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31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高考2021年生物试题及解析.docx

山东2021生物高考试题解析

1.高尔基体膜上的RS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含有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将错误转运到高尔基体的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并释放。

RS受体与RS的结合能力随pH升高而减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消化酶和抗体不属于该类蛋白

B.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的过程消耗ATP

C.高尔基体内RS受体所在区域的pH比内质网的pH高 D.RS功能的缺失可能会使高尔基体内该类蛋白的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A.据题意分析,错误转运到高尔基体含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才会被运回内质网。

消化酶和抗体都属于分泌蛋白,需要转运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不属于该类蛋白,A正确 B.囊泡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由ATP直接供能。

B正确

C.根据题目信息“将错误转运到高尔基体的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并释放”可知,含RS序列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与RS受体结合并在内质网中与RS受体分离,又根据题目信息“RS受体与RS的结合能力随pH升高而减弱”,可知在高尔基体RS与RS受体结合能力强,高尔基体pH较低,在内质网RS与RS受体结合能力弱,内质网pH较高。

C错误

D.RS功能缺失,错误运输到高尔基体的蛋白质不能运回内质网,该类蛋白质会在高尔基体积累。

D正确

【点评】本题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的囊泡运输为情境,主要考查了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ATP等基础知识以及学生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的体现,是生物学科素养生命观念水平二的考查。

2.液泡是植物细胞中储存Ca2+的主要细胞器。

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H+,建立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

该浓度梯度驱动H+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CAX完成跨膜运输,从而使Ca2+以与H+相反的方向同时通过CAX进入液泡并储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a2+通过CAX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Ca2+通过CAX的运输有利于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C.加入H+焦磷酸酶抑制剂,Ca2+通过CAX的运输速率变慢 D.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A.Ca2+通过CAX的跨膜运输是由H+的浓度梯度驱动的,属于不直接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A错误

B.Ca2+通过CAX的运输进入液泡使液泡中细胞液浓度增大,利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B正确

C.加入H+焦磷酸酶抑制剂,H+焦磷酸酶不能跨膜运输H+,使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减小,Ca2+和H+的反向转运速率减慢。

C正确

D.根据题目信息“该浓度梯度驱动H+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CAX完成跨膜运输,从而使Ca2+以与H+相反的方向同时通过CAX进入液泡”,可知液泡内H+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因此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并且利用的是无机焦磷酸水解释放的能量。

D正确

【点评】本题以液泡膜上H+和Ca2+的跨膜运输为情境,主要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膜蛋白的功能、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是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的体现,是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水平三的考查。

3.细胞内分子伴侣可识别并结合含有短肽序列KFERQ的目标蛋白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L结合后,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该过程可通过降解α-酮戊二酸合成酶,调控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α-酮戊二酸合成酶的降解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  

B.α-酮戊二酸含量升高不利于胚胎干细胞分化 C.抑制L基因表达可降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 D.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答案】C

【解析】A.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

α-酮戊二酸合成酶本质为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后可以被细胞再利用。

正确

B.通过题干可知α-酮戊二酸合成酶被溶酶体降解之后,细胞内的α-酮戊二酸无法合成含量会降低,从而促进细胞干细胞分化。

则α-酮戊二酸含量升高,会抑制细胞干细胞分化。

正确

C.抑制L基因表达,则溶酶体上膜上的受体L无法合成。

分子伴侣与α-酮戊二酸合成酶形成的复合物无法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则α酮戊二酸合成酶含量增加,催化细胞内α-酮戊二酸合成使其含量增加。

错误

D.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的过程属于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正确。

【点评】本题以分子伴侣识别并结合目标蛋白形成的复合体与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被溶酶体降解调控含量,调节细胞分化为情景,考查了溶酶体的功能、信息调节与细胞分化的关系,学生需要根据题干给出的目标蛋白进入溶酶体被降解的过程分析推理出α-酮戊二酸合成酶即理论中的目标蛋白,该酶降解后细胞内的α-酮戊二酸含量降低,进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该题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信息观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4.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有两种

