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838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秋节征文1000字最新5篇Word下载.docx

她飘走后,后羿很想念她,于是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嫦娥奔月的日子祭拜她。

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哦!

原来中秋节是这样来的。

接着,主持人又问有谁知道中秋节的习俗。

于是便有一位同学上来介绍。

经过他的介绍,我知道了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有吃月饼、玩花灯、赏月等等。

说到月饼,我口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这除了月饼的美味非常吸引我,更重要的是我是中秋节出生的!

妈妈说我是为了吃月饼才跑出来,呵呵。

终于到了大家最期待的环节——“摆月饼”了!

所谓“摆月饼”,就是每组同学用自己带来的月饼摆一个有创意的图案,摆在桌子上,最后再由大家评出哪个组摆得最好。

罗老师一声下令,各组的同学们便忙碌了起来。

我们组的材料实在太少了?

怎么办呢?

我们想了好久,终于设计出来一个方案——“嫦娥登月”。

我们的“嫦娥登月”是这样的:

把一块块月饼按楼梯的样子搭起来,下面拿一些东西支撑住,再在顶端放些东西。

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所有组员的认可。

于是我们便行动起来。

我们把“楼梯”支撑好后,在顶端后面放了一个坚强后盾——水瓶。

最后,我们在最上层的月饼盒放了一碗苹果块。

我戏称这个作品叫做“为美食而前进”!

开始评比了,是由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去介绍本组的作品。

当看见其它组的作品后,我们有点失望了——其它组的作品个个都是有很多精美的材料,如果汁、水果,甚至还有西瓜!

我突然觉得我们组的作品好寒酸!

同学们开始讲解了,其它组的作品有“祭月楼”、“虎虎生威”。

……我们小组的讲解员介绍我们的作品叫“嫦娥登月”,寓意除了表示嫦娥登月外,一层一层的楼梯还代表我们要在学业上一层层、一步步的走踏实,走好。

顶端的水果则代表坚持就会有累累硕果。

经过大家的评比,“更上一层楼”获得了最佳拼图奖,“祭月楼”得了最佳解说奖。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天的中秋节活动就这么结束了,虽然我们足没有获得奖项,但是我从这次活动中懂得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受益匪浅。

再说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中秋节征文1000字2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儿时的中秋节。

儿时的记忆中,这是对八月十五最好的描述了。

但我儿时的八月十五,吃过月饼、苹果和梨之类的东西,却从未吃过西瓜。

也从未见过我的长辈们摆下香案,放上贡品敬过老天。

记忆里,每年的八月十五是农村秋天最忙的时候。

地里的庄稼在这个时候大都成熟了,记得当时家里种的庄稼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粮食作物,此外,家里还种着几亩棉花。

八月十五,农家都有包包子的习俗。

我家也不例外。

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晚上,母亲便发上面,第二天的早饭,全家人就能吃上母亲包的猪肉冬瓜包子。

因为当时家境还不富裕,平时吃肉的时候很少,但在这个节日里,家里总会称上一点,包几锅包子解馋。

冬瓜水脉大,一家人一边愉快的吃着包子,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如何。

包子一吃一口油,有时包子里的油水还会顺着手指往下流,于是,每个人的面前总会事先放上一只碗,接着从包子里留下来的油水,人们还不时的舔食手指上的油水。

一顿饭下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会吃点三四个包子。

那情形,那吃相,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吃过早饭,父亲套好车就会拉着一家人到地里忙着收秋。

活儿很多,有时掰玉米拉玉米秸,有时割大豆或谷子,有时砍高粱,有时拾棉花,什么活儿紧要就干什么。

打谷场里,有的人家忙着掐谷穗高粱穗,有的人家忙着打场。

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晚饭后,一家人也并没有闲情逸致摆上八仙桌放上贡品祭天赏月。

农家人哪有那闲功夫呢,天井里的玉米堆得小山似的,不及早的将皮剥掉玉米要生芽,并且不好晒干,堆在那里满满当当的碍事。

因此,吃过晚饭,一家人就各自搬个板凳,围坐在玉米堆前剥玉米。

就在剥玉米的当儿,月亮渐渐升起来了,照得院子里满满的,亮亮的。

当时村里还没有通上电,正好借着这明亮的月光多干点活儿。

于是一家人一边剥着玉米一边赏月,在不经意间剥出了许多新鲜的玉米。

我们小孩们干活也就一阵子,时间久了就不愿干了,干活没了兴趣,困劲就上来了。

于是都吵着要去睡觉。

这时母亲就会走进屋里,拿出苹果、梨和月饼之类的节日物品给我们分。

我们孩子们一看到这些东西,睡意全无,一边自己吃着,一边也让大人品尝。

在享用了这些美好的东西之后,我们就会有了精神再干一阵。

因为是在深秋季节,气温较低,剥到后来玉米上就湿漉漉的一层水了。

到了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我们孩子们就都进屋睡觉去了。

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很快就会进入梦乡。

有时一觉醒来,听见大人们还在天井里剥玉米,等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满天井的玉米都包完了,也不知昨夜他们熬到几点钟。

就这样,八月十五就在一家人的忙碌中,在我们孩子们吃了苹果梨月饼干了很多活儿睡了一宿觉之后,就已经成为历史了。

唉,好过的节日忙碌的秋呀!

