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084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同时,每一个个体之间也有不同的个性。

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冲突就是基因组的全部意义.基因组不仅形成了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共性,也形成了我们自己体会过的个性。

有些人在情感上比较迟钝,有些人却一碰就跳;

游戏而在压力面前很焦虑,有些人却寻找风险;

有些人很自信,有些人很怕羞;

有些人很安静,有些人喋喋不休.我们称这些差异为“个性"

这个词的意思并不仅仅指外在的性格,也指内在的、个体化的性格特点.

在第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名叫D4DR的基因,它是一个名叫多巴胺受体的配方。

多巴胺受体的任务是在某些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的地方伸到细胞膜外,准备着接

纳一个小小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得到一个电子信号之后被从

其他神经细胞的顶端释放出来。

当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接触的时候,多巴胺受体就会使它

所在的神经细胞发出一个电子信号。

这就是大脑工作的方法:

电子信号导致化学信号,再

导致电子信号。

多巴胺是大脑里主管“动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太少,一个人就会失去

做事的动机与主动性;

多巴胺太多,一个人又会很快厌倦目前的事,而频繁地寻找新的冒

险。

多巴胺的一个“表亲”5-羟(读

)色胺,是存在于大脑里的另一种单胺,它是个

性的化学表现。

如果你的5-羟色胺水平异乎寻常地高,你可能会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有

洁癖,异常小心,甚至会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大脑里5-羟色胺水平异乎寻常地低的人,他们易有冲动行为,5-羟色胺浓度的增加可以减轻人的焦虑感和抑郁感,能够把很普通的人变成乐观者。

低5—羟色胺水平可以很准确地预测猴子的攻击性,正如它能准确预测人类的冲动行为、自杀、斗殴和纵火行为。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法律要求每个男性都时刻把自己的5—羟色胺水平写在脑门上,我们就能得知应该躲开谁、应该把谁关起来、应该保护谁使得

他不会伤害他自己?

如果你用人工方法来逆转猴群里的尊卑次序,使得领头的猴子处于从属地位,不仅它

的5—羟色胺水平会降低,它的行为也会变化。

更有甚者,人类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告诉人们说他们有低或高的5-羟色胺水平可以成为一种可应验的语言。

整个5—羟色胺系统是与生物决定论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像人们通常假设的那样,意味着你的行为不会被社会环

境改变,正相反:

你大脑里的化学变化是由你接收到的由社会环境传来的信号所决定的.

生物结构决定行为,社会又决定生物结构。

社会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启动或关闭基因而完

成的。

7.下面对第一段文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因为人类是一个特殊物种,所以在性格上表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冲突

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是由基因组决定的,是生物个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人在性格行为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构成课每个人的个性

D.所谓个性,既指外在行为模式的不同,也指内在基因层面上的差异

8.下面对第二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巴胺受体存在于D4DR基因中,它的任务是接纳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

B.多巴胺要多巴胺受体所在的神经细胞发出电子信号之后才能被释放出来

C.大脑的工作方法就是电子信号的不断转换,多巴胺的接纳是其典型模式

多巴胺是大脑里主管“动机"

的机构,可以调整自身流量决定个体性格

9.下面对第三段有关词语或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亲”一词,表明5-羟色胺与多巴胺的化学性质十分近似,是一类物质

B.“个性的化学表现”一语,表明5—羟色胺在决定个性特征上更具有标志性

这一段中用两个“异乎寻常"

,语意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褒,后者贬

“这是否意味着”一语含有推测和假定的意味,引出下文幽默风趣的表述

10.下面对第四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实验表明,“猴群里的尊卑次序"

会因5-羟色胺水平的高低而有所变化

B.人们知道了自己的5—羟色胺水平,可以从根本上预见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5—羟色胺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虽然5—羟色胺决定了个体的行为,但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因素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我曾经到过沙漠和戈壁滩。

在浩瀚无涯的荒凉中,哪怕见到一棵小小的绿草,也会感

到惊喜和亲切。

在严酷的自然中,一棵小草的出现,往往是一种接近绿洲的信号,更是一种生命的宣言,这宣言要向世界宣传的事:

顽强坚忍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屈服!

绿洲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尽管它可能在遥远的地方。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寻找到那片绿洲。

有些人,可能已经走近绿洲,却仍会失之交臂,甚至会在离绿洲不远的荒芜中躺倒,饥渴待毙。

绿洲对于他们只是梦幻,他们认为梦永远不会变成现实,于是连做梦的兴趣也丧失了,哪里还会有耐心和毅力去寻找绿洲呢?

这时,如果有一棵翠绿的小草突然出现在他们绝望的视野里,该有多么好!

小草和绿洲之间,毕竟不能画等号。

两者的差距还非常遥远。

然而谁能否认,希望之光,有时往往像一茎小草那样弱小而不显眼,悲哀的事那些从此紧锁了门窗的心灵,再不愿发出黑暗中的微光,不愿再小草前停下脚步,听一听这绿色生命的呼唤,然后再走向远方。

你不相信吧,小草是一些神奇的手指呢!

