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080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姑苏城外寒山寺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据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载:

“唐元和(今注:

当为贞观)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

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

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

挽舟之人,施以草屩,或代共挽。

修持多行甚勤。

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

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如上之文,其意在于说明古寺得名之所以然,细想起来实有其深远意义与历史价值。

关于普明菩萨之久远劫前本事,广载于如来诸经论中。

如《大宝积经》说,菩萨乃多宝世界,宝积佛前之弟子。

《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

又《华严经》说,菩萨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代表,作华严法会之参席众。

《法华经》说,释迦文佛受记声闻弟子陈憍如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

”又“八十八佛名”中,亦有普明佛之名号。

虽则诸经论所言不尽全同,然其旨味亦甚吻合,莫非是为了说明普明菩萨远本之难思难议。

称“普明菩萨”,意谓菩萨乃倒驾慈航之佛位菩萨,为辅弼王法弘化而示居因位;

言“普明佛”,则知菩萨久远劫前早成正觉也。

总之,“妙利普明”的意思,就是说此菩萨能以光明普遍照破世间一切痴暗,使大地一切众生同沾妙利。

  关于“寒山子”高僧之示显人间近迹,虽则生卒之年不可考,但《史书》中确有其人其事之记载,况且还有《寒山子诗集》的流传世间。

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中亦言:

“(寒山)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

”不过此三老不被世人所识,但其行持超特。

据说寒山子长年穴居天台寒岩中,不与世人争;

丰干在国清舂米供众,骑虎游松门;

拾得在国清为众烧火造饭,心甘情愿。

其三老之事迹,具载于《高僧传》、《祖堂集》中。

世人怀疑寒山子是否曾到过苏州寒山寺?

则有诗可作证。

如: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

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

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

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

”这首五言律诗足以说明寒山子晚年曾取道古运河来苏省亲的事实,不必疑尔!

  菩萨遁迹,游化人间,处处示灭,处处示生,身无定相,居无定所,高深莫测。

天台人见大师合缝岩中,苏州人见大师缚峁枫桥。

  开山有塔,以显本地风光之久远,原以宝塔乃如来法身之象征与代表,以示佛法高深广博之不可思议也。

稀迁禅师拓建伽蓝,额名曰“寒山寺”,实乃遵循一大时节因缘,以纪念寒、拾、丰干三老示显人间的悲心与用意,进而光大发扬其随意自在的解脱精神。

从而使名胜道场与高僧事迹相呼应,为古刹添光,为高僧谱写了光辉一页。

可见,希迁禅师之良苦用心也。

  “妙利普明菩萨”显远本,“寒山子”明近迹;

塔表如来法身常住世间,寺表僧宝和合同修共住;

开山建塔,以重法故;

拓建伽蓝,因人名寺,以人显寺,以寺显人,可谓“道在人弘,非道能弘”,开一大时节因缘故。

  元以“为本开迹”、“由迹显本”故,由塔而寺;

更为令行人能尊重如来法宝,以“寒山子”之精神秉法而行,以得证如来法身故,额名曰“寒山寺”。

如是,则古寒山寺之得名由来,则有深远意义也。

  

  二、几多烟雨几多愁

  佛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因缘的聚散,感召了人之生老病死,界之成住坏空。

寒山寺作为娑婆世界之一隅净土,亦复如是。

在自己古老漫长的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烟雨稠缪,迭经世变,屡废屡兴。

古寺之兴废,引发了后人的感慨与深思,几多烟雨几多愁,佛子之心可鉴也。

君不见杜牧有诗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寒山寺,自南梁•天监年间创建以来,至唐•贞观年间因有号“寒山子”的天台高僧取道古运河省亲,在枫桥渔火湾“结茆以居”,以自己超特之道德与行持感化世人,奉行佛法,由是光大古寺门庭,重树妙利宗风。

