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87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9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docx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

超级实用294味中药临床应用经验

1、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效好。

麻黄可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表证,如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肾炎水肿;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散阴疽,消徵结,如阳和汤(麻黄白芥子熟地鹿角霜炮姜肉桂甘草)消散阴沮,痰核、流注结块,故有“麻黄得熟地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配干姜祛除深入肌腠中风寒之邪,治风寒痹症肢体疼痛。

注意:

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鼓胀、痈、疖等均不用。

2、桂枝:

温经、祛风寒、活血通络、助心阳、温化水饮。

配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紫苏、桑白皮、炙草治疗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浮肿;配瓜蒌、薤白、红花、五灵脂治疗心阳不振致的胸痹,常用于治疗心功不全、心绞痛、心梗等。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桂枝配姜黄,可治肩臂痛,治风寒痹症肩臂疼痛。

注意:

阴血虚乏、素出血、身无寒邪、阳气内盛者不用桂枝。

3、荆芥:

风热、风寒表证均可应用;配防风、当归、川芎、苏梗治产后受风;兼能清血分伏热,理血止血。

荆芥适用散全身风邪;荆芥穗适于散头部风邪;荆芥炭适于止血,治产后失血过多和血晕症。

荆芥去血中之风,故风病、血病、产后病常用;荆芥善治皮里膜外及血脉之风邪,防风善治骨肉之风邪。

荆芥穗引药入脑,治脑血管病常加此药。

注意:

用荆芥期间禁食鱼蟹、河豚、驴肉等。

4、防风:

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效果比荆芥好,荆芥祛风解表发汗作用比防风强,常荆芥、防风同用。

防风有明显的祛风解痉作用,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破伤风等常于全蝎同用,增强祛风解痉作用;防风能入肝经气分,用于肝郁伤脾致腹痛、腹泻的治疗,如痛泻药方(陈皮白术防风白芍);治疗肠风便血,配地榆炭、槐角炭、炒槐花等;另外防风有杀附子毒、增强黄芪作用。

5、紫苏:

解表散寒用紫苏叶(后下),行气宽中用紫苏梗;和胃止呕用紫苏(叶、梗同用),降气消痰用紫苏子。

苏梗还有理气安胎作用;苏叶芳香辟秽,祛暑化湿,解鱼蟹毒。

6、羌活:

治风寒表证,对身冷无汗、头痛明显显效,尤对夹湿邪的感冒特效;近年常配独活、桂枝、赤芍、红花、威灵仙、防风、附子、知母、薏仁、松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羌活偏于祛上半身的风湿,善治脊、项、头、背部的疼痛;独活偏于祛下半身的风湿,善治腰、腿、足、胫的疼痛;羌活善祛散头项背部风寒,桂枝善祛散肩臂手指风寒。

羌活常用治疗上半身疼痛侯后头部疼痛的引经药,有治疗“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特点,常用治脊柱病。

7、独活:

治风湿性关节炎偏于虚寒性者配伍桑寄生、川断、补骨脂、威灵仙、牛膝、红花、泽兰、附片等,尤其对腰腿痛效好;独活配细辛治少阴头痛;独活配牛膝、木瓜、苍术、地龙、五加皮、川断治两腿风湿痛,软弱、行走困难。

独活外用于风湿痛,骨节痛熏洗常与桂枝、透骨草、乌头、当归、红花、防风、生艾叶同用。

注意:

血虚头痛、肾虚腰痛、阴津不足不宜用。

8、白芷:

五大功效:

散风、除湿、通窍、排脓、止痛。

善治各种头痛,尤其前头痛或眉棱骨痛,还治牙痛、胃痛、疮疡痛;白芷与细辛均治牙痛,细辛偏于治齿髓痛或夜间痛,白芷偏于治齿龈连面颊部疼,血虚有热或阴虚火旺忌用,痈疽已溃宜少用,以免耗伤气血。

9、藁本:

善治头顶痛,为治头顶部疾病的引经药,也治风寒侵入腰部而致腰脊冷痛。

羌活善治后头疼,散太阳经风寒;白芷善治前头痛、眉棱骨疼,散阳明经风寒;川芎善治两侧头痛,搜少阳经风邪。

10、细辛:

