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苯冷却器设计.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95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纯苯冷却器设计.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纯苯冷却器设计.doc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

纯苯冷却器设计

系部: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专业:

应用化学

学生姓名:

全君

班级:

化B051

学号26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职称

设计完成时间:

2013年7月10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系(部):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指导教师姓名

设计题目

评语:

(包括以下方面,①学习态度、工作完成情况、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②检索和利用文献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③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设计表现(20分)

分值:

规范性(25分)

分值:

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25分)

分值:

答辩(30分)

分值:

合计

分值:

评定成绩

分值: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纯苯冷却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处理能力:

20000kg/h

设备型式:

列管式

2、操作条件:

纯苯液:

入口温度80,进口温度为55;

冷却介质:

35℃(入口)循环水;

允许压强降:

管、壳程压强降不超过10Kpa;

3、物性参数:

物性

流体

温度

kg/m

mPa·s

Cp

kJ/(kg)

W/(m)

kJ/kg

67

828.6

0.352

1.841

0.129

394

39

1000

0.67

4.174

0.632

2258

3.设计计算内容:

(1)传热面积、换热管根数;

(2)确定管束的排列方式、程数、折流板等;

(3)壳体的内径;

(4)冷热流体进出口管径;

(5)核算总传热系数;

(6)管壳程流体阻力校核;

4.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

(2)换热器工艺条件图;

三、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设计动员0.5天

1、概述

2、设计方案的选择

3、确定物理性质数据0.5天

4、设计计算内容:

计算总传热系数;计算传热面积1.5天

5、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管径尺寸和管内流速的确定

(2)传热面积、管程数、管数和壳程数的确定

(3)接管尺寸的确定1天

6、设计结果汇总

7、换热器工艺条件图1天

8、设计评述

答辩0.5天

四、图纸要求

列管式换热器工艺条件图

五、参考资料

1.上海医药设计院。

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目录

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II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3

第1章概述 7

第2章设计条件及主要物性参数 7

2.1设计条件 8

2.2物性参数 8

第3章确定设计方案 8

3.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8

3.2流体空间选择 8

第4章工艺计算 9

4.1确定物性数据 9

4.2估算传热面积 9

4.2.1计算热负荷(忽略热损失) 9

4.2.3平均温度差的计算 9

4.2.4估算传热面积 9

4.3工艺结构尺寸 10

4.3.1选管子规格 10

4.3.2总管数和管程数 10

4.3.3确定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10

4.4.4壳体内径的确定 10

4.3.5确定实际管子数 11

4.3.6折流板的确定及绘管板布置图 12

4.3.7接管口径计算 12

4.3.8拉杆设置 12

第5章传热器校核 13

5.1传热面积校核 13

5.1.1传热温差校正:

13

5.1.2总传热系数K的计算 13

5.2.2.1管内传热膜系数 13

5.2.2.2管外传热膜系数 13

5.2.2.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14

5.2.2.4总传热系数K 14

5.1.3传热面积校核 15

5.2核算管、壳程流动阻力 15

5.2.1管程 15

5.2.2壳程 15

5.3壁温的计算 16

第6章设计结果汇总表 17

设计评述 18

设备图 18

参考文献 18

附录A 19

附录B 20

第1章概述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纯苯液冷却器设计,处理能力为20000kg/h,纯苯液的入口温度80,进口温度为55;冷却介质为35(入口)循环水:

允许压强降为管、壳程压强降不超过10Kpa;根据苯和水的物性参数,假设水的出口温度为43,根据这些条件选择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主要有四种: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和填料函式换热器,在这个设计中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两端管板和壳体连接成一体,结构简单、紧凑、布管多,更换、造价低,管内便于清洗,应用广泛。

壳程不易清洗,因此壳方流体应是较洁净且不易结垢的物料。

所以纯苯液走壳程,循环水走管程。

适合在管壳壁温差不大于50的情况下使用,当温差相差较大时可设置膨胀节。

由于此设计的温差小于50,所以可以不用考虑热补偿.

