子坐着玩,可孩子想妈妈,爬着爬着就到了妈妈的跟前,妈妈肯定是再放回去。

一遍又一遍,就练习了孩子的爬行。

孩子会走了,妈妈外出到田间劳作的时候,带在身边,妈妈干农活,离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也会紧紧地跟在妈妈的身后,从而练习的孩子的步行。

孩子三岁多了,会跑了,有一定的独立性了,会自己玩了,有些调皮了,大人不怎么愿意让孩子跟着。

可孩子跟妈妈惯了,不愿意留下,但又怕妈妈打吓,一打吓,赶紧往回跑。

等妈妈一走,又远远地跟上。

就这样,一来一回,练习了孩子的跑。

观察农村孩子的哺育成长过程,真的很有趣。

虽然家长不一定懂心理学、行为学,但几千年来形成的哺育方式,其中就蕴藏了科学的育儿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育儿方式就像我们的汉字中蕴藏的哲理一样,传承了让中华儿女聪明的文化基因。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

可以说没一个人是天生想勤快,说不定人的天性是想懒,想享受,为了这个愿望,人才勤奋,才吃苦。

我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始的想法。

另一个约束就是怕人家骂小孩的时候会骂到做父母的头上,不想让别人今后骂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毕竟人类的繁衍生育是社会责任。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

”“成人靠父母,成才靠自己。

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想,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天生营养不良。

成长的年代遇到“文格”,自己也许是个不合格的小学、中学毕业生,将来如何能辅导好孩子的学习。

而且只能生一个孩子,孩子今后不能独立依靠谁啊,肯定会连累做父母的。

也为了老了能过一个无忧无虑的日子,得把独生女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

孩子出生后6个月大,就送了校托儿所,那时她还不能分出生人与亲人,算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第一步。

孩子上午送下午接,晚上我们夫妻自己带。

到8、9个月的时候,晚上没有大人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会哭闹,妻子是护士,要上下夜班,得接送。

刚开始总是先让孩子提前点睡,妻子带她睡着了再走。

可有时没等我回,孩子就醒来,一见大人不在就哭。

后来也不管孩子听得懂听不懂,孩子睡前会先告诉她,妈妈今天要值夜班,半夜要去接妈妈回来,你要是醒了可别哭,爸爸人开着灯,你自己玩玩。

一会儿,爸爸就回来。

不几次,孩子好像听懂了似的,醒了真的不哭,开门的时候见孩子眼睛盯着门这边。

孩子1岁多的时候,每周开始让孩子自己睡摇床。

从一周一个晚上逐渐到几个晚上。

不到3岁就让她上了医院自己办的幼儿园。

房间里摆过小床,让她自己单独睡。

但每周奖励她回妈妈的床上来。

睡在我们的中间,享受父母的疼爱。

孩子不到3岁的时候我回炉上大学了,她妈妈和外婆带。

1988年秋天,孩子和她妈妈来上海玩,我请假陪她们逛南京路,商店的人很多,孩子不愿意进商店,要在门口等我们。

放上帆布包,让孩子骑坐在上面,不知怎么那时也不怕孩子丢了。

一天下来,孩子挺乖的。

突然觉得孩子居然有独立的意识了,真的好高兴。

89年带孩子去大连,北京中转的时候,在北京王府井旁的一家大商店买自己穿的牛仔裤,也让孩子在门口等,可孩子这次觉得爸爸进去很久了怎么还不出来,就走进去找。

我出来的时候看孩子不在,真急了,那个商场有几个一样的出口中,赶紧找商场广播找人,可广播出了故障。

又不敢进去乱找,只好回到门口等。

不一会孩子哭着出来了,说是一个叔叔说你回到刚才的地方,你爸爸会来找你的。

那天真的吓晕了,想想要是把孩子丢了,回家如何向妻子交待,连以后不再回去的想法都出来了。

孩子是11月份生的,不到6岁的时候,幼儿园上完了,妻子说送学前班,我不同意。

觉得上学前班的孩子将来上一年级的时候会贪玩,学前班的教学内容与一年级重复过多。

自己学涂改了户口本让孩子上了小学,那时入学要面试。

我鼓励孩子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哄她说如果回答不好,不能上学的。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上学,她也想跟他们一起上学,孩子平时有独立意识,能大大方方地回答。

第二学期我带孩子报的名,抱着她逐个窗口,让她的小手办理报名手续。

第三学期的时候,我随她去学校,一切手续让她自己办,远远地站在后边看。

到窗口的时候,她爬不上窗户,就请前面的叔叔婶婶帮着递。

到第四学期,我家搬到了离她学校不远的地方,说我不去学校了,你自己去报名怎么样?

