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414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代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何知?

中寿,墓之木拱矣。

(蹇叔哭师)

五侯九伯,实征之。

(齐桓公伐楚)

诲知之乎?

(论语·

为政)

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淮阴后列传)

母,婢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

虽小子,而式弘大。

(诗·

大雅·

民劳)

必欲烹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

项羽传)

第二人称中的“”和“”一般只用作定语,如:

(鲁仲连义不帝秦)

余嘉勋。

(僖公十一年)

偶尔可用作主语,但绝对不能作宾语,即使在否定句中,也不能用作宾语。

是称代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所以又叫或。

上古汉语里有;

到中古以后又出现了。

爱其叔段,欲立。

(郑伯克段于鄢)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僖公二十年)

可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丈夫也;

我,丈夫也;

吾何畏哉!

(孟子·

滕文公上)

与,年相若也。

(韩愈:

师说)

一般只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我戮不祥,赦,以劝事君者。

北冥有鱼,名为鲲。

(逍遥遊)

下,视辙;

登,轼而望。

(曹刿论战)

字作定语,常放在名词之前起修饰、限定作用,如:

于是乘车,揭剑,过友。

(冯谖客孟尝君)

始吾于人也,听言而信行。

(论语·

公治长)

作主语的地方怎样表达呢?

古代有两种表达方式:

京叛大叔段,入于鄢。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弗受。

(襄公十五年)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仇也。

(祁奚荐贤)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微子)

到魏晋以后,第三人称代词又出现了和,例如:

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

(世说新语·

品藻)

使去,必能克定西楚。

(世说·

识鉴)

女婿昨来,必是所窃。

(三国志·

赵达传)

字在上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其意义是“别的”、“其他”,例如:

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雅·

鹤鸣)

人有心,予忖度之。

巧言)

王顾左右而言。

(孟子)

王力先生认为,到唐代才作人称代词使用。

他在《汉语史稿》中举了唐诗中的几个例子。

绣羽衔花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杜甫诗)

妬心似火,烧我鬓如霜。

(白居易诗)

古代汉语的还有

一是没有人、事物、性别的区分。

二是“之”、“其”不仅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有时也可以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是用来称代某一个人或任何一个人自身的,有人又称之为或。

古代汉语的己身称代词有例如:

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知彼知,百战不殆。

(孙子·

谋攻)

所谓诚其意者,毋欺也。

(诚意)

陈胜立为将军。

(陈涉世家)

吾有老父,死莫之养也。

(五蠹)

古代汉语也有表示人称复数的一些习惯方式:

古代汉语常在人称代词后面加等词表示人称的复数。

吾何知焉?

(昭公二十四年)

不者,若皆且为所虏。

(项羽本纪)

雍齿尚为侯,我无患矣。

(留侯世家)

公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高祖本记)

上以若无益于县官,今欲尽杀若。

东方朔传)

我言愿自杀。

(汉书·

霍光传)

我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德行)

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没有形态区别。

人称代词单数复数的区分,很晚才开始出现。

“们”是中古时期,即公元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宋代)才产生的。

常见的尊称和谦称,王力先生将其分为五类,称为。

这五类礼貌式是:

今抱不测之罪。

(报任安书)

倦于事而愦于忧。

(冯谖客孟尝君)

也何敢言事?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称人的如等;

自称的有等。

称人的有等。

自称的有等。

如等。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主要分为

古代汉语表示的指示代词有等。

心足以王矣。

(齐桓晋文之事)

诚何心哉?

(同上)

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鞌之战)

有一于,不如死也。

(晋灵公不君)

逝者如夫,不舍昼夜。

子罕)

必不得己而去,于三者何先?

(颜渊)

心不爽。

(昭公元年)

文王既没,文不在乎?

(子罕)

则多用来指示前面说过的事物或情况,起作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为政)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罔民也。

(齐桓晋文之事)

近指代词中,比较常见;

在《论语》中较常见;

在《尚书》中较多见。

古代汉语远指代词有和。

君子兮,不素餐兮!

(魏风·

伐檀)

由是观之,在不在此也。

(酷吏列传)

微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不以一害此一,谓之整。

(荀子·

解蔽)

字后来逐渐发展而带有了人称代词的性质,例如:

且奚适也?

(逍遥遊)

竭我盈,故克之。

字的指示性较弱,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可以不必译出,例如:

食稻,衣锦。

 

是个泛指代词,是个特指代词。

姜氏欲,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其所善者,吾则行;

其所恶者,吾则改。

(子产不毁乡校)

指示代词除常作宾语外,也可作定语,例如:

二虫又何知?

子于归,远送于野。

(邶风·

燕燕)

有时的指示性很弱。

病未及死,吾子勉。

(齐晋鞌之战)

填然鼓,兵刃既接,弃兵曳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常常指代的是特定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东国有鲁连先生,人在此。

(鲁仲连义不帝秦)

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西门豹治邺)

至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同上)

作指示代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

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闻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齐策)

子贡曰:

“夫子何善也?