B.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只能来自核DNA  

C.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

D.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可直接与“引子”结合从而被识别

【答案】C

【解析】A.据题意“引子”是利DNA序列设计合成的,其彻底分解的产物为磷酸、五碳糖和4种含氮碱基,共六种产物,故错误。

B.设计“引子”的DNA序列可以来自于核DNA也可以来自于线粒体DNA,故错误。

C.“引子”是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的,说明在人类DNA中有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故正确。

D.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需要解旋成为单链后才能与“引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不能直接在双链状态直接与“引子”结合而被识别,故错误。

【点评】此题以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付巧妹的研究成果为情境,考察了DNA结构、DNA的分布、DNA分子杂交等必备知识,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关键能力。

通过设计我国古生物学家在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方面的进展,提高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通过“引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引子的功能原理的设计,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

同时题意和选项的逻辑性内化了进化观和结构与功能的生命观念。

5.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有基因修饰系统的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在该修饰系统的作用下,一个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

将细胞M培育成植株N。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T-DNA

B.N自交,子一代中含T-DNA的植株占3/4

C.M经n(n≥1)次有丝分裂后,脱氨基位点为A-U的细胞占1/2n  

D.M经3次有丝分裂后,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1/2

【答案】D

【解析】A.在M培育成N的过程中,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

根据题意M细胞中某条染色体上含有T-DNA,有丝分裂过程中T-DNA会随着水稻DNA的复制而复制,复制后精确分到子细胞中去,所以细胞M培育成的植物N的每个子细胞中都含有T-DNA,故正确。

B.N的原始生殖细胞中其中一条染色体含有T-DNA(可记为T),其同源染色体不含T-DNA(可记为O),那么N植株可表示为TO,根据分离定律N植物(TO)自交子一代中含T的植物占3/4,也就是含T-

DNA的植物占3/4,故正确。

C.根据题意M细胞染色体一个DNA分子的单链中C变为U,由于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不含碱基U,故复制n次后脱氨位点含有A-U的细胞只有一个,复制n次后细胞总数为2n个,所以脱氨位点为A-U的细胞占1/2n,故正确。

D.据A项解析知M经3次有丝分裂后的细胞都含有T-DNA。

由于M细胞中一个DNA的单链的C变U,其互补链的对应位点正常为G,所以子代细胞1/2是正常的G-C,1/2是碱基对被替换的。

M经3次复制后形成8个子DNA,其中4个脱氨位点正常的(G-C或C-G);4个脱氨位点为替换的,其中一个DNA含有U-A(或A-U),三个DNA为A-T(或T-A),综上分析M经3次有丝分裂后,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3/8

【点评】此题以农杆菌转化法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劳动生产实际为情境,考察了DNA复制、基因突变、分离定律等必备知识,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的关键能力。

对一条链突变后的DNA子代情况的推理,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

  6.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

圆眼果蝇=1:

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

圆眼果蝇=2:

1.缺刻翅、正常翅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

正常翅雌果蝇=1:

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

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F1,下列关于F1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数量相等 B.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 C.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2倍 D.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6

【答案】D

【解析】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

圆眼果蝇=2:

1,果蝇星眼、圆眼(假设由A、a控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星眼显性纯合致死;缺刻翅、正常翅(假设由B、b控制)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

正常翅雌果蝇=1:

1,推出亲本雄果蝇不能是XBY,只能为XbY,亲本雌果蝇为XBXb,而后代中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说明XBY致死。

由此可推出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AaXBXbxAaXbY)得F1中2/3Aa、1/3aa;1/3XBXb、1/3XbXb、1/3XbY,所以 A.星眼缺刻翅AaXBXb  2/3*1/3=2/9,圆眼正常翅aaXbXb/aaXbY1/3*2/3=2/9,两者相等,正确 B.雌果蝇中纯合子aaXbXb所占比例为(1/3*1/3)/(2/3)=1/6正确 C.雌果蝇数量1/3XBXb、1/3XbXb雄果蝇数量1/3XbY二者2:

1正确  D.缺刻翅基因XB的基因频率为1/5,(1/3*1/2)/(1/3+1/3+1/3*1/2)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遗传基本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内容,需要考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判断出其中的显纯合致死。

该题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要解决本题,学生要运用遗传基本知识,合理应用正推逆推基本方法,通过推理判断,将题目信息整理明白,然后进一步判断计算。

符合题目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7.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C

【解析】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包含一个突触,而缩手反射的中枢包含两个突触,突触延搁更多,传递速度更慢,正确。

  

B.患者昏迷时,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膝跳反射增强,B正确。

C.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不能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错误。

D.蛋白质被摄食后水解为氨基酸被吸收利用,食用较多蛋白质会导致机体内尿素增加,进而生成更多谷氨酰胺,不利患者恢复。

因此,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根据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说明和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8.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增强  

C.胰岛B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A细胞的潜能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答案】B

【解析】A、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正确。

B、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增强,错误。

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减弱。

C.胰岛A、B细胞遗传物质相同,胰岛B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A细胞的潜能,正确。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功能了解,对细胞等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体现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概括与归纳、等科学思维,理性解释和判断及健康生活理念等社会责任。

9.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

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  

B.乙可通过发酵获得

C.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增强

D.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

【答案】B

【解析】依题意知物质甲是细胞分裂素,物质乙是赤霉素,物质丙是生长素,物质丁是脱落酸

A物质甲是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错误。

B.物质乙是赤霉素,可通过在发酵罐中培养赤霉菌获得,正确。

C.物质丙是生长素,而成熟的果实中乙烯的作用增强,错误。

D.物质丁是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

夏季炎热条件下,脱落酸易降解,导致小麦种子易发芽,错误。

【点评】该题考查了相关植物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及其运输、分布等,概括与归纳、理性解释等科学思维.

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

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

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后,L中的甲藻数量减少,M中甲藻的数量增多,说明螺喜食甲藻;L中乙藻的数量增多后又降低,说明螺在后期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导致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L中的丙藻增多,说明螺虽然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对丙的捕食数量也比较少。

A正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的数量变化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各种藻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D错误。

【点评】本题以捕食者对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竞争关系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种间关系、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解题过程主要考查了比较与分析的科学思维,分析在螺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下三种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11.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答案】B  

【解析】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则相当于第一次被标记的鼠为39-5=34,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34÷15≈77。

【点评】本题以教材思考题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标记重捕法的理解。

重点考查对于标记重捕法影响因素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数学模型进行合理修正的能力。

 12.葡萄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

B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野生型酵母菌  C.葡萄酒的颜色是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形成的  D.制作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但增殖缓慢,A正确;自然发酵是利用葡萄皮表面附着的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葡萄酒的颜色是由于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中,涩味则主要来自于葡萄籽中的单宁类物质,C正确;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的糖被消耗,逐渐减少,D错误。

【点评】本题以传统发酵技术生产葡萄酒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葡萄酒发酵中原理、菌种选择、物质含量变化等的记忆与理解。

13.粗提取DNA时,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搅拌,过滤后所得滤液进行下列处理后再进行过滤,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容易提取出DNA相对含量较高的白色丝状物的处理方式是 A.加入适量的木瓜蛋白酶

B.37~40℃的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

C.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

D.加入NaCl调节浓度至2mol/L→过滤→调节滤液中NaCl浓度至0.14mol/L

【答案】A

【解析】A木瓜蛋白酶能够分解滤液中的蛋白质从而达到分离DNA的目的,故正确;

B.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的高温,而DNA在80℃以上才会变性;37~40℃环境中DNA和蛋白质均不变性,无法达到分离DNA的目的,故错误。

C.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后DNA析出,所以在得到的滤液中无法再提取含量更高的DNA,故错误。

D.DNA在0.14mol/L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此浓度下DNA被析出,所以滤液中无法再提取含量更高的DNA,故错误。

【点评】此题以鸡血细胞为情境,考查了DNA在NaCl溶液和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性、DNA对酶、高温的耐受性等必备知识,侧重对必备知识的考查,体现了高考考查要求的基础性。

