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96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docx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徐道一丘亮辉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流传将近3000年。

长期以来,《周易》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理论依据,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是中华民族的古代智慧的宝藏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

”(毛泽东:

《矛盾论》)在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自成系统的哲学著作是《周易》,它蕴涵着古代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本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中国,关于《周易》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处境,主要局限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围内。

尽管哲学家都认为,在《周易》中闪耀着中国古老的辩证智慧,但因它与卜筮的不清不白的瓜葛关系,多数学者对它是敬而远之,有的则把它束之高阁,斥之为“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

对《周易》在科学上的学术价值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

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周易》的了解和研究更是少得可怜。

恩格斯说: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了道路。

”(《自然辩证法》,第30一31页)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来说,同时也应该回到《周易》中去。

在50年前毛泽东已指出:

“许多…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因此,发掘、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关于自然和自然知识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龚育之,1991)。

认真研究《周易》中的辩证自然观,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自然辩证法的今后发展开拓道路。

《周易》中辩证自然观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两者成书时期不同。

过去一般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的书,是以巫权神学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在唯心主义的神秘体系中包含着无神论思想的萌芽(张立文,1980),有些人更认为是一部神学著作,尽管他们也承认,在编写这些卦辞、丈辞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利用了当时的自然知识,得出了具有辩证思想的自然观。

《易传》是对《易经》最早的注解、说明和发挥,但对它的评价比《易经》却要高得多,一般认为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系。

张岱年(1981)认为它“提出了若干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论,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中国式自然辩证法,其中三个基本内容是:

阴阳思想、五行(天干、地支)思想和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朴素系统论思想(肖荙父等,1990)。

实际上,还应加上八卦思想。

下面对阴阳、八卦和天地人自然观进行论述。

虽然五行与《周易》也有密切联系,限于篇幅,本文对五行不作进一步介绍。

一、阴阳思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描述

《周易》把阴阳思想作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具有的一种共性,它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产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

一阴一阳,相互对立,相互推移,这就是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两方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转化。

“易者变易也”,阴阳是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性质的符号,阴阳互变,肯定和否定互相变化,阳之极则变阴,阴之极则变阳。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寒暑有消长,四季在更迭,草木有荣枯,人禽有生死。

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古人认识到万物变化的一个基本特性,归纳为阴阳概念。

阴阳的对立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说,“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

张岱年(1981)把“一阴一阳之谓道”评论为“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对立统一原理的最早的表述”,立足于现代来看它也应是很精辟的论述。

因为阴阳的存在也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正电和负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极性和负极性、奇数和偶数、正数和负数等,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

没有哪一种科学研究,不是按事物的正反两面来进行分析和思考的。

不过古人明确地认识到阴阳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周易》辩证自然观的立论的基础之一。

它基本上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致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和变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72页)把《周易》中关于阴阳的论述与此比较一下,两者是相当类似的。

因此,阴阳概念从根本上来看是科学的,后来才被套上神秘的外壳。

二、八卦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基本模式

八卦是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的,因此它是由阴阳发展而成的,这在《周易》中讲得很清楚。

《系辞上》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即阴阳。

八卦相重可产生64卦,它含有丰富的解说内容,表现为卦辞爻辞,组合成《易经》。

广义的八卦是把64卦亦包含在内。

八卦是指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八个卦,括号中是八卦取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八种基本状态(物质作用……)。

对64卦及其卦辞、爻辞的由来,在《系辞下》中已讲得很清楚了:

“古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明确指出,八卦是来源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和精神谁是本源,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八卦的本源是依据自然界,那自然是唯物的了。

64卦按一定次序排列,有些卦相互之间是承接的,可看成是量变,有些则是相反对的,那就是质变。

一卦由六爻组成,由初艾爻经二、三、四、五爻到上爻也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在64卦中到处可见到这样的实例。

例如,由文王64卦来看,在乾卦、坤卦之后,由屯卦(事物的开始产生)开始,经蒙卦(启蒙,最初阶段成长)、需卦(进一步成长,需要增加),在这里说明事物由发生到发展,由小到大,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

以后经讼、师、比、小畜、履卦等阶段,分别经历了斗争、集体、团结、节制和规范等环节的正确处理,就可达到事业的兴旺发达(泰卦)。

这些都是向同一方向发展的步步前进,是一个量变过程。

在泰卦后紧接着是否卦(不吉利)。

泰卦与否卦之间是一种突变(质变),表明在事物发展兴旺时如不注意则很快就会走向反面。

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乾卦从九五的“飞龙在天”变为上九的“亢龙有悔”。

《易经》通过应用64卦、384爻组成一个打不乱的逻辑关系,用以刻划或表达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八卦和64卦表面看来朴实简单,而实际上却精密切实而具体,应是反映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田新亚,1976)。

