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467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三(简答论述)Word文档格式.doc

“苏、辛千古并称,然东坡豪宕则有之,但多不合拍处,稼轩则与纵横驰骋中,而部伍极其整严,尤出东坡之上。

第四,二人对待作词的态度不同,苏轼生活于北宋,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词学观念中尚不能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传统影响,因而苏轼不免有游戏为词的作品。

辛弃疾自是全力作词,并将词作为自己表现思想情感、志向抱负的主要载体。

周大枢说:

“词家两派,秦柳,苏辛而已。

秦、柳婉媚,而苏、辛以宕激愤慷慨变之,近于诗矣。

诗与风骨为主,苏分其诗才之余者也,辛则并其诗之才之力而专治其余”

邓广铭说:

“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纤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2简述”稼轩体”的特征

在传统与开拓、本色与新变的冲突中,辛弃疾探索出了一条相反想相成、调剂浑融的道路,创立了“稼轩体”这种新的体式,“稼轩体”再南宋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审美主潮作用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开辟了新的词体,并形成了新的词派,有力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

这种新的“稼轩体”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稼轩以绝大的阳刚之气一改传统的绮靡,以词抒情言志,用词来干预家国大事,提高和强化了词的文字功能,使词从单弱的应歌之体彻底演变为一种独立、完善的新体抒情诗。

第二、稼轩全力作词,诗词体变成了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展示词人全部心灵世界的工具。

第三、稼轩汲取了前人多种表现手段,尤其诗苏轼的“以诗为词”,进一步引进古文手段,“以文为词”,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在词的的审美情趣和伊苏风格上,稼轩完成了从单纯的阴柔之美向融阳刚阴柔之美为一体的新特质的转变,实现了词体文字风格的多样化。

第五、“稼轩体”再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将词体特有的幽微要渺的特质与时代的风云际会结合再一起,既保持了词体的审美特色,有融入时代精神,强化了词体的生命力。

3试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文学创作较为丰富,诗、文、词皆为人称道。

但由于辛弃疾词名极高,诗文遂为词的光芒所掩。

辛弃疾词自来流传极广,宋时已有多种刻本。

淳熙十五年,范开作《稼轩词序》时就称“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

此年辛弃疾方在中年,可见辛弃疾生前已有词集问世。

赝品之多,也可说明当时辛词流传甚广。

宋人的文献中曾记载有多种辛词版本,,如刘克庄《辛弃疾集序》,岳珂《史》等文献都记有辛弃疾的词集,但这些集子均已亡佚。

今存与宋本有关的刻本有:

《稼轩体》有汲古阁影宋抄本四卷本,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翻刻宋信州本《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

明清时期辛词的版本又有多种。

今人邓广铭依据各本,回合比勘,又益以法式善、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永乐大典》《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的数首,著成《稼轩词编年笺注》,共收词626首,为稼轩词集最优者。

另外,孔凡礼先生所辑《全宋词补辑》中与邓著未收的三首,合计辛词今存629首,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辛弃疾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冯班论云:

“辛稼轩当宋之南,抱英雄之志,有席卷中原之略”驰骋疆场杀敌立功,诗稼轩一生的向往。

直至晚年还在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如《鹧鸪天》。

然而,少年壮志却与朝廷的软弱政策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周再浚说: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诗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与词。

今乃预与搔头傅粉者比,诗岂知稼轩者。

予谓有稼轩之心胸,始可为稼轩之词。

”再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开篇由醉里看剑---英雄无用武之地写起,在梦里豪情壮志得以实现:

阅兵、驰骑、射箭、建功立业令人激昂感奋。

梦醒回到现实,“可怜白发生”,将理想击得粉碎。

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对志在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只能是打击。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成为稼轩词又一主题。

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芩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甚脍。

尽西风、季鹰归来。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尽。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词中将故国沦陷的悲愤、漂泊他乡的失落、岁月流失的焦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交织而形成了沉郁悲壮的风格。

辛弃疾智勇双全,功绩卓著,却不时招致小人的谗陷和政敌的攻击,故辛弃疾词悲愤中又注入了激切,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檀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春愁、春思、春怨之中抒发了流年已失、志不得伸的感慨,笔锋一转,对朝中群小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辛弃疾词的体参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仍有缠绵之情,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片极力描写元夕的繁华热闹,反衬出“那人”的孤独。

也许是词人的一次微妙的感情经历。

再辛弃疾的眼中,农村田园的生活和景致充满了意趣。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剥莲蓬。

<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农村生活平凡而富有情趣,乡间景象自然而清新,表现出词人生活于农村中的自在和惬意

4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

苏轼开拓词的领域,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确是词体的进步。

但是,词的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能够既扩大题材又能保持词体要渺凄迷之特美,辛弃疾词则是成功的典范。

