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410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

3.2传承性。

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

“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

“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

“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

“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

“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

“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

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4.2“钟”。

民俗具有教化、维系、规范、调节的功能。

4.3民俗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规范,把个体的生活规范到某个集团中。

5.民俗的分类。

5.1物质民俗(人——自然):

居住、服饰、饮食等;

5.2社会民俗(人——社会):

社会组织和制度、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

5.3精神民俗(人——心灵)最重要:

巫术信仰、游艺活动、舞蹈、美术;

5.4民间文学:

民俗语言、民间文学

6.我对民俗学科的理解

民俗学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没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对象,也没有自足的学术目的、规则和方法。

民俗只是一个现象领域,许多学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人并获得收益。

我认为民俗学可以在许多对关系中动态地被把握,并且同时拥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个面相。

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可以被划归社会科学;

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又拥有人文学科的特点。

民俗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

通过学习民俗学,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民俗学提供了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二、传说

1.定义:

一般来说,传说是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样式。

传说和神话相比没那么本原、神圣,介于可信和不可信之间。

2.传说的特点:

2.1历史性。

传说的历史性来自于传说核心—即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性。

传说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或与一定的现实事物如山水景观、现实活动相联系。

这是传说产生的基础,也是传说进行创作或再创作的核心。

故传说属于民间知识当中的历史知识。

2.2解释性。

传说很大程度上是为许多历史事实、传统信仰、民间迷信提供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往往是先有问题的提出,才有传说来帮助解决。

2.3地方性。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浓厚。

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地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一致,从而加强传说的可信性。

2.4多变性。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需求。

2.5(个人理解)传说中还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多数传说中都有一定幽默的成分存在;

传说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歌谣

3.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3.1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体现了

3.2我的理解:

四大传说体现了传说是历史性和传奇性的结合;

构思与流传的群体性;

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

质朴、简练、清新的语言风格。

民间传说在艺术上的特色多种多样,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家喻户晓。

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三、民间故事

1.定义

1.1广义:

散文的叙事样式都称为民间故事,包括神话和传说。

1.2狭义:

除神话和传说以外的所有民间叙事散文作品,它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人名、时间、地点虚化。

2.分类

2.1AT分类法

2.1.1AT分类法是1910年芬兰著名学者阿尔奈在其出版的《故事类型索引》首倡(动物故事&

普通民间故事&

笑话),1928年美国学者斯蒂·

汤普森完成,并于1961年修订的。

他们赖以概括出民间故事类型的故事文本主要来自欧洲、北美洲,包括一部分非洲资料和亚洲的资料。

2.1.2《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分为5个不同的大类:

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

比较适用于欧美,亚洲人用起来不方便。

这本工具书对我们鉴别故事、寻找异文和对故事进行比较非常重要。

2.2中国的类型索引书:

艾伯华(德国人)于1937年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丁乃通(美籍华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

3.类型、母题及二者的关系:

母题是民间故事等叙事体裁在内容叙述上的最小单位。

由一系列母题有序排列而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体即是一个故事。

有着相同或相似主干情节的作品可以归并为一个故事类型。

母题相当于砖块,是可以搬运的。

4.三叠式。

指三个情节上有某些重复部分,却又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段落有机地组合、连缀的形式结构。

如三姐妹。

5.伦理悬置。

指故事演述中的一些伦理乖违现象,既不能等同于现实伦理,又不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它们在完成叙事这一主要使命的途中,暂时被搁置起来、悬而不议。

5.1故事情节越远离日常生活逻辑,“伦理悬置”的几率就越高。

5.2伦理乖违涉及的对象范围越大,其实际的乖违感就越弱,“伦理悬置”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四、岁时节日

根据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具有固定习俗的特殊日子。

岁时节日必须是周期性的,一般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遵循的一种仪式或者活动。

2.1按照历法分类。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阴历——月亮)来进行划分的。

《尚书》第一篇《尧典》中,罗列了尧敬授民时,把时间坐标(二分二至)告诉民众。

司天监、钦天监是国家的专门历法机构。

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2.2按照节气分类。

根据太阳,这个比较符合四季变化。

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

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

2.3宗教信仰。

中国民俗节日深受宗教影响,许多节日都来源于宗教。

佛教:

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日,道教:

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诞辰。

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

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鹊桥会,拜祭牛郎织女,是日雨称洒泪雨。

2.4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主要包括政治纪念日和外来节日。

如10月1日国庆节,五一劳动节,2月14日情人节等等。

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时间再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

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此于春节的盛大节日。

一方面祭祖扫墓、缅怀故人;

另一方面踏青嬉游,亲近自然。

3.1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

一是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感气氛。

这种特色的形成于其来历密切相关。

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3.1.1清明节和“清明”节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

清明时,气温回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同时,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春游的好时光。

3.1.2清明节和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

禁火,吃冷食;

扫墓;

郊游。

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来自纪念介子推的传说;

扫墓在唐玄宗时期被官方正是许可,成为寒食节的常式。

3.1.3清明节和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

上巳节的活动主要有:

一是“祓”或“禊”即到水边洗浴,祓除过去一年的污渍和秽气;

二是招魂续魄,在水边召唤亲人亡魂;

三是春嬉踏青,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

四是流觞,即流水酒会。

3.1.4为什么都整合到清明节?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做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因为清明本身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历法体系作支撑,不能随便更改,而寒食、上巳没有这样的“后台”,所以才有晓峰说的寒食迅速衰落的现象。

再说寒食的主要节俗是吃冷食,也不利于健康,曹操就曾下令禁止过这一习俗。

清明节最动人的地方:

生的欢乐与死的阴影交织的复杂情韵

4.传统节日和休假制度

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假日不仅仅意味着旅游和消费,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新方案将这三项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能使人们在休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亲情、和谐等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五、生肖

生肖:

所出“生”的年份与某一特定动物的“肖”像。

属相:

“属”于某一种特定动物的命“相”。

2.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3.形成时间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有比较稳定的生肖体系了;

在秦汉之际,生肖体系成熟。

4.生肖的民俗功能

4.1本命年。

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

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

“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

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

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袜子、红裤衩(俗称“本命年老三样”),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4.2本命元辰。

本命为当人之本命星。

元辰为其人之生年。

就是人出生的年柱。

如,今年是己丑年,那今年出生的人的本命元辰就是己丑,为值年之神,掌管一年的祸福。

4.3年运。

“红羊劫”乃是一种历史谶纬之说。

指的是值逢丙午、丁未年,国家会遇大的动乱及灾祸。

后人以丙丁属火,色红,未肖羊,故名“红羊劫”。

“靖康之耻”发生在丙午年,“文革”发动之年(公元1966年)正值夏历丙午。

4.4性格

4.5命运,婚姻。

宜忌

4.6姓名。

配合生肖起名之俗,是将十二生肖与汉字的字音、字义、字形特征结合,然后从中取得某些暗示和联想,并以此来确定好、坏、凶、吉的。

六、姓名

1.姓和氏

1.1姓的定义。

《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1.2氏的定义。

同姓贵族若干分支各有的称号叫"

氏"

1.3姓和氏的区别。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1.4姓和氏合流的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名和字

2.1名。

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2.2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2.3名和字。

《礼记·

檀弓上》说:

“幼名、冠字。

”《疏》云:

“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

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

乳名(出生后)——大名(六岁入学)——字(冠礼)

3.姓名的功能

3.1身份识别。

别血缘、辈分。

3.2礼仪。

称字比较亲密。

子牙(亲)——子牙公(敬)——姜丞相(更敬)——姜尚(怒)

3.3命运。

黑巫术(害人)和白巫术(为自己谋利)。

例子:

《抱朴子·

登涉》:

“山中见大蛇著冠帻者,名曰升卿,呼之则吉。

七、庙会

1.1庙会是在某个特定时间,于某个特定的信仰场所所进行的群众性信仰/集市/娱乐活动。

没有信仰,“庙会”就会变成“庙市”。

1.2庙会在“庙”举行的原因是庙是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庙中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2.庙会的特征

2.1固定的时间。

庙会举行的日子通常与节日有关。

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就在四月十八——碧霞元君的诞生日举行。

2.2有信仰核心。

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它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如北京的妙峰山庙会的核心信仰是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传统的女子守护神,故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信奉。