细辛有升浮之性,可用于头面部诸风百疾。

主要特点是窜透开滞的功效,开胸中滞气,通肺窍,疏通关节,而治疗咳逆上气,寒痰喘嗽,眼风流泪,鼻塞不闻香臭,风寒痹痛等。

细辛可入肝、心、肾、肺四经。

蚕沙也能通凝滞,偏于祛风湿滞于肌肉而致的肌肉疼;细心主要搜风湿寒邪滞于肝肾而致的筋骨疼痛,对经久不愈疼痛常效果好。

独活善搜肾经气分伏风;细辛善搜肝肾血分风寒。

11、辛夷:

治鼻病的要药,治风寒感冒鼻塞配荆防、细辛、苍耳子;治鼻炎配白芷、细辛、苍耳子、菊花、双花、川芎。

苍耳子也治鼻病,偏散头部风湿,兼治风头痛,辛夷偏散上焦风寒,开宣肺窍。

细辛也辛通走窜,可通全身之气,偏于入心肾两经;白芷也芳香通窍,主要散头面风寒治前头痛、鼻塞。

注意:

阴虚火旺忌用本品。

12、苍耳子:

祛风湿、通窍、散结功能,治皮肤病如各种癣、痒疹、麻风等。

另秋季采鲜苍耳子,连茎叶切碎,水煮取汁熬膏,摊于布上,贴于肚脐及囟门,治疗小儿疳积,肚大黄瘦,两目少神,消化不良等,也可用膏贴瘰疬、疖疮肿毒。

13、香薷:

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扁豆健脾化湿而消暑;荷叶升达清气而消暑,香薷散风利湿浊而祛暑。

冬季伤寒表证用麻黄,夏季伤暑表证用香薷。

14、生姜:

解表发汗,发散风寒,可用单味生姜切碎加红糖煮汤治疗风寒感冒。

生姜配半夏和胃止呕,解半夏、南星毒;生姜汁可化痰止呕治风痰口禁不语,风痰阻络半身不遂配竹沥汁。

生姜发散风寒、止呕;干姜温中祛寒、温肺化饮;炮姜温经止血;煨姜治胃寒腹痛,和中止呕,比干姜而不燥,比生姜而不散;生姜皮行水气,消浮肿。

15、薄荷:

为辛凉解表药,常用治风热感冒,头晕头痛,咽喉肿痛。

具有发散风热、清肝明目、还能消食下气,消胀、除霍乱吐泻作用。

薄荷、桑叶都常用疏风清热,桑叶偏于凉血清热,疏风明目;薄荷偏入气分,富有辛凉解散作用。

注意:

久病、大病之后,禁用薄荷,以免汗出不止。

16、菊花:

疏风散热,用于风温初起治风热感冒。

也是眼科常用药,主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两目昏花,见风流泪,目生云翳,常配黄芩、密蒙花、青箱子、草决明、木贼草、桑叶、蝉蜕等;菊花、薄荷均散风热、清头目,但薄荷偏于发散,辛凉发汗力量大于菊花;菊花偏于清肝热,祛肝风,有兼养肝明目作用,菊花可常用,薄荷不能久用。

野菊花有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作用。

17、牛蒡子:

辛苦性凉,散风除热,宣肺透疹,清热解毒,常用治疗咽喉疼痛,与山豆根、玄参、桔梗、甘草、黄芩等同用;也可配银花、连翘、苦参、归尾、赤芍治疗疮疡肿毒,促进痈结消散。

牛蒡子还有“利腰膝凝滞之气”作用,配川断、牛膝、用于腰膝气滞串走疼痛。

18、蔓荆子:

散风清热,凉肝明目,治头痛,最大的特点是能散头部风热而治头痛,尤其对发于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头痛,常与荆防、菊花、白蒺藜同用。

单用蔓荆子泡酒可治慢性头痛;配养血祛风药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羌活、防风可治头风头痛。

藁本治风寒头痛,白芷治风湿头痛,蔓荆子治风热头痛。

蔓荆子偏于肝风上扰致眩晕头痛,蔓荆子偏于风热上攻之头沉昏闷头痛。

注意:

对血虚而致头痛、目痛忌用。

19、浮萍:

辛凉发汗药,轻浮升散,用于风热表证,本品疏风散热,善达肌表,常用治热邪郁于肌表而致麻疹不透者,与牛蒡子、蝉蜕、薄荷、葛根同用;也可治风热瘾疹(荨麻疹等),还有宣肺利水、消水肿作用,用于全身水肿而兼发热者,如急性肾炎水肿。

