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88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精简版 for freeWord下载.docx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

或表达别后思念;

或表白理想信念;

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

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

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

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

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炼实词:

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

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

调换词序

注意:

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第六种类型:

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七种类型:

分析句意型

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第八种类型: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言特点类术语: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3.文言文阅读口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

复、还

(7)表兼代的:

兼(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

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吾予);

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

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

诸焉盍旃叵

3.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记住: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

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

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

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

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

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

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

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

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

(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

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

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

“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6.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

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

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

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

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

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

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

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

做好“换、留、删、补、调“。

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

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传记类文言的阅读方法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

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

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

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

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

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表示授予、提升:

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调动官职:

迁、转、调、徙、补、改

兼职、代理:

兼、领、署、权

降职、罢免:

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执掌、主持:

知、行、主

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

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

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

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3、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

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

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

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备查知识1: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

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

有“使……成为……”的意思,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

有“把----当作---”的意思,如:

“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4)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

“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

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

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

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

“具告以事。

”(《鸿门宴》)。

备查知识3:

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

(凭什么……?

)②何所……?

(所……是什么?

)③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④如……何;

奈……何?

(把……怎样呢?

)⑤孰与……?

(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

(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②何……为?

(……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⑥安……哉(乎)?

(哪里……呢?

⑦不亦……乎?

(不是……吗?

⑧……非……欤?

(……不是……吗?

⑨宁……耶?

(10)顾……哉?

(11)独……哉?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

(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

(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

②得无(微)……乎?

(该不……吧?

))

③其……欤?

)(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③其……?

其……?

(是……呢?

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

如果不……就……。

何乃:

岂只是;

为什么竟。

、既而:

随后,不久。

既……且……:

又……又…乃尔:

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

这样却;

但是。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如此,(但);

即使如此,但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

称为,叫做。

无(有)以:

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

不用,无须。

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

竟相,一起。

向使:

假使,如果。

之谓:

说的就是――。

之于:

对……的态度,同……相比

现代文阅读

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

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一)答题基本知识:

答题规范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基本题型题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

揭示警策句的哲理;

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

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

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

⑶总结上文;

开启下文;

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

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

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

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

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

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内容集中,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