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28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导课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了不起。

品味课文,体验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研习课文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批注出理由。

试着体会父亲救儿子时的心理变化。

交流自悟收获。

学生可能从以几下方面来谈:

先体会父亲:

A体会父亲的悲伤与绝望。

指导读: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B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他的坚定与决不放弃。

朗读5-12自然段

思考:

这位父亲的做法与其他孩子的父母有何不同?

消防队员、警察劝他放弃挖掘,他是如何回答的?

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呢?

(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忍不拔的父亲!

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生:

读“他挖了8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师:

38小时了,已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了,人疲惫到了极点,黄金救援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引读到最后一段。

儿子: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想象一下,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7岁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鼓励同学们的?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阿曼达首先相当的是什么?

生读: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学生谈体会。

(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无私。

阿曼达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哪儿?

生答。

(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

只因为那一句真挚的承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儿子;

只因为那一句朴素的承诺,儿子勇敢地与灾难作斗争。

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作业

学习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点什么,那就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儿子

坚定坚强

执着勇敢

深沉的爱                   富有爱心

            了不起

18《慈母情深》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谈话导入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还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

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

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

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识3个生字。

3、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意。

(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给学生充分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

 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和段落,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从下面语句进行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母亲对我的深情:

 ⑴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瘦弱的母亲

 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⑶ “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贫穷辛苦的母亲

 ⑷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通情达理的母亲。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感受母爱。

“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1)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2)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3)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4)“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

在读中再现情景,在读中体会感情,体会作者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书写母爱:

    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

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你写一写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母亲:

瘦弱 辛劳 贫穷 通情达理

爱子情深

       儿子:

感激 崇敬 热爱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等。

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洋洋”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你完成一份自认为不错的手工作品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抽学生简要谈谈。

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七岁的巴迪作了一首诗,他的妈妈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合作中自学。

通过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

誊写:

(té

ng) 

 

皱眉:

(zhò

u) 

分歧:

(qí

) 

谨慎:

(jǐn)

(2)记住字形:

誊、歧、版。

(3)理解词义

 腼腆:

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洋洋:

一如既往:

灵感:

源泉:

糟糕:

指事物、情况坏得很。

谨慎:

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的事。

歧途:

错误的道路。

自由读文,理清脉络。

1.听朗读录音。

2.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将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回忆两部分。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体会深意。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

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精彩极了”这样的赞扬声和“糟糕透了”这样的批评声。

 2.这两种声音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

 1.找出听到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批评后,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2.在小组间交流。

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

(听到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我的反应是“得意洋洋”;

听到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我的反应是“痛哭起来”)

 3.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和指导。

 

(1)“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坏,有些不好意思。

“得意洋洋”是一个孩子听到对自己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

 

(2)“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和“整个下午我都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了一圈花边。

  “我”“迫不及待”是因为听到母亲的赞扬后便自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想马上把这首诗给父亲看,也想得到父亲的夸奖。

 (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这里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再下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既想听到父亲的赞扬,又害怕听到父亲的批评。

 (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的作品得到父母亲一致的称赞会怎么样?

(有可能会很骄傲,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三、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请读第二段。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父亲的批评是对我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

 四、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

“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卑。

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赞扬声,批评声代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一种是慈祥、鼓励的爱,一种是严格要求的爱。

作者对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了正确的认识。

3.再次朗读这段,读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慈祥、鼓励   严格要求

20.学会看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趣读文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再读课文

体会情感

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

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

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

“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

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5、分角色朗读全文。

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妈妈———爱—————儿子

︱︱︱

“残忍”———教————独立

口语交际·

习作六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

父母的爱)

   ◆阅读“口语交际”中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

   ◆老师提出问题:

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各小组发言。

   老师小结:

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

应该向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师冯刚畏惧考试。

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拓展延伸.课后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

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师生评议.要点:

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

(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各自习作.

   ◆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

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回顾·

拓展六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然后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

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

----敦,忠厚;

笃,忠实。

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

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

4、非淡泊无以明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