她很乐意,可妻子不干,说钱丢了怎么办。

我就偷偷地跟在女儿后面,一直跟着她报名完了回来。

以后每学期就是她自己报名了,从些没再管。

读小学,老师总要家长改小孩的家庭作业,孩子每次找我签字。

照着做了一段时间,觉得这样不行,一是孩子会产生依赖思想,会影响她的独立检查作业的能力形成。

二是自己现在还可以检查与辅导,但到了初中、高中能辅导得了吗?

很多小孩在小学成绩很好,到了初中、高中就直线下降,什么原因,家长的能力跟不上了啊。

所以找了一个机会,给孩子好多意想不到的奖励,然后说:

以后爸爸照样签字,但作业得你自己检查,如果老师批评,爸爸担责任,好不好?

孩子一想,这样自己也省事,免得老是找大人麻烦。

后来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老说,你们做家长的怎么连孩子的作业也检查不好,还是知识分子。

我们家的孩子平时成绩不怎么出众,但一遇重要考试,总会冒尖,也许就是她的答卷检查能力从小就培养出来的缘故吧。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下)

孩子要养成独立性,得有好的适应性,我认为要能让孩子不养成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性很重要。

记得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也许是受了想孩子要是个男孩子最好的影响,她总觉得班主任重男轻女,吵着要我找学校换班级。

我跟女儿说可以呀,姨妈的同学就是教委的主任,换班级很容易啊,但有一个条件要女儿答应。

老师重男轻女思想我们做家长的无法去改变,但你要做到不让这件事影响你的情绪,别产生烦恼,哪天做到了,我就去找学校给你换班级。

女儿就跟我拉钩,说不许反悔。

女儿那个班整体教学水平的确不算最好,也是想跟她换一个班级。

过了二个多月,主动问女儿,现在班主任还重男轻女吗?

还有对班主任的反感情绪吗?

女儿说,嗯,还是有,但我不觉得有反感了,班主任只是老了点。

那现在还要不要换班级呢?

女儿说,不用了,重男轻女这件事对我没影响了,再说,同学都很好了,不想换了。

孩子上高中后,不知道是几年级开始要分文理科,孩子向我说想学文科。

我告诉孩子,文科将来可以自学,理科自学很困难。

大学都有不分文理的趋势,最好是到理科班,再说理科将来上大学选择的机会也多。

最后让孩子自己决定,爸爸给决定的,你将来也许会埋怨,你自己决定的,你自己负责。

孩子最后还是听了我的,但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想他学医继承父母的事业,可她坚决不干,说中学你都让我自己决定,大学了还想干涉。

再说你们学医有什么好,24小时交给了医院,连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不自由。

最后自己选择了武大文理兼收的工业设计专业,一直学到研究生毕业。

可毕业后又自己选择了不是所学专业的游戏软件设计专业。

孩子终于能独立了,现在参加工作快二年了,很少跟我打电话,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做决定,的确是省了不少的心,但也愁怅,常年父女不见面,有时几个月也没一次电话。

有一次我说女儿平时就不想念爸爸。

女儿笑着说,这都是你培养我独立性的杰作嘛,要怪就怪你自己啊。

成人靠父母,成才靠自己

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这个“教”我理解为是教育孩子成人,而不是教育孩子成才。

现在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总想孩子成为天才,出人头地,超过父母。

我觉得那样也许会揠苗助长,可能适得其反。

自己的独生女儿几岁大的时候,让孩子学英语,孩子不太愿意学,为此还狠狠地打了孩子一回。

后来对她做了一个图形智力测验,发现她智力也就中等。

从此改变了对孩子的期望。

既然她不是天才智力,就把她当普通人培养了。

对成为普通人的培养当然首先是能让她成为一个正常人,成为一个社会能的接受的人。

譬如说能自立,有礼貌,尊重别人,身体和心理都能保持健康等等。

成人的培养还包括培养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譬如,孩子上学后,我给孩子立了二条规距:

“不能一天不学习,不能一天不玩洒”,上学的日子就多学习,不上学的日子就少学习。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记得一年的大年初一,孩子一整天没学习,晚上非得要她学,她不听,又打了一回,最后老婆还跟我生气,好几天不开心。

那时独生子女教育社会议论很多,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一些独生子女一样自我中心,妻子一个哥哥的二个小孩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就住在我们家,与孩子同吃同住同上学,一直到上大学、上技校。

老婆的侄儿我从未打过,女儿小的时候偶尔会挨我的打。

以至于让她形成了我重男轻女的印象。

孩子长大了,才知道我为什么打她而不打她表哥的道理,孩子的教育是做为父母的责任。

记得打小孩的时候,我总强调一个观点,孩子讲理,我讲理,孩子不讲理我也不讲理。

孩子慢慢大了,讲道理了,自然就不打了。

2002年孩子要高考,我应聘在厦门一家民营医院做管理,到了5月份,妻子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学习不对劲,你得马上回来。

孩子高考是个关键。

立马辞职回家,陪孩子高考复习三个月。

每天陪她玩一会,下棋,散步,聊天,辅助一些心理疏导。

孩子心理顺了,学习也就上去了,高考的时候,我在考场外坐着,跟女儿说爸爸能感受到你考试的状态,你顺其自然地应对考试就是了,每一场考完,也不问孩子考得怎么样,也不让她去再想已经考过的。

几个月下来,父女感情增进了不少,孩子也没高考的紧张心理,考试发挥超常,结果是比预料的好。

孩子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要求她考研究生,可孩子不太愿意吃苦,说要先参加工作。

一直不肯做考研的准备。

可到毕业之前,听孩子说要读研了,问是怎么回事,孩子说不考试的研究生谁不读啊,原来是学校保送留校的研究生。

孩子读研究生了,我说话了,既然读研了,就不要满足于只做普通人,要做个有学问的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

可孩子仍然只想做普通人,毕业后不想留校搞教学科研,却应聘到游戏行业做一名设计师。

每次还自豪地说:

爸爸,你从前总反对我玩游戏,现在我靠玩游戏挣钱,玩中工作,工作中玩,多好!

唉,只怪我这个做父亲的当初定位只培养她成人,没把培养她成才作为目标,多多少少有点缺憾吧!

带孩子旅行,长大更聪明

大家宁愿都相信从小带孩子旅行,长大更聪明。

妻子北京的侄女夫妻都是白领,在外资公司里做法律顾问。

去年生了个宝贝女儿,现在也就8、9个月吧。

每个周末夫妻都带着孩子去郊游。

去年枫叶正红的时候,我们老夫妻也陪着他们一起去香山玩了一天。

别看孩子才几个月大,可小眼睛到处溜着看,也不哭也不闹,看累了就在她爸爸的怀里睡觉。

自己的孩子出生后,由于住的平房,出来方便,孩子不会说话,但小手总是指着门外,要你带她出门玩,出了门,往校门外指,要你带她到街上。

会走了,更是拉着大人的手,往外走,不愿意呆在家里。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周末带孩子上了一次猴山(山上公园),以后一遇到周末,总是吵着要上山看猴子,荡秋千。

荡秋千的时候,我把她放在我的脚下,好的一双小手抱着我的脚,先是轻轻地摔起来。

到三、五岁的时候,可以摔的老高,很多大人看了都为我们捏把汗。

那时人要有出差的机会,也愿意带孩子一起去。

就想着让孩子长点见识。

孩子不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吗?

再说东方思维不是靠悟吗?

