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81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指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临床表现:

1、面部剧痛,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突发的剧痛,似触电、刀割、火烫样疼痛,以面颊部、上下颌或舌疼痛最明显;

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处最敏感,轻触、轻叩即可诱发,故有“触发点”或“扳机点”之称。

2、发作时间:

每次发作从数秒及2分不等。

发作来去突然,间歇期完全正常。

3、疼痛范围:

疼痛可固定累及三叉神经的某一分支。

4、周期性发作。

三、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首选卡马西平,其次可选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加吧喷丁等。

2、神经节射频电凝术治疗。

3、封闭治疗。

4、手术治疗。

四、护理评估:

1、病人疼痛性质,疼痛的部位,疼痛持续的时间和疼痛触发点。

2、病人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及家庭经济状况等。

五、护理措施:

1、疼痛护理:

避免发作诱因,指导病人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规律、合理休息、适度娱乐;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因周围环境刺激而产生焦虑情绪,以致诱发或加重疼痛。

2、遵医嘱给予饮食,疼痛不发作时,可给普食,若发作频繁,应在发作后的时间内给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3、症状观察,患者由于疼痛难忍,多精神痛苦,表情淡漠,沉默寡言,应主动关心患者;

剧烈头痛发作多是因刺激“扳机点”或疼痛区而诱发,应注意减少刺激因素,如避免强烈的光线照射及震动面部,进食不要过急,食物不要过热、过冷,注意口腔卫生。

4、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用止痛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5、本病为突然、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患者非常痛苦,应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信心。

6、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六、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告诉病人本病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指导病人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

2、饮食饮食规律,进食宜软、忌生硬、油炸食物。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洗脸、刷牙动作轻柔;

防止感染,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声说话或猛烈咀嚼。

4、服药遵医嘱合理用药,服用卡马西平者,嘱患者每1-2月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出现眩晕、行走不稳、精神症状或皮疹时及时就医。

三面神经炎护理常规

面神经炎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受凉、感染、中耳炎、茎乳孔周围水肿及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出口处受压、缺血、水肿均可引起发病。

1、表情肌瘫痪:

一侧面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眉;

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全;

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

吹口哨、鼓腮不能及食物残留病侧齿龈等。

2、其他表现:

麻痹侧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

少数病人可有茎乳突附近及乳突压痛;

影响膝状神经节者还出现病侧乳突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与鼓膜出现疱疹,称为综合征。

三、治疗原则:

1、急性期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并用大剂量B1、B12肌注。

2、恢复期可进行面肌的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也可采用碘离子透入理疗、针灸、高压氧等治疗。

3、2-3个月后,对自愈较差的高危病人可行面神经减压手术,以争取恢复的机会。

四、护理评估:

1、了解起病过程,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2、评估病人心理情况,既往生活情况和用药史,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等。

3、评估有无并发症。

1、心理护理观察病人有无心理异常表现,指导其克服急躁情绪和害羞心理,避免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

2、急性期注意休息,防风、防寒,尤其患侧耳后茎乳孔周围应予保护,预防诱发。

减少外出,避免再受风寒。

3、饮食护理进食清淡饮食,避免粗糙、干硬、辛辣食物,有味觉障碍者应注意食物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黏膜;

指导病人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4、预防眼部并发症:

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全者予以眼罩、眼镜防护,或用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护角膜。

5、功能训练发病后对瘫痪面肌做环形按摩,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当神经功能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痪侧面肌的随意运动。

1、疾病预防指导指导患者保持健康心态、生活规律,避免面部长时间吹冷风、受凉或感冒。

2、疾病知识指导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保护角膜,防止角膜溃疡;

面瘫未完全恢复时注意用围巾或高领风衣适当遮挡、修饰。

3、康复指导遵医嘱理疗或针灸;

保护面部,避免过冷刺激;

掌握面肌功能训练的方法,坚持每天数次面部按摩和运动。

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护理常规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可伴脑神经)受累的一组疾病。

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或病前有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1、多数病人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疫苗接种史。

2、迟缓性瘫痪:

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亦可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累及躯干,严重病例因累及肋间肌及膈肌而致呼吸麻痹。

3、感觉障碍:

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或不适感,感觉缺失或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

4、脑神经损害:

以双侧周围性面瘫多见。

5、自主神经症状:

有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

严重病例可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1、辅助呼吸呼吸肌麻痹是的主要危险,对有呼吸困难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

2、病因治疗:

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

1、了解起病前2周有无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

2、评估患者肢体瘫痪、身体感觉障碍及疼痛的部位及性质。

3、评估患者呼吸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4、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五、护理措施:

1、患者肢体瘫痪、身体感觉障碍及疼痛期间绝对卧床休息,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使用床档,防止跌倒、坠床。

