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058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doc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介绍基本原理,国外叫普通语言学。

普通,即理论,带有印欧的眼光。

由来——索绪尔去世后建立起来的。

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始于19世纪。

绪论

语言研究简史

(一)传统语言学(语文学——语言学的前身)

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语言研究。

(19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成为现代语言学)传统语言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别的学科服务,没有独立的品格,是哲学、经学的附庸。

传统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三大传统(三个中心)

1、古希腊——罗马传统

词类语法问题

柏拉图前5世纪对词作语法意义的分类,分为动词和静词。

亚里士多德分出连词,发现性数格的问题

出现第一个语言研究的流派——斯多蔼学派,词类研究向词的形态、词源拓展。

前2世纪,古罗马帝国吞噬古希腊,采取拿来主义,保存古希腊文明。

罗马语言学家瓦罗《论拉丁语》25篇,仅存第五第十篇,语言学科分为形态学、词源学、句法学三科。

2、古印度传统

前1500年经书《梨俱吠陀》(吠陀是智慧的意思)

前500年耶斯迦《呢录多》谈语流音变(牵涉词源)

前400年巴尼尼把前人的研究材料加以总结,写成《八章书》,分章讲述各种语言现象,用3996条经文写成,又叫巴尼尼语法。

3、中国传统

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支

⑴与古希腊类似的语言学命题的讨论

⑵文字的形义的研究

汉代大放光芒

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字。

五经无双许叔重

郑玄遍注群经

成为一门学问——小学(汉学、清代叫朴学)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过去统称为小学。

小学有三支

①训诂(目的是解释古书词语的意义)②文字③音韵

发展到清代乾嘉学派(1736——1820)

两帮人

⑴吴派

惠栋(红豆)玄虚追随者寡

⑵皖派

戴震实在追随者众

戴震,安徽休宁人,学生著名者都在江苏,其中王氏父子最著名,著有四种书。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说文四大家段桂王朱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文字蒙求》朱骏声(苏州人)《说文通训定声》

乾嘉学派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看到微观而缺少宏观概括,为解经服务。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声音训诂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朱熹解经不囿旧说

形——甲骨学四大家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18世纪末,印度语言文字传统首次传到欧洲。

对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化发展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叫历史(历时)语言学。

把多种语言或方言进行对比,研究它们演变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在19世纪初期,标志着语言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科学。

1808年德国人施勒格尔出版《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轫之作),拉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幕。

贡献

⑴发现人类的几千种语言来源于几种古老语言,第一次发现几千种语言的亲属关系。

首次把语言分为语系和语族。

⑵首次发现亲属语言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语音系统)格里木定律,核心词汇是重建和构拟。

⑶语言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音发展最快,语法与词根词缀发展缓慢。

1861年[德]施莱歇尔《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

[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走向现代化的第一人

研究中古音

两大法宝

清儒的成果;‚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

指20世纪以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1916年《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终结,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

生于1857年,1878年开始语言研究。

1906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开普通语言学课程

1907年到1911年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

1913年去世。

1916年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被称为为“现代语言学之父”,贡献:

⑴第一次区分语言和言语。

⑵第一次把语言作为符号来看待。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能指所指好比水中的H、O,一张纸的两面。

⑶区分共时和历时。

语言研究有纵向横向两种范式。

⑷语言单位存在于组合聚合关系之中,组合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的全部关系。

个体汇聚成类,语言运动的动力是组合。

⑸后学支脉不断推广其学说

①捷克布拉格学派,以音位学闻名于世。

②丹麦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理论,义素分析的先驱,叶姆斯列夫(19世纪30年代)

③莫斯科学派④伦敦学派

(19世纪5060年代[美]卡茨、福德——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区分的标志)

⑤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言语事实,而不必用历史知识来影响语言的共时描写,所以这个学派也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20世纪30—50年代

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语言论》,成为纲领性著作,被称为本学派的圣经(不刊之论)

奈达哈里斯

发现程序

⑴用替换分布来确定音位和语素。

⑵用层次分析法切分语流(IC分析)(结构主义最拿手,标志性的)

⑶用组合聚合关系来确定语言单位。

(四)转换生成语言学(解构主义语言学)

创始人是乔姆斯基(1928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1951年开始学术研究,主攻数学、哲学,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感兴趣,研究希伯来语)1957年成名作《句法结构》(受军方资助)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贡献(兴起时建立在对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批判之上的)

⑴结构主义重在描写,采用归纳法,是人类少年时期的方式。

解构主义采用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是人类成年时期的方式。

⑵注重语言现象和行为习得白板说

注重语言能力,人的语言是获得的,天赋说。

⑶只重形式,不讲语义。

奈达:

“语法研究要采取火星人的行为。

”语法研究只重形式,不需要语义的加盟。

但凡有个性的学校,都是有自己的教材的,苏大这么有个性的学校,怎么能没有呢?