然而,信仰却不构成强烈的约束力。

2.3带有娱乐性。

庙会名义上是祭神的宗教信仰活动,实际上是人们的狂欢节,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

百姓举办庙会为的是告慰神灵,但更多的是放松自己的精神。

庙会在理论上对于所有公众都开放,即便你不持有那种信仰,也照样可以游乐其中,因为庙会上有很多演戏、杂耍之类的娱乐节目,它们名义上是娱神的,但你在任何一个庙会上都很容易感知,它们其实娱人的功用更加突出。

2.4可以有集市,但不是主导因素。

2.5庙会大多起源于民间,具有民俗的集体性特点;

庙会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不断传播和扩张,形成今天的规模,具有传承性特点;

庙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特点。

关帝庙会以“关公信仰”为核心,历经千年不断地发展和向周边扩散才形成今天“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规模,再加上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关公庙会文化

3.庙会的核心精神:

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的一次联欢,充溢着人世间的欢乐。

用神圣的礼仪遮盖道德上的罪恶感。

它并没有被神灵独占。

可见,庙会上的群众对于神灵不是一味处于被动、侍奉的地位,他们可以展现自身的主体价值,相对于上述其他信仰过于严肃的神圣性而言,庙会允许更多世俗性参与,集市活动其实也是世俗性的一个表现。

归根结底,庙会是神圣与世俗在同一时空中的一次联欢!

它既有对神圣世界的景仰,更有对俗世生活的释放和升华,此时圣俗一体,而且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是庙会最动人的地方。

4.分类。

4.1朝拜型。

神灵不移动,民众在特定的日子从四面八方赶赴圣地朝拜,妙峰山庙会就属于这一类型

4.2游神型。

神灵要移动,即在特定的日子里,神灵的象征物会被抬出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巡游,遍洒恩泽,让民众就近膜拜,台湾的大甲妈祖庙会就属于这一类型

5.庙会的功能。

5.1调节功能。

通过这些艺术化的民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适当的放松和调整。

正所谓没有艺术和没有信仰的庙会一样不存在。

5.2规范和维系功能。

在庙会上人们欣赏到的民俗活动,一般都源于当地的信仰或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等,从而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

而信仰更是凝聚民心的最好工具,通过对信仰的宣扬以达到强化民族或社区凝聚力的目的,如《杨家将》。

劝善惩恶,构建了民间舆论。

5.3文化价值。

5.3.1庙会文化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5.3.2庙会文化成为牵系海外炎黄子孙精神的纽带

5.3.3庙会文化在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6.民间信仰和庙会之间的关系

一切信仰都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来自我彰显的,庙会则是民间信仰最高端的仪式。

而且,虽然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心理的治疗,但它与制度化宗教还有不同。

制度化宗教的仪式更倾向于纯粹的心理过程,并且以与俗世生活的隔离为旨归,即通常所说的宗教情感,哪怕只是暂时的、象征性的。

而庙会却充分体现了民间宗教的朴素性,它既是心理过程,同时也是生理过程;

它并不隔离与生活的关联,相反,它时常将俗世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感情激发起来,让它充分张扬,哪怕也只是暂时的、象征性的。

庙会不光是民众对神灵信仰的高峰体验,其实也是对人生的深度回味。

7.庙会在当今时代的发展。

7.1强大的生命力。

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对于民间信仰的控制也渐次松弛,妙峰山庙会复兴了,“接姑姑迎娘娘”庙会复兴了,全国各地的各种庙会都复兴了,这更充分地显示了民间庙会的强大生命力。

如今,由于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心理不稳定感也在加剧。

他们对信仰的要求,反而更加迫切,并且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来。

求财神保发财、求文昌保高考。

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是,如今庙会的参与者,早已不只是草根民众了,不分知识、不分权力的各个阶层都汇聚一宇,分享着那些灵验神所带来的心理暗示。

7.2从国家层面上说,庙会活动已经得到了一次全球化的展演,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奥运会就是一场庙会,朝拜型(取火种仪式)和游神型(奥运圣火的全球传递仪式)的结合。

整个奥运过程,不是让全球民众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升华吗?

它的神圣性也许只是象征的,它的俗民狂欢性质,却魅力常在,至今犹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