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31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doc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张新锋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210109100501

成绩

工作单位河南省巩义市新中初中

职称职务

邮编451273

联系电话13592505967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浅谈《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

张新锋

内容摘要:

《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但曹雪芹将细节描写置于情节之上,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并充分利用这一情节进行细节刻画,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通过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具有伏笔功能的细节描写来暗示一些事物的发展结局。

关键词:

《红楼梦》;细节描写;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暗示结局

鲁迅先生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1)正因为如此,《红楼梦》才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达到了巅峰。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不仅仅因为它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的没落,也不仅仅因为它涉猎广泛,遍及文学、历史、建筑、医学、烹饪等各领域,并以大量精美的诗词见长,更因其刻画了100多位出身背景不同、命运各异、个性丰富多彩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塑造他的《红楼梦》中的一系列的典型形象时,对细节的描写,也表现了他高度的才华和卓越的技巧。

《红楼梦》里许多典型人物之所以令人不可忘怀,与作者对这些典型形象的充分的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研读《红楼梦》,就要细读、揣摩、品味其中的细节描写。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细节描写

读了多遍《红楼梦》,我发现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饮食起居、儿女痴情、婚丧嫁娶、结社吟诗、家政经营等生活场景,自然逼真,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

在中国小说史上,细节描写不是曹雪芹的独创,但只有到了曹雪芹才自觉地将细节描写置于情节叙述之上,完成了从记叙小说到描写小说的转变。

《红楼梦》从平常自然的生活中摄取细节描写,使小说脱尽了传奇色彩,因此其中的生活画面和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尽管它所描写的朝代离我们今天很远,但却能够使读者不感到陌生。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送宫花就体现了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送宫花之事的发生很自然。

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只见几个小丫头子都在抱厦内听呼唤呢.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手里都捧着茶钟,周瑞家的便知他们姊妹在一处坐着呢,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

“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

”丫鬟们道:

“那屋里不是四姑娘?

"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接着周瑞家的便往凤姐出处,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周瑞家的悄问奶子道:

“姐儿睡中觉呢?

也该请醒了。

”奶子摇头儿.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接着房门响处,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平儿便到这边来,一见了周瑞家的便问:

“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

"周瑞家的忙起身,拿匣子与他,说送花儿一事.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吩咐道:

“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

”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周瑞家的顺路又去黛玉住处,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

”宝玉听说,便先问:

“什么花儿?

拿来给我。

”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

“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道:

“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宝玉便问道:

“周姐姐,你作什么到那边去了。

”周瑞家的因说:

“太太在那里,因回话去了,姨太太就顺便叫我带来了。

”宝玉道:

“宝姐姐在家作什么呢?

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

"周瑞家的道:

“身上不大好呢。

”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

“谁去瞧瞧?

只说我与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

”[1]

不难看出送宫花前后这段文字,其场面转换、情节衔接自然顺畅,如行云流水,不露人工斧凿痕迹,然而这不等于家庭生活的流水账,曹雪芹根据需要,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实写,有虚写,有浓笔重彩,有一笔带过。

但对宝玉、黛玉形象作了精雕细刻,在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平常自然的事件中,黛玉的多疑和锋芒毕露,表现得很鲜明,也透露出她率直的性格;而宝玉此时则表现得有点圆浑,他的谎言曲折实在透露了宝玉、黛玉关系厚密胜过宝玉、宝钗。

无疑作者笔下的周瑞家的形象也十分鲜明,深明主仆间的礼数,懂得为奴之道,也较乖滑和势利。

可见作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摄取细节描写,去自然地表现人物,于细处现真情,于细处见功夫。

二、在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中刻画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思想性格

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并充分利用这一情节进行细节刻画,展示人物思想性格。

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在古典小说中也并不少见。

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水浒传、武松打虎》等都具有典型意义,而且都带有传奇色彩,但离日常生活比较远。

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可就非易事了。

曹雪芹以他卓越的艺术天才,提炼出“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探春理家”、“抄大观园”等不少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特别是宝玉挨打这个情节写得十分激动人心。

儿子挨父亲打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事,然而作者笔下宝玉挨打,其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宝玉挨打的原因不是偶然的,比如宝玉不爱读圣贤书是尽人皆知的,而且把劝他读书的人骂为“国贼”,“禄蠹”,以致焚书。

他不愿走封建阶级安排的读书做官的道路,同父亲希望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反其道而行之。

对此,贾政早咬牙切齿、张口闭口骂他“畜牲”了。

另外,贾宝玉与地位低下的戏子琪官交往,而得罪了权势大于贾府的忠顺亲王府,气得贾政“目瞪口呆”。

“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无法无天的事来!