唐•玄宗时,有宗门特眼知识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名曰‘寒山寺’”,由院而寺,规模成具,接机安众,列天下丛林之一。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张继举棹返里,途经吴地,古寺钟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之感慨与警觉,作《枫桥夜泊》诗以抒志。

因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故,“天下传诵,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从是以后,寒山古寺名声大震,四海皆知,远至东瀛。

  北宋•国初(976—978)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佛塔七层,为古寺增色。

  南宋•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古寺遭溃军肆意蹂践。

《枫桥寺记》云:

“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

卧见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

  南宋绍兴四年(1134),有长老法迁者,不明其所自来,亲率徒辈,扶倒补败,节衣缩食,铢积寸累,艰苦备尝,惨淡经营,历时十二年之久,终使“栋宇一新,可支十世”。

其见佛塔重修,即费时三年。

况又新建水陆院,严丽靓深,为龙象所到之处栖。

古寺重修后,其规模之恢弘,远胜往昔。

  元末,寺、塔一并毁于兵燹。

  明•洪武年间,僧昌崇发心重建。

  明•永乐三年(1405),深谷昶禅师接踵而修。

“圣朝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奋发,化募众檀,刜荆榛,畚瓦砾,先建佛殿;

次立丈室、山门及说法之堂,楼禅之所,庖库湢溷,凡合有者皆备。

  明•正统已末(1439),郡侯况锺再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僧本寂禅师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

  明•万历四十(1612),晓山旭公发起募修,僧西流吾、松溪鉴二公建龙函阁。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大殿火,次年吾公、鉴公修复之。

清•顺治初,凡为汛署,僧天一力守勿废。

  清•康熙五十年(1711),大殿又火。

《苏州府志》载:

“旧有水陆院,经久湮坏,塔亦莫知其迹。

  清•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僧宣能续建大殿、前轩。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于误食后园毒蕈,薛福成之《庸庵笔记》载:

“寺僧之老着弱者,住持者过客140余人,忽一日尽死。

”从此,古寺一蹶不振。

  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兴,清军在溃败时纵火焚烧苏州阊门一带,一夕之间,寺舍化为灰烬。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程德全先后主持修复,经二公之苦心经营,得以古寺“几为吴下精蓝之冠”。

  民国时间,香客稀少,寺僧星散,门庭冷落,古寺处于危境。

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古寺殿堂僧舍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

  至1949年解放时,千年古刹,已成一片萧条景象。

文革期间,古寺一度成为造反派之刑讯逼供牢房,寺院一切被查抄。

  直至改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始修缮恢复圣祖道场。

在性空长老的苦心营造下,殿堂初具,宝塔耸天。

由是,寒山古寺又焕发出了时代新气息化,勃勃生机,盎盎春意。

  可见,寒山古寺在1500余年中,伴随着因缘的生灭时兴时废,几多烟雨几多愁。

寺之兴废皆任因缘,但道场之启建完全归功于有心人士的鼎力维持与苦心经营。

虽说一切付出皆为“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不必执着在意,但每次重兴中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之精神与“坚定不移、永不退曲”之毅力,却不随因缘之生灭而有所改变,并天地永在,与日月同辉。

  三、古迹

  枫桥古迹有五:

所谓的古河、古桥、古镇、古寺、古关。

古河,即古运河,为隋炀帝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

古桥,即唐代所建之两座单孔石拱桥,江村桥、江枫桥是也。

古镇,即枫桥古镇,俗云:

“先有枫桥镇,后有苏州城。

”古寺,即寒山寺,创建于南梁•天监二年,可谓千年之古刹也。

古关,即铁岭关,亦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知府温景葵、知县安谦等人筹建。

这便是枫桥之五古。

寒山寺地处枫桥古镇,门临古运河,背面苏州市城西之阊门十里。

其寺内之古迹亦有五:

所谓的古塔、古佛、古钟、古诗、古碑。

古塔,即古寺开山之塔——妙利普明塔,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

古佛,即铜铸、窑变二像,叶昌炽之《寒山寺志》载:

“寺中旧有铜铸、窑变二躯,相传已久。

”寺有铜铸、窑变之二躯古佛像是实,但年代不确,下落不明。

古钟,即唐钟,此钟虽不明下落,但寺在唐时警钟长鸣是实。

古诗,即《枫桥夜泊》诗,为唐人张继所作。

古碑,即历代所余留之断石残碑,寒山寺已越千年,迭遭毁坏,碑刻散失,为数不少。

其见诸史志者,有宋•王珪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宋•孙觌撰书《枫桥寺记》;

明•姚广孝撰写《寒山寺重兴记》;

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

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等,所有这些碑刻,虽因年久剥蚀严重而自己难辨,且弥足珍贵。

此则为寒山古寺之五古。

 

枫桥五古,则因河而桥、而镇、而寺、而关,河实乃人工所开凿,可谓人定胜天也。

寒山寺五古,则因塔而佛、而钟、而诗、而碑,塔亦乃檀信施资所建,可谓事在人为也。

不论是枫桥五古、还是寒山古,皆乃人工所成,并非天生与自然。

可见,人乃万灵之真宰,有补天地参赞化育不周之功能与力用,故以躯躯七尺之身,堪与天地并称“三才”也。

枫桥五古、寒山五古,是古寺千百余年来的历史见证物,足以使古寺声传四海,名播寰宇,远至东瀛。

故有四方人士远道慕名而来,以寻千古所留之胜迹,慎思追念先祖开山之维坚,亦使自己返朴归真,以求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四、钟声

  寒山的钟声,源远流长,贯见于唐人诗句中,特别是张继诗人的《枫桥夜泊》诗,久负盛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从而使寒山的钟声从唐朝回到了现在,唤醒了世人的灵智与觉慧。

  据说“唐钟炼冶精超,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

诗人张继因逢“安史之乱”返棹归里,其途次之失意落泊情素实则难免,不料就在月落乌啼之际,江枫渔火之畔,因闻古寺夜半钟声之悠扬,而将人生之归宿处寄托于霜天钟籁之中,由是化解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愁眠。

  原以“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

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

解魔王之战斗,上振天宫;

缓众生之悲酸,下闻地狱。

”故自古以来,各大寺院于晨昏皆扣钟以警九界之昏迷。

苏州之地,在唐时皆以“夜半钟声”而着。

古寺夜半之钟声,有警悟、提示、扣击物令、驱除烦恼、增长智慧等多种意义。

如偈云:

“闻钟声,烦恼轻;

智慧长、菩提增;

离地狱,出火坑;

愿成佛,度众生。

”又诗云: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冥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钟声是古寺的灵魂,她有勃勃生机、盎盎春意。

1979年以来,寒山寺每年元旦除夕夜举行“听钟声活动”,四海高朋满座,九州岛岛岛岛岛岛岛嘉宾如流,更使古寺钟声起到促进、激发人们上进、友好团结的功用,实为一大盛举。

  要知古寺之悠悠钟声,的能消除众生烦恼,增长菩提智慧,悉使一切人离苦得乐也。

但欲得闻钟真实利益,则贵在行人能摄耳谛听也。

故愿凡来寒山古寺者,希能专心致志于悠扬婉转之钟声里,自获无量妙利也。

  五、诗韵

  诗里钟声到客船,前朝称古寺;

桥边渔火对愁眠,千载记名蓝。

寺因诗着,诗因寺赋。

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寺记》载:

“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

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诵。

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有明文为证,寒山古寺之钟声确实与张氏有缘。

钟声与诗韵的天然巧合,足以赢得天下人的青睐,亦使千年古寺更创辉煌。

故自张氏首唱以来,题咏寒山寺者,作者如林,不胜枚举。

  月落乌啼,暗喻了诗人的落泊失意,犹若满天飞霜;