第2章设计条件及主要物性参数

2.1设计条件

(1)处理能力:

20000kg(纯苯液)/h;

(2)设备类型:

列管换热器;

(3)操作条件:

纯苯液:

入口温度80℃,进口温度为55℃;

冷却介质:

35℃(入口)循环水;

允许压强降:

管、壳程压强降不超过10Kpa;

2.2物性参数

物性

流体

温度

kg/m

mPa·s

Cp

kJ/(kg℃)

W/(m℃)

kJ/kg

67

828.6

0.352

1.841

0.129

394

39

1000

0.67

4.174

0.632

2258

第3章确定设计方案

3.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

热流体进口温度80℃,出口温度55℃。

冷流体进口温度35℃,假设出口温度为43℃。

从两流体的温度看,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差不大,因此初步采用固定管板换热器。

3.2流体空间选择

因为热流体为苯,冷流体为水,为了使苯通过壳体壁面向空气中散热,提高冷却效果,故使苯走壳程,另外,水也较易结垢,为便于提高流速减少污垢生成,以及便于清洗,故使水走管程。

第4章工艺计算

4.1确定物性数据

苯的定性温度:

水的定性温度:

4.2估算传热面积

4.2.1计算热负荷(忽略热损失)

Q=×1.841××(80-55)=2.56×J公式1(参见附录,下同)

4.2.2冷却水用量(忽略热损失)

/s

4.2.3平均温度差的计算

选取逆流流向

===27.64℃公式2

4.2.4估算传热面积

参照传热系数K的大致范围,取K=500W/(㎡·℃)

===18.52㎡公式3

取实际面积为估算面积的1.15倍,则实际估算面积为:

=18.52×1.15=21.30㎡

4.3工艺结构尺寸

4.3.1选管子规格

选取Φ25㎜×2.5㎜无缝钢管,管长l=3m。

4.3.2总管数和管程数

总管数n===90.4≈90根

单程流速u===0.55m/s

单程流速可以达到传热效果,故采用单管程

4.3.3确定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管子与管板用焊接结构。

4.4.4壳体内径的确定

壳体内径为:

公式4

管心距:

t=1.25=1.25×25≈32㎜

=1.1=1.1×=10.4≈11根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b=1.5=0.038

所以

按壳体标准圆整取D=400mm

4.3.5确定实际管子数

管板布置图见设备图1

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

A=n(l-0.1)=90×3.14×0.025×(3-0.1)=20.49

===452W/(㎡·℃)

计算得的与之前设的值有较大差异,所以要重新进行上述计算:

总管数n===87根

单程流速u===0.57m/s

壳体内径为:

管心距:

t=1.25=1.25×25≈32㎜

=1.1=1.1×=10.3≈11根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b=1.5=0.038

所以:

按壳体标准圆整取D=400mm

4.3.6折流板的确定及绘管板布置图

折流板与壳体间隙:

3.5mm

折流板直径:

D=400-2×3.5=393mm

采用弓形折流挡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圆缺高度:

折流板数:

-1=-1=13.5≈14

折流板间距:

=200mm(0.2D〈〈D)

4.3.7接管口径计算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管内流速u=1.8m/s

则接管内径

按管子标准取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规格为Φ81㎜×3.5㎜无缝钢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管内流速u=1.8m/s

折接管内径===0.0689m

按管子标准圆整,取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规格为Ф75㎜×3㎜无缝钢管。

4.3.8拉杆设置

选拉杆直径为16㎜,拉杆数量为4根。

第5章传热器校核

5.1传热面积校核

5.1.1传热温差校正:

===0.178===3.125公式5

根据P、R值,查温差校正系数图=0.96,因>0.8,所以选用单壳程可行。

5.1.2总传热系数K的计算

5.2.2.1管内传热膜系数

===16889公式6

===4.42公式7

流体被加热,取n=0.4

=0.023=3171W/(㎡·℃)