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架前奉承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2]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给贾府造成了危机。

金钏之死使宝玉十分悲伤,久久难以平静下来,至他挨打后,凤姐生日时还与茗烟偷偷去郊外祭奠金钏。

但在赵姨娘的唆使下,贾环进谗言说他“逼淫母婢”,这显然是嫡庶矛盾的反映。

这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宝玉挨打自然不可避免,使事件变得富有典型意义。

情节发展并未到此为止,作者也并未以此为满足,而是充分利用经过苦心提炼的情节,运用细节描写,展开对一系列人物的刻画——且不说林打宝玉之前贾政愤怒、痛恨、伤心、痛哭等复杂心理;在打的过程中王夫人如何阻拦抱住板子痛哭;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时,要李纨如何似滚瓜般滚下泪来;当贾母气喘吁吁走来时,家政如何躬身赔笑,跪下含泪说、忙叩头哭道、苦苦叩求认罪;贾母如何责备家政,如何滚下泪来、冷笑,见了宝玉被打重了,又是心疼,又是生气,抱着哭个不停……

(2)以上细节无不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描写水平。

宝玉挨打这件事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十分关心。

第三十四回写宝玉挨打后被抬回怡红院,人们先后看望、探望、探视,作者顺理成章地对一系列人物进行了细节刻画.如袭人看宝玉道:

“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狠手!

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表现与宝玉的关系的不同寻常。

接着写宝钗探宝玉,“只见宝钗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

‘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于袭人,又问道:

‘这会子可好些?

’”这是探病的题目。

接着又写宝钗“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也心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急,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可见宝钗对宝玉是“大有深意”的。

当宝钗问袭人为什么宝玉被打时,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出来,拉扯了薛蟠。

宝玉忙拦住袭人的话,惟恐宝钗沉心。

宝钗既责备宝玉,又为哥哥薛蟠开脱,走的时候嘱咐人:

“只劝他好生养着,别胡思乱想,就好了。

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往那里只管取去。

”[3]宝钗来有准备,去时周到,中间更细致,有些言语和情态同袭人颇似。

黛玉探视宝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真情倾泻,进来啥也没说,推宝玉,只有悲切之声。

宝玉“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可知黛玉此前已哭过多时了。

宝玉忍着疼痛反而关心安慰黛玉:

“你又做什么来临?

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

我虽然挨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

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散给老爷听。

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

”反映出宝玉、黛玉关系非同一般。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咽堵,更觉利害。

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得半句。

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

“‘你可都改了罢!

’”宝玉听了后却似非所答地道:

“你放心。

别说这样话。

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是与其父的对抗情态,是一种致死不改的叛逆精神。

黛玉听说凤姐来了,连忙起身要从后院门逃走,“宝玉一把拉住,到:

‘这又奇了。

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了!

’黛玉急得跺脚,悄悄地说道:

‘你瞧我的眼睛,又该他们拿咱们取笑了。

’”黛玉刚出后院,凤姐从前头进来,好像一阵风,问宝玉:

“可好些了?

想什么吃?