⑷只重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可通过表层结构的转换而获得。

重视深层结构

Np+be+Ap+Vp(表层结构)

Johniseasytoplease.易于取悦。

Johniseagertoplease.急于取悦。

朱德熙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唱着戏。

山上架着炮。

(表层结构都是NPL+VP+NP)

包容时间要素。

二岐的。

变换分析

乔姆斯基四期理论

⑴初期理论1957—1964

⑵标准理论1965—1971

⑶扩展的标准理论 1972—1978

⑷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8—

可怕的是他还活着,从上个世纪到这个世纪,并且还将活下去。

语言是什么㈠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与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

动物“语言”沃秀电报句2—3岁语言能力。

与人类语言有差异:

⑴语言单位的可析性(二层性,符号层和音位层)

⑵音义任意性(约定俗成,没有必然因果联系)

动物“语言”不具任意性,有因果联系。

四声杜鹃,两声杜鹃。

⑶人类语言具有后天的传授性。

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

动物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⑷人类语言具有易境性。

可表示此时此地的信息,也可表示彼时彼地的信息,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动物语言具有即境性,只表示此时此地的信息。

(二)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思维的形式形象思维低级形式

抽象思维高级形式 数学1+1=?

抽象思维不能没有语言的参与。

在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概念、判断、推理是最基本的形式,其实现不能脱离语言中的语词、句子、复句。

形象思维中,语言同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学是以语言符号为形式的艺术,我们通过语言符号的联想功能来感受欣赏文学作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前苏联舌位变动记录内部语言

(三)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1、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事物可以视为乙事物的符号(甲乙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征兆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

征兆和所代表的事物有自然的联系。

如乌云密布和即将到来的降雨,法院大门上的天平图案

符号两个层面形式红灯绿灯 裁判员的手势和哨声

内容停行

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构成符号,成为现实现象的代表。

音和现实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意义是连接现实现象和音之间的桥梁。

语言符号由声音和一意义组成,声音是形式,意义是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语言符号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约定俗成点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

2、语言

能指语音形式

所指语义内容

能指与所指之间无因果联系。

3、系统

A、内部层级性(底层和上层)

底层由一套音位组成,构成语言的语音系统,不涉及语义。

上层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构成语言符号系统。

上层分若干层级,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

B、相互制约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词类

C、语言系统的运行可从两方面分析——组合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组合关系

指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

符号的组合关系是有条件的。

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很有风度

(2)聚合关系

指在语言链条的某个环节上具有相同功能可以任意替换(不影响词组的性质)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买衣服(水果、文具……)

(3)相互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基本的构造方式,任何语言单位都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

聚合关系其实反映的是组合方面的规律,一组单位之间存在聚合关系时,实质上是组合上的共性。

组合关系其实也不仅是个体单位之间的联系,而是以个体单位为代表的一组单位与另一组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㈡

(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人类所处的环境中的现象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1、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⑴自然现象有产生消亡的过程,而语言只是一种可能。

⑵自然现象往往存在母子同堂的现象;而语言决不存在,新的语言产生意味着旧的语言消亡。

⑶语言固然含有自然属性,如生理属性,但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2、语言是社会现象

⑴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语言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人类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

⑵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

3、语言是特殊现象

社会现象两个范畴基础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中的社会经济体制。

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观念以及适合这些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意识形态、观念理念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

语言既不是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因而特殊。

⑴任何上层建筑都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

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

⑵上层建筑与基础是连带关系,上层建筑反映一定经济基础的需要并为之服务,也会随之改变。

语言是一脉相承的。

(二)语言与言语

什么人说什么话(言语)共同语言(言语)

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不是言语)

说话这一行为及说出来的话称言语;说话时用的材料和规则称语言

(1)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言语是开放的。

语言材料和规则是有限的;言语是无穷无尽的。

(2)语言是抽象的,而言语是具体的。

(3)语言属于全体社会成员,而言语属于讲话者个人。

言语所使用的材料和组词成句的语法规则属于使用语言的社会全体成员;言语是人们的语言实践,即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产物,是说话者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组织词语将出来的。

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⑴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

语言的存在形式是口语和书面语,语言存在与人们的口中笔下。

⑵语言对言语有制约作用(规约)

语音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

第一,语音必须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

第二,语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更为重要),即语音都是表义的。

(二)语音的三大属性

1、物理属性(语音也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音波构成的)

语音四要素

(1)音高——声音的高低。

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又叫音频。

汉语声调的高低主要由音高决定。

声带短小细薄,振动快,频率高,声音高,如妇女、儿童。

(2)音长——声音的长短。

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

语音的相对长度在一些语言中有别义作用。

如it与eat。

(长、短音)