”(檀弓上)

虽曰匪予,既作歌。

(大雅·

桑柔)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

(郑伯克段于鄢)

河东凶亦。

(寡人之于国也)

在上古汉语中,字只用作定语,常作宾语,有时也用作定语,到汉代以后也用作谓语。

汝乃出家人,亦敢邪?

(后汉书·

邓禹传)

相曰:

“王自使人偿之,不,是王为恶相为善也。

(汉书·

田叔传)

字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它既是指示代词,同时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荀子·

劝学)

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与字的用法正相反,字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后作宾语。

爱能勿劳乎?

忠能勿诲乎?

(宪问)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指人的、指事物的和指处所的三种。

主要作主语、宾语,也可用作定语和谓语

字主要用在选择问句中,一般用作主语。

父与夫亲?

(桓公五年)

哀公曰:

“弟子为好学?

”(雍也)

王者谓?

谓文王也。

(公羊传·

隐公元年)

字用于选择句,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礼与食重?

(孟子·

告子下)

天下之害为大?

(墨子·

兼爱下)

字指人时,也可以不表示选择。

晋侯曰:

“可以代之?

”(襄公三年)

为夫子?

还和字连用,构成这样一个固定结构,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我徐公美?

(战国策·

齐策)

救赵勿救?

(同上)

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有另外一种句式:

吾与徐公美?

连用,强调了二者的比较性质,使询问比较的语气更为强烈了。

等。

责毕收,以市而反?

子将以待吾君?

以此攻城,城不克!

桓庄之族罪,而以为戮?

字作定语,还可以指时间,也可以指人。

万川归之,不知时止而不盈?

(庄子·

秋水)

是人也?

(庄子·

养生主)

字作状语,表示“怎么”、“为什么”。

齐国虽褊小,吾爱一牛?

吾快于是?

责毕收乎?

来疾也!

字也可以作判断句的谓语。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也?

吾所以有天下者?

(高祖本纪)

字还可跟等构成以及等等固定格式。

多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不见我于王?

公输)

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子哭之悲也?

(韩非子·

和氏)

作宾语,表示“什么”或“哪里”。

以知其然也?

(北冥有鱼)

彼且适也?

用作宾语,主要用在介词“为”之后,组成等形式,表示“为什么”。

至今不朝也?

(赵威后问齐使)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

一般用在反问句中作状语,也可以作宾语。

子非鱼,知鱼之乐?

(秋水)

能治国家?

(滕文公上)

不入虎穴,得虎子?

班超传)

梁客辛垣行在?

彼且乎待哉?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往。

(离娄上)

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通常用来指人,只能作主语。

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滕文公上)

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字前面出现先行词,则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

宋人得玉,献诸子罕。

左右欲引相如去。

(廉颇列传)

有时还可连用,前后呼应,用以列举不同的情况。

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迟,速,先,后。

修身)

字是个否定性无定代词,一般只作主语。

字前边可以有先行词,也可以没有。

过而能改,善大焉。

诸侯朝,而齐独朝之。

谏而不入,则之继也。

(晋灵公不君)

保民而王,则之能御也。

在先秦古文中,偶尔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三岁贯女,我肯顾。

硕鼠)小子何学夫《诗》?

到汉代以后,才发展成为否定副词,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意思是“不要”。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如商鞅反者。

”(商鞅列传)

君有疾病见于面,多饮酒。

魏志·

方技传)

特点是须跟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构成来充当句子成分。

字作为辅助性代词,主要有两种作用: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还可以作判断句的谓语。

往不可谏,来犹可追。

(微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不为与不能之形何以异?

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也。

字与形容词结合的例子:

老安之,朋友信之,少怀之。

者不忧,者不惑,者不惧。

宪问)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何先?

(子路)

此五,邦之蠹也。

(五蠹)

古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同上)

老臣今殊不欲食。

(触龙说赵太后)

字主要功能就是放在及物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它所指代的一般是动作行为的对象。

彼将夺其憎而予其爱。

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

字和字都是辅助性代词,但它们的功能有所不同。

当分别跟及物动词结合时,它们所指代的对象不同。

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

惊犹鬼神。

达生)

一般说来,指代动作的受事、被动者,指代动作的施事、主动者。

字还和其他词构成一些固定结构,最常见的有等等。

古代汉语的主要有两种用法:

吾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

彼兵者,禁暴除害也。

议兵)

秦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

古之人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乱也。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

高帝纪)

这种句式中的有时可以直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

去顺效逆,速祸也。

(隐公三年)

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斃也。

(僖公七年)

在句中表示对某一情况的原因做出判断,故后有“也”字相辅。

这和现代汉语连词有本质的区别。

字与介词结合而成的固定结构除外,还有等,它们分别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原因及有关人物等。

是吾剑坠。

(吕氏春秋·

察今)

是乱之作也。

正论)

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其妻问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离娄下)

在古文中,还常见到等固定结构。

此虽免乎行,犹待者也(北冥有鱼)

虽众,用之。

我之大贤与,与人不容?

(子张)

汉代以后,字又可在被动句中用在动词之前,与字配合,表示被动意义。

汉军却,楚挤。

(项羽本记)

高祖击布时,流矢中。

(高祖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