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110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届高三抽测测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2015届高三11月抽测测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3-12-0210:

01

浙江省考试院抽学校2015届高三11月抽测测试语文试题

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倒(dào)叙      绷(běng)脸      挑(tiǎo)大梁     强(qiǎng)人所难

B.症(zhēng)结    泊(bó)位        和(hé)稀泥       相(xiàng)机行事

C.字帖(tiě)      应(yīng)允      掰(bāi)手腕      玲珑剔(tī)透

D.踮(diǎn)脚     作(zuō)坊       捋(lǚ)袖子       退避三舍(sh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书写对人的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会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形成特殊映记,这是电脑敲击输入无法形成的。

B.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这位坚忍乐观的青年漫画家笔耕不辍,创作了漫画《赶走阴霾日志》,用幽默诙谐的笔触记录自己与病魔斗争的经历。

C.汉语词典中,“美丽”和“中国”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字眼,它们组合起来后被赋予丰赡的内容,蕴函着多层寓意,描绘出一幅未来中国美好的画卷。

D.这些摄影作品在展示现代城市绚丽多采夜空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光污染难以全面遏制的忧思:

越来越多人造光源的使用已严重污染纯净的夜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西部创业成功的浙商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当地创办了留守儿童学校,免收贫困家庭孩子的费用,并向他们赠送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

B.某面馆店主“来我店里吃碗面,助我筹集手术费”的微博朴实真诚,吸引网友纷至沓来,不少人吃完面还将百元纸币放在碗底下,悄然离开。

C.近一个世纪来,由于众多艺术大师的倾力付出与有心人的精心呵护,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原稿。

D.得悉“铁榔头”郎平出任国家队新一届主教练,人们期待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女排能因人成事,踏上复兴之路,再次在奥运赛场夺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民居由正房、东厢、西厢、倒座和中间天井构成,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和上海石库门,都是这种适于合家聚居的结构。

B.人类多年来普遍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使得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病菌的基因突变加快,致命的新型病菌也许会在未来五年内出现。

C.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入馆人数激增,参观者不仅有教师、学生和其他市民,还有进城务工人员也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D.由“女大学生占领男洗手间”行为艺术表演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认为这体现男女平等的诉求,也有人提出公共设施设计与管理应体现公平理念。

5.下列对联,用于高中毕业典礼上教师勉励莘莘学子,恰当的一项是

A.慕师恩众星北拱,瞻学谊群贤南飞。

B.融贯中西学已成,博通古今业无疆。

C.格物致知循大道,求真本信立高标。

D.学富雕龙文修天下,才雄走马星陨人间。

6.把下面五个句子改写为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文学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7.解说下面这幅漫画,概括其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不超过60个字)(5分)

   

 

解说:

□□□□□□□□□□□□□□□□□□□□□□□□□□□□□□□□□□□□□□□□□□□□□

寓意: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张柠和格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对话

张柠:

我觉得,大作家能够通过直觉的力量穿透文明史,并创造一种新的形式。

比如废名,他对文化史的走向和时代精神困境的处理方式,有着非常自觉的观念。

他具有对整个中国人的文明史和人心的高度洞察力。

  说到文学阅读,现在大家都这么忙,我为什么要拿出一个礼拜时间读一个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

因为你的文字好、故事精彩吗?

那我不如去读地球上任何一个大作家的作品,为什么一定要读你的?

你一定要有那些经典作家不可替代的东西,或者说,你的创作要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相关。

我想要从当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阅读中,获得对重大精神现象问题不同程度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仅仅期待故事的精彩、语言的精美,后面这种作品,对我而言读不读都无所谓。

  现在经常莫名其妙地冒出一些所谓“新”作家,生物学意义上的年轻,成了他们的文学通行证。

在文学史权威和市场权力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力量。

他们作品的基本叙事功能没变,变化的是装饰性东西,不是本质,没给文学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元素。

文学创造不是造反,仅靠胆量是不够的。

  格非:

你刚才说的这个东西很难得。

废名是一个怪人,我们今天没有怪人,这很可怕。

大家都被规训的东西弄得灰头土脸,没有异己者、他者的力量。

文学是他者的东西,是跟社会异质的东西,文学需要独断的、冒犯性的东西出现。

我认为,没有这样的人格,就不要指望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包括流行文化,吞噬的力量巨大,恐怕我们还是要重建专家批评,构成某种最低限度的支撑和循环系统。

          

  我们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文学批评的权威。

我倒不担心没有大作家,担心的是文化自身的恶性循环,比谁更肤浅、更庸俗、更孤陋,还以此为荣,这对整个文化艰难的积累是很不利的。

好的东西从来是很罕见的,它需要被人发现、讨论、评价,作为一个新的因素,进入文学结构并产生影响。

我觉得批评应该承担这样的功能。

  张柠:

批评和创作的环境都重要,它保护特别独立的一些人,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肯定是不随波逐流的,也肯定是被不随波逐流的批评家发现的,整个社会文化机制里应该鼓励和保护与众不同的东西,创造性的东西。

传统的意识形态制度和正在流行的意识形态制度都在鼓励重复的、流行的、程式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迅速更新换代的速死的东西。

鼓励和发现特异的独立的作家和批评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是优化文学环境的重要工作。

                                           (节选自《当代文学的精神裂变》,有删改)

8.下列对废名的认识和判断,不符合对话本意的一项是

A.废名能凭借高度的洞察力通过直觉来穿透文明史。

B.废名凭借应有的力量自觉地解决了时代精神困境。

C.废名是一个不愿被社会驯服得规规矩矩的人。

D.废名是一个能用文学作品表现独断东西的人。

9.下列不属于“要重建专家批评”的原因的一项是

A.当代一些年轻人作品的基本叙事功能没变,也没给文学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元素,却被称为“新”作家。