(3)音强——声音的强弱。

取决于振动的幅度。

重音由强弱决定,轻声也可用音强解释。

用力大,振动幅度大,气流强,声音强。

(4)音质——声音的性质,声音的特色,也称音色。

音质的不同可以从声音的产生和音响两个方面分析。

A、声音的产生方面,音质的不同由发音体的材质、振动的方式和共鸣器的形状决定。

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

B、音质的音响分析

音叉在振动时只有固定的频率,简单而有规则,产生单调的纯音。

一般物体的振动都是复杂的。

有的复杂而有规则,产生的叫乐音,如乐器发出的音;有的复杂而不规则,产生的音叫噪音。

乐音是由有规则的音波组合成的,噪音是由不规则的音波凑合成的。

语言中的元音都是乐音,清辅音是噪音,浊辅音属乐音的性质,但有噪音的成分。

每个乐音都是由若干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频率最低的叫基音,其他的叫陪音,陪音的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

基音的强度最大,其频率决定整个音的调子(音高变化)。

陪音的强度比较弱。

由于陪音不同(数量、频率、强度),才分出不同种类的乐音(即陪音决定乐音的音色)。

各种乐器的陪音不同,跟共鸣器有很大关系。

2、生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

生成机理(人的发音器官分为三大区域)

(1)动力系统——肺、气管。

肺是发音的动力源,肺泡张合产生的气流使声带发生振动。

(2)调节系统——喉头、声带。

声带是语言的发音体。

语言基本声源脉动直接冲击声带发的音是元音。

(3)成音系统——咽腔、鼻腔、口腔。

是发音的共鸣器。

口音(最多)以口腔为共鸣器,鼻音(很少)。

口鼻音(鼻化音)。

苏州话基本没有鼻音,很多是鼻化音。

3、社会属性(语音室语言社会功能的执行者)

音义关系社会约定俗成,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社会性比生理性、物理性更强,是最本质的属性。

(三)语音的分类

1、音素和音标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如xiansheng可以分解为7个因素。

音素是由字母记录的,字母和因素绝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多数情况是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有时一个字母可以代表几个音素,如e可代表[e],也可代表[ε];另外,两个字母也可以合起来代表一个音素,如sh、ng。

音标式用来标记音素的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台湾注音字母都是标音符号。

在众多的音标中,国际音标是目前最通行、为世界各国语言学家广泛运用的一套标音符号。

国际音标英文名为IPA,最初由伦敦语音教师学会(后改称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8月制定,发表于会刊《语音教师》。

国际音标严格遵循“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则。

优点有:

(1)音素和符号一一对应。

(2)采用世界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简单清晰,便于记忆、学习、使用。

(3)符号完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了与其他符号相区别,国际音标使用时加[]。

2、元音和辅音(音素的基本类别)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受阻与否。

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声带后不再受阻,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保持均衡紧张,无需克服阻碍,气流畅通无阻,故气流比较弱。

发辅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受到阻碍,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气流需要克服阻碍,故气流比较强。

(1)元音(一种语言绝大多数元音是舌面元音)

任何元音的性质都是由三方面决定的:

舌位差异(高低、前后)和唇形变化(圆展)。

元音的描写(见舌面元音舌位图)

(2)辅音

辅音的分类主要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进行。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时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广义上包括清浊、送气不送气。

发音过程成阻——持阻——除阻

辅音的描写

⑴成阻部位。

⑵成阻、除阻方式。

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颤音、闪音、边音等。

⑶除阻时声带的状态。

清浊。

⑷气流强弱。

送气、不送气。

辅音表

双唇 p(b) ph (m)

唇齿 f(v)

齿间 θ(ð)

舌尖中 t(d) th (n) (l)边音

舌根 k(g) kh (ŋ) x

舌面 tɕ tɕh (ɳ) ɕ

舌叶 tʃ(ʤ) tʃh ʃ(ʒ)

舌尖后 tʂ tʂh ʂ(ʑ)

舌尖前 ts tsh s(z) (r)颤音(ɾ)闪音

小舌 (R)颤音

汉语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声母是汉语独有的,中国人对音节分析的独创。

学校要以你们为荣,蛮困难的,你们以母校为荣是不难的。

3、关于复元音、复辅音

一个音节中两个或更多的元音紧密相连形成复合元音,即复元音。

如ao、ai、uai、uei、iau、iou。

两个或多个辅音在同一个音节中,并在同一个紧张或松弛阶段中构成复合辅音。

如sleep、tesks。

必须在一个音节中,是一个音程,是连续统。

如blackboard,bl是复辅音,kb则不是。

4、关于尖团音

jqx+齐齿呼(i)、撮口呼(ǖ)=团音

zcs+齐齿呼、撮口呼=尖音

(五)音位(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

1、什么是音位

有别意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如何确认音位——替换法

程序(nl)

