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90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

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

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分析】

(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

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

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

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⑴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⑵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点评】本题是考查诗歌形象。

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

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答案】示例1:

一样。

《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

《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

不一样。

《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牧童词》写道:

牧童早晨赶着牛去江湾放牛,傍晚再赶着牛回到村落。

雨天里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晴天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有时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这首诗里的牧童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的悠闲,作者写牧童,其实是他自己心境的反映。

《牧童》写道:

牧童骑着牛儿穿行在春天的细雨中,青翠的山色,青青的草,一支笛子,一个穿着蓑衣的牧童,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牧童早晨哼着歌去放牛,然后乘着月色回家,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牧童啊,心无牵绊,欢乐舒畅。

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示例1:

示例2: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溢于文字,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一般总是寄托于所写事或所绘景物上,通过对这些叙述或描写的分析,即可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

(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

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

如“缓”:

缓慢、慢慢。

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

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

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

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

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诗句“只留孤影伴黄昏”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三十九年何限事”的感叹, 

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⑴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⑵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

n)山:

在湖北襄阳。

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

②鱼梁:

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③梦泽:

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A. 

曹操《观沧海》 

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

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1)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与“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寒”是从触觉来写,“黑”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因此“寒”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黑”则没有这种效果。

故不能改。

⑴B;

⑵“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

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7.诗歌鉴赏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

①风标:

风度、品格。

②丹砂:

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lú

):

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

(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

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

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

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

“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

起一经: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

指抗元战争。

四周星:

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

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⑴风飘絮;

⑵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9.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元事。

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

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

《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

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

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

次句也写了颜色:

“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

“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

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①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①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

请作具体说明。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

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2)第二句中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