叫人往我那里取去。

”[4]一派打花胡哨的腔调。

小说略叙薛姨妈来,贾母打发人来,还写了周瑞家的、吴新登家的、郑好时家的也来了,她们是做给老太太和太太看的。

小说又详写了王夫人与袭人的长谈。

王夫人既有常人的母性又有封建的理性。

袭人既有忠顺奴性,又有不良的用心。

小说还详写了宝玉时时记挂黛玉,宝玉支开袭人到宝钗处借书,趁机打发晴雯去看望黛玉,并送了旧帕,黛玉得帕终“大悟”宝玉深意,“不觉神痴心醉、、、、、五内沸然”,题诗三首在旧帕上。

宝玉、黛玉心心相印,他们的爱情是巩固的。

由于宝玉挨打而拉扯上了薛蟠,薛蟠冤屈,薛家便出现了家庭口角战,宝钗数落薛蟠,有进有退,暴躁的薛蟠道出“金玉姻缘”之事,宝钗因此回蘅芜苑哭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也没梳洗,胡乱理了理衣服,便回家瞧母亲,在花阴处碰见黛玉,黛玉问她哪里去,“宝钗因说:

‘家去’。

口里说着,便只管走。

黛玉见他无精打采地去了,又见眼上好似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

于是她便在后打趣宝钗:

“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宝钗知道黛玉是在刻薄她,因记挂母亲、哥哥,也不回头,一直去了。

(3)可见黛玉尖刻,而且对自己与宝玉的爱情信心十足,踌躇满志。

围绕探访,后面还有许多文字。

曹雪芹充分利用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主次分明地刻画出一系列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

以上一大段文字,正是由于作者对具体的事件细致描写才能写得如此真切生动、有血有肉。

三、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红楼梦》是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而家庭生活年年月月日日有许多雷同现象,有许多相同的事体,曹雪芹却能把相同的事体写得生动而各异其趣,情节毫不雷同。

例如同样写过生日,情节完全不同。

薛宝钗15岁,贾母替她作生日,为什么呢?

因为贾母“喜欢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濁资二十两,换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事,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贾母更加欢悦”。

(4)作者写这些,为后来贾母选孙子媳妇埋下伏笔,也刻画出宝钗的性格。

与黛玉比较,“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事故”。

(5)生日那天,“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戈两腔皆有。

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

贾母替宝钗作生日,黛玉已经有点不快乐,宝玉、宝钗论戏时黛玉已有醋意了,戏散后,黛玉被比作戏子,原来心内不快、醋意大发的黛玉岂能不生气。

为此,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四人之间便产生了误会或矛盾。

第四十三回到第四十四回写凤姐生日将至,因贾母的主意而引起的“凑份子”的情节;凤姐生日那天,贾宝玉一大早便带着茗烟悄悄去郊外祭金钏,回来时已开席;寿筵进行时,得意的凤姐多喝了酒身上不适,趁人不防回房打算休息,平儿跟随,之后遭遇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难关;又一时酒发,凤姐发泼,又是厮打,又是撞头,有是乱抓,一场全武行的丑剧出现了。

第七十一回写贾母生日,整个场面十分阔大而隆重,特别写了得意受宠者与被疏离者之间的矛盾。

这几个生日,无论从内容还是场面都不同,重点细节描写更是迥异,从不同方面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着情节不断发展。

《红楼梦》这部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之所以意趣盎然,与细节描写的详略得体密不可分。

所谓描写不等于完全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它也包括粗线条的勾勒。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很多地方都写得十分细腻,然而又有些地方用笔并非工细,而是淡淡的一笔带过。

如写宁荣两处个个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的时候,写贾宝玉反常之态,就用了粗线条一笔带过。

“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

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无曾介意。

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5]这五个如何就是一笔带过,是粗笔勾勒,根据写作需要,哪些地方要精雕细刻,哪些地方要淡淡一笔勾勒,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

运用精雕细刻和一笔带过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情节发展波澜有致,增强节奏感,从而避免了琐碎、单调。

一笔带过有时还能起到情节转换、场面连接的作用。

四、细节描写具有暗示情节结局的作用

曹雪芹善于运用具有伏笔功能的细节来暗示一些事物的发展结局。

《红楼梦》中的大大小小的故事从缘起到结局,大都有伏笔功能的细节,所以故事的发展显得自然顺畅,在情理之中,结局也就势所必至。

第十一回、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在凤姐、平儿、贾瑞的口中几次说出“死”字,凤姐“心理暗忖道:

‘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

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后来凤姐听了平儿说贾瑞要来”请安说话“之事,便”哼了一声说道:

‘这畜牲活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

’“平儿听了凤姐说贾瑞的事后十分气愤地说: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凤姐的毒狠“手段”。

[6]往日里平儿不时劝凤姐做事不要太过太绝“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此时她完全赞同凤姐,十分恼恨贾瑞。

而贾瑞为了得手“死了也愿意”,“死也要来”,贾瑞在凤姐的迷魂阵中越陷越深,不能也不愿自拔。

这三人口中的“死”字,是贾瑞最终必死的十分合乎逻辑发展规律的一种细节预示,对整个情节发展有推动作用。

贾瑞第一次冻了一夜,这在凤姐对他叮嘱中已有了预示:

“你且去,等着晚上起了更你来,悄悄的在西边穿堂儿等我。

”“你只放心。

我把上夜的小厮们都放了假,两边一关,再没别人了。

”结果是:

就贾瑞自己,再没别人。

凤姐第二次约他:

“今日晚上,你别在那里了。

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等我,可别冒撞了。

”结果冒撞了贾蓉、贾蔷,赔了银子不算,还被浇了一头一身尿屎汤子。

(6)可以说凤姐的叮嘱,语意双关地预示着下文的情节,令读者不感到突兀。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在酒席上行令犯了袭人的讳,并换了宝玉身上实为袭人的松花汗巾。

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后来袭人嫁给琪官蒋玉菡的结局。

实际这一结局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袭人判词“堪美优伶有福”就有这一暗示。

《红楼梦》惯用此法,有些事物的结局,暗示的细节描写在结局前出现的不止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如金玉姻缘——宝玉、宝钗的婚姻,就通过多次细节描写来暗示其结局。

《红楼梦》的一些细节描写,能反映社会深层方面的大问题。

比如第四十一回,写凤姐向刘姥姥介绍茄子鲞,“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

‘我的佛祖!

倒得十来只鸡来配,怪道这个味!

’”刘姥姥不认识那套精致的黄杨根杯子,发了番感慨:

“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的。

”[7]第四十回写刘姥姥用筷子夹鸽子蛋。

凤姐笑道:

“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

”老姥姥哪里夹得起,“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

刘姥姥叹道:

‘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8]第三十七回写刘姥姥对“螃蟹宴”的感慨,刘姥姥说: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

阿弥陀佛!

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9]螃蟹宴、鸽子蛋、茄子鲞本身都不具有什么重大意义,但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通过刘姥姥见闻叙说,生动的细节就鲜明地反映出那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差别之大,矛盾之严重。

也暗示出贾家最终必然败落的趋势。

《红楼梦》的长篇结构如天工机杼般的锦丝密网,虽千头万绪却一丝不乱,环环相扣,事事相因、因果有系。

曹雪芹在做疏密相间、张驰有致、沉着细致、穷形尽相的撰写时,胸有全局,如孔明布阵,令旗一举,各个归位,主宾分明、前呼后应。

可以说,曹先生的作品没有废笔废墨,所以细节当然值得研究。

(10)

当然,我以为,研究红楼梦要大方向把握。

细节好,整体也重要。

研究细节的同时,更应对整体有所把握。

《红楼梦》完全不属于我们今天普遍认同的文学体系,它不会由于历史的演进而褪去光泽,它更不会因为地理的因素而被低估。

它专注于写实,大量质量不错的细节加上精到的笔力,使情节和文字都具有了激越的魅力。

它给人以无尽的情趣;它将闪烁着永恒的光辉。

注释:

 [1][2][3][4][5][6][7][8][9]曹雪芹:

《中国古典八大名著卷一〈红楼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马瑞芳、左振坤:

《〈红楼梦〉奥秘解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5月。

2.张新之:

《评石头记成七律三章以志喜》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二册第507页。

3.周先慎:

《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红楼梦〉的欣赏》,《名作欣赏》2002年第2期。

4.冯其庸:

《醉里乾坤大——论<红楼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团结出版社,2004年9月。

5.曹雪芹:

《中国古典八大名著卷一〈红楼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