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081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绝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P132

29、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

P93

30、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

31、审美活动是真正与人相通的活动。

P65

32、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

33、悲剧的分类:

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

34、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

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P12

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P64

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

P68

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

P76

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7、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8、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P104

9、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P118

10、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P119

11、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P122

三、简答题

1、审美关系的特点:

P5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包括外在自由和心灵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具有超功利性。

Eg:

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具有审美性。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Eg:

对夕阳的吟诵,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朱自清: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2、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P10

(1)静观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始终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对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观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

而审美对象的形式是超功利的,对这种超功利的形式只可静观。

(2)对话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从对象上直观到自身,领悟到与自身存在息息相关的意义和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对话的局面。

如:

柳——送别。

(3)存在关系。

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

3、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有何意义?

P15

(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是历史性的,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

(3)让我们探索美学问题时,把眼界扩大、放远,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的广大领域着眼,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着眼,来审美和理解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

4、什么是美学?

(美学的性质)P25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7、中国美学大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学派?

P48

答:

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核心问题是美学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

(1)主观论美学

吕荧:

“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高尔泰:

“美是主观的,美感等于美”。

(2)客观论美学

蔡仪:

美在客观。

(3)主客观统一美学

朱光潜: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4)实践美学

李泽厚:

美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社会属性。

8、美学的哲学基础的建立,为什么必须从人生在世入手?

P56

首先,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地存在。

一切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形态都在人生在世中发生、生成,因而都必须从人生在世出发来理解。

其次,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体圆融、双向建构的生存关系。

最后,人生在世还揭示出,无论是人、世界,还是生存,都处在一种永远的生成状态,一种永远向着可能生存的未完成的、不定型的状态,展示着人生在世的无限性和非现成性。

9、审美经验的特点:

(1)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

(2)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整合着理性。

例《红楼梦》第37回,众人咏海棠花:

宝钗自谓山中高士:

“珍重芳姿尽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玉是叛逆者: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黛玉多愁善感: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3)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提升着欲望。

例:

食物具有审美性,增加食欲。

10、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P88

(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

在人身上,自然需要也已经“人化”了,它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来表现并要求以合乎人的尊严的方式来满足。

(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

11、审美趣味的特点:

P96

(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必须强调的,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12、如何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P97

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健康良好的趣味总是与对象的属性较为一致。

相反,坏的趣味则为主观的好恶所左右,而不考虑审美对象的具体特征,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作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

13、审美活动的他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P103

(1)审美活动是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2)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关系的特带你,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

(3)各种审美形态,如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14、马克思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看法:

P113

他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一种从审美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1)他从未离开过人与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作为对象美的问题,始终是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

(2)他从未离开过人与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审美主体,而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

(3)始终是在实践活动,即人化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

15、审美惊异的特点:

第一,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第二,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四、论述题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P99举例说明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

(2)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

崔莺莺:

“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醉心。

(3)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就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4)间接功利性。

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3、人的生命活动何以会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

(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P146

这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7、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P107

审美活动是深蕴着饱满人性意味和丰富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把人们移置到批判地审视生活的新的视点上,迫使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凝视现实,把生活的真正意义深深地嵌入人的心灵。

这正是人不断超越自身的本质追求的集中体现。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揭示:

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扭曲和蜕变。

人本身的力量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人暂时摆脱了种种现实的功利关系,进入了理想的、超越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力量不在受到现实生活的限制,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

人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