注意:

体虚自汗者忌用。

20、蝉蜕:

四大功能:

发散风热、透发麻疹、祛风解痉、退翳明目。

适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对兼有喑哑,咽痛者效好,配射干、胖大海、桔梗,适于小儿麻疹发热疹出不透者,用蝉蜕散热透疹,防热毒内陷,配牛蒡子、银花、薄荷、芦根、葛根等。

配防风、荆芥、浮萍、白鲜皮、赤芍治疗风疹;用于破伤风,对高热惊厥、颜面神经麻痹有祛风止抽、缓解痉挛作用,常与全蝎、钩藤、蜈蚣、僵蚕同用。

适于风热攻目之目赤目昏,目生云翳之症;还可以治小儿夜啼,常在和胃、清热、消食药中加蝉蜕1.5—6克,往往收效。

蝉蜕散风热、退翳、透疹、祛风解痉;蛇蜕有小毒,善除风邪,亦善退翳膜,多用治皮肤疥癣、瘙痒与皮肤病。

注意:

虚证及孕妇及无风热者不用。

21、柴胡:

(1)和解少阳:

能使外感侵入与半表半里之邪由半表半里出表而解,典型症状: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心烦欲呕,舌苔薄白,脉弦,用小柴胡汤,对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流感、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等常以小柴胡汤加减;

(2)疏肝解郁:

肝气郁结,人体阴阳、气血不得正常升降流行,上可致头痛、胸胀胁痛,下可致腹痛、脐痛,腹中结气,经闭等,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3)升举阳气:

能引清气上行而治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所致气短腹坠,泻痢久久难愈,肛门下坠,腰腹沉重,月经过多,小便频、脏器下垂、子宫脱垂等,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柴胡用于升阳时,用量宜小。

(4)治热入血室:

妇女外感发热期间遇月经来潮或适遇月经刚完外邪乘血室空虚侵入,致寒热发作,甚出现入夜高热谵语等,可在应证用药中加柴胡以开热邪内闭,提邪气由血分出气分,从内而外,或用小柴胡汤加减。

(5)治疟疾:

如先寒后热,寒热发作定时时,小柴胡汤加减;发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如发热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常在上方基础上加常山、草果、槟榔常获良效。

用于慢性肝炎表现右胁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迟消,腹胀,尿黄,大便欠爽,食欲不振,舌上有苔或白或黄,脉弦滑,肝功化验长时间不正常者可用:

柴胡9—15黄芩12川楝子9—12半夏10红花9皂刺3—5白蒺藜9—12片姜黄9刘寄奴9焦四仙各10炒莱菔子10草豆蔻10方明燮枢汤,加减抗肝脏损伤。

柴胡配黄芩清散肝胆气分热结;柴胡配黄连清散心经血分郁热;柴胡配白芍、当归和血调经,治腹痛。

柴胡先降后升,宣气散结而开郁调经,前胡先升后降,下气降火而化痰止咳。

南柴胡药力柔和,适疏肝解郁;银柴胡性较凉,适退虚热,治骨蒸;竹叶柴胡药力最薄,只适用于气郁轻症;北柴胡和解少阳,退热升阳、疏肝治疟。

注意:

阴虚内热,阳气易生动者忌用。

22、大黄:

有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推陈致新功能,常用通便泻热,消痈散结,清热燥湿活血通络。

胃火炽盛的人口舌生疮,口渴咽燥,齿龈肿痛,大便秘结,衄血、吐血者,可用生大黄3—6克,开水浸泡20—30分,服汁每天一次,连服三天,凡大便干结数日不行的实证均可用此法。

热痢初起,由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可用生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泻肠胃积滞,痢可止。

大黄还可以清热除湿,治阳黄,除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外,适当加大黄可加速清热除湿退黄的效果。

大黄粉外撒治黄水疮、湿疹。

妇女因血瘀而月经闭止,可在调经药中加大黄活血通络。

生大黄配甘草止呕,遇怵服汤药,每喝汤药即吐,把汤药煎好后,各用1克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15—20分钟如不吐,赶紧服汤药即可不吐,生大黄、生甘草、生赭石、旋复花、半夏、党参、槟榔治神经性呕吐效好。

