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29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内容)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单元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单元教学难点

1.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单元课时的划分

9、《寓言两则》2课时

10、《惊弓之鸟》2课时

11、《画杨桃》2课时

12、《想别人没想到的》1课时

语文园地三3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与试卷分析2课时

课题:

9、寓言两则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主体设计

复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

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

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

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

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叼作业与练习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

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

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

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

为什么?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小记:

课题

10惊弓之鸟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

重点:

懂得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主体设计

复备

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出正确判断。

现在看书,听朗读课文。

2、播入课件《惊弓之鸟》中“课文朗读”部分。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

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

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

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

伤口长好。

  拼命:

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

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为什么?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

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

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释题:

“惊”

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

)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故事中的

鸟是一只怎样的鸟?

它为什么害怕弓箭?

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

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

”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

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

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

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

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

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你看到了什么?

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

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

)(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

  (4)该怎么读?

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

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

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强调“啊!

”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

哪些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

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

观察:

飞得慢叫得惨

  学习“惨”。

(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

分析:

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

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

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

(“离开”)“群”字呢?

(“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

(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

  板书: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

(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板书:

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

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强调了“有名”和“能手”)

  理解“能手”的意思:

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

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

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

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

(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板书设计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

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往高处飞↗│

  心里害怕↗ ↓

结果:

不用箭只拉弓听到弦响↗掉了下来

 

课题:

11画杨桃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

指导规范书写。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5、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读中理解“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

难点:

1、熟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主体设计

复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

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

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简单介绍杨桃。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

画杨桃)

3、齐读课题。

   

4、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⑴ 谁画杨桃?

   ⑵ 怎样画杨桃?

   ⑶ 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⑷ 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得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1)理解:

“叮嘱”

A:

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

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出示句子)那什么叫“叮嘱”呢?

B:

经常叮嘱我,说明什么?

C:

如果我在画香蕉,爸爸会怎样叮嘱我?

如果我在画苹果,爸爸会怎样叮嘱我?

D:

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E:

请你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指名),再老老实实地读一读。

(指名)

F:

想想当我画完这幅画,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带着自信再读一读。

(2)理解“审视”。

A:

当我自信地画完时,同学们怎样?

B:

有一个人没有笑,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读读书中的句子。

(出示句子)

C:

“审视”是怎样的一个动作?

请学生表演!

现在你就是老师,来审视一下。

D:

仔细认真地读读这句话。

(3)理解“半晌”。

A:

“半晌”什么意思?

读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句子)

B:

你是怎么理解的?

为什么中间隔那么长时间?

C:

分别用严肃、生气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4)、理解“和颜悦色”。

A:

指读这个词。

问:

开始老师还是“神情严肃”,此时怎么又“和颜悦色”了?

B:

我们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说的话。

(出示句子)

(5)理解“教诲”。

A:

出示带有“教诲”这个词的句子。

指名读。

B:

父亲教诲我什么话?

老师和颜悦色的讲的那段话中的哪句话和父亲讲的话非常相似。

男、女生对读这俩句话。

C:

能讲讲“教诲”的意思吗?

D:

齐读最后一段。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下面每一部分。

)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他们的话语那么简洁,他们的教诲那么朴素,怎么会使我一生受用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

)(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3、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是怎样的一件事呢?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

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1)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

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3)什么是审视?

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4)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二)汇报交流。

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