高亨(1979)认为,古人“创造64卦,来象征宇宙事物,他决不是凭空画出卦形,然后用卦形去寻索事物,必然是宇宙事物的矛盾对立和运动变化的现象反映在古人的头脑中……然后才能创造具有矛盾对立的形态和动则变化性质的64卦”。

但是实际上许多年来,多数学者把《易经》(八卦)又看成主要是唯心的,如高亨(1979)认为:

“创造64卦,乃是为了遇事向神指示,占筮吉凶。

可以说他(指作卦者)的世界观基本是唯心的。

”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矛盾的一个原因,可能由于当时对八卦的本源是什么还不清楚,在自然界尚没有找到与八卦相对应的,有近代科学资料为依据的相应现象。

故而,仅能局限于占筮的框框去推论八卦的性质,从而认为它是头脑(精神)的产物。

近十几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从近代(牛顿)科学向现代(系统综合)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发现了八卦现象在自然界确实广泛地存在。

F.卡普拉(见灌耕,1984)从许多方面比较了现代物理学一些基本概念和以《周易》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东方传统思想以后,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田新亚(1976)认为,八卦可比拟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八族。

化学元素的性质可与八卦的内涵性质在多处有较好的对应,杨雨善(1988)提出了“通用”密码子的八卦图,这样64个密码子被平均分成8组,一方面自然地适合于中国的八卦规律,一方面应用八卦图排列方法的结果可更好地反映密码子之间的复杂本质联系,董光璧(1987)分析了64卦的几何、代数、群论和数论的性质.阐明了它内在的严密的逻辑性,徐道一(1989)发现,九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亦符合八卦数。

类似实例尚多,不一一例举。

由此看来,八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唯心的,“只是主观的安排”的产物,而是关于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模式。

三、天地人三才之道是组体自赫视的核心

《系辞上》:

“生生之谓易”。

《易传》作者把“变”作为宇宙普遍规律,变化之道的产生原是阴阳,根据阴阳变化来建构64卦,但是,在众多复杂多变的事物中,《周易》提出天地人的重要概念,以它为纲要来具体研究事物发展规律(道)。

《系辞下》指出: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卦》: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对天地人三才之道作了明确的阐述。

《周易》对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论述是相当明确的。

《序卦》: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易传》把“天”、“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量,而不是西方意义的“神”。

天上主要是日、月,“日月丽乎天”,证明指的是自然界的天,而不是虚无漂渺的“神道”的天。

《易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应相互协调的正确观点。

《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系辞上》: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周易》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顺应(适应)自然的,而不是人征服自然,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应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

人们应该按照自然变化规律办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人不是消极地顺承天地之道,而且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提出君子也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

这就是说,人应以天地之美德作为准则,发挥积极进取精神。

天地人整体观后来被应用到农业、医药、兵法等许多方面,从而出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

过去学术界一些人把它们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加以批判,主要把天与西方古代“神”的概念混同一读。

张岱年(1985)提出:

“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是正确的。

”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科学家正在开展天地生综合研究和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研究,有不少新成果。

它们表明,天地生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最近,谢家泽(1989)提出应开展对“天地生人系统”的深入研究。

这些表明,《周易》论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确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问题之一。

《周易》是古代自然辩证法最完备的形态

辩证法的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即:

古代的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是以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为代表。

赫拉克利特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并举出许多现象说明“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所阐明的观点在《周易》中都有所论述。

《系辞下》: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里提出“道”是变化的,没有常规可以依据,只有“变”(易)才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形式。

前面已提及阴阳的深刻涵义,它对对立统一规律有很精辟论述。

有关和谐的问题,《周易》中亦有多处论及。

大的如天地人的和谐,具体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系辞》)。

因此,从整体来着,《周易》中阐明的辩证自然观比希腊的古代辩证法不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要完备得多。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辩证法最大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实际上,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中一些重要内容在《周易》中亦有涉及。