黑白丑泻下有小毒,攻逐腹部积水,大黄泻下推荡肠胃积滞、热结;巴豆、大黄均为峻泻药,但巴豆性热,大黄性寒。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酒炒则能达身体上部而驱热下行,并助其泻力,目赤、牙痛、口疮、胸中焚热者适用;熟大黄泻力缓,使用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碳用于大肠有积滞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

大黄合芒硝同用使泻下之力增强且快速;大黄配黄芩、栀子泻肺火;大黄配黄连泻心火;大黄配龙胆草泻肝火;大黄配生石膏泻胃火。

注意:

元气不足、胃虚血弱,病在气分及阴虚便燥不宜用。

23、芒硝:

为盐类泻下剂,主治一切热邪炽盛致大便秘结,常与大黄同用,有软坚破血作用,配当归、红花、桃仁、川芎治妇女血瘀经闭;治腹中癥瘕配二术、三棱、莪术、牡蛎、郁金、山楂核、丹参等;芒硝煎水外洗治疗目赤、痔疮;芒硝配硼砂、冰片研粉治疗口舌生疮,或吹喉用治咽喉肿痛。

玄明粉泻下作用缓和,多用热较轻体弱者。

24、番泻叶:

治火热内结便秘,5-7克开水浸30分,取汁分两次服,4-5小时服一次,见泻即止。

习惯性便秘可与每日睡前或早晨服一次,本品小量清除胃内宿食而开胃进食,适量可泻下,过量引起恶心、呕吐。

注意:

哺乳期、孕期、妇女经期、痔疮不宜用。

25、郁李仁:

能开幽门之结气,润大肠之燥涩而行气,润燥、通肠并有利水消肿作用。

火麻仁偏入脾与大肠血分,生津润燥,增液缓脾而滑肠通便;郁李仁偏入脾与大肠气分,通幽散结,行大肠气而导滞润肠。

26、蜂蜜:

多用于老人、虚人、津液不足、肠道滞涩而致大便燥结。

饴糖、蜂蜜、大枣均味甘补中,饴糖性微温主入脾,能缓急止腹痛,滋润滑肠之力不如蜂蜜,蜂蜜兼润肺治肺燥咳嗽;大枣甘温补中,专补脾胃,无润肠通便之力。

27、川木通:

利水通淋、导热下行,通经下乳,临床最常用利尿止淋药。

川木通能降泄心火,导心经湿热由小便而出,如导赤散。

川木通明显利水清热作用,治膀胱结热而致热淋、血淋等,如八正散。

川木通与泽泻都利尿去湿,但泽泻偏于泻利肝肾经之湿热,川木通偏于泻利心与小肠经之湿热。

川木通通利小便且能兼通大便,这也是川木通一个特点。

近代报川木通有显著利尿强心作用,配茯苓、猪苓、桑白皮、紫苏子、泽泻治疗心功不全致小便不利、两足浮肿、全身浮肿、烦闷喘促等。

注意:

内无湿热、滑精、气弱及孕妇忌用。

28、通草:

利小便、下乳汁、写肺热、舒胃气。

川木通降心火引热下行而利水,其性降中兼通(通血脉、通大便、通利关节);通草泻肺热助气下降而利水,其性降中兼升(使胃气上达而下乳汁)。

灯芯草清心热,引热下行而利水;通草降肺气,渗湿清热而利水。

王不留行、川木通主要行血脉,通瘀滞而下乳汁,通草主要使胃气上达而下乳汁。

一般用量3-9克,通乳可用15-18克或30克。

注意:

孕妇忌用。

29、茯苓:

利水除湿、宁心安神、益脾止泄。

凡五脏六腑各部出现水湿停留皆可用茯苓,配党参、白术、半夏、陈皮、猪苓、泽泻、桑白皮、冬瓜皮等治脾虚湿停而全身浮肿;苓桂术甘汤加炒白芍、木香、吴茱萸、肉豆蔻治疗肠功能紊乱(出现脾虚、中焦水湿不化致消化不良、大便不整);用于心脾两虚,心神不宁,失眠健忘之证,配当归、白术、柏子仁、远志、酸枣仁、朱砂0.6-0.9克。

