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393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视艺术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二)逼真性特征

(电影的显著特点)“它是一种给逼真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可能性的艺术”。

——电影大师普多夫金

影视作品讲究细节的真实性,时代氛围、情节展开的环境、演员表演以及人物的化妆、服饰等都要给人以真实感。

(三)假定性特征

影视艺术中假定性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视画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它用平面的二维空间来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在观看中就是一种假定性错觉。

影视画面是现实的再现,不是现实本身的展现。

其次,影视作品通过虚构故事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形态。

而这种虚构就是一种假定性创造。

第三,影视作品中的空间构成往往也是假定的。

(四)幻觉性特点

影像幻觉性的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

影视语言是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为基础。

第二层次:

二维平面的影像由于透视效果和人或物在纵深方向的运动使观众产生空间的幻觉。

第三层次:

蒙太奇的剪辑,空间的跳跃能使观众产生时间的幻觉。

第四层次:

声音的介入、场面调度等手段的运用也能够使观众产生画外的幻觉。

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式,就叫蒙太奇。

第二章影视鉴赏基本概念

一、影视鉴赏一般含义

(一)基本概念:

就是要求鉴赏主体积极调动感觉与知觉,发挥联想与想象,投入情感与理解,才能实现对于影视的欣赏与品鉴,最终获得艺术享受与心灵启迪,提高艺术素养,开阔心灵世界。

(二)鉴赏主体:

进行影视鉴赏和审美的人。

需要积极调动心理因素,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去把握影视作品的形式,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

(三)鉴赏对象:

也就是影视鉴赏的客体。

鉴赏活动中被欣赏与被品鉴的艺术作品,就是影视。

(四)鉴赏意义:

鉴赏主体与鉴赏对象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鉴赏主体根据自身修养、经验、性格以及趣味来对艺术作品做出选择与评价。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类型、体裁、样式乃至风格,又对鉴赏主体的感受与理解发生制约。

(五)鉴赏阶段:

1、审美感知与直觉阶段。

鉴赏主体对于艺术作品具有一种直接的把握与领悟的能力,能在瞬时产生反应,全部身心沉浸于感官直觉带来的审美愉悦之中。

2、审美体验与理解阶段。

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自身想象力和联想力,达到鉴赏活动的高潮阶段,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身的生命体验活动。

蕴藏在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得以浮现,情感得以表达,从而产生共鸣与理解。

3、最高阶段。

即是审美超越与升华阶段。

鉴赏主体打破艺术作品创造的假定世界,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对于艺术作品进行理解、思考和判断,做出社会性评价或艺术性评价。

二、影视鉴赏特殊性

1.影视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

2.影视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

3.影视艺术是逼真与假定的综合

4.影视艺术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视觉与听觉综合的艺术,以影像与声音作为语言要素

三、影视鉴赏基本目的与任务

(一)基本目的1、获取审美愉悦。

2、提高审美能力。

3、表达审美评价。

(二)基本任务

1、影视鉴赏要为影视作品价值的实现提供途径。

2、影视鉴赏要为影视创作的改进反馈信息。

3、影视鉴赏要为影视艺术批评提供基础。

四、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情节与结构鉴赏

情节鉴赏在于把握矛盾和理清情节线索。

矛盾冲突作为叙事动力,往往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是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自身的矛盾冲突。

情节线索的梳理较为简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单线和复线两种,都是比较容易辨认的。

单线就是指影视作品以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描述事件进程,推演人物命运。

复线是指影视作品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平行或彼此交叉的线索。

对于复线的处理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讲多重线索同等并置,也可以是主副并行,明暗交替,相辅相成。

(二)画面与镜头鉴赏

影视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始,它是指借助于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由此可见,影视画面的最终呈现也是摄影机或摄像机“描绘”的结果,所以,画面鉴赏应该与镜头鉴赏紧密结合在一起,即包括构图、光线和色彩,也包括镜头运动方式。

(三)导演与表演鉴赏

导演艺术鉴赏的重点是通过对于影像语言的感受和理解,把握影视导演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

影视表演是影视艺术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明星崇拜现象就是典型例证之一。

但是,作为影视艺术鉴赏的一种方法,表演艺术鉴赏所关注的并非是演员个人,而是作为演员与角色复合体的人物。

演员是否成功地塑造了角色才是表演艺术鉴赏的关键所在。

第三章美国电影鉴赏

一、默片时代时间:

20世纪初期至中期

代表作家作品:

查理·

卓别林

《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

《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

美国电影默片时代大事记:

1894年4月23日,美国在纽约音乐厅第一次公开放映影片,这是美国电影的正式开始。

1896-1904年,美国电影创新很少,仅仅是模仿欧洲的卢米埃尔等人的作品。

1905年,美国匹兹堡出现了第一家称之为“镍币影院”的小型影院。

二、有声电影

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电影进入有声时代。

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从此,有声电影全面展开。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

马莫里安的《喝彩》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故事》和《头版新闻》,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和《微笑的中尉》,K维多的《哈利路亚》。

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

三、黄金时代

类型电影是美国电影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

它们中有些作品成为经典:

如歌舞片《四十二街》《掘金女郎》《大礼帽》《风月无边》《齐格飞大歌舞》;

盗匪片《小恺撒》《公敌》《疤面人》和《吓呆了的森林》;

恐怖片《吸血鬼》《弗兰肯斯基》等。

四、当代电影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

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

雷伊的《无因的反抗》、卡善《伊甸园东方》、J洛甘《野餐》以及后来的尼克尔斯的《毕业生》、A·

潘珀的《邦妮和克莱德》、D·

霍珀的《逍遥骑手》、J·

施莱辛格《午夜牛郎》、T·

马里克的《荒原》等。

在70年代末以来的美国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如W·

艾伦的《安妮·

霍尔》和《汉娜姐妹》、阿尔特曼《三个女性》、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M·

雷德尔《金色池塘》等等。

美国西部片历史

1903年,埃德温·

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是西部片的滥觞之作。

《大篷车》、《铁骑》等名作为西部片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30年代末,约翰·

福特的《关山飞渡》等西部片的出现,恢复了西部片的历史地位,并最终形成西部片经典样式。

美国影片赏析

——以美国西部片为例

美国西部片简介

题材上,常常是固定的两大类:

一类是讲述拓荒故事和建立法律的过程;

一类是表现拓荒者和印第安人的关系。

西部片基本情节极其简单:

白人移民遭威胁,英雄牛仔解危难,除暴安良歼歹徒,英雄美女大团圆;

西部片主人公几乎不变:

牛仔、警长、匪徒、强盗、酒徒、赌棍、牧场主、银行家、印第安酋长及其属下等;

西部片的人物造型永不更换:

宽边帽、牛仔服、皮裤、马靴、柯尔特式左轮手枪与温彻斯特来福枪、子弹带、彩色羽毛头饰等等;

西部片的背景千篇一律:

荒凉的千里平原,尘土飞扬的沙漠,碑式的巨大山岩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荒凉的小镇、简陋的驿站、酒馆、牧场主的原木小屋、印第安人的营地等共同组成带有典型的西部特征的外景和内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部片开始出现分化。

一方面,约翰·

福特的《我亲爱的克莱门汀》等影片继续延续传统西部片的经典模式;

另一方面,一些西部片则开始尝试新的突破。

1950年,戴尔莫·

达西的《折翦为盟》第一次表现对印第安人的同情和一种与之和睦相处的愿望

1952年,弗莱德·

齐纳曼的《正午》

1953年,乔治·

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演绎西部牛仔走向消亡命运

1956年,约翰·

福特的《搜索者》对印第安人的追杀是否合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崛起,类型电影受到冲击,西部片创作也受到影响。

1990年,凯文·

科斯特纳的西部史诗巨片《与狼共舞》如石破天惊,以12项奥斯卡提名、7项大奖的殊荣,轰动世界影坛。

影片对传统西部神话的反思和重新阐释拯救了西部片的衰老主题。

1992年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西部片《杀无赦》以低沉的格调和充斥血腥的真实场面。

同年出品的《最后的莫西干人》再度升华了《与狼共舞》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影片主人公霍基伊奇妙的双重身份中,折射出白人与印第安人应当相互理解、和平广场的美好愿望。

编剧:

迈克尔·

布莱尔

导演:

凯文·

科斯特纳

主演:

科斯特纳玛丽·

麦唐纳尔

出品:

美国蒂格影片公司

影片长度:

180分钟

上映时间:

1990年

荣誉:

获得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影片剪辑、最佳音响奖;

获得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金球奖等。

1.主题分析:

罪与功——观念的置换与表达

导演凯文·

科斯特纳通过精心构筑的影像语言和叙事系统重释了历史并置换了传统西部片中的文化观念。

(1)导演极具当代意识的历史观。

影片历史语境的设置涉及了美国近代史上两件最重要的大事:

“南北战争”和“西进运动”。

“我不是为了操纵人们的感情,不是为了发现人们的过去,或者是为了改正历史记载。

它是对我们历史上那段骇人听闻时期传奇式的顾盼,那时,在进步名义下的开拓所带给我们的是极其微薄的,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

——凯文·

(2)影片反思主题在文化观念上的当代趣味对于观众而言更具诱惑力。

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社会,随着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蚀,文明或文化与自然的冲突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文明的礼赞开始转向对原始、自然乃至野性的日益向往。

导演以邓巴作为叙事视角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对邓巴与印第安人友谊建立过程的描绘,呈现了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一种新的、理想的民族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差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和平共处的关系。

第一节欧洲电影概述

一、法国电影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

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

影片多为室外拍摄的场景,没有情节。

之后梅里爱拍摄的影片,讲求摄影技巧和舞台布景,带有杂耍、游戏的特点,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卢米埃尔对电影的贡献

(1)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2)在形式上,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这恰是我们今天通常使用的“长镜头”拍摄方法。

(3)卢米埃尔的“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电影观念,为研究电影美学奠定了更为广阔的、更为科学的基础。

1896年,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

在梅里爱看来“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歪曲现实的新方法”,具有突破时空束缚的无限的可能性。

梅里爱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伊,按照罗培·

乌坦剧院的大小建造了一个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个“摄影棚”,也是以后全世界电影制片厂效仿的模式。

20世纪20年代,以路易·

德吕克为中心的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着重于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例如《车轮》、《拿破仑》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先锋派电影,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借用现代主义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以此探寻电影表达的可能性。

流派有:

(1)“纯电影”

(2)达达主义电影(3)超现实主义电影

例如《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等。

30年代以后,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代表导演让·

雷诺阿。

以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为特点。

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

让·

雷诺阿对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贡献:

(1)更新“现实”观念。

(2)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

(3)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

1958年后“新浪潮”给电影带来了新的气息。

作品以表现个性为主,体现了“作者论”的风格主张,导演们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自由的剪辑,大量运用类似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主题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

领军人物:

让-吕克·

戈达尔

特征:

电影语言离经叛道

作品:

《筋疲力尽》

意义:

一鸣惊人,对后现代电影大师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50年代末:

“左岸派”电影更加全面地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主题集中在“记忆和遗忘”的矛盾中,重点描写人物内心的活动,对外部环境采用记录的方法,具有更为浓重的文学特质与现代派色彩。

例如阿伦·

雷乃的《广岛之恋》,玛格丽特·

杜拉的《印度之歌》等。

80年代之后的青年导演,视觉画面精雕细琢,运用流行时尚、高科技器材,以快节奏、复杂的电影技巧为特点,模仿好莱坞高投资高收益的做法。

例如新巴洛克代表之一的吕克·

贝松的《碧海情》,触动感官并炫目迷人,大受欢迎。

90年代后,新一代导演分成两派:

“学院派”和“现代派”,而且电影更加国际化。

吕克·

贝松的《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以及《天使艾米丽》、《狼族盟约》等商业影片国际化票房不俗。

但“作者电影”是法国电影的主要方向,《玫瑰人生》、《潜水钟与蝴蝶》、《围墙之间》等获奖

二、意大利电影

20世纪初,意大利重金拍摄了《卡比利亚》等场面浩大的历史巨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将写实主义传统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

主将德·

西卡的作品有《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

D》。

此外,罗西里尼与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威斯康斯与作品《大地在波动》,桑蒂斯与作品《罗马11时》等也颇有代表性。

50年代,意大利的现代主义电影寻求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叙事规则,以哲学观念和心理意绪为核心,侧重表现人物内心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

标志人物: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代表作品有《奇遇》、《夜》、《蚀》等;

费德里科·

费里尼,作品有《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等。

还有帕索尼里的《萨罗》及贝尔托鲁奇的《月亮》

60年代后半期,开始兴起了政治电影运动,发展了新现实主义:

深入揭露政府内的黑暗,善于分析人的内心活动,反映各个阶级的人物,扩大了纪实美学的理解,善于运用各种蒙太奇和摄影手法,尤其是意识流镜头,强调了戏剧性在影片中的运用,例如《马太伊事件》。

近十几年,意大利电影陷入沉闷现状,只有《美丽人生》等引来少有的关注。

意大利电影开始积极寻求国际化合作,《儿子的房间》、《我与拿破仑》、《深海长眠》等都在奖项和影响力上取得辉煌的成果。

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1)纪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

