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47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doc

导论

单项选择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

榜首的是(A)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神圣家族》

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是(A)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8、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

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这是(B)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9、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

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这是(C)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10、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这是(A)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D)

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

1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1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7、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辩证法D.历史观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

学的(B)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

2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2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24、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5、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

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

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2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30、在19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无产阶级的重大意义之一是(C)

A.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使无产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D.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3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B)

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中国古代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A)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

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12、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4、庄子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C)

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1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8、《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

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

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

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D)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2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4、我国哲学家范缜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这是(C)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26、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27、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D.物与物的关系

2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这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

是(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3、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34、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D)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3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3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C)

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3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3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它们之

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说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

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4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C)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4、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C)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

4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4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

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

4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

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5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

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

的做法忽视了(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5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5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55、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5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C)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