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091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规范docWord格式.docx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

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

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

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

某些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因缺乏测量部位不用这种方法测量血压。

无创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无创袖带血压即振荡测量法。

袖带大小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袖带内气囊至少应能包绕测量部位80%。

3.脉搏血氧饱和度

所有麻醉患者均应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

血氧含量是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溶解于血浆中氧量之和,其中结合氧量占绝大部分。

因此SpO2通常能及时、可靠地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

成人SpO2正常值为≥95%,SpO290%~94%为失饱和状态,<

90%为低氧血症。

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能帮助快速诊断低氧血症。

使用SpO2监测仪时,应开启脉搏音和低限报警功能。

在麻醉恢复室,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助于鉴别术后肺部并发症,如严重的通气不足、支气管痉挛及肺不张。

有些因素会引起脉搏血氧饱和度数值并不能够准确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如末梢灌注不良、重度贫血、低体温、给予亚甲蓝染料、传感器位置不正确等。

4.尿量

监测尿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灌注(与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微循环有关)状态。

导尿管置入膀胱是监测尿量可靠的方法。

心脏手术、主动脉或肾血管手术、开颅手术或预计有大量液体转移的手术要求置入尿管,其他适应证还包括长时间手术、术中应用利尿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患者等。

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ml·

kg-1·

h-1以上。

ERAS(加速外科术后康复)提出为了手术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器官功能早日恢复,没有必要常规置入尿管,病情稳定应尽早拔出尿管。

5.呼出气二氧化碳

监测呼出气二氧化碳是反映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

全身麻醉患者必须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有条件的科室对于镇静下非插管患者可行经鼻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PetCO2的正常值是35~45mmHg,全身麻醉时可根据PetCO2数值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其正常。

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图可以快速可靠地显示气管插管是否误入食管,其波形突然中断可能提示呼吸回路某处脱落。

此外,心排出量、肺血流量和机体代谢活动的变化都会影响PETCO2数值大小。

任何引起器官灌注显著下降的因素(如气体栓塞、严重心排出量减少或血压下降)都会使PETCO2明显降低。

心肺复苏时,PETCO2可作为有足够器官灌注的指标。

相反,恶性高热和甲亢等高代谢状态会引起PETCO2增加。

6.体温

有条件时,应监测麻醉患者体温,尤其以下情况必须监测体温:

预期体温可能出现明显改变或怀疑体温已经发生明显改变的长时间体腔暴露手术、失血量较大需大量快速输血输液手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低温麻醉、热灌注治疗、长时间小儿手术、高龄患者手术、有恶性高热病史或家族史患者。

中心体温的正常范围是36.8℃~37.2℃,除非临床需要人工低体温,手术中的核心温度不应低于36℃。

核心温度的监测可通过放置在食管(反映心脏和血温)、鼻咽和耳蜗(反映脑温)、膀胱和直肠(反映内脏温度)的温度探头而实现。

皮肤是最常用的监测外周温度位点,休克患者核心体温与外周肢端皮肤温度差值对判断休克严重程度有帮助。

四、扩展监测

1.有创血压

动脉内置管可以实现连续动脉内血压测量,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的变化。

直接动脉测定的压力大小和波形可反映心排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管内容量等状态,因而对于下列患者需要进行血管内压力的连续监测:

术前合并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进行长时间、复杂、预计术中失血量较多手术患者;

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的患者;

无法测量无创血压患者;

须反复监测血气分析患者。

常用可供经皮穿刺置管的位 

置包括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等。

动脉穿刺操作步骤、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等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桡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

2.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是指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正常值为5~12cmH2O,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及回心血量的排出能力。

CVP值可与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相结合,用于评估循环血容量和右心功能。

行复杂、长时间大手术、预计术中有大量失血、体液量及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均需监测CVP;

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困难或患者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而外周不能满足补液,术后需胃肠外营养治疗、长期输注药物治疗等情况需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CVP的数值与波形受到三尖瓣功能、胸内压、右心室顺应性等因素的影响。

测定CVP时先要将换能器固定在心房水平(仰卧位时在腋中线)并将换能器调零,CVP的连续变化比单一数值重要,判断困难时应观察对液体负荷的反应。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步骤、禁忌证、并发症等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中心

静脉监测专家共识》。

3.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可以提供患者通气、氧合、组织灌注和酸碱平衡状态的信息,帮助评估患者通气、携氧状态和肺内分流情况,评估脓毒性休克对治疗的反应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效果。

常用样本为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肺动脉中的混合静脉血来自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综合了氧耗、心排出量和组织灌注等重要指标,完全混合静脉血采自右心室或肺动脉)。

检测指标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碱剩余(BE)及离子和乳酸水平等。

4.麻醉深度

全麻期间镇静深度监测可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利于改善转归,有助于实现精确化麻醉。

监测麻醉深度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如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Narcotrend指数、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熵(Entropy)、脑功能状态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等可以作为全麻意识状态或大脑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

BIS将多个不同的脑电图变量综合成为一个单一变量值,并用0~100表示,数字变小表示大脑的抑制程度加深,85~100为清醒状态,65~85为镇静状态,40~65为麻醉状态,<

40表示过深麻醉状态。

Narcotrend监测仪将脑电图分为从A(清醒)到F(伴有爆发性抑制增多的全身麻醉)6个阶段14个级别的量化指标,并同时显示波的功率谱变化情况和趋势,适宜的麻醉深度应维持在D~E阶段(指数在46~20之间)。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采用听觉刺激诱发脑电,其潜伏期和波幅与镇静催眠药呈剂量依赖性变化。

