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282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外,它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

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

如何充分运用本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转化为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二)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巩固国防,只有国防巩固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也也涉及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局势动荡,该国就得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别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以迎接外来挑战。

由此可见,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三)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在现代国防上打下的烙印越来越深刻。

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

由于本国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加上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最基本一个层次上,即自卫目标的国防,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所以,将防卫目标锁定在本国及周边区域,也就是说,区域目标国防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

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或者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称霸世界的企图,将国防的目标对准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或进行侵略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还可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

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

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是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二、、国防历史

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

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

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

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

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主要表现体现在:

军事学术极为活跃。

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

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

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

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

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

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

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

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

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

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

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

“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

“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

“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

“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

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

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

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

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

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

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

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

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

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

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

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

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

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

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

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

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古代国防的兴衰

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

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

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

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

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二)近代国防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

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

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却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

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甚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

其结果是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清朝后期的国防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最终建立大清王朝。

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先后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

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疲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朝的武备

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1840年以前,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

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

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

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

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

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

清朝规定:

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满族男子都是兵丁,不满十六岁的则编为养育兵,作为后备兵源。

绿营兵虽是招募而来,但入伍后即编入兵籍,其家属随营居住,实际上是绿营兵是职业兵,直到年满五十岁才解除兵籍。

湘军和淮军是由地方乡勇逐渐发展起来的部队。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淮军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军的主力。

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部分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兵”。

新军采用招募制,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方面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2)清朝的疆域和边海防建设

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

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这一时期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

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

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茨克海;

东面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南到南海诸岛;

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

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驰。

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

(《清史稿》)边防废驰,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

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澳门、台湾、澎湖被英、葡、日占领,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西北今国界以外的广大地域被沙俄侵占,帕米尔地区被俄、英瓜分,拉达克则被英国属克什米尔所吞并。

(3)“五次”对外战争

1840年,英帝国主义以清王朝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1842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全占领越南后,开始凯觎我国西南地区。

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

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奋勇杀敌,在刘永福黑旗军的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由此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

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却一味苟且偷安,李鸿章认为法国船坚炮利,强大无敌,中国即便一时而胜,难保终久不败,不如趁胜而和。

因此,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了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1895年日本以清朝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进一步肢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多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不含利息)。

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8千多万两。

当时,在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大清帝国竟找不到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

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

俄国在长城以北;

英国在长江流域;

日本在台湾、福建;

德国在山东;

法国在云南。

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2、民国时期的国防

1911年暴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

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掠夺;

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人民有家难安。

(1)军阀混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

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

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3)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

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三)国防历史的启示

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

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

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

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

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

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

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

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

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

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

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

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三、国防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1980年10月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方针?

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

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斗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

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