  

14.解脂菌能利用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吸收利用。

脂肪酸会使醇溶青琼脂平板变为深蓝色。

将不能直接吸收脂肪的甲,乙两种菌分别等量接种在醇溶青琼脂平板上培养。

甲菌菌落周围呈现深蓝色,乙菌菌落周围不变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菌属于解脂菌

B.实验中所用培养基以脂肪为唯一碳源

C.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

D.该平板可用来比较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

【答案】B

【解析】A.解脂菌分泌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会使醇溶青琼脂平板变为深蓝色,甲菌菌落周围呈现深蓝色,推知甲菌分泌脂肪酶是解脂菌。

正确;

B.乙菌不能利用脂肪,但在培养基上能繁殖形成菌落,表明乙菌依赖其他碳源生存,错误; C.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通过菌落的特征进行对比,正确;

D.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越强,相同时间内产生的脂肪酸越多,则颜色变化越明显,显色区域也越大,可通过变色程度以及显色区域半径和菌落半径比值大小来比较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大小,正确。

【点评】此题以解脂菌为情境,考察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鉴定,难度适中。

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碳源的推理考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体现了高考考查要求的综合性、应用性。

15.一个抗原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由同一抗原刺激产生的不同抗体统称为多抗。

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 注入小鼠体内,可利用该小鼠的免疫细胞制备抗p72的单抗,也可以从该小鼠的血清中直接分离出多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注入小鼠体内的抗原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比对多抗纯度的影响大  

B.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C.利用该小鼠只能制备出一种抗p72的单抗

D.p72部分结构改变后会出现原单抗失效而多抗仍有效的情

【答案】D

【解析】A.单抗是通过培养特定杂交瘤细胞而获取,与抗原纯度无直接关系,而从小鼠血清中直接分离出的多抗则是由抗原直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受抗原纯度影响大,A错误。

B.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通常是从小鼠脾脏中获得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有多种,浆细胞只占一部分,并未将浆细胞单独分离出来,B错误。

C.由题意可知,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该小鼠制备多种抗p72的单抗,C错误。

D.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若p72部分结构改变,相应的单抗会失效,而多抗仍可能对其它未改变的抗原决定簇起作用,故D正确。

【点评】本小题以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制备单抗和多抗为情境,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等必备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从基础性和应用性上考查“四层”的相关内容。

16.关于细胞中的H2O和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中一定有H2O产生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一定消耗H2O

C.植物细胞产生的O2只能来自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氧元素只能来自于H2O

【答案】ABD

【解析】A.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属于脱水缩合,有水的产生。

正确。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H2O与丙酮酸反应形成CO2与[H]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消耗水。

正确

C.光合作用通过H2O的光解可以产生O2,另外,植物细胞中具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H2O2水解为H2O

和O2。

错误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H2O的光解会产生O2,其他过程均没有产生O2。

所以O2中的氧元素只能来自于水。

正确。

【点评】该题考查了细胞内H2O和O2的产生与消耗相关的生理过程。

考查学生的基础必备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7.小鼠Y染色体上的S基因决定雄性性别的发生,在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带有S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上。

已知配子形成不受S基因位置和数量的影响,染色体能正常联会、分离,产生的配子均具有受精能力;含S基因的受精卵均发育为雄性,不含S基因的均发育为雌性,但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受精卵不发育。

一个基因型为XYS的受精卵中的S基因丢失,由该受精卵发育成能产生可育雌配子的小鼠。

若该小鼠与一只体细胞中含两条性染色体但基因型未知的雄鼠杂交得F1,F1小鼠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刚F2小鼠中雌雄比例可能为

A.4:

3   B.3:

4    C.8:

3    D.7:

8

【答案】ABD

【解析】S基因决定雄性性别的发生,所以雌鼠的基因型是XX、XY(Y上不含S基因);含两条性染色体雄鼠的可能基因型有XSXS、XSYS、XXS、XYS、XSY,由于母本不能含有S基因,因此XSXS和XS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