公式8

5.2.2.2管外传热膜系数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则传热当量直径为

公式9

壳程流通截面积

S=D(1-)=0.2×0.4×(1-)=0.0176㎡公式10

壳程流体流速

=

R===26835

P===5.02

壳程中苯被冷却,取()=0.95

=0.36公式11

=0.36××26835×5.02×0.95=1077W/(㎡·℃)

5.2.2.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查表管内、外侧热阻分别:

R=2.0×10㎡·℃/W,R=1.72×10

㎡·℃/W。

已知管壁厚度δ=0.0025m;导热系数=45.4W/(m·℃)。

5.2.2.4总传热系数K

K=公式12

=

=564W/(㎡·℃)

5.1.3传热面积校核

所需的传热面A===16.4㎡

所以==1.25

即换热器有25%的面积裕度,在10%~25%范围内,能完成生产任务。

5.2核算管、壳程流动阻力

5.2.1管程;

∑△P=(△P+△P)FNN公式13

已知F=1.4;N=1;N=1;u=0.57m/s;R=16889(湍流)。

查表得=0.036

△P==0.036××=870.7Pa公式14

△p=1.5()=3×()=241.9Pa公式15

∑△P=(870.7+241.9)×1.4×1=1557.6Pa<10kpa

5.2.2壳程

已知=1.15;N=1;

∑△P=(△P+△P)FsNs公式16

△P=Fb(N+1)公式17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F=0.5,b=1.1=1.1=10.3

折流挡板间距=0.2m

折流挡板数N=14

壳程流通截面积S`=(D-bd)=0.2(0.4-10.3×0.025)=0.0285㎡

壳程流速u===0.235m/s

Re===1.38×10>500

=5.0Re=5.0×(1.38×10)=0.569公式18

所以△P=0.5×0.569×10.3×(14+1)×=1767Pa

△P=N(3.5-)公式19

=19×(3.5-)×=801Pa

∑△P=(1767+801)×1.15×1=2953Pa<10kPa

计算结果表明,管程和壳程的压力降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5.3壁温的计算

换热器的壁温可由下式计算

公式20

已知1077W/(㎡·℃);3171W/(㎡·℃);

=

换热管平均壁温:

壳体壁温可近似取为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即。

壳体壁温与传热管壁温之差为:

该温差小于,所以不需要设置温差补偿装置。

第6章设计结果汇总

温度进/出

80/55

35/43

压力Mpa

物性

定性温度C

67.5

39

密度kg/m3

828.6

992.6

热容kJ/(kg)

1.841

4.174

黏度MPa·s

0.129

0.632

设备结构参数

型式

列管式

台数

1

壳体内径mm

400

壳程数

1

管径mm

管心距mm

32

管长mm

3000

管子排列

管数目(根)

87

拆流板数(个)

14

传热面积m2

21.3

拆流板距mm

200

管程数

1

材质

不锈钢 

主要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污垢热阻m2·C/w

0.000174

0.0002

热负荷Kw

256

传热温差C

20

传热系数w/m2·C

564

裕度%

25%

设计评述

这项试验设计综合性比较强,设计的进行是在兼顾技术上先进行、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此次设计涉及的工艺计算和结构设计比较全面,从多方面考察了我们的知识。

从工艺计算到结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集中考察了我们的综合性应用能力。

设备图

设备图1:

设备图2

参考文献

1.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鸣斋编《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功详陈兰英崔英德编《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

3.明辉编《化工单元过程课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附录A

符号

意义与单位

符号

意义与单位

Q

热负荷KJ

N

折流板数

管程给热系数w/(㎡·℃)

d

传热管平均直径m

壳程给热系数w/(㎡·℃)

η

管板利用率%

∑△P

壳程压力降Kpa

Ns

换热器管程数m

A

实际传热面积m

l

传热管长度m

∑△P

壳程压力降kpa

Tm

流体平均温度C

d

传热管外径m

△t

传热温差C

d

传热管内径m

u

流速m/s

Np

换热器管程数

流体导热系数W/(m·C)

