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191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施工测量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x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

三、四等水准测量;

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

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

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

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GIS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分析和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操作对象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根本区别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来临,理论上来说,GIS可以运用于现阶段任何行业。

 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GIS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

RTK(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

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二、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作用

(一)、工程测量在建筑定位及基础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在工程开始施工前,首先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筑物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基准。

这一步工作非常重要,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

假如在这一环节里面出现了差错,那将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

在施工行业里也发生过类似工程质量事故:

图纸上建筑物的正北方向变成了正南方向,事故的处理结果是:

把已经建好的房子重新砸掉,再从零开始。

可见建筑物的定位测量是多么的重要。

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

根据施工规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

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

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一方面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受力计算,对建筑物埋下了质量的隐患。

在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

从而能保证垫层及砖胎膜的施工质量,对与采用外防水的工程意义尤为重大。

另外垫层及桩头标高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保证底板钢筋绑扎是否超高,底板混凝土施工平整度的最有效措施。

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在这一个环节里面,容不得有半点差错。

否则将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发生。

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二)、工程测量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墙柱平面放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楼板、线条、构件的平整度控制等。

其中墙柱平面放线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总体垂直度,对墙柱钢筋绑扎、模板施工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每次混凝土施工完毕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测量放线。

通过了测量放线不但能够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依据,并且能及时发现上一道工序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其他专业的施工人员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避免了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质量事故。

在标高测量控制方面,能为模板施工提供准确的基准点,是模板施工平整度的保证。

同时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标高控制线,保证浇筑后的混凝土平整度。

精确的标高控制,是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的前提。

对于施工面积较大的工程,如何保证模板施工的总体平整度、混凝土面的平整度,基本的前提就是测定一个准确、详细的标高控制系统面。

建筑物垂直度控制测量是主体施工中的一个重点,除了作好每层楼的垂直度观测,为专业质检人员及时检查、调整提供控制数据以外,还为施工人员提供更详细的竖向控制线。

由于垂直度控制的好坏是直接反映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在中高层建筑的施工中)。

垂直度偏差过大,必须通过装饰阶段的抹灰等措施来弥补。

除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说,还会埋下一个隐患:

抹灰的厚度过大,容易造成墙面空鼓,从引发外墙渗漏等质量通病,更严重的情况会脱落,导致高空坠物的危险。

(三)、工程测量在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建筑物经过装饰装修阶段将成为成品或半成品交付业主使用,前期主体所遗留的质量缺陷问题必须通过这一阶段进行整改、处理、隐蔽。

所以这个阶段的测量工作的精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的总体质量。

测量工作的主要容是:

室外地面标高控制;

外墙装饰垂直度控制;

局部构件、线条的施工放线,墙装饰平整度、垂直度测量等工作。

其中室外地面标高控制线是保证建筑装修地面整体平整度的重要依据;

砖砌体平面放线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按图施工的前提条件。

外墙装饰垂直控制线的测量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外墙的整体装修质量,是外墙抹灰、墙面砖、幕墙施工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四)、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变形观测对工程质量的意义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通过观测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监测建筑物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及时分析理由,采取措施,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变形观测具体包括:

基础边坡的位移观测;

建筑物主体的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等。

准确的观测成果为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最有效的保证。

特别是在深基坑施工、填海区、地质断层构造带的施工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而由于建筑物沉降、位移引起的边坡及道路坍塌、楼房及桥梁倒塌等安全质量事故屡见报端。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作好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工程测量与安全事故常常有关联的,具体不做阐述。

(五)、工程测量对防治质量通病的积极意义

常见的质量通病不外乎钢筋、模板、混凝土等方面的问题,与测量放线有关的分别如下:

钢筋偏位、模板平整度、墙柱垂直度、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楼地面平整度、外墙门窗工程垂直度等。

要预防上述通病的发生,除了施工人员的主观原因之外,必须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周到的、详细的测量控制水平线、平面控制线、垂直控制线等。

如果测量工作方面出了问题,势必会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我们在施工中只要把测量工作做好,对防治质量通病就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精确、详细的测量成果为专业质量检查人员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现场的检查和整改,能把很多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对防治质量通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引用介绍

(一)、工程概况

石屏县农村信用联社营业楼项目地处汇源路中段与鸡石高速入口交汇处,项目为商住楼。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约55亩,商业建筑面积5317平方米。

立面在5层、15层夹层经过2次收缩。

(二)、工程定位测量

1、测设施工方格网如图

2、测设主轴线控制桩

本工程引测轴线采用的是轴线控制桩。

龙门桩不适用于本工程,固弃之不用。

高程建筑一般施工方格网控制线的测距精度不低于L/10000,测角精度不低于±

10”,本工程要求,测角中误差不大于±

5”测距边长误差不大于±

10mm.