(6)地方方言的运用。

四、瑞典电影

1913年到1929年期间,“瑞典电影之父”斯约斯特洛姆创立了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

20世纪40年底,瑞典出现了现代主义最有影响的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代表作品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芬尼和亚历山大》等。

60年代,瑞典电影业越来越难以为继,在写实主义的影响下,60年代兴起瑞典新电影。

80年代后,以特罗尔为首的新一代电影人又把瑞典电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作品较之纯理性的影片更富于观赏性,例如《鹰翔》、《一首瑞典的挽歌》等。

五、英国电影

20世纪10年代发展了布赖顿学派。

1933年,亚历山大·

柯达拍摄了《英宫艳史》,开创了英国电影的繁荣局面。

30年代,英国出现了记录电影运动。

50年代后,一批青年导演发起了向保守观念挑战,要求重视个性表现的“自由电影”运动。

在1963年达到了高潮,诞生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经典影片。

导演大卫·

里恩则是英国史诗电影的最佳拍摄者,代表作品有《雾都孤儿》、《阿拉伯的劳伦斯》、《印度之旅》等

80年代阿伦·

帕克的《迷墙》风靡世界,成为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1990年以后,英国电影依然保持高水准的艺术水平,更加国际化,《憨豆先生》、《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猜火车》、《浅坟》等。

六、西班牙电影

20世纪20年代是西班牙无声电影的高潮时期,涌现了一批像弗洛里安·

雷伊这样的优秀导演,电影《邪恶的村庄》具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

30年代,西班牙电影开始了商业性生产,《无粮的土地》成为重要代表。

50年代,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揭露资产阶级虚伪的影片。

60年代出现了表现形式上介于“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之间的西班牙新电影。

70年代,新的西班牙政府带动了西班牙电影的新发展。

80年代,佩德罗·

阿尔莫多瓦以《欲望的法则》轰动世界。

90年代,阿尔莫多瓦把西班牙电影带入到新的阶段。

七、苏联及俄罗斯电影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家们对电影表现手段探索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三四十年代,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占据了主导位置。

五六十年代,苏联电影工作者开始广泛接触西方电影文化。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为共产党政权服务,是高度个人化的电影。

解体时期,主张电影的全面开放,一批电影被解禁,反思历史的题材随之出现。

90年代后的俄罗斯电影,虽然风光不再,但仍有佳作。

意识流影片《迷墙》赏析

一、剧作结构分析:

以意识流结构展现分裂与对立的精神自传

第一部分:

少年时代的心理

第二部分:

爱情的历程

第三部分:

自我放纵

第四部分:

毒品

第五部分:

毁灭后重建希望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是由理性的意识和非理性的意识所构成的,还认为人的过去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

三、文化分析:

从“迷惘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

《迷墙》以自传体MTV电影细细描摹了“迷惘的一代”由于战争的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念并沉沦为“垮掉的一代”的完整心路历程。

它所映射的是“二战”后,人类价值体系被质疑、被重估的社会状况,尤其是本片中关于反战意识的段落更是结合了“越战”以后年轻人的愤怒和抗争。

此外,在《迷墙》中涉及的人性、教育、家庭、两性关系乃至儿童心理障碍和毒品的危害无一不是对后现代社会各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详尽概括。

亚洲电影艺术欣赏

——以日本、韩国、伊朗为代表一、日本电影发展简史

1、战争前期的电影萌芽

1925年左右,传统的“歌舞伎”影片分为“历史剧”、表现历史故事的“情节剧”和为中下层人民看的“现代剧”。

20年代中期开始,有声电影出现,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进入,传统的“歌舞伎”形式也在逐步消亡,有声片为电影开拓和丰富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这时期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是衣笠贞之助,其代表作《疯狂的一页》被称为“新感觉派电影”。

2、战时电影的发展走向

战时电影分为“倾向电影”的左翼电影和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官方电影。

“倾向电影”多以暴露社会问题为主题,一般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和人道主义精神。

(1)倾向电影”的创始人伊藤大辅

(2)著名的“女性电影大师”沟口健二

(3)“平民导演”小津安二郎

3、战后重建时期的电影事业

日本战后一代的导演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因此,日本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多数是在民主思想影响下新的社会自由,特别是妇女解放内容。

1950年代日本社会进入“战后重建”时期,这时期日本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极度困难和艰难时期,揭露和反映战争的灾难和现实生活的苦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