B.在文学史权威和市场权力的双重压力下,传统意识形态制度日渐式微,文学难以显示出他者的力量。

C.部分作家被当代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吞噬,陷入到文化自身的恶性循环中,显得肤浅、庸俗和孤陋。

D.好的文学作品凤毛麟角,作为新的因素进入文学结构并产生影响,是需要被发现、讨论和评价的。

10.概括张柠和格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共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

睡在稻草上。

小憩的庄稼人。

贪玩的孩子。

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

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ƒ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

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

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

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

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

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

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

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

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

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

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

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

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

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

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ˆ我也种过水稻。

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

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

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

也有骄傲,也有自豪。

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

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

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

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

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

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

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

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

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Š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

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

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

我做了一个梦:

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

(本文有删节)

11.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三、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2分)

(1)连滚带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抵足而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赏析第六段关于父亲“铺床”的细节描写。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九段写“席梦思”,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古今家戒》叙①

(宋)苏辙

老子曰: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

慈则安能勇?

曰:

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此慈之所以能勇也。

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

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

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

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

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把饙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

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

“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

“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

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注】①叙,即序。

②“《诗》曰”句,出自《诗经·大雅·泂酌》。

泂,远。

潦,指活水。

饙饎(fēnchì),蒸饭、煮酒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就利也果                          果:

果敢。

B.不贤者不强也                        强:

勉强。

C.能就其业                            就:

得到。

D.特患无以发之耳                      发:

阐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

B.为之号令以戒之

  奉宣室以何年

C.可则谏,否则去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D.虽广之天下可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随之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论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赞扬了父母给予儿女们的慈爱之心。

B.为了说明父母告诫子女与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师对于学生、君王对于臣子、臣子对于君王、儿子对于父亲等作比照,使人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至诚至殷。

C.作者借少时读书所记之事来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时那种独有的耐心诚挚、循循善诱以及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D.本文有描写,有议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淋漓透彻;融描写、议论、情感于一炉,或进行比照,或引用古诗,或发出感慨,文势跌宕起伏。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

标记里程的土堆。

21.本诗颔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         的特征。

(2分)

2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23.孔子为什么说“起予者商也”?

试简要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谈谈你对后两段文字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

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__,渔梁渡头争渡喧。

__________,余亦乘舟归鹿门。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人有理想,是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是来自生命的驱动。

理想是从前面引导人,欲望是从后面推动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测试卷A答案

语 文

说明:

未在规定区域内答题,每错一个区域扣卷面总分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A                   2.B          3.D                   4.B           5.C

6.(4分)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每连接两个短句给1分,写出完整的长句给1分,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其他改写只要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

7.(5分)

示例:

解说:

这幅漫画中,一只瘦弱的小鸟挡不住笼里食物的诱惑,钻进去吃食,吃肥之后,再也出不来了。

寓意:

接受诱惑的代价是失去自由。

写出解说给2分,写出寓意给2分,语言简明、准确给1分。

有其它理解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9分)

8.B   9.B   

10.(3分)

①要有特异的文学创作和独立的文学批评。

②以文学批评作为对文学创作的支撑。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照抄原文,意思相近,给2分。

(二)(20分)

11.(2分)

(1)状写归途艰难,自嘲的背后深含归乡情切。

(2)形象地表现了父子间关系亲密,骨肉情深。

每点1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2.(4分)

①“捏”“撸”“切”“铺”等一系列动作细节,显示出父亲“铺床”的娴熟与细致,倾注了对儿子深沉的爱。

②虚境实写,使想象的情景更加真切;在情意相通的感念中,凸显父恩难忘。

每点2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3.(4分)

①“席梦思”与“稻草床”,指代城市与乡村两种生活,隐含现代与传统的差异。

②告别“稻草床”而习惯“席梦思”,暗示久居城市的人们逐渐失去与乡村的精神联系,含有反思的意味。

每点2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4.(4分)

①梦起梦结,首尾呼应。

②以“稻草床”为线索,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

③现实返乡与精神“返乡”彼此对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④虚实结合,深化文章的主题。

每点1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

①故土情真,父子情深,游子思乡的渴念得到满足。

②“稻草”“父亲”别有意蕴,寄托了传统乡村的文化理想。

③迷茫的现代人,借归乡之途完成了精神的寻根之旅,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每点2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9分)

16.C                        17.A                         18.C

19.(3分)

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断对两处给1分。

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7分)

(1)(4分)

纵然他们本身并不贤能,告诫子女时也必定会真诚无私又尽心竭力,更何况那些贤能的父母呢?

译出“贤”“忠且尽”各给1分,译出“虽……”句式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2)(3分)

路过街市的人没有谁不(感动而)流泪的。

译出“之”字结构的给1分,译出“泣”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二)(7分)

21.(2分)

比喻   朦胧

每空1分。

第二空意思相近即可。

22.(5分)

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

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

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

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三)(5分)

23.(2分)

①子夏好学善问。

孔子的话引发了子夏对礼与仁关系的思考。

②教学相长,子夏的追问又启发了孔子更多的思考。

每点1分。

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

24.(3分)

学思并重。

学与思相辅相依,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化和提升。

不思会迷惘,不学则怠惰。

说出观点给1分,结合材料谈理解给2分。

答“学重于思”,言之成理也可。

(四)(6分)

25.

(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