(三)、基础施工测量

1、测设基坑开挖边线

根据已有的建筑物轴线控制桩确定角桩以及建筑物的外围边线,考虑基础施工所需的宽度,测设出了基坑的开挖边线并撒出灰线的。

2、基坑开挖时的测量工作

基坑深度为7.8m,开挖过程中,1)、使用全站仪将门口门墩±

0.000点引测到基坑底,2)、使用水准仪控制开挖深度。

3、基础放线及标高控制

(1)基础放线

基础为桩与箱形的复合基础。

基坑开挖完后,先做了各条轴线和桩孔的定位线;

之后测设箱形基础的各条边界线、梁轴线。

测设时,为了通视和量距方便,有时测设轴线的平行线,同时在现场标注清楚,以免错用。

同时考虑到了建筑轴线与桩、梁、柱、墙的中线不重合的情况,测设时特别注意到了这点。

(2)标高控制基础轴线测设完成后,使用了全站仪将地面经过监理及业主确认的佳年华空港晶座公寓门口门墩子上的±

0.00点引测到了坑底,在浇筑砼垫层的时候用水准仪抄平。

水平控制桩在基坑边缘设置了一个。

(四)建筑的轴线投测

本工程采用天顶法(即垂准仪法)来保证各层放线和结构垂直度的控制。

楼层施工时在控制点以上同一铅垂线方向每层留300×

300mm洞口,作为以后垂直轴线投测观察孔。

操作过程,仪器置中并调平,同时在测站天顶上方放置一块十字划分板,分划板位置放在洞口上,然后将仪器望远镜调焦到目标分划板,十字丝成像清晰,这是用对讲机通知上方把目标分划板十字丝先移到与仪器十字丝重合,然后转动仪器照准架180°

,看目标十字分划板是否与仪器中十字丝重合,纵横线取1/2差值。

重复上述操作数次,直至完全重合为止,投测完毕。

随着楼层不断上升,“天顶法”操作可能会遇到一定难度,以及考虑到仪器最佳精度围,因此考虑在16层(标高为+68.300),32层(标高+142.300)各转换了一次控制点。

复测需要的考虑。

(五)建筑的高程测量

1、标高控制点布置在LS-T-S电梯井的墙面上,用红油漆做出倒三角标志,并标明高程数据,作为以后层面高程引测依据。

随着标高不断上升,用钢尺每升

5层(30m)为一尺段(并转换一次)分段来做控制各楼层所需标高。

每次引测严格从标高控制点引出的原则,避免产生累计误差。

每层复测需要的考虑。

三、四点90度复核。

2、楼层上各点标高,采用S3水准仪按照引测出的标高进行测设。

(六)沉降控制

由于本工程地上结构要与北区塔楼联通,故沉降监控在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

1、沉降观测基准点为业主及监理确认的嘉里公寓门口±

0.00点。

2、在核心筒外围框架结构出±

0.000以前,核心筒结构的四角各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将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底层角柱上;

在框架结构出±

0.000以后,在每根巨型柱上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3、观测点设置稳固、位置醒目、合理、便于观测。

观测点的做法要求为:

在柱子的外侧预埋100mm×

100mm×

10mm钢板,钢板的底标高为+0.500,并在钢板上焊接沉降观测头子。

实际只是做了红漆三角,这是不应该的。

4、观测要求:

前后视距差≤2m,视距累计差≤3m,视距最大长度≤30m。

观测过程满足要求

5、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点相对后视点高差的测定容差为±

1mm,沉降观测点、测定高程误差≤±

1mm。

测量下来的结果满足要求。

6、施工期间,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沉降,结构封顶后1个月观测一次。

建筑物有良好的稳定情况。

沉降观测的记录,记录时有注明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和荷载变化情况。

四、工程测量学在今后发展的前进方向

展望未来,工程测量学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瞄仪将与GPS、GIS技术集成,成为快速获取被测物体信息的重要仪器。

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及混合测量系统的应用围将进一步扩大,可望在大区域围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对影象、图形的处理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问题。

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测量,如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显微测量和显微图像处理。

大型和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以及质量控制将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一个热点。

数据处理中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辨识将成为工程测量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容。

五、结束语

论文写作到了最后,结果是测量学的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已确定,接下来的几十年不会变,这是确定的。

我需要去做的是学会使用当代先进的科学仪器更轻便地服务于各类工程测量,满足工程对测量精度的高要求。

遗憾的是由于其设备的机器昂贵以及相关的软硬件设备不完备如软件。

或许我会是使用和完善相关软硬件其中的一员。

嘻嘻,这算是个美好愿望吧。

我本是一名学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却从事了工程测量工作,带着边工作边学习的思路,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写作。

我希望通过此次的论文写作能够收获一个成果:

第一、认识、了解工程测量学概况;

第二、工程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三、工程测量学在今后发展的前进方向;

第四、让一个非专业的测量人员很快上手测量工种任务。

现在的结果,我想是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青岳《工程测量学》测绘1984。

2、正禄等《工程的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测绘2007。

3、黄声享,郭英起,易庆林《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2005。

4、正风,正尧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学2004。

5、正禄,吴栋材等《精密工程测量》测绘1993。

6、覃辉等《土木工程测量》同济大学2004。

7、卓健成《工程控制测量建网理论》西南交通大学1996。

8、顾孝烈《城市工程控制网设计》同济大学1991。

9、《工程材料规GB50026-2007》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国计划2008。

10、《城市测量规CJJ8-99》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