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133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docx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学

内容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总课时

8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问题—预测—验证—结论”的过程,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并认识到物体的沉浮是有规律可寻的。

教学准备

水槽一个,金属块,木块,能够悬浮的塑料块

教学过程

修改或点评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让学生们自由阐述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品在水中是浮的.

(抓住学生原有的沉浮认识,并可能制造出认知矛盾,激发探究兴趣)

2、出示砖块和木块,将他们轻轻放如水中,观察他们在水中沉浮状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这时候可能出现学生判断不一样的情况,要给学生们明确这种情况是浮,

同时也避免出现“悬浮”)

4、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刚才的实验,我们怎么判断物体的沉和浮呢?

(小结:

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物体是浮的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刚才我们观察了一些物体的沉和浮,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沉,

什么是浮了。

这很简单吧!

如果

换做让你们猜测他们放入水中后的状况,你们能猜准么?

1、以小石头为例:

你猜这块小石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你为什么这

样猜测?

(预见:

有的学生会说石头小,有的会说石头重,这两种预测都是正

确,都是学生原有认识的运用。

以石头为例,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

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去阐述自己的理由。

2、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一些小物品,你们能不能猜准他们在水中将会

是沉还是浮呢?

你猜测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测填写在

自己的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们取出为他们准备好的物品和实验记录单一(表格参看教材P2)。

组合作完成。

(这里教师并不给学生水槽,防止学生拿到水槽后就直接观察沉浮,而

跳过预测这一步骤。

2、学生们完成预测后,领取实验用水槽。

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

成实验记录表。

(学提醒生放回形针的时候要竖直放,平放可能使回形针浮

在水面上)(课堂上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预测和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小物品。

3、把那些自己预测错误的物品圈出来,想想自己的预测错误在什么地方,

有没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它沉浮的不同。

4、整理器材,留下萝卜、橡皮和回形针。

方便下一个实验使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

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一下自己的预测理由,想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

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

轻的浮还是重的浮,大的浮还是小的浮?

(学生进一步阐述)

(在材料因素的时候,学生会提出“它是铁做的”等回答,需要教

师引导,教师相机板书记录学生们猜测的因素:

轻重、大小、是否

空心、材料、形状等。

6、小结: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可能有很多。

这些因素是不是都有关

系呢?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刚才在观察的时候,这块橡皮是沉的,把它切成一半大小,它的

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么?

如果切成四

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

萝卜是浮的,把它切小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

生变化么?

2、我们把自己的预测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二(表格参看教材P3),并写

上预测的理由。

(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切萝卜和橡皮的时候要轻一点)

3、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重量大小)物体

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重量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

生改变的。

)(补充:

这里也可以用大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

把它们的体积减少,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4、我们这里用了减小的办法,我们也可以用增加的办法来实验。

出示回

形针和小木块。

现在我们用这两样物品,来看看能不能通过改变它们的重

量和大小的方法来改变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教师演示回形针和木块的叠加方法。

5、学生实验,观察回形针和木块改变后的沉浮情况。

6、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形成共同的认识: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变化。

四、布置作业

1、同一种材料的物体,轻重和大小对沉浮没有影响。

如果换不同的材料

来做实验会一样么?

课外同学们可以找找和物体的沉浮有关的小故事来读读,并思考沉浮的原因。

2、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学

内容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总课时

8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7样不同物品,装不同东西的小瓶子,水槽

教学过程

修改或点评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猜想一下

(请2名学生猜测)

2.(实物投影)我们继续利用下上节课用过的材料来研究这个问题,我先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这7样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还记得么?

请一同学表述,(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

看一看,按体积大小排列的物体,你能看出沉浮规律么?

学生判断沉浮与物体体积大小的关系,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3.接下来我们再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请个同学按顺序告诉我沉浮状态。

看一看,按重量大小排列的物体,你能看出沉浮规律么?

学生判断沉浮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4.为什么按体积、按重量排列的7种物体,却看不出他们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引导:

可能是体积和质量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要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比较同体积,不同质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

(1)出示材料:

先出示第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4个小球

它们的重量关系是:

黄球最重,绿球较重,蓝球较轻,红球最轻。

(2)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先进行猜测,再把4个小球放入水中比较,完成记录单。

(3)小组领材料,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实验1研究同体积,不同重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小球

最重(黄色)

较重(绿色)

较轻(蓝色)

最轻(红色)

画出你看到的现象:

猜测

我们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组织交流。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记录,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提问:

从这样的现象中你能看出质量和沉浮的关系么?

3.比较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

(1)再出示第二套材料:

同重量体积可以不同的4个小圆柱。

它们的体积关系是黄>绿>蓝>红。

(2)可以自己动手改变体积,不过切记不要让水进入圆柱内,个别圆柱吸得比较牢,体积无法改变,你举手示意老师帮忙。

后面步骤和第一组一样做

(3)收回第一套材料,领第二套材料,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实验2研究同重量,不同体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按体积从大到小排列)

小圆柱

体积最大(黄色)

体积较大(绿色)

体积较小(蓝色)

体积最小(红色)

画出你看到的现象:

猜测

我们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组织交流。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记录,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提问:

从这样的现象中你能看出体积和沉浮的关系么?

