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349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人背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维又是一位着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着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3、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

不才明主弃"

之句,玄宗不悦,说:

"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早年在蜀中度过。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

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5、杜甫(712-770):

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

6、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7、柳宗元,字子厚,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出生于当时的京城长安。

在北朝时,柳氏是着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着姓”。

柳宗元曾自豪地说:

“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注: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自北魏以来,柳宗元的祖先世代显宦,到唐朝,河东柳氏作为“关陇集团”的一个有势力的家族,在朝廷中据有显赫的地位。

就拿高宗一朝来说,柳氏家族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多达20多人。

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着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

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

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

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

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

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

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

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

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

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

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

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

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

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

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

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

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

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

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

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

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人;

宰相肚佑之孙。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考中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苏州刺史,唐武宗会昌年间迁中书舍人。

杜牧为人刚直,不肯逢迎权贵,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病,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

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他自己对于“治乱兴亡之迹,财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颇有研究。

杜牧是晚唐着名诗人。

他擅长诗歌与古文,在唐朝开国二百年后诗歌昌盛、名家如林之时,他能创造明朗俊秀的风格,独树一帜于晚唐诗坛。

人称为“小杜”,以别于盛唐时期的杜甫。

他的古文也笔势硝健,内容充实,其中多关系国计民生之作。

清洪亮结评说:

“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北江诗话》卷二)全诸望在《杜牧之论》里更把他比为西汉的贾谊,说:

“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

望其诗、古文词,感时恨世,殆于汉长沙太傅相上下。

”着有〈攀川集〉。

9、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如: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流莺》)流莺漂荡流转,在长安无所依托,象征诗人飘零无依的身世。

它的巧啭,虽蕴含着内心的愿望,但未必有美好的期遇。

《流莺》慨叹不遇,还比较含蓄,《蝉》诗则出语愤激: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这类诗对于周围环境和自身的描写,可以说传达了中晚唐士人的普遍感受。

10、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着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蜀国弦》、《将进酒》、《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着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为千古丽言,感人肺腑。

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很有研究价值。

李长吉和杜牧一起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添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

长吉诗结有《昌谷集》。

1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他和白居易一起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派。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来在苏州等地任刺史,晚年又入朝廷当官。

在贬官期间,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

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1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生于新郑。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唐宪宗元和间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坐赞善大夫。

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晚年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中唐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应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

他的不少诗篇,或讽刺当时政府的横征暴敛,或攻击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或反对侵略战争,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战斗力。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和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着有《白香山集》。

1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卒谥文忠。

14、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15、王安石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

)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王安石故里东乡上池荆公塑像着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

16、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

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

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

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乐章集》。

17、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

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

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

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18、李清照:

(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19、陆游南宋着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

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

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

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

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

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

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

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

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

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

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

淳熙十三年,知严州。

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

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

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20、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