猪苓利水之力大于茯苓,但无补益之性,多用于祛邪,不用补正;茯苓淡渗利湿,益脾宁心,兼补益之性,祛邪扶正均可用。

赤茯苓偏于清热利湿,茯神偏于宁心安神;茯神木偏于舒筋止挛,茯苓皮利水消肿。

茯神木治心掣痛,神惊,健忘并平肝祛风,治冠心病心绞痛时,在宽胸、通阳、活血、开窍剂中加茯神木15-30克,可收到止痛效果。

30、猪苓:

利水渗湿,各种水肿、尿少、湿盛泄泻、淋浊、黄疸等。

猪苓配泽泻增强利水效果。

车前子利水不伤阴兼清热,猪苓主专利水。

31、泽泻:

主泻肝、肾二经之火,逐膀胱、三焦之水,主用于利尿,祛湿清热药。

临床常在补肾药中佐用一些泽泻,以防补药生热而致产生肾火。

治疗肾、膀胱或肝肾有火邪、湿热时,泽泻首选。

泽泻配白术,治支饮及胃内停饮而致头目眩晕。

泽泻利尿消水,适用消水鼓之腹水,泽兰行血消水,适于行血鼓之腹水。

32、车前子:

利水清热、通淋、益肝肾、明目、止泄泻。

可用于肝火上升而致目红、目肿、目痛等急性眼痛,常与菊花、桑叶、草决明、黄连、黄芩、蔓荆子、银花、密蒙花等清火、散风热药同用,还可用于肝肾阴虚致两目昏暗,视力下降,有治疗因湿盛引起水泻,用“分利止泻”法。

夏季小儿腹泻,大便如稀水状,多日不止者,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加车前子3-9克、桔梗0.9-1.5克效好。

车前子清热利水、明目止泻;车前草利湿清热兼凉血止血,可用于尿血、吐血、衄血。

滑石与车前子均利水,滑石兼能祛暑,车前子兼益肝肾明目。

33、滑石:

利水去湿、通淋滑窍,消暑止渴,常用治热淋、血淋、砂淋等所致尿道疼痛,小便不利等。

滑石粉外用滑润皮肤,清热祛湿,用于痱子、湿疹、脚趾湿痒,可单用,亦可配石膏、枯矾、薄荷。

冬葵子与滑石都利尿滑窍,但冬葵子兼通乳汁,滑石兼清暑热。

通草、川木通、滑石皆利小便,通草能引肺热下行而利小便,川木通导心火下行而利小便,滑石除膀胱湿热利小便。

34、石韦:

清肺经气分之热,利膀胱湿热而利水通淋。

海金沙与石韦都能清利膀胱湿热而治淋,但海金沙偏入血分,石韦偏入气分,海金沙多用于砂石淋,石韦多用于湿热淋。

35、萹蓄:

清利膀胱湿热,主治热淋,小便不利,近年常配黄柏、川木通、茯苓、泽泻、瞿麦、石韦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据实验萹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皮肤霉菌有抑制作用。

36、瞿麦:

清心热,利小肠、膀胱湿热,本品能入血分,清血热,治血淋、尿血常用,并有活血化瘀作用。

瞿麦穗利尿作用比茎效好。

萹蓄清利膀胱湿热为主,兼治黄疸、湿疹;石韦清肺与膀胱湿热为主,偏入气分,多用于湿热淋;瞿麦清心与小肠、膀胱湿热为主,偏入血分,多用于血淋。

37、海金沙:

利尿、清利小肠与膀胱湿热。

海金沙配冬葵子、牛膝、金钱草、泽泻、泽兰、赤芍、槟榔(或沉香)、王不留行等治疗泌尿系结石,腰痛明显加桑寄生、续断、狗脊、杜仲、乳香、没药等,瞿麦、萆薢、海金沙皆治淋,瞿麦多用治血淋,萆薢多用治膏淋,海金沙多用治石淋。

38、金钱草:

利水排石,能清利肝、胆、膀胱、肾经湿热,主用利尿通淋和排出结石。

配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槟榔、大黄、玄明粉、茵陈治胆结石;配猪苓、茯苓、冬葵子、滑石、牛膝、槟榔、海金沙、泽泻、泽兰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

39、冬葵子:

利尿、滑肠、通乳。

治泌尿系结石方:

冬葵子15牛膝15、泽兰12黄柏12泽泻9猪茯苓15金钱草30萹蓄12生大黄6乌药6瞿麦12黄芩12;车前子清利湿热通淋,兼利湿止泻;冬葵子滑利达窍而通淋,兼滑肠通便。

王不留行通行血脉而下乳,冬葵子滑利除滞下乳。

40、薏苡仁:

微寒,生用利湿、排脓、舒筋,炒用健脾胃。

木瓜与薏仁均能舒筋,木瓜偏于治寒湿所致筋脉拘急和腿肚转筋;薏苡仁偏于治湿热所致筋急拘挛,肢体难伸。

扁豆、薏苡仁均健脾,扁豆偏于消暑除湿以健脾,薏苡仁偏于淡渗利湿以健脾。

本品味淡力缓,病重者需重用和久服。

注意:

滑精及小便多不宜服用本品,孕妇忌用。

41、防己:

利水、祛风、通行经络、泻下焦血分湿热。

汉防己、木方剂作用大致相同,汉防己偏于祛湿利水,治下焦湿热,下半身水肿,湿脚气时用;木防己偏于祛风通络、止痛,治上半身水肿及风湿疼痛。

通草甘淡,去气分之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之湿热。

木瓜酸温,化湿兼能舒筋活络,善治筋挛、足痿;防己苦寒,利水兼通络泻热,善治水肿脚气。

本品大苦大寒,不宜大量食用,恐害胃伤中。

注意:

阴虚及无湿热实邪者忌用,热在气氛不宜用。

42、木瓜:

利湿理脾,用于中焦湿盛致吐泻、腹胀,也可治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跗而致的湿脚气;舒筋活络,治筋病筋急者能缓,筋缓者能利,用于

(1)暑湿伤中,发生吐泻不止而致两腿腓肠肌痉挛,与霍佩、扁豆、党参、吴茱萸、白芍、甘草等同用。

(2)因湿邪侵袭,经络不和,筋挛关节不利,肿胀沉痛之湿痹,常与牛膝、五加皮、当归、川芎、威灵仙、海风藤等同用。

白芍治筋病,主要柔肝缓急而养筋;木瓜治筋病,主治利湿温肝而舒筋。

43、冬瓜皮:

味甘性寒,利尿,主治各种水肿,小便不利。

冬瓜子味甘微寒,排脓利湿,降痰清肺,润燥导滞,可用于治肺痈、肠痈,肺热痰多咳嗽和大便干燥。

44、茵陈:

清利湿热、退黄。

近年肠痈治黄疸型肝炎,配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柴胡等加减效佳。

茵陈有利胆功能并有抑菌作用,配银花、连翘、枳实、柴胡、焦三仙、槟榔、赤芍、莱菔子用于胆道感染;配苦楝子、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大黄、延胡用于胆道蛔虫症。

45、玉米须:

利尿消水肿。

可单味煎水内服,另有利胆、降压、降糖作用。

46、甘遂:

泻逐水饮,是逐水猛剂,用于重症腹水,胸水、水肿实证,本品入肺、脾、肾三经,能逐泻上中下三焦之水邪痰饮,使水从大便泄出。

生甘遂作用强,毒性较大,用量0.3-1可;煨甘遂泻下作用弱,毒性小,醋炙后可减缓其泻下作用和降低毒性,用量1.5-3克,反甘草。

47、大戟:

攻泻水饮,为逐水猛剂,用于重症水肿胀满,胸腹积水,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大戟能泻上中下三焦脏腑之水,甘遂能泻上中下三焦经遂之水,常同用,是停蓄在脏腑、经遂的水邪都能被逐出,大戟还有消肿散结,治痈肿疮毒作用,用量0.6-1.5克,反甘草。

48、芫花:

辛、苦、温,大毒,峻下逐水,兼除痰饮而止咳,常用于行气俱实重度水肿、腹水、胸水。

本品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腹水、胸腔积液等。

芫花、甘遂、大戟三要比较起来,芫花毒性最大,甘遂次之,大戟又次之。

醋炙后减轻毒性,均反甘草。

用量0.5-1.5克。

49、人参:

味甘,微苦,生者性平,熟则性温。

功能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补肺、益气生津、大补人体元气。

(1)抢救虚脱:

凡久病气虚,或大失血、或急性暴病致突然气微欲绝,四肢厥冷,虚汗淋漓,神昏不语,脉象微散,似有似无等气脱危症,急用人参15-30克,可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四肢冰冷明显者,加附片9-12克,增强回阳救逆;出虚汗较甚,加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止汗固脱。

(2)治气虚:

本品克补脾肺之气治气虚,如四君子汤,补肺汤;对肺肾气虚致气短而喘,吸气困难,咳而无力与蛤蚧同用。

(3)扶正祛邪:

补益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对正气虚而邪气盛证候,在祛邪药中加入人参,可起扶正祛邪作用。

红参补气之中带刚健温燥之性,能振奋阳气,适于回阳救逆;生晒参性较和平不温不燥,即可补气又能生津,适于扶正祛邪;白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健脾益肺;野山参大补元气,无温燥之气,补气之中兼滋养阴津;太子参益气健脾,但补力较小,适于气血不足,病后虚弱,津乏口干等。

反藜芦,畏五灵脂,服人参腹胀甚,可用莱菔子或山楂解。

注意:

凡肺气壅滞,胸闷憋气,表邪未解及一切实证、热证均忌用。

50、党参:

补气健脾,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治气虚证。

(1)健脾胃:

脾胃之气不足出现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本品可增强脾胃功能而益气,如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等。

(2)益气补血:

用于气血两虚者,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近代研究能通过脾脏刺激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常配当归、白芍、生熟地等治各种贫血。

(3)治气虚咳喘。

(4)代替独参汤,用30-90克,加附子6-9克,生白术15-30克,代替独参汤。

黄芪补气,即升补脾气,又益肺固表,党参补气,只健脾补气无固表之力,党参还能益气生津,黄芪无生津之效,黄芪兼利水,党参无利水作用。

白术补气主要补脾气,并健脾燥湿,党参补脾肺之气,燥湿之力不如白术。

黄精补气兼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但性平和,缓慢,久服方效,党参补气效速。

近代研究党参有强壮作用,可是红细胞上升,白细胞下降,使周围血管扩张,降血压,并抑制肾上腺素升压作用。

51、黄芪:

甘、微温,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

(1)固表止汗:

体弱,久重病之人,表虚卫气不固,常自汗,易受风寒感冒者,配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煅龙牡等,或用玉屏风散。

(2)补中益气:

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党参、升麻、白术、甘草)。

(3)消水肿:

治头面、四肢水肿,如防己黄芪汤,或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桂枝、甘草、黄芪)用于全身及四肢皆肿,并感觉恶风的。

本品单味浓煎(60-90克每日)可消肾炎水肿,并消除尿中蛋白,配北五加皮、桂枝,猪苓、茯苓,对心脏性水肿有效,用于和尿量不宜过大6-9克为宜。

(4)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黄芪60-120克当归9-15克)补气而生血。

(5)托毒排脓:

气血虚弱之人患疮疡,致脓如稀水,疮口久不收口,用黄芪配党参、白芷、防风、当归、川芎、桂心、厚朴、桔梗、五味子、甘草等,生芪偏于走表,固表止汗,托里排脓,敛疮收口,炙芪重在走里,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尿。

注意:

胸闷胃满、表实邪阻,气实多怒者勿用。

52、白术:

甘苦、微温,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安胎。

(1)健脾燥湿:

用于脾虚湿浊不化,脾虚泄泻。

(2)益气生血:

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等。

(3)和中安胎:

妊娠恶阻,常配陈皮、竹茹、苏梗、茯苓、藿香、生姜等,兼胎热者加黄芩、栀子、黄芪、党参等。

党参、人参偏于补脾肺元气,适于补虚救急,白术偏健脾补中焦以生气,适于生气血以治虚。

苍术、白术均健脾燥湿,苍术芳香苦温,性燥烈,兼升阳散邪,燥湿、升散之力优于白术,而健脾补气生血之力不如白术;生白术益气生血,炒白术健脾燥湿,焦白术助消化,开胃口,消癥瘕;土炒白术健脾胃而止泄泻。

53、山药:

味甘性温,补脾胃、益肺气、强肾固精、治带下。

(1)补脾胃:

有补脾胃而止泻的作用,配人参、白术、茯苓、芡实、扁豆、莲子肉等。

(2)益肺气:

补脾胃以益肺气。

(3)强肾固精:

本品生用补肾生精,益肺肾之阴而治消渴,上消明显配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五味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