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37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精品文档11页Word文档格式.docx

语言观:

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

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

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meaningofawordis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sofawordtorefertospecificthings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与范畴化

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范畴:

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

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

与概念通用。

PS.语义:

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 

范畴化:

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1.经典theclassicaltheoryofcategories/logicalviewofcategorization

范畴用特征束(thecluster/checklistof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setofnecessaryandsufficientconditions)来定义。

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membership);

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先验的猜想(apriorispeculation)。

2.原型theprototypetheory

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

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

game),Berlin&

Kay(颜色词),Labov(vase,mug,bowl,cup),Rosch(prototype, 

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Lakeoff(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

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

1具体的典型代表

Prototypicalexemplar/focalexemplar/typical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

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

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representation/ 

属性集合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

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

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

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四.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

经典

原型

特征feature

属性attribute

客观性objectivism

互动性interactionism(对属性的理解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分析性analyzation(特征具有)

综合性synthetization

二分性binary-valued(特征具有)

多值性multi-valued

范畴边界确定性clear 

boundary

不确定性fuzzyboundary

成员地位相等equalstatus

不相等gradedstatus

原素性(不可分解)primitive

非原素性non-primitive

普遍性universalism

特殊性specificity(因人而异,不同语言不同语法语义特征)

抽象性abstract

具体性concrete(与物质世界有直接关系)

先天性(天赋)nature

后天性nurture(承认先天,强调依赖后天经验)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

(gestaltperception,mentalimagery,motormovements)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

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六.范畴化的上义层和下义层

完型性

属性

范畴结构

功能

语言形式

基本层次

共有完型

许多概括性属性

原型结构

自然接近世界

短,单词词素

上义范畴

无共有完型

突显概括属性

家族相似性结构

突出和集合功能

长,复杂

下义范畴

几乎有相同的完型

突显具体属性

成员高度同质一致

特殊功能

复杂

七.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导致——

汉语:

更注重意念范畴,定中构词法(偏正),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缺乏词性后缀。

英语:

更注重词性语法范畴,广泛使用后缀。

我认为,汉语的偏旁部首既是基本范畴,以象形性更加直观地代表。

Eg,松柏杨柳 

第五章 

意象图示

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

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2.几个基本定义:

递进关系:

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

感觉:

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Eg.黄、甜、梨形

知觉:

……………各种属性……总体反映。

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image心智图像/心象):

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

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

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

比心象更抽象。

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

J&

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

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

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

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

容器图示container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SFH

内容:

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

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

Lakoff:

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

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structure)。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一.基本概念CM&

ICM

1. 

CM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CM可分为:

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ICM=CM1+CM2+…CMn

ICM分为四大类:

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

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

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ICM≈抽象域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

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

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mental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

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

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

涉及四个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space。

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

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

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

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

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

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

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

原型模型,常规模型。

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structurewithacompositeprototype。

第七章 

事件域认知模型

1.背景:

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Schank&

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event-domaincognitivemodel)

Event事件域

Action行为 

Being事体

A1,A2,…….An 

子行为/子动作 

B1,B2,………Bn 

子实体/子概念

D1…Dn 

C1…Cn

注:

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

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

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3.理据:

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

4.优点:

兼顾线性层级性分析,同时适用于动静场景,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具有认知上统一的解释性。

5.强调转喻metonymy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转喻:

词语和实际事物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而且语句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也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

转喻基于对各种事件域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第八章 

认知语义学

一、语义研究简史

1.指称论:

直接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

2.观念论:

Frege现代语义理论开创者。

语言符号—sense观念—客观外界,强调观念是中介;

但认为指称关系是客观独立于心智的,忽略了主观因素,属客观主义。

语义三角理论。

区分了系统意义sense和外指意义reference(Sense和语境无关,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关系意义,是意义的中心;

Reference表明词语与语言外部的关系。

3.实证论,真值论(命题的真值)

4.行为论(心理学革命):

Bloomfield意义是刺激-反应过程。

Austin,Searle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意义等同于言语行为的意义。

5.认知论:

意义与概念相通,意义对应于范畴,范畴始源于对现实的体验。

也就是说意义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与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1.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客观主义:

镜像反映,符号运算,客观模型。

形式符号—集论模型—真实世界。

形式主义:

一脉相承,逻辑实证。

乔试图揭示自然语言句法结构的数学特征,让形式主义语言学进入新阶段。

认知主义批判:

认知具有主观能动性,模糊性(认知遵循经济原则,导致范畴、意义模糊)。

2.客观主义语义学

认知客观语义学 

真值对应论(thecorrespondencetheoryoftruth)

客观语义学 

真值条件论(thetheoryoftruthconditions形式语义学)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

所指论Plato,Aristotle,维氏前期

Ø

认知客观语义学(cognitiveobjectivistsemantics):

