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41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docx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目 录

内容摘要、

……………………………………………………………………

(1)关键词、

………………………………………………………………………

(1)正文、

…………………………………………………………………………

(1)一、绪论、

……………………………………………………………………

(1)二、本论、

……………………………………………………………………

(1)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2)

1、犯罪年龄低龄化

………………………………………

(2)2、犯罪主体复杂化

………………………………………

(2)

3、犯罪类型多样化

………………………………………

(2)

4、犯罪形式团伙化

………………………………………

(2)

5、犯罪方式智能化

………………………………………

(2)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3)

1、个人原因

………………………………………(3)

2、家庭原因

………………………………………(3)

3、学校原因

………………………………………(4)

4、社会原因

………………………………………(5)

5、个人原因

………………………………………(5)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6)

1、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6)

2、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6)

3、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7)

4、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7)

5、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8)

6、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9)

三、结论、

……………………………………………………………………(10)参考文献、

…………………………………………………………………(10)

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

内容提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作为世

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入手进行分析。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低龄化 多样化 智能化 教育感

化法制教育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

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

年龄段发展。

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

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

例如:

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05年1

月发生在江苏省海安县的大学生王彬持枪抢劫杀人案等等。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四)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

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

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它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

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

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

这样的教

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

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

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

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

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

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

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易引发犯罪。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

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

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

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

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不无关系。

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认识能力有限,而情绪则比较强烈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其行为常受感情或情绪的左右,经常产生“理智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在个人情绪激愤时的理解力和自制力都明显降低,往往做出人们意料不到的行为,所以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

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塑造合格时代接班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

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

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三)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

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

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古今中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观念可说深入人心。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人类的行为深受所处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交友情况和所交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警惕那些可能引起违法犯罪的不良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之中,尽可能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

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

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四)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

“三关”。

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

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

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

违法犯罪”等常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再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发现苗头要及时防范教育。

建立健全严把法制教育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同时,公安、司法、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

像制品。

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

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

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

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级学校毕业后未就业的学生信息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就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他们就业造福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

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马结、怀义:

《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

1986年版。

3、罗大华: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

年版。

4、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康树华:

《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徐春金:

《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社会控制理论之中国研究》

.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