从小到外面多看看,说不定可以长孩子的智力咧。

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带着她游览了南京、上海、苏州、杭州。

五岁多的时候,带她游览了北京,上了长城,我在长城的唯一一张照片还是孩子用傻瓜相机给我拍的。

还到了大连、旅顺,白天开会的时候,让孩子跟服务员阿姨一起玩,顺便煅炼了孩子的适应性与独立性。

到孩子上初中、高中了,让孩子参加夏令营,跟她的同龄人一起去旅行。

孩子的思想观念又上升到了另一种境界。

当时总觉得古代文人墨客为什么喜欢游览大山名川,为什么能写出千古传唱的佳作,我总是归因于旅行。

1987年参加全国“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的时候,查阅了不少资料,顿悟出自然景色的鬼斧神工。

很多自然现象是那么的美妙绝伦,要是能都看看,肯定比看书更有意义。

所以就比较重视带孩子外出了。

我的孩子从不死读书,玩性大,但学习成绩总是处在一个不错的水平,也许与从小让孩子外出旅行有关吧。

珍视孩子的人生第一记忆

每个人都有人生的第一记忆,从事这么多年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学习与实践,更相信对人生的第一记忆的回忆可以折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可以反映父母在养育方面对孩子心理影响的特点。

收集人生的第一记忆肯定是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好主意。

我的人生第一记忆应该是在妹妹出生前,我1960年出生,妹妹是63年夏天出生的。

记得还是比较冷的一天晚上,我睡在摇篮里突然醒了,睁开眼,看见奶奶在堂屋的煤油灯下用老式的手摇车纺线。

一看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翻起身来问奶奶。

奶奶说,蔡家畈(隔本村有一里多路吧)在玩“把戏”(土语,指杂技表演)。

我说怎么不带我去。

奶奶说,那把戏是“跺八块”,要把人卸成八大块,像五马分尸,好恐怖的,你怕不怕?

我说怕。

“嗯,所以爸爸、妈妈怕你吓着,没带你去,长大了才可以看的,一会儿,他们就回来了。

”我就乖乖地在摇床里坐着,看奶奶纺线,等父母回。

那一拉一收的纺线声,伴我想着怎么会跺八块,感觉既怕也好奇。

奶奶回头跟父母说了这事,后来,母亲对我们一直很上心,遇事生怕我们心里不痛快,影响成长。

接下来记得的事是妹妹的出生,我当时就在母亲的怀里,亲眼看见奶奶和姑婆为母亲接生,母亲按着我的头不让看。

过三年又有了弟弟,妈妈多的奶水也让我和妹妹吃。

每天早出工前,让我们兄弟妹妹四人排着队,母亲给我们一一洗脸、整理衣服。

各自安排好了,正好赶上工的时间。

从小到大,我们没穿过破了不补的衣服,衣服旧了过年时买点染料,染过后像新的一样。

母亲做布鞋的手艺名扬乡里,有一回一个人独自穿着母亲做的灯芯绒布鞋上县城,街上一位中年阿姨问这鞋是什么地方买的,感觉有这样伟大的母亲特别自豪。

现在父母都近八十的高龄了的老农民,尽管自己要承担赡养的责任,感觉有他们在,我还能像个孩子,有童年般的幸福感受,从来没认为年迈的父母是负担,每次从外面出差回家,第一时间就要去看父母。

我7岁的时候吃妈妈的奶水的事跟妻子说过,以至于妻子心里酸酸的跟女儿说:

“你爸爸又要去他妈妈那里吃奶去”

神奇的火柴盒电话

记得童年的小伙伴,都是自己学着做玩具。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家乡的公社有手摇电话机。

童年小伙伴的模仿能力很强。

不知道是谁的主意,用空的火柴盒,中间钻个小洞,栓一根长线,另一头用二寸长芦苇杆系上线头,一个小伙伴将火柴盒放在耳边,另一个小伙伴则在老远的另一端转动芦苇杆,火柴盒上有很脆的滴答声。

拿火柴盒听的小朋友们则欢呼道:

“电话响了!

”转芦苇杆和旁边看热闹的小朋友都听不见声音,小伙伴们感觉特别神奇。

众多的小朋友排着队,一个一个的挨着听。

能听到的那感觉,好让人想像,想像。

至今还想玩一玩童年自己制作的那些玩具游戏。

现在的玩具太商业化了,孩子们用不着自己做玩具,想要玩具就叫大人买啊。

可自己做的玩具一是有成就感,二是珍惜,而且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

我劝富起来的家长们,少买点玩具,和孩子自己制作玩具,可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儿童高跷队

家乡的自然村不大,有20多户人家,童年的小伙伴也就不到10个吧。

南方的雨季和黑夜是玩踩高跷的时节。

那时,家里大人在下雨的时候一般不让小孩子出门玩,主要的是怕孩子弄脏衣服,浪费雨鞋。

了解了大人的心思,孩子王就说:

“踩高跷去”,高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用二根竹棍,分别锯一尺多长的一小段,绑在一端离地一尺五寸高左右,离地越高则平衡控制的水平越高。

人踩上高跷的时候,两手将竹棍夹在腋下,一下子感觉自己长高了,而且还能玩踢、跳、转身等动作。

现在想起来,农村儿童的这种玩法,对开发智力是很有帮助的。

夜间,孩子们出来走怕蛇咬,踩高跷也就不怕蛇咬了。

父母只要孩子们安全,能节约,又省在身边吵闹的麻烦,自然就不太干涉。

所以踩高跷在村子里很自由。

高跷队常常是串户,或在农村的操场里玩对抗。

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有高跷绑绳松了,自然就要自己修理,有些大哥哥也会帮助小弟弟们。

那种团队精神虽然不像现在要通过拓展训练才形成,可那种团队的意识至今觉得比现在成人团队强。

以前总在想农村孩子不上幼儿园,为什么智力和能力能与城市儿童相当,其实农村儿童自己动手做玩具,自己玩的一些传统游戏起了到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父母可不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让他融入到同年龄的孩子中去,自由自在地玩呢?

从小代父亲赴宴

小时候父亲总是让我和哥哥轮流赴村里人家的红白喜事宴,到现在也没问父亲当时是什么用意。

每次赴宴前,父亲总要交待一番。

说你今天的身份是代表我们家,哪个位置你可以坐,哪个位置你不可以坐。

但父亲说,如果你记不住,有一个位置你坐永远都不会错,那就是下横头。

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要弄掉自己的筷子,也不要碰着别人的筷子。

永远吃自己面前的菜,不可以站起来去夹长者面前的菜,等等。

家乡的人家堂屋一般至少摆4张八仙桌,每个八仙桌一般安排10个座位。

靠墙、靠堂屋中堂的方向是1席,紧挨着的是3席,1席对面的是2席,紧挨着的是4席。

中堂那一方是5、6、7席。

靠门这一方则称着下横头,是可以随便坐的。

席次的安排一般是以与主人家的血缘关系亲疏,辈份大小、年龄大小来决定。

置办酒席的时候,主家总会请一个人,叫“知宾”,负责牵席即安排座位。

知宾找的都是十分灵活,知书达礼的人。

席可不能牵错,错了,吃酒的人会吵翻了天。

为了坐次不错,知宾手里往往拿一张红单子,上面写着哪家的亲戚坐哪一桌,坐哪一席。

接下来就是吃菜也有讲究,那就是你坐什么位置,只能先吃自己面前的菜。

尽管是八仙桌,没现在的转盘,但菜也是转动的。

菜从下横头上,有一个人专门接菜。

接上来的菜要先放到1席的面前,然后将1席面前的菜按一定方向移动。

等菜盘移到下横头的桌前,菜已经差不多空了。

坐过几次下横头,才理解了父亲让我坐下横头位置的道理。

拿筷子也有讲究。

八仙桌的左右两边分别只坐二个人,上下则要坐三个人,要是三个大人坐那是挺挤,筷子弄不好会与别人的碰上弄掉下来,弄掉了筷子不仅失礼而会很难看。

农村的小孩可以代大人赴宴,小孩子除了年龄小,也可能辈份低,安排在下横头坐,就不太挤了。

现在看起来,农村的席次安排还是有着一些科学性的,既节约也实际。

拿筷子夹菜,手臂不可以碰着别人,所以每次夹菜的时候总是夹着肘关节,不敢有一点点的张臂角度。

由于从小受过夹磨,以至于有一年在岳母家过年吃饭的时候,老婆的大姐说,小马吃饭一点也不占位子。

这种训练也让我培养了做人做事谨慎小心,时时要考虑不要影响别人的习惯。

说起拿筷子,还有一个终身难忘的事。

村里一位大婆过世,同村子里一位叔伯姑父同桌吃酒,那时也许就10来岁,我拿筷子右手的大拇指翘老高,叔伯姑父讲当着众人的面讲,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拿筷子啊!

说的我脸通红,就这一次,我改了拿筷子的方法,记得改这个习惯费了好大的劲,许多天都拿不好筷子。

跟老婆结婚后,总是说她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