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411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泥电杆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Word下载.docx

GB13013钢筋混凝土用热扎光圆钢筋

GB/T14684建筑用砂

GB/T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GBJ107-198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JGJ19-1992冷拨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63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书。

3.1钢筋混凝土电杆(G)reinforcedconcretepole

纵向受力钢筋为普通钢筋的电杆。

3.2预应力混凝土电杆(Y)prestressedconcretepole

纵向受力钢筋为预应力钢筋的电杆,抗裂检验系数允许值〔γcr〕=1.0。

3.3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BY)partiallyprestressedconcretepole

纵向受力钢筋由预应力钢筋与普通钢筋组合而成或全部为预应力钢筋的电杆,抗裂检验系数允许值〔γcr〕=0.8。

3.4裂缝crack

电杆表面有深入混凝土部的缝隙。

3.5漏浆leakage

电杆表面因水泥浆流失而露出集料。

3.6露筋exposedsteel

电杆部的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不包括电杆端部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头。

3.7塌落slump

电杆壁混凝土成块状脱落。

3.8蜂窝honeycomb

电杆表面因漏浆或缺少水泥砂浆而引起的蜂窝状空洞。

3.9麻面pittedsurface

电杆外表面呈现的密集微孔。

3.10粘皮peeling

电杆外表面的水泥浆层被模具粘去后留下的粗糙表面。

3.11龟纹plasticcrack

电杆外表面呈现龟背状纹路,无整齐的边缘和明显的深度。

3.12水纹watergraining

电杆外表面湿润时呈现可见微细纹路,水分蒸发后纹路消失。

二、技术要求

4分类

4.1产品按外形分为锥形杆(Z)和等径杆(D)两种,见图1。

若按产品的不同配筋方式,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

4.2锥形杆和等径杆有整根杆和组装杆之分。

公司采用全部预应力混凝土整根锥形电杆,不采用组装杆。

杆长为7米、8米、9米、10米和12米水泥杆,梢径为150mm,水泥杆长度偏差为+20~-40mm以,外径偏差在+4~-2mm以。

开裂检验荷载等级150梢径定为E级。

整根预应力混凝土锥形电杆梢径(或直径)、长度见表1。

5原材料及构造

5.1原材料

5.1.1水泥

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或快硬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分别符合GB175、GB1344、GB748及GB199的规定。

5.1.2集料

细集料宜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为3.2~2.3。

粗集料宜采用碎石或卵石,其最大颗径不宜大于25mm,且应小于钢筋净距的3/4。

砂、石的其他质量应分别符合GB/T14684、GB/T14685。

5.1.3水

混凝土搅合用水应符合JGJ63的规定。

5.1.4外加剂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GB8076的规定,严禁使用氯盐类外加剂或其他对钢筋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

5.1.5掺合料

掺合料不得对电杆产生有害影响,使用前必须进行试验验证。

5.1.6钢材

5.1.6.1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

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和钢棒(热处理钢筋),其性能应分别符合GB/T5223-2002、GB/T5224-2003和GB/T5223.3-2005的规定。

5.1.6.2架立圈筋

宜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其性能应分别符合GB13013、JGJ19-1992的规定。

5.1.6.3螺旋筋

宜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其性能应符合JGJ19-1992的规定。

5.2构造

5.2.1钢筋骨架

5.2.1.1纵向受力钢筋沿电杆环向均匀配置,锥形杆不得少于6根。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得大于壁厚的2/5。

端面应平整,不应有局部弯曲,表面不得有油污。

5.2.1.2预应力钢筋调直下料后,其下料长度相对误差应不大于钢筋长度的1.5/10000。

5.2.1.3预应力钢筋不得有接头。

5.2.1.4纵向受力钢筋净距不宜小于30mm,锥形杆小头不宜小于25mm。

当配筋太密时,可采取双根并列布置。

5.2.1.5纵向受力钢筋侧应设架立圈,架立圈钢筋直径宜采用5mm-8mm。

其间距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电杆不宜大于1000mm。

5.2.1.6预应力钢筋镦头的强度不得低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95%。

5.2.1.7电杆在其全部长度围均配置螺旋钢筋。

螺旋钢筋直径宜采用2.5mm~6mm,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m,距两端各1.5m之的间距不宜大于70mm。

5.2.1.8骨架成形后,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纵向受力钢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

5mm;

b)螺旋筋应缠于纵向受力钢筋外,其间距偏差不得超过±

10mm;

c)架立圈间距偏差不得超过±

20mm,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架立圈直径的1/40。

5.2.2电杆接头、预埋件及预留孔。

5.2.2.1纵向受力钢筋与连接件的连接:

预应力钢筋宜采用先穿筋后镦头的方法,镦头的承力面应在同一平面。

5.2.2.2预埋件、预留孔及泄水孔按设计图纸设置,并清理干净。

5.2.2.3接地螺母、脚钉母、接线盒等外露金属部分应有明显标记。

5.2.3预应力钢筋不得断筋。

5.2.4产品出厂前,梢端应用混凝土或砂浆封实。

如有特殊要求,另行处理。

5.2.5脱模后或出厂前,电杆不带钢圈(或法兰盘)的一端或二端已外露的纵向受力钢筋头必须切除,并采用有效防腐措施处理。

6性能指标要求

6.1混凝土抗压强度

6.1.1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50,脱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0MPa。