恩格斯说: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这一观点实际上在《周易》中已有很多发展。

前已提及,在整体自然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天地人系统及其相互联系研究。

《易传》已为天地人建立了一个相当全面的理论体系,并在实际中不断地修改和丰富。

黑格尔阐述的质量互变,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易经》中彼表述得相当完美。

因此,《周易》作为研究自然、社会、人生,企图阐述宇宙中一些基本规律的一本典籍,在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辩证思想,理应被认为是世界上具有最完备的形态的古代辩证法代表作。

几个问题

1.上面的讨论仅仅限于《周易》中有关辩证自然观的一个侧面,但还有另一侧面,即由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所处发展阶段,使它的表述中带有不少神秘色彩和迷信内容。

我们认为,如果抛弃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衣,它的合理内核的确可以反映天、地、人之间协调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如何正确看待古代自然辩证法的“原始的”、“低级的”的提法。

在许多著作中,对《周易》的辩证思想一概加上“原始的”、“低级的”形容词,其依据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低下。

我们认为,如果从整体上对古代社会和科技作如此评价,那是正确的,但是对每一本著作和每一观点是否原始的,低级的则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军方很重视中国古代“孙子兵法”的研究,而后者是比《易传》稍晚时成书的,能说《孙子兵法》是“原始的”。

“初步的”吗?

中医药现在正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亦在被深入研究,它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十分精辟,能一概武断地推论为“原始的”吗?

有人说得好,“学无古今,唯求真实”,不论古代或现代的学问,只看它是否真(客观存在)和实(有实效),这才真正符合辩证法的基本精神。

3.3000年前,当时殷周社会处于奴隶社会,为什么能产生《易经》这样一部闪耀着无穷智慧的著作呢?

许多人感到不好理解。

实际上,这并不奇怪。

哲学是关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自然辩证法是其对客观自然界研究的概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方面依赖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但亦有部分(可能是少数)由于与自然界有十分密切联系是不完全依赖于生产力发展。

例如,当前科学技术有了迅猛发展,但在仿生学方面还刚开始,在追踪犯人时还要用狗,因为在这领域中最灵敏的仪器尚远远不及狗的鼻子的功能。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利用动物和植物各种功能来观测自然界的变化(现在称物候学)实际上是把它们当做“探测器”(传感器)来研究大自然的奥秘,而这恰恰是近代自然科学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古人通过“法自然”的正确方法,掌握了大自然一些基本奥秘,并被概括为理论思想体系,因而流传了近3000年。

正是因为《周易》是以天地为准则(“易与天地准”《系辞上》),才能使它的合理内核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使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推动封建社会久盛不衰,而且有可能在今后世界发展中进一步作出贡献。

过去,一些人仅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研究,自然会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理解。

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似乎较小。

有人提出,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我们认为:

这个意见有一定道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通过上述对《周易》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到,《周易》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辩证自然观,是唯物的。

在长达3000年历史发展中,它又被尊为“群经之首”。

因此它对中华民族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影响,使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从变化等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与马列主义的自然观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

因此,一旦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相对地易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很自然了。

结束语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兴起了一股“《周易》热”,不少自然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周易》进行认真研究。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兄弟单位的发起下,1989年5月,1990年10月在河南安阳先后召开了两次“《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学术讨论会。

会议成果进一步表明,“对《周易》之谜,要用辩证自然观和现代科学为指导才能揭开”(刘蔚华,1984)。

我们希望,有关《周易》科学的研究能深入地开展下去,使中华民族这一智慧宝库能在21世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以便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具有明显互补性。

两者的结合和互补将使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田新亚,1976,《易卦的科学本质》。

南洋大学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所集刊17号。

〔2〕刘蔚华,1984,《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内部资料),第134页。

〔3〕肖荙父等编,1990,《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第508页。

〔4〕杨雨善,1988,《用八卦图排列和表达遗传密码的特征及其意义》,《自然杂志》第11卷,第11期第832一834页。

〔5〕张立文,1980,《周易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86页。

〔6〕张岱年,1981,《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第1辑。

〔7〕张岱年,198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第8页。

〔8〕徐道一等,1989,《太极序列与天地生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第449一455页。

〔9〕谢家泽,1989,《从“水利比上夭还难”即到“天地生人系统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第6一8页。

〔10〕高亨,1979,《周易杂论》,齐鲁出版社,新一版,第110页。

〔11〕董光璧,1987,《易圈的数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9页。

〔12〕灌耕,1984,《现代物理与东方神秘主义》(据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45页。

【作者简介】

丘亮辉,1934年生,中国自然辫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徐道一,1934年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