古寺钟声,唤醒了诗人的本觉灵悟,寻求人生归宿。

茶饭之余,闲话张继之《枫桥夜泊》。

  这首诗自始至终,似乎是一直在淘汰内在的“小我”形象,融通外界的“大我”位格。

从语法上看,不具主语资格的“我”落在了宾格的位置,元是以宾显主,寄物表志。

从视觉角度出发,则内在的“小我”彻底完全地融入到了外界的“大我”中,本为摄主入宾,全他即自。

意谓在人生茫茫大海中,惟有达到物我双亡的境界,方能脱离相对的二元意识,以至随意自在。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中,“月落”,即是指中夜之月落映于古运河水中,并非是初晓时分之阶前落月也,贵在夜阑人静之时。

“乌啼”之“乌”,并非但指乌鸦、乌鹊二鸟之乱叫,其实水上之“水老乌”更符诗意;

原以水老乌,即乌鬼,又名鸬鹚。

北方语区俗称水老鸦,吴语区俗称水老乌,粤语区俗称墨乌。

杜甫之《戏作俳谐体遗闷》中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句。

“霜满天”,意谓时值深秋。

“江、枫”,确指跨古运河之对峙双桥,即江村桥与江枫桥也。

  上联以白描之手法,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以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古桥渔火之深秋悲凉空旷之环境烘托出了诗人的自我流离颠沛之愁、官场失落之愁、战乱不安之愁,简直是愁得诗人无法入眠。

上联又以比兴之手法,巧妙地结合外界自然景物之明暗动静、天地上下、古往今来、泊舟游子之映衬,表达了诗人由己思人的慈悲心肠与拔济精神,可以想象诗人势必会由自己之愁苦而联想到无边众生之无尽愁苦也。

愁之又愁,可谓是入愁谛三昧也。

  上联仅仅14字,破释题中之夜泊枫桥处所,更突出点明了“泊”字之深意。

  下联则采用倒装句式,先以“姑苏城外寒山寺”7字,既整齐而又和谐有致地交代了钟声的发祥地,先本后迹,由远而近。

使文化名城与佛教古寺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的象征、文字的记载、禅意的表达、人们的向往、精神的寄托。

进而以“夜半钟声”为诗中意境之点晴语,并交代题中之“枫桥夜泊”的原由。

可见,钟声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从而将人生之究竟归宿处寄托于悠扬钟声里,则通身烦恼随钟声之悠扬而纷纷脱落。

  总之,诗之巧妙构思,犹若天成。

对仗比兴,工整雅和。

平仄压韵,错落有致。

不但吟诵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掷地金声,自能逸民适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启智慧;

而且其诗意超伦绝比,吟出了寒山古寺之禅趣与韵味,为苏州大好山水更添秀色。

从而亦使寒山古寺独享诗韵之盛名,更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之绝唱。

  六、塔影

  墟里青烟白,夕晖塔影斜。

古寺开山有宝塔,千载风雨话兴衰。

现有之史料,已无从考证寒山寺之“妙利普明塔院”最初所建之形制与层高。

惟知大约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约841—960),经历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普明宝塔被毁。

直到北宋兴国初,约在976—978年间,平江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屠七级,其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

可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城时,寒山古寺虽然逃过了兵火,却遭南宋溃军之严重破坏,寺破塔残。

南宋绍兴四年(1134)起,寒山寺法迁长老竟花三年之久,重修宝塔。

元末(1366—1367),徐达率军围攻张士诚固守的苏州城,寒山寺再遭劫难,寺塔俱毁。

从是以来,古寺日渐萧条,仅仅维持香火而已,宝塔未能重修,淹没于长烟荒草之中。

  直到改革开放后,性空长老荣任方丈后,于1991年2月23日成立“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起,至1995年12月11日上午竣工。

历时四年之久,终使巍巍五层仿唐古塔从地而涌出,实为一大盛举,古寺又添一色。

  关于宋元时寒山寺宝塔之风采,很有文字记载,只能在历来诗词中可窥见一些痕迹。

如背诵张师中诗曰:

“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

”南宋范大成诗曰:

“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

”有“墙上浮图路旁堠,松仁南北管离愁。

”元汤仲友诗曰:

“孤塔临管到,三门背运河。

”元末明初高启诗曰: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从古人的诗中亦可领略到当时宝塔之风采,实为古寺之一高大建筑,影响颇具。

而如今所建之普明宝塔,乃为仿唐木构之楼阁式佛塔,四方五重,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总高42、2米。

  此塔外形之轮廓,与日本之大德寺,药师寺等处的五重方塔完全相似,唐风于此大显。

宝塔高高,屹立于法堂前,犹如高僧说法之拄杖,象征如来正法永住世间。

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塔顶之刹映射出万道红光,遍地生金;

又四边芳草花卉围绕,碧池石碑,长廊回环。

徐徐轻风飘来,则檐角之108风铎叮当作响,把游人之思绪引入遥远故乡,悠然自得。

  又宝塔取景,与周围之建筑物及自然景致搭配得十分恰当,古河石桥,天山草木,白云村墅,交相辉映,自合妙趣,富有禅意。

  不论是处在何山大桥上远眺宝塔,还是伫立法堂前仰望宝塔,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自有不同之乐趣,高处何如低处好。

仁者见山,智者乐水。

  我愿来人,能登塔俯瞰大地之渺小,白云之缥缈,将身心陶醉于大自然之中,物我双泯,以体验“物我同源”之感悟。

更愿来人能右绕于塔,思维正道,御大白牛车直趋如来涅槃大城。

七、碑刻

  千百年来,古寺之断石残碑记载了风雨之沧桑,时世之迭更。

琳琅满目的碑刻,则是古寺创建千年的象征与历史的见证,这最能突出地反映寒山古寺沉积的丰富文化底蕴,亦使历朝名家手笔供世人饱目,更使古寺别具一格。

  寒山寺的碑刻到处皆是,数不胜数。

从山门到普明塔院,不论长廊墙壁上,还是殿阁墙壁上,凡能镶嵌处皆立石。

如山门照壁之东湖陶睿宣所书之“寒山寺”三石。

  大雄殿之前院藏碑有:

章美书“寒拾遗踪”石、程德全书“妙利宗风”石、年久成无字碑之《寒山寺重建大雄殿碑记》碑等。

  碑廊藏碑有:

宋岳飞题联碑、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社仓事宜碑记》、《吴县乡都义役田记》碑、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碑、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清邓石如书联碑、万绳栻诗碑、俞樾书《枫桥夜泊》诗碑、康有为诗碑、刘海粟《枫桥夜泊》诗碑等。

  长廊藏碑有:

梁同书书《阴骘文》残书、争寺基帖残石、俞樾撰《新修寒山寺记》碑、陈夔龙诗碑、佛像砖刻碑等。

  大雄殿藏碑有:

罗聘画寒山拾得像刻石、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刻石、程德全书历代题咏刻石、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等。

  寒拾殿藏碑有:

南宋张即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石、清石韫玉题“现千手眼观音菩萨”像刻石等。

  钟楼亦藏程德全撰、道州何维朴书之《重修寒山寺记》碑。

  寒拾亭藏碑有:

陆锺琦《重修寒山寺记》碑、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碑、沧州张继书《枫桥夜泊》诗碑等。

  普明塔院碑廊藏群碑,自1996年落成后,期间共嵌60余石碑,皆为当代名家手笔。

如僧界之茗山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碑;

书法界代表如朴初之“寒山寺碑廊”碑、启功之《枫桥夜泊》诗碑、催护自题诗碑等。

  除此之外,山门内还有雍正皇帝御制《寒山子诗序》碑、性空长老书《枫桥夜泊》大诗碑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明宝塔东西南北四门所悬之木匾,皆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等著作书法家所题。