6.2外观质量

电杆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外观质量要求

6.3尺寸允许偏差

电杆外形尺寸应符合本技术规书要求或设计图纸制造。

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6.4保护层厚度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15mm。

钢板圈、法兰盘接头端纵向受力钢筋顶部,必须采取有效防腐措施处理。

保护层允许厚度偏差见表3。

6.5力学性能

包括抗裂、裂缝宽度、承载力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

以表1所列开裂检验弯矩或设计图纸作为检验依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6.5.1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电杆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时,不得出现裂缝。

锥形杆杆长小于或等于12m时,杆顶挠度应小于(L1+L3)/70;

杆长大于12m、小于等于15m时,杆顶挠度应小于(L1+L3)/50。

6.5.2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时,不得出现下列任一种情况。

a)受拉区裂缝宽度达到1.5mm或受拉钢筋被拉断;

b)受压区混凝土破坏;

c)挠度:

按悬臂式试验的锥形杆,杆顶挠度大于等于(L1+L3)/10。

三、检验与厂验

7试验方法

7.1混凝土抗压强度

7.1.1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搅拌站或喂料工序中随机取样,制作立方体试件,3个试件为一组。

7.1.2每天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至少成型二组。

一组试件与电杆同条件养护,另一组进行标准养护。

7.1.3一组与电杆同条件养护的试件用于检验脱模强度;

一组经标准养护的试件用于检验评定混凝土28d抗压强度。

7.1.4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1-2002的规定。

7.2外观质量和尺寸

外观质量和尺寸的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见表4。

7.3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厚度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见表4。

7.4力学性能

锥形杆采用悬臂式试验方法。

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见附录A。

8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二类。

8.2出厂检验

8.2.1检验项目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不包括保护层厚度)、抗裂、裂缝宽度和开裂检验弯矩时的挠度等。

8.2.2批量

同材料、同工艺、同品种、同荷载级别、同规格的电杆,每2000根为一批;

但在3个月生产总数不足2000根但不少于30根时,也应作为一个检验批。

8.2.3抽样、检验

8.2.3.1混凝土抗压强度28d混凝土抗压强度按GBJ107-1987检验评定。

8.2.3.2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从受检批中随机抽取10根电杆,逐根进行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检验。

8.2.4判定规则

8.2.4.1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10根受检电杆中:

A类项目的所有检查点必须合格;

每项B类项目的超差不超过2个检查点,B类项目的超差不超过2项,则判定该批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合格。

8.2.4.2力学性能

开裂检验弯矩时抗裂、裂缝宽度和挠度检验均符合本技术规书6.5规定时,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

如有1项不符合6.5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量电杆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5规定时,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

复检结果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5规定,则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

8.2.5总判定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力学性能均符合技术规书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8.3型式检验

8.3.1检验项目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和保护层厚度检验等。

8.3.2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产品结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管理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当相同产品连续生产4000根或在6个月生产总数不足4000根时;

f)国家或地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提出进行检验时。

8.3.3抽样、检验

8.3.3.1混凝土抗压强度

同8.2.3.1。

8.3.3.2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同8.2.3.2。

8.3.3.3力学性能

从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检验合格的电杆中随机抽取2根,进行力学性能检验。

8.3.3.4保护层厚度

抽取1根经承载力检验弯矩检验合格的电杆,进行保护层厚度检验。

8.3.4判定规则

8.3.4.1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同8.2.4.1。

8.3.4.2力学性能

电杆抗裂、裂缝宽度、承载力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时,2根电杆均符合本标准6.5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

2根电杆中有1根不符合6.5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量电杆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5规定,则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

2根电杆都不符合本6.5规定时,不得复检,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

8.3.4.3保护层厚度

被测的3点,均符合本6.4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合格。

3点中有1点不符合6.4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量电杆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4规定时,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合格。

复检结果如仍有1点不符合6.4规定,则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不合格。

3点中有2点不符合本6.4规定时,不得复检,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不合格。

8.3.5总判定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保护层厚度及力学性能均符合标准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9标志与出厂证明书

9.1标志

9.1.1永久标志

制造厂厂名或商标及电杆型号,应标记在电杆表面上。

其位置,梢径(或直径)大于或等于190mm的电杆,宜标在距根端3.5m处;

梢径小于190mm的电杆,宜标在距根端3.0m处。

9.1.2临时标志

包括电杆品种、规格、荷载级别(或代号)、商标和制造年、月、日等,标在电杆表面上,其位置略低于永久标志。

为便于工程施工及维护,须在电杆表面用倒等边三角型符号“▼”标识电杆的标准埋设深度,“▼”的高度为50mm,颜色为红色;

不同杆长的标准埋设深度须符合下表要求:

9.2出厂证明书

电杆出厂时应随带企业统一编号的出厂证明书,其容应包括:

a)制造厂厂名、商标、厂址、;

b)生产日期、出厂日期;

c)执行标准;

d)产品品种、规格、荷载级别;

e)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结果;

f)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检验结果;

g)外观及尺寸偏差检验结果;

h)力学性能检验结果;

i)制造厂技术检验部门签章。

10贮存、运输

10.1贮存

10.1.1产品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

10.1.2产品可根据不同杆长分别采用两支点或三支点堆放。

杆长小于或等于12m,采用两支点支承;

杆长大于12m,采用三支点支承。

电杆支点位置如图2。

若堆场地基经过特殊处理,也可采用其他堆放形式。

10.1.3产品应按品种、规格、荷载级别、生产日期等分别堆放。

锥形杆梢径小于或等于270mm时,堆放层数不宜超过6层。

10.1.4产品堆垛应放在支垫物上,层与层之间用支垫物隔开,每层支承点在同一平面上,各层支垫物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

10.2运输

10.2.1产品起吊与运输时,不分电杆长短均须采用两支点法。

装卸、起吊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

10.2.2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支承要求应符合本技术规书10.1中的有关规定。

10.2.3产品装卸过程中,每次吊运数量:

梢径大于170mm的电杆,不宜超过3根;

梢径小于或等于170mm的电杆,不宜超过5根;

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每次吊运数量可适当增加。

10.2.4产品由高处滚向低处,必须采取牵制措施,不得自由滚落。

10.2.5产品支点处应套上软质物,以防碰伤。

四、质量体系

11质量保证体系

11.1生产厂商应在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开始供货到验收),对所有供货和服务的质量负责。

即要保证所有供货和服务的质量符合合同中有关技术、交付、验收和价格所规定的要求。

11.2保修期:

卖方对所提供的电杆实行保修,保修期为到货后24个月。

在保修期,卖方应无偿更换由于原材料缺陷及制造工艺等问题而发生故障的电杆。

五、技术文件

12生产厂商至少应提供以下技术文件

12.1本次供货厂商的名称和地点;

12.2所供电杆的技术指标和质量保证措施;

12.3电杆的几何尺寸和单位;

12.4电杆制造主要原材料的生产厂家及技术标准;

12.5主要原材料三个月的购货凭证。

12.6国家认可的省级以上(含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附录A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附录适合于环形混凝土电杆的力学性能试验,包括试验用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和

试验结果评定。

A.1适用围

A.1.1悬臂式试验方法,适合于不同梢径锥形杆的力学性能试验。

A.1.2简支式试验方法,适合于不同直径等径杆的力学性能试验。

A.2试件

试件按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规定随机抽样。

A.3试验仪器设备

A.3.1台座

用于固定试件的支承座,可采用钢支座或钢筋混凝土支座。

悬臂式试验或简支式试

验采用水平加荷时,为消除杆段自重影响应加设灵活的滚动支座。

A.3.2仪器

试验用仪表,应按规定期限进行检定。

其技术要求见表A.1。

表A.1试验仪器技术要求

A.4试验方法

A.4.1悬臂式试验方法

锥形电杆如杆长小于或等于10m,采用一个滚动支座;

如杆长大于10m,采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滚动支座。

加荷原理见图A.1。

1——混凝土(或钢制)台座;

2——滚动支座;

3——测力传感器;

4——挠度传感器;

5——B测点百分表;

6——A测点百分表;

A、B——支座(宽150mm硬木制成的U型垫板);

uP——荷载;

L——杆长。

注:

U型垫板放置位置;

A支座处于垫板中心线到电杆根端的距离等于150mm;

B支座处于右端

面到电杆根端面的距离等于L。

图A.1悬臂式试验装置示意图

A.4.2简支式试验方法

等径电杆宜采用水平加荷或垂直加荷。

允许加荷点与支点互换。

应考虑自重影响。

加荷原理见图A.2。

1——宽150mm硬木制成的U型垫板;

2——测力传感器;

3——支座位移百分表;

0L——跨距;

图A.2简支式试验装置示意图

A.5加荷程序

A.5.1预应力混凝土电杆

第一步:

由零按开裂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的80%,然后按开裂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观察是否有裂缝出现。

如果在开裂检查弯矩下未出现裂缝,则继续按开裂检验弯矩10%的级差加荷至裂缝出现,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

第二步:

由初裂弯矩(裂缝宽度小于0.02mm时的弯矩值)卸荷至零,卸荷后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测量并记录残余裂缝宽度及挠度值。

第三步:

由零按开裂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

递增至开裂检验弯矩的160%后,按开裂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

A.5.2加荷值偏离

试验时,加荷值的允许偏差为2%。

A.5.3初裂荷载和承载力的确定

A.5.3.1当在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初裂荷载实测值;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初裂荷载实测值;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初裂荷载实测值。

A.5.3.2当在加载过程中出现本标准6.5.2所列的情况之一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承载力荷载的实测值;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承载力荷载的实测值;

当在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承载力荷载实测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