BIS和Narcotrend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

5.凝血功能

对于大量失血、输血、各种原因造成的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原位肝移植手术应监测和评估凝血功能以满足手术的需要,指导有效治疗;

此外,心脏手术等需全身抗凝的手术也需监测凝血功能以满足手术的需要,维持术后凝血功能正常。

常用方法包括传统凝血功能测试法和床旁即时评估法。

传统凝血功能测试法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床旁即时评估法从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等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功能,其使用的设备包括血栓弹力图描记仪(thromboelastogram,TEG)、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分析仪等,

6.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可从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常用于监测血容量状态、心室(EF值)和局部心肌的收缩(节段运动)和舒张状态,评价左心功能与右心功能、评估瓣膜形态及功能变化,为围术期心脏功能和循环容量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TEE既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中的标准化监测手段,也是非心脏手术中评估术中急性、危及生命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重要监测方法。

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

7.神经肌肉传导功能

术中多次给予大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患者,合并肝、肾严重疾病、电解质失衡及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外科、显微外科等要求绝对无体动的精细手术因而需要精确调控肌松药使用的患者,需要深肌松的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结束需要拔出气管内导管但不宜用拮抗药以及无法确定肌松作用已完全消退患者,应进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

临床常用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仪有简便的神经刺激器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如TOF-Watch 

SX)。

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8.SVV、PPV和PVI指导容量治疗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肺关系可预测其容量状态,动态参数如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SVV)、脉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bility,PPV)、和脉搏变异指数(plethvariabilityindex,PVI)可指导围术期容量治疗。

以上指标的理论基础为机械通气时胸腔内压力变化引起前负荷和心脏每搏出量的相应变化,血容量不足时其变化显著。

这些参数的获得需要一定条件:

潮气量8ml/kg、正常窦性节律、右心与肺部关系正常等。

SVV和PPV需要借助特殊设备(如FloTrac)进行有创压力监测,PVI则可通过无创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曲线来获得。

SVV超过13%、PPV和PVI超过15%,提示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围术期在SVV、PPV或PVI监测下,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改善围术期患者转归,避免液体输注过量或输注不足导致的术后严重并发症。

9.心排出量

心排出量(cardiacoutput,CO)指心脏每分钟将血液泵至周围循环的血量,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决定着心排出量,它反映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能指导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和液体治疗。

对于重要器官移植、复杂心脏手术或大血管手术及合并严重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CO监测。

CO正常范围是4~6L/min,心指数(心排出量/体表面积,CI)正常范围为2.5~3.5L.min-1.m-2),每搏量(SV)为60~90ml。

测定心排出量有无创和有创监测两大类。

有创方法包括热稀释法、染料稀释法和脉搏波形法等,无创方法包括食管多普勒、胸部生物阻抗法和超声心动图等。

10.肺动脉导管

肺动脉导管(pulmonaryarterialcatheter,PAC)是右心导管的一种,经皮穿刺后,导管经上腔或下腔静脉到右房、右室,再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

通过PAC可连续监测肺动脉压、CVP、右心腔内压力、肺小动脉楔压,用热稀释法测定CO,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与外周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含量等结合可计算心内分流量、全身血管和肺血管阻力、氧供与氧耗等一系列参数,来评价心肺功能和病变的严重程度。

PAC监测常用于指导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的高危患者的治疗。

PAC监测的准确性受到肺血管阻力、左心室顺应性等因素的影响,其正确应用的前提是能够对血流动力学资料合理分析,并依据获得的资料正确调整治疗方案。

PAC的临床应用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肺动脉导管临床应用指南》。

11.脑灌注

目前常用的脑灌注监测包括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jugularbulbsaturation,SjvO2)、经颅多普勒监测(transcranialDoppler,TCD)和局域脑氧饱和度(regionalcerebraloxygensaturation,rScO2)监测等。

SjvO2是通过颈内静脉将导管向头方向置入至C1~C2之间的颈静脉球部,连续或间断测定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它反映了大脑半球氧供与氧耗之间的平衡状态,正常值为50%~75%。

TCD利用低频超声信号,通过视窗测定脑血管内移动的红细胞引起的多普勒偏移,计算脑血流速度,以降低围术期脑缺血的危险。

其主要监测部位有颞窗(测量大脑前中后动脉内血流速度)、眼窗(测量眼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血流速度)和枕骨大孔窗(测量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内血流速度)。

rScO2监测是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S)测得局部脑组织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反映局部脑组织氧供氧耗平衡的新型方法。

研究表明在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神经外科等手术中采用rScO2监测,并在rScO2绝对值或相对值降低时采取改善脑氧含量的措施,能够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12.神经电生理

术中可能出现神经损伤的手术需要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常用的监测为诱发电位,即通过刺激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测量相应的电位变化,从而实现无创评估相关神经的功能。

主要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responses,BAER)、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等。

BAER多用于与第8颅神经相关的手术,特别是听神经瘤切除术或脑干相关的手术以及后颅窝手术。

SSEP一般用于术中评估脊髓、脑干以及局部皮层功能。

MEP一般用于脊髓或脊柱手术中保护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相关内容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附表

常用临床监测的正常值

常用麻醉深度监测

凝血功能检查

*以各医院正常值为准,仅供参考

血栓弹力图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

血气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