我也看见过沙漠中的废墟,这是被先人遗弃的城市的残骸,宫殿、庙堂、市场、民宅,

轮廓尚存,千百年前的繁华还依稀可辨。

我曾经困惑:

古人为什么会抛下他们世代生息的城市?

是什么动力使他们背井离乡?

在看不见任何活的生命踪迹的废墟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烈日下,道路和房屋的残垣正在龟裂,裂缝像干渴绝望的嘴唇·

·

废墟内外看不见一丝野草!

我想,一定是炎热、干旱和无情的流沙,把这里的居民逼上了逃亡之路。

与其等死,不如去寻找新的绿洲。

是远方的绿洲召唤他们离开了死亡之地,尽管这死亡之地曾是他们的血脉故土。

为什么有时身处繁华,却依旧四顾茫然,新仿佛被抛在沙漠?

是的,物质的繁华绝不等同于精神的富足。

揣着一颗空虚的心灵在眼花缭乱的物海中流浪,清浅的脚印何等凌乱。

多么渴望心里拥有一片绿洲.这绿洲不会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换而枯黄。

这样,即使远离都市和人流,也不知恍然是错.任你烈日似火,任你风沙蔽天,我可以在绿荫中宁静地面对一切,思绪乘风远去,自由如高飞的鹰。

抵达这样的绿洲,也许有千百条途径,我只想寻求其中的一条。

(节选自赵丽宏《小草和绿洲》)

11.在第一段中,作者说沙漠或戈壁滩上的“一棵小小的绿草”会给他“惊喜和亲切”。

这是因为:

小草是,是。

(用原文填空,4分)

12.根据第二段的文意,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7分)

做梦的兴趣:

紧锁了门窗:

神奇的手指:

13.从前的城市变成了“沙漠中的废墟"

对其原因作者作了怎样的推测?

他有事如何评价人们背井离乡、远走他方的?

(6分)

14.最后一段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三段有什么不同?

综观全文,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8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

者之众?

"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

,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奚

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

,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

,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

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

【注】①杨子:

即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

②党:

这里指亲戚朋友。

③竖:

童仆.④反:

同“返”.⑤奚:

为什么,怎么。

⑥之:

往。

⑦移时:

历时,指长时间。

⑧命:

指杨子的想法或见解。

15.邻人追羊前后,杨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4分)

16.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说说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不回答门人提问的原因。

(8分)

17.从这则寓言故事演变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解释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秋斋即事

[宋]许棐

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

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注】了:

结束。

铜瓶:

这里指花瓶.浸:

泡、栽,指栽花.

18.诗的前两句写景,是如何表现时令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19.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指出它们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

(5分)

五、作文(60分)

20。

《周易》有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子》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荀

子》说:

“修身自强。

”古人的这些论述,是不是在你的心里产生了共鸣?

根据以上论

述,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24分,每小题4分)

1.D2。

C3。

D4。

B5。

B6。

C

二、(16分,每小题4分)

7。

A8.B9.C10。

D

11。

绿洲的信号生命的宣言

(每空2分)

12.(7分)

做梦的兴趣:

指达到了目标的欲望。

指关闭了观感或失去了意念。

比喻小草具有可以指点人们发现绿洲的奇妙功用。

(意思对即可。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7分)

13.(6分)

作者推测,从前的城市变成了“沙漠中的废墟"

,是因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流沙弥漫,这使生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3分)

作者认为,人们背井离乡、远走他方,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是听从远方绿洲的召唤,是顽强坚忍的生命力的表现,悲壮而又崇高,可歌可泣.(3分)

(意思对即可)

14.(8分)

前面三段是写显示的沙漠与绿洲,暗喻人数的理想;

最后一段是写心灵的沙漠和绿洲,表达了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渴望.(4分)

作者赞美了沙漠和戈壁中生命的坚忍和顽强,提醒人们不要忽略小草对绿洲的提示意义,鼓励人们不要放弃心中的绿洲,永远追逐和坚守生命的家园、精神的家园。

15.(4分)

邻人追羊之前,杨子对多人去追一只羊感到奇怪,而且有几分掷之意。

(2分)

邻人追羊回来,杨子容貌戚然,不说不笑,也不回答门人的提问。

16.(8分)

翻译:

岔路中又有岔啊,我不知道(羊)往哪儿跑了,所以回来了。

弟子感到很奇怪,问:

“羊,是不值钱的家畜,又不是您的,而您不说不笑的,为什么呢?

原因:

杨子陷入了深深的哲学思考之中.他感到世间万事莫不有歧路,莫不使人迷茫,这令他

“悲戚"

,令他“不言”“不笑”。

而他的门人以为他是在替邻居为没有追回来羊而惋惜,不能

理解他的思想境界,他认为与门人没有交流的基础,所以没有回答门人的提问。

17.(4分)

成语:

歧路亡羊。

(2分)这一成语的意思是:

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

途(2分).

