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264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四单元文档格式.docx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

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

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

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

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谈读书》:

(1)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

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

(1)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

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

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

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

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

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

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培养议论文论证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

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

14 山水画的意境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

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

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

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意境概念定义:

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

教学过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来说,难以应对本文教学。

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亦是本教案需要改进之处。

15 无言之美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

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

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

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

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

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

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

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

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

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

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

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

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

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与读者关系:

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

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分别设了赏析内蕴深刻的语句及按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两个栏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的能力。

  如何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于理论比较好呈现,于实践较难,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延伸设计难度过大。

 

请以“冬日暖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冬日暖阳

周六的阳光,比往日灿烂,此刻的心情,更是阳光明媚。

初冬的天气,这个时节反倒比起那秋雨绵绵的深秋,断断续续淅淅沥沥时更让人感到了些许冬日阳光的温暖。

阳光从窗户穿过,把温暖洒进房间,飘窗上那盆兰花在阳光下似乎也比往日翠绿了许多。

房间在阳光灿烂中比秋日里亮堂了不少,一个人,在周末迟到的早餐后,静静地懒散在弥漫着阳光的空间。

往日的时光匆匆,这一刻,都已在秋风里飘逝于绿意再显的乡间。

默默无语,也没有什么干扰。

身边的收音机里若有若无的声音传递着远方的信息,把寂静悄悄地挤出。

这个惬意的时刻,一个人在这冬日的阳光明媚里,放松着每每紧绷的身心,静静享受阳光与悠然。

独处,独处一室,独自悠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