N

传热管总根数根

流体密度kg/m

△tm

实际平均传热温差C

μ

流体粘度Pa·S

管心距m

导热系数W/(m·C)

D

壳体内径m

粗糙度

N

折流板数块

R

雷诺准数

R

管外侧污垢热阻m·C/W

R

管内侧污垢热阻m·C/W

R

管壁热阻m·C/W

K

传热系数W/(m·k)

t

换热管壁温度℃

P

普朗特数

Cp

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b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F

壳程结垢校正系数

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

附录B

公式1出自《化工原理》213页

公式2出自《化工原理》213页

公式3出自《化工原理》213页

公式4出自《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38页

公式5自《化工原理》229页

公式6自《化工原理》183页

公式7出自《化工原理》183页

公式8出自《化工原理》184页

公式9自《化工原理》227页

公式10《化工原理》227页

公式11出自《化工原理》226页

公式12自《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19页

公式13《化工原理》227页

公式14《化工原理》228页

公式15自《化工原理》228页

公式16《化工原理》229页

公式17出自《化工原理》229页

公式18自《化工原理》228页

公式19《化工原理》228页

公式20《化工原理》230页

下午13:

00—17:

00

度。

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

3.1.2.2打卡次数:

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

3.1.2.3打卡时间:

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

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

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

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

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

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

3.1.2.5手工考勤制度

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

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

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

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单。

3.1.2.9外派员工在外派工作期间的考勤,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如遇中途出差,持出差证明,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

3.2加班管理

3.2.1定义

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

A.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加班应严格控制,各部门应按月工时标准,合理安排工作班次。

部门经理要严格审批员工排班表,保证员工有效工时达到要求。

凡是达到月工时标准的,应扣减员工本人的存休或工资;对超出月工时标准的,应说明理由,报主管副总和人力资源部审批。

B.因员工月薪工资中的补贴已包括延时工作补贴,所以延时工作在4小时(不含)以下的,不再另计加班工资。

因工作需要,一般员工延时工作4小时至8小时可申报加班半天,超过8小时可申报加班1天。

对主管(含)以上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延时工作不计加班,因特殊情况经总经理以上领导批准的延时工作,可按以上标准计加班。

3.2.2.2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因无法确定加班工时的,应在本次加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补填《加班申请表》。

《加班申请表》经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有效。

《加班申请表》必须事前当月内上报有效,如遇特殊情况,也必须在一周内上报至总经理批准。

如未履行上述程序,视为乙方自愿加班。

3.2.2.3员工加班,也应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有打卡记录但无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加班。

3.2.2.4原则上,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集体活动不计加班。

3.2.2.5加班工资的补偿:

员工在排班休息日的加班,可以以倒休形式安排补休。

原则上,员工加班以倒休形式补休的,公司将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在春节前后补休。

加班可按1:

1的比例冲抵病、事假。

3.2.3加班的申请、审批、确认流程

3.2.3.1《加班申请表》在各部门文员处领取,加班统计周期为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

3.2.3.2员工加班也要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

各部门的考勤员(文员)负责《加班申请表》的保管及加班申报。

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加班前到部门考勤员(文员)处领取《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项目管理中心或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审核,总经理签字批准后有效。

填写并履行完审批手续后交由部门考勤员(文员)保管。

3.2.3.3部门考勤员(文员)负责检查、复核确认考勤记录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每月27日汇总交人力资源部,逾期未交的加班记录公司不予承认。

四季更迭,我们总会在落寞里送走一个季节,在希望里又迎来新的季节。

在一阵萧瑟的凄风冷雨过后,终于迎来了明媚淡然的浅秋。

九月,有饱满的收获,也有失意的伤感,有意外的惊喜,也有沉淀过后的平淡。

我想把我的记忆永恒,偶尔打开回味的时候,默然相对,独自欢喜。

  九月,闲适的假期已然结束,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上。

一段焦头烂额过后,终于慢慢走向生活的正轨。

欣慰的是,一个属于教育人的节日——教师节,如一阵清风抚去你满身的疲惫。

教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