2、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且易消化饮食,鼓励多喝水,至少每日3000。

3、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感觉障碍平面上升,呼吸肌瘫痪,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备好吸痰器、气管切开包及机械通气设备,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

4、预防并发症: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咳嗽与深呼吸,预防肺部感染;

保持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

训练膀胱功能,留置尿管定时排尿;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

卧床病人,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预防压疮工作。

5、病情稳定后行瘫痪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鼓励主动运动。

6、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进展、常见并发症及预后;

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淋雨、受凉、疲劳和创伤,防止复发。

2、康复指导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五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

急性脊髓炎为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因多数为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引起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1、双下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

2、典型表现:

病变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严重者出现脊髓休克。

3、由于受累脊髓的肿胀和脊膜受牵拉,常出现背痛、病变节段束带感。

4、上升性脊髓炎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麻痹。

1、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适当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康复治疗。

3、评估患者排尿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1、病情监测:

评估病人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平面是否上升;

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呼吸费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饮水。

3、做好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和康复护理。

4、预防并发症:

5、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疾病知识指导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康复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

2、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受凉、感染等因素;

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保持健康心态。

3、康复指导卧床期间定时翻身,保持清洁舒适,预防压疮。

肌力开始恢复后指导加强肢体的被动及主动运动。

六脑出血护理常规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

1、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

起病急,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有肢体偏瘫、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2、不同出血部位的表现:

(1)壳核出血:

最常见,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支破裂所致,病人常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

(2)丘脑出血:

病人常有“三偏征”,通常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

(3)脑干出血:

绝大多数为脑桥出血,系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所致,常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

大量出血者,病人立即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四肢瘫痪,多于4h内死亡。

(4)小脑出血:

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频繁呕吐和枕部疼痛。

(5)脑室出血:

出血量较小时,仅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出血量较大时,很快进入昏迷、双侧瞳孔缩小为针尖样、四肢肌力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6)脑叶出血:

常由、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血液病所致。

三、治疗原则:

卧床休息、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

1、评估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动静脉病变等疾病。

了解起病前有无情绪激动、过度兴奋、劳累、用力排便等。

2、评估有无头痛、呕吐、应激性溃疡、肢体瘫痪、失语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和体征。

评估呕吐的性状,有无喷射性呕吐,了解头痛的程度。

3、了解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如血糖、血脂、、等。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五、【护理措施】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3周,避免一切可能使患者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包括移动头部、用力大便、情绪激动等。

有精神症状如躁动时,加床栏。

2、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

发生应激性溃疡者应禁食。

有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者予以鼻饲流质。

3、根据医嘱治疗和观察药物疗效。

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应防止药物外渗,保证脱水效果,做到每次在30分钟内快速滴完,并观察尿量,如4小时内尿量<200应慎用或停用。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再出血、消化道出血、脑疝等并发症。

及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变化,监测尿量和水、电解质变化。

如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血压升高、神志障碍加深、脉搏变慢、呼吸不规则等,应警惕脑疝形成。

若患者出现呃逆、腹部饱胀、胃液呈咖啡色或解黑色大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给予止血药物。

5、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勤吸痰,防异物及痰液堵塞。

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张。

6、对于拟手术治疗者,协助做好手术准备。

7、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和预防压疮护理,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和语言康复训练。

8、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六、健康指导:

1、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忌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突然用力过度等不良刺激,预防再出血。

2、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血脂等。

高血压者不应自行增减或停用降压药。

3、指导肢体功能瘫痪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七脑梗死护理常规

一、概述: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

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

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

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h或1-2天达高峰;

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

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2、临床分为完全型、进展型、缓慢进展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1、急性期治疗:

早期溶栓、调整血压、防治脑水肿、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脑保护治疗、介入治疗等。

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病人的患侧肢体由迟缓性瘫痪逐渐进入痉挛性瘫痪,康复治疗是重要的手段。

1、了解既往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嗜好,有无家族史。

了解起病前有无情绪激动、长时间静坐等。

2、评估起病时间,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无头昏、头痛、呕吐、失语、偏瘫、吞咽障碍、呛咳等。

1、急性期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

2、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

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予以鼻饲流质。

3、注意评估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

观察有无吞咽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异常、神志淡漠等表现。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a)溶栓抗凝治疗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

b)口服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黑便;

c)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入速度宜慢,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d)抗凝、扩血管及溶栓治疗过程中,注意有无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警惕梗死范围扩大、出血、栓子脱落等。

5、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

6、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7、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和语言康复训练。

1、指导患者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含脂肪及胆固醇的肥肉、猪油、动物内脏等,戒烟酒。

积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2、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与自我护理,鼓励患者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静坐。

3、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出现头昏、视物模糊、言语障碍、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八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1、临床特点:

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多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咳嗽和排便等明显诱因而无前驱症状;

突发异常剧烈的头部胀痛或爆裂样疼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部分病人眼底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视乳头水肿或视网膜出血;