(意思对即可,答不对成语不给分)

18.(4分)

诗人把花开花落和季节联系起来,以花开来标志季节和节日:

八月的桂香仿佛带走了中

秋节,而九月的菊花却还没有为临近的重阳节开放.(2分)

表现了诗人寂寞清冷的心绪。

19.(5分)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几天来花瓶空空,还骗得蝴蝶扑到屋里来。

自嘲、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0.(60分)

评分量表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内容

要求

中心突出,

构思精巧,

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洞

分值

20~17

16~12

11~8

7~4

3~1

结构

严谨,自然

清晰,完整

基本完整,比较

有条理

不完整,条理不

清楚

结构混乱

20~17

11~8

3~1

语言

简明,流畅,

有文采

贴切,流畅

通顺,有少量

语病

基本通顺,

语病较多

语言不通

16~12

[说明]

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等给分。

②文不对题或文理不通的文章不分项给分,给1~6的综合分。

③内容得分为四等的文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一等的分数;

内容得分为五等的文

章,其语言、结构均不能给二等以上的分数.

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

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

1~5分.

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恶心厌恶恶贯满盈

B。

模型模样模棱两可

C。

剥削瘦削削足适履

D.荷花荷载荷枪实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不胫而走旁证博引即往开来

鞭辟入里变本加厉瑕瑜互见

C.轻歌曼舞始作勇者一愁莫展

D.以逸代劳谈笑风生变换莫测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地球生物圈是自然界经过长期________形成的,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

终身教育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毕业证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

舟曲地区多处山洪________,空前的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A.演化终止暴发B。

演化中止爆发

C.变化终止爆发D。

变化中止暴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毕业后,同学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常常见面,但是一直都藕断丝连,彼此牵挂.

老师强调,班委成员之间要注意团结协作,要在分庭抗礼中共同推进班集体发展。

竞争对手的公司成立较晚,却后来居上,迅速占领的技术市场,真可谓祸起萧墙.

D.在这次国际杂技邀请赛中,中国队参赛选手又拿出了不少令观众拍案叫绝的作品。

A.由于在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禁驶区”,机动车就可以免受非机动车的干扰,从

而加快行车速度。

B.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人类走出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

境恶化困境的重要选择。

C.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

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D.为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为此类

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6。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短语和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稍微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就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

的亮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射得人眼睛发痛

我知道太阳要从那里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得望着那个地方

A.

B.②③①④C。

②④③①D.①④②③

二、(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陆龟蒙《治家子言》中说:

“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

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

释为“春耕生产”。

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

就总是被说成是“东风”,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

这个季节词?

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

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较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大陆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

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

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南西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

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

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的,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

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

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话语主导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

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角度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7.阅读第一段文字,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龟蒙将“东作"

注释为“春耕生产”,这表明中国古代很重视农业生产。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东"

与“春”的密切联系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作者列举中国古代诗词的例子意在表明,“东风”常常可以指代“春风"

D.“东风随春归”意思是东风随春天而至,所以作者说可以用东风解释春风。

8。

根据文章,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海洋的热容量总是比陆地大,所以空气总要从海洋流向陆地。

B.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气候受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影响很大。

C.东南西北等地理方位的具体确认,是通过叙述者的位置来确定的.

D。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及冈底斯山等,是有标志意义的地理名词。

9。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方位词“东”总是与季节词“春”互相替代,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亚洲内陆河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使中国的东南季风出现在春夏期间。

C.在古代中国,如果不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办法明确。

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10。

对于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东南季风是中国境内春风的来源之一。

B.中原在地域辽阔的中国,长久拥有主导话语权。

C.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

受农耕文化以及气候的影响,“东风”的说法比较广泛.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想起她很突然。

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好不容易能够停下来吃一顿悠闲的晚餐。

闹哄哄的餐厅里,服务生们来来去去,端水送饭,仿佛是因为忙碌,他们的表情都显得既紧张又机械。

很快,一位小伙子给我端来了饭菜;

我对他友好地点了点头,说了一声“谢谢”。

小伙子愣了愣,随即又朝我憨厚地笑了一笑,轻轻地去忙他的了。

我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也就是在那时,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

她是我的同学李昕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

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接待。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位、倒茶水,稍有空闲,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传递新闻。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条是“李昕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

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她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

我们用幼稚的眼光结合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所以家长中,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

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急切地问道:

“你们猜,我倒水时,李昕的妈妈说什么?

”还不等我们猜,她就迫不及待地补充说:

“李昕的妈妈说,谢谢.”

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那样一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

没有。

有谁仅仅为倒一点点水这样的小事情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

“谢谢"

,这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语啊!

醒过神儿来,女生们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

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说:

“是呀,我听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