他的豪放词大都刚柔相济,陈廷焯说:

“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缪

说:

“稼轩作壮词于其所欲表达之豪壮情思之外,又另造一内蕴之要渺词境,豪壮之情,再此要渺词境之光辉中映辉而出,则粗狂除而精神益显”这正是辛弃疾与其他写“豪气词”者的主要区别。

冯煦《蒿庵论词》说:

“《西河》《祝英台近》《摸鱼儿》诸作,催刚为柔,尤与粗狂一派,判若秦越”而他的婉约词也柔中有刚,如《祝英台近》<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诗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词写怨女伤春,为传统的相思离别的题材,,后人评为“风流妩媚”。

然细味此词,于词体“本色”的婉媚中又透出刚毅之气,这就是辛词所特有的柔中带刚的风格。

(2)喜议论、善用典是稼轩词的突出特点。

前人论苏轼有“以诗为词”之说,论辛弃疾则有“以论为词”之评。

明人徐君野说:

“苏以诗为词,辛以论为词”杨慎论稼轩用典:

“稼轩、诸子百家,行间笔下,驱斥如意矣”试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写于镇江知府上,举历史经验教训为即将北伐的将领鼓气献言。

上片列举三国孙权、东晋刘裕,描写其英雄业绩的同时,已含赞许之议。

下片以南朝宋文帝的教训告诫不可轻敌冒进.全词以yi.lun为旨,又包含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典源十分广泛,如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

卷一说:

”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论>

孟>

诗小序>

左氏春秋>

南华>

离骚>

史>

汉>

世说>

、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当然,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有“掉书袋”之感。

5试述辛弃疾再在词史上的地位

(1)“稼轩体”的特色和再词史上的地位

词本起源于“胡夷里巷”,自文人染指以后,词便逐渐形成了为词人普遍认同的所谓“本色”、“当行。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的词作,多为歌妓应歌佐欢而作,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叙》所描述的:

“有绮筳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菚,文抽丽锦;

举芊芊之玉指,拍案香檀。

不无请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词是再花间樽前由“公子”写出来,交由“佳人”演唱的。

因而“男子而作闺音”就成为了词体特殊的表达方式。

因与演唱者的女性特点有关,词的题材内容多写艳情,风格追求婉丽绮靡,“香而软”为其典型表征。

南唐词步《花间》后尘,依然以艳情为主要内容,柔靡为基本风格。

中主李璟和冯延巳等人醉心与“反而更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和“小楼吹彻玉笙寒”之类精细刻画女子心理的所谓“警策”之句,于词的主题风格均无新的开拓。

南唐词虽有李后主沦为阶下囚之后“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新变,但并未对改变词坛风气起到根本的作用。

词坛风尚的重大变化开始与北宋。

北宋初中期,一方面有以晏、欧为代表的“本色”词人群,承继着花间南唐的余绪,一方面词坛已开始了变革的动荡。

首先诗柳永创制满词,以俚俗之词赢得社会下层受众的欢迎。

其次是苏轼再词中强化创作主体意识,展示豪放旷达阳刚之美,开辟了词体的新天地。

正如宋人胡寅《向子堙酒边词序》所说:

“柳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然而柳永的词虽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但因其俚俗“尘下”而遭致文人阵营的抨击。

苏轼“以诗为词”,不免对词体的特性有所忽视,因而苏轼的词风再当时并不为词坛的主流所认同。

别送中后期,周邦彦调和雅与俗、抒情与应歌的矛盾,折衷于柳苏之间,形成了典丽精工、浑厚博雅、集传统婉约体之大成的清真体,或曰“大冕词风”。

词体经北宋词人的努力,再南渡之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达到巅峰,后继者似已难以为继。

南渡之后辛弃疾登上词坛,从词体的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来,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对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缪对此曾有精当的描述:

子苏轼开拓词之领域,稼轩继之,益为恢宏,重在言志,非徒应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就扩大词体而论,此种转变未尝非进步,然所难者,在如何仍能保持词体要渺凄迷之特美,不然成为押韵之文,领域虽开拓,而词之所以为词者亦亡矣。

秦、晏以写男女之情,内容与体裁相得而彰,其势甚顺。

稼轩以词写感事忧时之雄怀壮志,相反之物而调剂浑融之,其事较难。

正是再这种传统与开拓,本色与新变的冲突中,辛弃疾探索出了一条相反相成、调剂浑融的道路,创立了稼轩体这种新的体式。

稼轩体再南宋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审美主潮作用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开辟了新的词体,并形成了新的词派,有力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

这种新的“稼轩体”具有一下四个特征:

第二、稼轩全力作词,使词体变成了体现创作主体完整人格与表现多方面生活,展示词人全部心灵世界的工具。

第三、稼轩汲取了前人多种表现手法,,尤其是苏轼的“以诗为词”,进一步引进古文手段,“以文为词”,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在词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上,稼轩完成了从单纯的阴柔之美向融阳刚之美为一体的新特质的转变,实现了词体文学风格的多元化。

“稼轩体”再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将词体特有的幽微要渺的特质与时代的风云际会结合再一起,既保持了词体的审美特色,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强化了词体的生命力。

6试述辛弃疾研究评论史

(1)松烟时期的稼轩词评论

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与公元1188年编成了《稼轩词》,并作《稼轩词序》,对辛弃疾词的特点和价值做出了评价,由此拉开了辛词批评研究的帷幕。

范开此《序》诗才哦能通过素食辛弃疾的比较中展开辛词的特点的。

范开指出: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

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人们仅看到苏、辛分割皆为豪放,就将二人相提并论,实为浮浅之见,二人词风相似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词都是由充沛的思想感情的蕴积为基础,新机器“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词不能不尔也”。

辛弃疾在时代的感召下,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写于词中,豪情壮志充溢于词。

又经辛派词人的发扬广大,豪放词风和词派已成为南宋词坛一道夺目的风景。

因而南宋人论辛词往往集中于其豪放词风的评价,既有给予充分肯定的,也有持批评态度的。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

“公所作大声鞺韃,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层翁进一步上溯至苏轼,充分肯定了豪放词风的审美价值: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如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坚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元好问《自题乐府引》更是将苏辛视为词坛主流,极为推崇:

“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

”对稼轩词予以充分肯定的论者,皆从以诗为词,以论为词,用词抒发文人志士豪放壮志的角度立论,因而高度评价了稼轩词激昂的爱国,报国之情和豪放的风格的价值。

持词的本色当行的观念的词论者往往批评辛词粗豪,如詹傅《笑笑词序》说:

“近世词人。

如辛稼轩,非不可喜,然其失也粗豪”张炎《词源》卷下也说:

“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

”南宋末年,词坛流行以求词律规范和寓言精工为主要内容的典雅风气,加之辛派后学流弊的影响,连累稼轩也遭受责难。

(2)明2清时期的稼轩评论.

明代诗词史上的“中衰期”,词坛风气颓靡纤弱,明代的词学观念更是固守所谓本色当行的传统。

明人论词偏好区分正变,以婉丽为正,豪放为变。

对待正变的态度又以崇正抑变为主。

因而稼轩的豪放风格往往受到词论者的批评。

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词的特点诗:

“婉栾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词须宛转绵丽,浅至寰峭,挟春月烟花与闺内奏之一,一语之艳,令人魂绝;

一字之功,令人色飞,乃为贵耳。

至于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抑亦其次,不可作耳。

作则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受这种词体观念的影响,他将南唐李璟、李和北宋的晏殊,晏几道称之为“词之正宗也”而认为“幼安辩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

具有明显的崇正抑变的态度。

明代的徐君野也说:

“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与王世贞的态度近似。

王骥德本为曲学家,特别重视词曲的音乐性,从重视词体特征的角度出发,王骥德明确地排斥苏辛的豪放词风,《曲律》卷四说:

“词曲不尚雄劲险峻,只一味妩媚闲艳,便称合作,诗故苏长公,辛幼安并置两庑,不得入室”基于这种偏颇的认识,明代对稼轩词的评价几无可取。

清代诗词学的“中兴”时期,尤其在词学理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对辛弃疾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清代对辛弃疾词的评价颇不一致,有的论者沿袭明代的论调,未能给于辛词正确的评价.如浙西词派以姜、张炎的清空、雅正为宗旨,不免轻视苏辛的豪放风格.将辛词视为”非正宗”、“非正位而不能给于正确的认识。

如曹溶《古今词话序说:

“上不牵累唐诗,下不滥侵元曲者,词之正位也。

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

“顾咸三说: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

辛、苏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厚辈以冲淡秀洁,得词之中正”浙派中期的厉鹗则用画史上的流派加以比喻:

“以词譬之画,画家以南宗胜北宗。

稼轩、后村诸人,西词之北宗也;

清真、白石诸人,词之南宗也”推崇正体,贬抑变体,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置于等而下之的地位

而充分肯定辛弃疾词的价值的批评理论再清代词学批评史上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康熙年间以陈维松为领袖的阳慕词派力主以豪健之风抒抑郁慷慨之气,辛弃疾词的价值又受到重视,陈维松<

词选序>

“东坡,稼轩诸长调,有乎如杜莆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陈维松本人的词风豪放刚健,时人有辛弃疾后身之评,王士祯《倚声初集序》将辛词概括为“英雄之词”。

雍乾时期的王时翔将辛弃疾置于唐宋词史的发展史加以认识:

词自晚唐温、韦主于柔婉,五季之末李后主以哀艳之辞倡于上,而下皆靡然从之。

如宋号为极盛,然欧阳、秦、黄诸君子且不免相沿袭,周、柳之徒无论已,独苏长公能盘硬语与时异,趋而复失之粗。

南渡后的辛稼轩寄情与豪宕中,其所直往往苞凉悲壮,再古乐府与魏武,斯可语于诗之变雅矣。

既指出了苏辛对传统的词风的突破,又将苏辛风格加以表叫,“寄情与豪宕中”之论说得极为精当。

清人论词亦好言正变,与上面介绍的明代崇正抑变的认识相对立,而是只分正变,不加轩轾。

具体到对稼轩词的认识既是:

认定其为“变体“”变调“,又充分肯定其价值。

如乾隆时期撰成的《四库全书总目。

稼轩词提要》说: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依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王盛鸣说:

”东坡、稼轩英雄本色语,何尝不令人欲歌欲泣。

文章能感人,便是可传,何必净洗艳粉香脂与铜琵铁板乎“虽为变体,别宗,但与正体、正宗相比亦毫不逊色。

清代中后期的常州词派论词虽并未独尊辛弃疾,但仍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张惠言“词选序“即把辛弃疾视为:

”渊渊乎文有其质“的八家之以给于充分肯定,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者》进而分析: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

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可谓稼轩的知音。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还提出了学词途径:

”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这条途径成为常州词派的”家法“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清代对辛弃疾词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尤其对辛词艺术渊源的认识值得称道。

如邹袛谟《远志斋词衷》探讨了辛词受庄子的影响:

“稼轩雄浑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辛词的豪放与后世追摹者的呼喊叫嚣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于辛词具有深厚的内涵。

指出辛词具有庄子的”冲虚“的内涵可谓深刻之论。

刘熙载《词概》还针对明代及清初视稼轩词为”变调“并加以贬抑的论调加以反驳:

”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

,悉出于温柔敦厚。

或以粗狂托苏、辛,固宜有视苏、辛为别调者哉“。

清人论稼轩词常常从比较入手,如辛与苏轼、辛与刘过等,在比较中显示辛词的特点,在比较中突出辛词的成就。

常州词派的周济论稼轩词往往从论杜辛异同处立论,如他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

“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

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

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而语也。

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

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也说:

稼轩则沈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为可同年而语也。

稼轩由北开南,梦窗由南追北,诗词家转境“所论皆能探到苏辛二人风格精髓,有助于后人对苏、辛风格特征的认识

把辛弃疾与辛派词人相对比也是清人常论及的话题,如辛与刘过。

辛弃疾的词豪放而要渺,有阳刚阴柔相济之美。

而刘过则意一味追求豪放,不免堕于粗豪。

这一点宋人也曾指出过,如陈模曾举刘过《沁园春》词说:

“岁颇似其豪,而未免与粗“清人再对稼轩词有更为全面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作了进一步的比较。

如李调元<

雨村词话>

卷三说:

”辛弃疾词肝胆激烈,有奇气,腹有诗书,足以运之,故喜用《四书》成语,如自己出,。

为词家另一派。

然学之稍粗则堕恶道。

其时为稼轩客如龙洲刘过,每学其法,时多称之,然失之粗劣。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则说:

”刘之于辛,有其豪而无其雅“这些评论对我们认识辛弃疾词的技术价值,以及全面认识豪放词派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现代辛弃疾研究

(2)与古代词话评点、印象式的批评不同,现代词学洋酒注重系统性。

文献与理论想相结合,社会批评也创作心理研究相结合,是20世纪辛弃疾研究的特点。

邓广铭诗辛弃疾研究用工最深,成就最高的学者。

他在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稼轩词的编年注释方面的研究陈国为研究界所推重。

第一、在辛弃疾生平的研究方面,邓广铭用力最勤。

清人辛启泰曾编撰有《稼轩先生年谱》,20世纪初,王伯祥撰有《辛弃疾的生平》,陈思撰有《辛稼轩先生年谱》,吴世昌撰《辛弃疾》,梁启超也编有《辛稼轩先生年谱》。

以上几种论著或过于简略,或未完成,皆有缺失。

20世纪30年代,邓广铭遍考南宋中亚文献,撰成《辛稼轩年谱》,1947年又商务印书馆出版。

后加增订于199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再这部《年谱》中,辛弃疾的生平经历的重要内容都有了清晰准确的描述。

邓广铭还于1956年出版了《辛弃疾传》,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辛弃疾创作的起始、高潮、特点及背景,而且把辛弃疾作为一个具有多方面才智的英雄人物,力图再现其一生抱负、遭际和作为第二、再辛弃疾词的整理,编年、注释方面,邓广铭有《稼轩词编年笺注》。

此书与1956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经作者修订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93年又由作者重新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