(1)共同的语言环境__ao

(2)带入__ao,得到nao、lao

(3)考察两者异同,没有语义差异的是同一音位。

我们的语言学,就是中文系的数学。

3、音位变体

变体——对母体的适度偏离(自然语言定义)

——一个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音位的体现,是音位的实在。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着一组相近或相关的音素,这些构成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便是每个音位在具体语言中的变异形式,称为音位变体。

/a/的音位变体

ai[ai]an[an],前[a];a[A]ma[A],中[A];au(o)[ɑu]ang[ɑŋ],后[ɑ]。

我不需要书的,音位语言学在我心中。

音位变体有两种表现形式:

自由、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少而又少)没有条件限制,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

如[w][v]。

条件变体(很多)各变体自有不同的出现条件。

为了发音方便而产生的。

如[a][A][ɑ]是/a/的条件变体。

4、确定原则

(1)别义作用(辨义功能)(最重要准则)采用替换法(需要共同语音环境)。

(2)不出现在共同的语音环境中,但符合互补分布原则的是同一音位。

(补充)如[a][A][ɑ]。

(3)有的音虽然处于互不分布中,但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既符合音感差异,这样的音不宜归为同一音位音位。

(补充)如[m][ŋ],[m]只出现在音节开头,[ŋ]只出现在音节末尾,两个音处于互补分布状况,但在北京人的音感中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归为两个音位。

5、音位的类别

按构成材料分

(1)音色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划分出来的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也叫音质音位。

(2)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指由音高、音长、音强构成的音位。

声调位——主要由音高构成的。

如普通话四声。

调位有明显的音位变体,普通话上声有三个变体,去声有两个变体。

语调位——也与音高有关。

声调位是属于音节的,语调位是属于语句的。

(。

时位——用音的长短来区别词义,由音长构成。

如beatbit

重位(势位)——和音强有关,音的轻重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6、音位的组合

(1)音节——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2)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

同化——指语流中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位,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相近或一致的音位。

顺同化音在前,被同化音在后。

(罕见)

逆(常见)难免n-m,thinkn-ŋ,

异化——相同或相近,影响,不一样。

顺(罕见)

逆(常见)两个上声,前一个变成阳平。

弱化——有些音在语流中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

哥哥妈妈

脱落——语流中某些音消失。

豆腐[f]

增音——在语流中为了发音便利的需要而增添的音。

如啊的变读。

出现在[ŋ]后变为[ŋa]

语法

一、什么是语法

传统语法观:

组词造句的规则

规范语法

结构主义语法观:

语言中音义结合体排列的结构规律

语言符号三个层面构成①语音②语义③音义结合体

解构主义语法观:

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二、语法的性质

递归性(以简驭繁)——在一个语法结构里,相同的规则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影响结构的功能。

即语言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被同一个功能的结构不断替换、扩展而不改变原单位的功能。

如花瓶打碎了。

□□的花瓶打碎了。

三、语法的构成

A、传统构成观

词法——词层面词类,词形变化,词的构成

句法——语句层面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吴竟存,侯学超

B、结构主义构成观

组合规则——词、短语、句子的构成

聚合规则——语素、词、短语、句子的类别

C、解构主义语构成观

核心语法——结构规律

外围语法——同语法有关的语音、语义、语用问题

四、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A、什么叫语法形式

把语言单位组织起来并且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语言形式。

组织

(1)组合(关系意义)

①语序新鲜肉肉新鲜

②虚词我的爸爸我和爸爸

(2)归类(类别意义)

肉菜布

B、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他曾经去上海。

曾经是实词,表示的是词汇意义。

他去过上海。

过是虚词,表示“去”这个动作完成的语法意义。

两者关系:

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概念,不存在不表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也不存在不是由语法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如:

地道,道读第四声,是名词;读轻声,是形容词。

地道的变音是语法形式。

黄瓜,瓜无论读第一声还是轻声,都不改变词性也不改变词义。

黄瓜的变音与语法无关,不是语法形式。

对应关系

①一对一thea(n)

②一对多s(单三,复数,领属)

③多对一主语、把字句宾语表定指

C、语法手段——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所形成的类别。

两大类

(1)词法手段(综合性手段)

①附加(ing,s,es)通过词干上添加词尾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附:

根据语素在构词时的不同作用,分为两大类

(1)词根语素——体现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的语素,表达的意思比较具体,比较容易解释或理解,在构词时语义一般主要是靠词根来表示的。

(2)附加语素——附着在词根语素上的附加成分(词根语素以外的成分),意思比较抽象,不容易解释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