通过sense认知能镜像地反映客观。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non~):

语言无需借助sense可直接对应外界,如所指论。

3.非客观主义语义学:

一个观察者经验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物特征和进化史的约束,是种系学phylogenetic和个体发生学ontogenetic的结果。

现实-认知-语言:

“现实-认知”强调意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体验实践,是物质活动的内化。

“认知-语言”意义借助语言符号外化为感性存在物,实现交际。

三、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

1.语义外在论

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内涵论

2.语义内在论

结构内在论:

索绪尔,语义由横组合纵聚合关系中的值共同确定,语义空间是封闭的,与外界无关。

心智内在论:

乔氏,意义存在于心智。

体验内在论:

认知,意义基于体验,并假设在记忆中存储感知的方法与词语的意义是同形的。

Meaningsareontheembodiedbasis...Thewaywestoreperceptionsinourmemorieshasthesameformasthemeaningsofwords.

四、认知语义学

1.体验观theembodiedviewofmeaning/theviewofbody-basedmeaning

用身体(包括各种感官),通过互动方式,去体验空间(地点、方向、运动等)。

另:

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2.概念化theconceptualizationview

语言萌芽于理性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

3.互动观theinteractionismview

4.百科观theencyclopaediaview

5.原型观theprototypeview

6.意象图示观theimageschemaview

7.隐喻观themetaphorview

一词多义的基础是ICM,主要以意象图示为出发点,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映射而形成。

8.寓比观theparableview和概念融合观theconceptualblendingview

9.象似观theiconicityview

10.认知模型观thecognitivemodelview

11.联想观,激活观theassociationview,theactivationview

句法构造是扩散式激活的对象,激活的分布可由意象图示结构预测出来。

Economy经济(Fauconnier):

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构造的潜力。

当我们尝试详细阐明后台认知时,极度简洁的语言形式与非常丰富的对应意义构造之间的鲜明悬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整合观theintegrationview

第九章 

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

一、背景

CG是在对TG的批判上形成的:

1.理论上:

词汇语法是连续体,不可被切分成独立的模块;

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语义不可分离;

语法语义构造因语言而异。

2.实践上:

TG模块论对idiom无法解释,而构造语法始于对idiom的分析。

CG根据三要素对idiom做出分类:

词语选用,句法排列,语义解释。

提出语义解释是否正常是区分习语非习语的关键要素。

二、主要概念

认知语法的主要任务——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象征单位建构起来的。

1.象征单位:

CG的基础

认知语法的三个单位包括音位单位phonologicalunit,语义单位semanticunit,象征单位symbolicunit。

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即语言就是象征单位的集合体。

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都是象征单位。

语言具有象征性,语言是对概念化的符号化。

2.构造:

CG的核心

构造Construction是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correspondence,指有两个或以上的象征单位形成的构造。

最小的构造就是有两个词素或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词。

构造也是象征单位,是在语音串和语义串这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整合运作。

没有必要对词法与句法作出区分,因为词法与句法(大于词的结构)是连续体,构造相同。

区别仅在于词法主要是由粘着词素构成的,而句法更自由。

Langacker用象征单位和构造这两个概念统一解释语法。

分析语言的最小需要就是语音、语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

构造的解释力:

将语音语义直接相连,把词法句法都作为象征单位统一处理。

Taylor象征单位理论是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

3.两种自治观

TG强势自治观Strongautonomy:

语法单独构成表征的一个层面,需用一套专门的最简语法元素irreduciblegrammaticalprimitives来描写。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接受弱势自治观Weakautonomy:

语法不能根据意义和其他独立因素作出完全的预测。

是连续体不能切分。

三、Langacker构造语法理论LCG

1.是构造不是规则。

2.词汇句法连续体。

词汇范畴不是事先被确定的,而应参照其出现的构造来描写。

3.规则性类型是构造的一个特例。

4.对“形”的理解:

主要是音位结构,还包括其他符号化媒介如书写、姿势等,不包括语法形式。

语法或语法形式本身并没有对语义结构进行符号化,而只是包括了语义。

句法成分的范畴在CG中的地位

句法关系的类型

构造之间的关系类型

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造分层

句法的角色

FCG

(Fillmore)

分解论thereductionistmodel:

原子单位组成了较大的构造,可能产生原子单位中没有的要素。

三套不同特征:

角色,配价和关系,匹配原则,部分-整体关系

构造可分出上下层次

完全传承inheritance模式

偏重句法,倾向形式主义

LGCG

(Lakoff,Goldberg)

通过事情情景来分析参与者的语义角色;

但可用分解论分析句法角色和关系。

L:

句法成分,词汇成分,句法条件,音位条件。

G:

构造间关系,题元结构argumentstructure的语义分析,句法角色的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