  总之,寺院处处可见之碑刻,丰富了古寺之文化底蕴,记载了古寺之兴衰历史,传播了人间之真情,使后来者知其梗概,以效法前人之精神,传灯续焰,弘扬佛法。

  这些断石残碑,道是无情却有情,她记载、传述、倾吐了千古不变之真谛,发挥了参赞化育之功能,体现了历史的演变与陈迹,留下后人的深省与寻思。

湛然大师倡导“无情有佛性”之说,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典故,我想寒山古寺之断石残碑已证实了这些。

  八、书院

  寒山书院,是在2003年秋季正式挂牌开学的,是经由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的批准,在苏州市宗教局及市佛协的领导下,由寒山寺自办的一所教内汉语系男众佛学院校。

  学制二年,主要开设佛学与文化二科,为使佛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相融合,以彼此起到互相资补的作用。

毕竟佛学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的,若离开世间法而觅出世之佛法,亦无有是处。

所以,这样开设课程,无非为使学僧以社会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好地阐述、宣扬佛法,以利人天。

  在佛学方面的课程有:

佛学概论、印中佛教史、丛林知识、二课合解、佛典选读、宗派研究、戒律、现代佛教专题研究等。

  社会文化课程有:

法律法规、古代汉语、阅读与写作、中国通史、中国书画、英语、计算机等。

  书院虽然刚起步,在师资、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尚未十分完善,但书院是培养佛教栋梁之材的摇篮,是寺院的精神与灵魂的所在处,不可轻忽。

在书院里,可以看到佛教未必的新曙光,但愿越办越好,蒸蒸日上,更祝书院诸学子成贤作大师。

  九、古寺风貌与寒山胜景

  寒山寺,乃天监遗迹,江南古刹。

以山门照壁、天王殿、大雄殿、寒拾殿、普明塔等高大建筑为中心轴,逐渐向两边拓建延伸的,两边建旁殿为陪衬,并以长廊回环相连。

从感观上说,保持了传统丛林特有的对峙建筑古风,雄伟壮观;

从美观上说,包含着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格调,富有地方风味。

殿前院,有观音殿与罗汉堂相对坐落两旁。

寒拾殿中院,有大钟楼与闻钟亭相配。

此前、后院,有长廊连接,迂回曲折,彼此相通。

  此中建筑,皆为明、清风格,甚有园林韵致。

但又显示了古丛林之风范,山门、大殿、藏经楼(即寒拾殿上阁)保持在一中轴线上。

其整体建筑之山向坐东朝西,门临古运河,为坤山艮向。

这种面河背市之地理位置,十分扼要,为古今南北客必经之地,可以想见当时此地之繁华景象。

  普明塔院的建筑,则更是另外一番景象,全是仿唐之古建筑,其山向改为坐北朝南,为巽山乾向。

法堂正坐落于八卦乾字口,宝塔则屹立于前,塔院门前则配建双层高拱楼,遥遥对峙,犹如两坐小城堡。

红日高堂,宝塔巍巍,拱楼耸峙,碧池绿树,断石残碑,回廊拥抱,白云蓝天,风吹铎响,人来鸟往。

其意境与归趣,自有不可思议之妙哉!

  最东边之方丈楼,门朝东开,面临苏州古城,为双层高大建筑。

处处假山石峰,妙趣天然。

遍地铁钟,供人欣赏。

实为古寺之一隅幽静处,令人坐而忘返。

  之所以将古寺之建筑分三段来说,其原因是各有别致,特别山向坐落不同。

此三处之不同风貌,便为寒山古寺之建筑风貌。

  关于寒山之胜景,处处皆是,信手拈来,俱可成诗入画。

余住寒山四年来,便将古寺之胜景归纳为:

“古河夕阳”、“枫桥夜泊”、“山门照壁”、“枫江幽楼”、“霜钟雅阁、“曲径通幽”、“宝殿庄严”、“千古诗韵”、“夜半钟声”、“石鼋佛碑”、“方丈书斋”、“听钟顽石”、“钟房碑亭”、“群贤碑林”、“空堂塔影”、“碧池月色”、“观音峰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