八月十五的水果,母亲也并不是全部分给我们吃掉,而每每总会留出几个苹果放在衣柜里,时间久了,满屋里都溢满了好闻的苹果味,而这时我们就会到处翻找,央求母亲拿出来吃掉,于是母亲就会让我们闭了眼,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儿拿出一个,割成几角,给我们分着吃。

此时的味道竟觉得比八月十五的不知要好多少倍!

唉,贫乏的时代!

嘴馋的孩子们!

如今,我参加工作已十多年,八月十五的物品从儿时的苹果、梨和月饼之类发展到现在的葡萄、西瓜甚至更高级的水果更好吃的物品已都不再稀奇,女儿的零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而家中的父母呢,多年来的习惯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除了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外,还是终日忙碌着,从不管什么八月十五或其他什么节日。

多想在一年的八月十五,让父母放下手中的活儿,摆上些时鲜水果,炒上几个小菜,烫上一壶好酒,一家人围坐桌旁,把酒赏月,闲话家常,尽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征文1000字3

每逢中秋来临,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赏月谈月也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

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

“中秋”。

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

有诗道: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

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

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

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

’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

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

“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徐凝的诗云: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新编醉翁谈录》记载: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中秋节征文1000字4

九月,凉风习习的季节;

九月,秋风送爽的季节。

九月,同时也送来了美丽的中秋节。

可是,今年的中秋节有些调皮哟!

“20__年九月十二日”我一边翻着日历一边念着。

期待已久的中秋终于来临了。

耳边吹过的秋风在为我庆祝。

似乎庆祝地早了些。

“但……谢谢啊!

”我在心里说。

甜滋滋的笑容掩藏不住,两颗兔牙亮在嘴上,甜蜜蜜的笑着,比蛋黄月饼还甜!

妈妈看我这傻乎乎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笑着对我说:

“小傻瓜,还要等到夜晚九点才能赏月、烧烤呢!

”我拍拍胸脯说:

“没问题,我是个很有耐心的好孩子,一定会老老实实地等到夜晚明月升起时的!

”“那就好!

”妈妈满意地走开了。

其实,妈妈是怕我这个小馋嘴偷吃了放在冰箱的鸡翅。

我望着冰箱,直流口水。

一个个不安分躺着的鸡翅似乎在诱惑我:

“过来呀,我可好吃呢!

”一只鸡翅说。

“来呀,过来尝一口。

闻闻,我多香!

”……我揉了揉双眼,一看,它们并没有动啊。

再看看——“快过来啊,我可香甜了!

”心里一想:

会不会是自己心理作怪?

“恩,一定是!

”一个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

我躲过了鸡翅的香甜诱惑计划。

当然也同让能抵过其他食物的诱惑啦!

于是,自己得意洋洋的笑了起来……

“咚、咚、咚…”挂在墙上的老钟敲了12下。

我用着期待的目光望着它,反应有点迟钝地说:

“到九点啦,九点啦!

”兴奋地手舞足蹈[注:

蹈:

顿足踏地。

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的我大叫着:

“妈妈妈妈,九点啦,赏月啦,烧烤啦!

”东找找、西找找。

一个人影都没有……“喂,你还在下面干嘛?

”一个声音从上面传下来。

我连忙赶到三楼。

终于,看到了他们。

望着天空,我陷入了一脸的呆滞,一阵冷风掠过——没有月亮。

“妈妈,妈妈!

中秋怎么会没有月亮!

”我惊呼。

“不可能!

只是未到时间而已罢了,再等等、再等等啊。

”“哎,好吧,虽然这次的中秋没有月亮。

但是,没有月亮的中秋并不就是不代表不是中秋节啊。

”我开始自我安慰起来。

与大家一起摆好烧烤的餐具后开始烤起了烧烤。

我怒气冲冲的拿起一把鸡翅说:

“哼,还不是吃掉你们了!

”得意洋洋的烤起鸡翅来……

“没有月亮的中秋真是奇特啊!

”爸爸在一旁感慨。

“也是,这似乎是我见过第一次没有月亮的中秋节,呵呵。

”哥哥也说。

“什么嘛,好不容易等到今年盼望已久的中秋节,以为可以一睹“圆盘”的魅力。

”我在一旁抱怨。

“别生气啦,没有月亮赠兴,也有晚风送爽啊!