发病后2-3天可出现低到高热;

老年病人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不典型,而精神症状较明显。

2、并发症:

(1)再出血:

是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起病4周内,尤以第二周发生率最高,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及好转的情况下,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深、抽搐或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和脑脊液检查提示新的出血。

(2)脑血管痉挛:

多发生于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为高峰期,2-4周后逐渐减少。

(3)脑积水:

轻者表现为嗜睡、思维缓慢和近记忆损害,重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1、一般治疗:

脱水降颅压、控制脑水肿、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感染。

2、防治再出血:

安静休息、调控血压、应用抗纤溶药物。

3、防治脑血管痉挛:

维持血容量和血压、应用钙通道阻滞剂。

4、防治脑水肿

5、手术治疗

1、了解患者有无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疾病等引起本病的病因。

了解患者起病前有无情绪激动、饮酒、突然用力等诱因。

2、评估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有无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评估头痛的程度、呕吐的量及其性状,是否为喷射性呕吐。

3、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使患者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包括移动头部、用力咳速及大便、情绪激动等。

2、给予少渣饮食或流质,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发生再出血。

3、根据医嘱治疗和观察药物疗效。

降低脑水肿用甘露醇与脑出血相同。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复发。

及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变化。

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昏迷等,应警惕再出血;

如出现神志障碍加深、呼吸、脉搏变慢、瞳孔散大等,提示脑疝形成,应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及时抢救处理。

5、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勤吸痰,防异物及痰液堵塞。

6、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和预防压疮护理,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

7、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1、告知患者再次出血的危害性,嘱咐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活动、重体力劳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突然用力过度等不良刺激,预防再出血。

2、交待患者定期复查。

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等不适,立即就医。

九震颤麻痹的护理常规

又称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临床特征。

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主要病因为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1、静止性震颤:

“搓丸”样动作。

2、肌强直:

“折刀样”肌强直、“铅管样”肌强直、“齿轮样’肌强直。

3、运动迟缓:

病人随意动作减少、减慢。

多表现为开始的动作困难和缓慢;

“面具脸”、“写字过小症”。

4、姿势步态异常:

有“慌张步态”、“冻结”现象。

5、其他自主神经症状。

1、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安坦;

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等。

2、外科治疗。

3、康复治疗。

四、护理评估:

1、评估病人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认知能力、自理能力、营养状况及心理状况。

2、评估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不稳的程度。

3、诊断性检查评估。

1、病室内应有良好的环境,清洁,安静,光线好,空气新鲜。

2、注意休息,适当参加轻度活动,对肌僵直肢体坚持按摩,改善肌张力,严重震颤麻痹和肌强直者应卧床休息,加用床挡以防坠床。

3、加强安全管理,防止病人跌倒或撞伤,有精神症状者不可单独离开病区活动。

4、加强皮肤护理,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协助洗头、洗澡,更换衣服。

5、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低盐、适量优质蛋白质的易消化饮食。

对于吞咽困难者,注意避免误吸,进食时取半卧位和侧卧位,缓慢进食,必要时鼻饲流质饮食。

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6、密切观察患者常用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7、心理护理:

加强与病人交流,给予关心和鼓励,使之克服自卑心理,增加治疗的信心。

8、根据患者生活自理程度,给予生活帮助。

1、皮肤护理指导。

2、鼓励患者坚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而延缓身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教育病人树立信心,坚持主动运动;

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3、安全指导。

4、照顾者指导:

本病为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病程长,护士应关心照顾者及家属,给予更多支持;

照顾者应关心、体贴病人,协助进食、服药、日常生活照顾;

督促病人遵医嘱正确服药,防止漏服、错服;

细心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和及时识别病情变化;

当病人出现发热、外伤、骨折、吞咽困难或运动障碍、精神智能障碍加重时应及时就诊。

十癫痫的护理常规

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

因异常放电神经元的位置和异常放电波及的范围不同,病人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发作性:

症状突然发生,持续一段时间后迅速恢复,间歇期正常。

2、短暂性: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秒或数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3、刻板性:

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几乎一样。

4、重复性:

第一次发作后,经过不同间隔时间会有第二次或更多次的发作。

5、癫痫发作分为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

1、病因治疗:

如手术切除颅内肿瘤、药物治疗寄生虫感染、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

2、发作时治疗:

立即就地平卧;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防止外伤及其他并发症;

应用地西泮或苯妥英钠预防再次发作。

3、发作间歇期治疗:

服用抗癫痫药物。

1、了解家族中有无其他癫痫病人,有无脑部病变或外伤史,以及各种诱因。

2、评估癫痫发作的类型、频率、时间、有无前驱症状,发作时状态及发作后有无意识模糊等。

3、了解脑电图等检查结果。

4、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1、保持环境安全,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