4.为什么用上节课的7样物体进行比较我们不能发现体积、重量和沉浮的关系,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因为用了控制变量法)

5.说说你怎么研究沉浮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学

内容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总课时

8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科学核心概念:

同一种物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科学方法:

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

数据是重要的证据。

重点

难点

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刻度杯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1块、记号笔1支、课件(包括概念、实验提示、记录纸、船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修改或点评

 

一、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理解排开的水量: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出示橡皮泥)老师这里有一块实心的橡皮泥,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学生猜测)

2、师:

这里还有一杯200毫升的水,现在,我就把这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交流实验现象,引出“排开的水量”。

(1)橡皮泥下沉了,水面升高了,

(2)请一个同学在升高的地方划线做上记号。

(3)引出概念: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4)这个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是多少呢?

(请学生读数计算,了解排开的水量=物体放入水后水面刻度-原来量杯中的水量。

4、把这块橡皮泥做成另一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它的沉浮情况又会怎样呢?

(师再次演示,生观察)

5、交流发现:

还是沉的,水面上升与第一次相同,即不同的实心形状,排开的水量相同。

6、再变一种实心形状也是这样吗?

(演示、观察)

7、为什么都是这样?

预设小结: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状,重量没有改变,排开的水量也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发给每人一块橡皮泥,看谁能最先做出浮的形状。

3、交流观察:

浮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4、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沉浮情况发生变化,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预设: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2、我们来测量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该如何测量?

3、生进行实验设计:

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要及时记录。

4、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有几个温馨提示:

(1)同桌分工合作:

如一人捏橡皮泥,一人检查刻度杯中的水是否200毫升,不足用滴管从水槽中取水补足。

(2)实验要轻缓细致,读数要与液面平视;

(3)读数后要及时记录;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毫升)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能浮的形状①

200

能浮的形状②

200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4)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分析数据准备汇报。

5、学生实验后,汇报数据,交流发现。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2、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相同。

6应用: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补充:

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学

内容

4.造一艘小船

总课时

8

第4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词汇:

排水量、装载量、稳定性、平衡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科学方法:

动手操作、动手设计、不断改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重点

难点

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教学过程

修改或点评

1、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

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

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

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交流:

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展示会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学

内容

5.浮力

总课时

8

第5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教学难点】认识浮力,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大中小木块带有刻度的水槽棉线测力计带吸盘的滑轮记录单

教学过程

修改或点评

谈话导入

师:

你感受过浮力吗?

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你能感受到浮力?

(学生交流生活中能感受到浮力的情况)

二、感受浮力

1.试着用桌上的材料感受浮力(木块装有水的刻度水槽)

你是怎么做的?

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交流)

师:

当你把木块压入水中时,手能感受到水对木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就是浮力。

(板书:

浮力)

2.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当木块静止的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什么力?

(重力)这时候浮力和重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3.测量浮力大小

(1)那么你有办法能测量出浮力的大小么?

(测量重力大小)需要什么工具?

(测力计)单位(牛顿)

(2)还记得测力计的使用要注意些什么?

(PPT)

A.手提环B.针对“0”C.眼平视

三、测量木块受到的浮力

1.现在当我把木块压入水中,让他静止在水中某个位置,这时候浮力还等于重力么?

(浮力=重力+压力)

2.这时候要想知道浮力的大小光知道重力就不够了,我们还得知道压力的,那我们该怎么来测量这个压力呢?

教师讲解:

测力我们肯定需要使用测力计,可是测力计不能测量向下的压力,那如何使这个向下的力可以被测量出来呢?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滑轮。

看屏幕组装。

因为此处的实验设计比较难,且并非本课主要环节,因此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将压力转化为拉力,在把拉力的方向通过滑轮进行改变,方便实验的进行即可。

3.出示实验方法及记录单

(1)出示实验演示图

(2)对记录单的指导:

出示记录单我们发现在记录单最后一栏里有一个词:

排开的水量知道什么是排开的水量吗?

(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水面会升高)观察水槽。

实验中不仅要记录拉力,还要记录物体排开的水量。

(3)小提示:

●木块自重不需要重复测量

●拉力与排开的水量应同时读出并记录

●排开的水量变化比较细微,需仔细观察,如排开水量不足1格可适当估计。

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块自重_____N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重力(N)

拉力(N)

浮力(N)

排开的水量(格)

4.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5.小结。

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木块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四、测量大小不同的木块受到的浮力

1.刚才我们是对一块泡沫塑料进行了研究,那么不同大小木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结果呢?

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出示实验方法及记录单

(注意这次是把整个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

大小不同的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木块

中木块

大木块

重力(N)

拉力(N)

浮力(N)

排开的水量(格)

1.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2.小结。

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总结

1.根据这两次的实验结果,你觉得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浸入水的体积(排水的水量)

2.思考

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浮力=重力

当物体上浮时浮力___重力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沉和浮》

教学

内容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总课时

8

第6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反之则上浮。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