”妈妈连忙安慰生气的我。

她还说给我讲讲中秋的各种传说。

从妈妈的口中我得知中秋并不只是人们熟悉的“嫦娥奔月”还有不怎么流传于世的“吴刚折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和“玄宗漫游月宫”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吴刚折桂”这个传说。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注: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也曾在诗中写下“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入了迷的我早就把烤鸡翅的事抛到九霄云外。

一阵阵刺鼻的焦味把我从梦中拉了回来。

我连忙把鸡翅放到盘子上。

再看看可怜的鸡翅们——一个个漆黑的身段让我不禁笑了起来。

大家看到我这狼狈样也个个都开怀大笑。

只是心疼了我的肚子,要咽下这黑漆漆的“鸡翅”了。

一个个烤焦了的鸡翅也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难以下咽,反而烤焦以后多了一番风味。

让我胃口大开。

不久,一盘烤焦了的鸡翅就被我一扫而光了。

我挺着胀鼓鼓的肚子回到房间睡觉去了。

心里还想着那个好吃的烤焦鸡翅。

而且,也忘不了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节,真特别。

中秋节征文1000字5

岁月如梭,又到了充满思乡情怀的中秋佳节。

每逢此时,我总想起乡下的母亲,心中充满了愧疚。

我的老家在苏北偏僻的乡下,母亲是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一家人苦中作乐,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充满了亲情和温馨。

平时,母亲很少买吃鱼肉给我们吃,不是母亲不心疼我们,而是我和哥两人上学,开销大,而家里收入却很少。

但在每年的中秋这一天,母亲会毫不吝啬,早早地准备好鱼和肉,让我们开一次荤,好好地饱餐一顿。

到了晚上,月上树梢,母亲就会从家中搬出一张桌椅,把买好的月饼、水果放在桌上,再准备几杯白酒和几副筷子,按我们老家的风俗,这是祭月,母亲不准我们吃桌上的贡品,可我们一点不买她的“账”,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不是偷吃月饼上薄而脆的外层吃,就是拿一些水果遛到麦场上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吃,因而每次祭月的贡品,都在我们调皮中不能完整无缺。

这难忘的童年中秋节,就象亲情一样,让我们过了一年,又想过下一年。

母亲的生活是很艰辛的。

父亲见家里开销大,收入少,很早就外出打工了,逢年过节才回家和我们相聚。

母亲为了我们,衣食住行、田间地头,无不洒下她那辛勤的汗水。

当我们兄弟俩还在清早朦胧的睡梦中时,母亲就早早地起床,担水、洗衣、做饭忙个不停,有时还到田间地头忙一会农活。

待我们起床后,母亲招呼我们吃饭上学。

当太阳露出晨曦的笑脸时,母亲便带着农具,下田干活了。

白天,母亲忙个不停,夜晚,她还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们纳制鞋底、缝补衣服。

在母亲辛勤的养育下,我们渐渐地长大了。

那年的夏天,我和哥相继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大学。

中秋前夕,我们离开了母亲,各自到外地上学去了,留下了母亲一人在乡下。

因为家里穷,为了我们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父亲在外奔波更是很少回家,而母亲比以前更加辛苦了。

上学的几年里,中秋节都不在放假时间里,我们不能回去和母亲团圆。

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写信回去。

母亲也很想念我们,她不识字,常托人写信叫我们好好读书,要经常写信回家。

我每次收到母亲的来信,都能感觉到母亲思儿的心切。

就象我们放寒暑假回家一样,平常不善言笑的母亲,再苦再累仍有一脸的惬意。

毕业后那年中秋,我和哥在城里有了工作,都写信叫母亲到我们工作的城市来住住,可母亲担心我们刚到单位,怕影响我们的工作,又说家里没人照料,一直没有同意,仍在乡下喂鸡养猪、耕田种菜,独守那一份寂寞。

第二年的中秋,我因为工作,没能回去。

那年的冬季,我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海防战士,远在异地他乡。

而每年的中秋,都因为部队搞战备训练,我都不能请假回家。

也许分别太久,母亲对我的思念与日聚增。

父亲偶尔在家时,母亲就催促他写信给我,父亲外出打工时,母亲又定期托人写信来。

她的来信,没有华丽的词语,还常常伴随着不少的错别字,内容不外乎问我训练苦不苦,部队首长亲不亲,海防前哨的生活习不习惯……唠唠叨叨一大堆,总之要我在部队好好工作,安心服役,不要挂念家中。

那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漾满了母亲那无私的牵挂。

尽管那时我已是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的军营男子汉,但在母亲的眼里,我仍是一个不谙世面、不太懂事、还没长大的孩子。

在我当兵后第二年,哥哥结婚在城里买了房子,家里经济一时拮据起来。

母亲觉得在农村种田,收入少,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那年的中秋,她在一位家乡人的带领下,去了上海给人家当保姆,我曾写信劝阻母亲不要去,可她不听的劝阻。

母亲从小生活在乡下,既听不懂上海方言,就连城市的东南西北有时也辩不清,可母亲一直坚强着,操劳着,酸甜苦辣从来不对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