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479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

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

这是诗人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

本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

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

2.(鉴赏形象)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

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二、(2017全国Ⅱ·

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

解析 通过注释可知,苏辙在当时的名位很高,诗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属曲解文意。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理解偏颇。

2.(鉴赏形象)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新题演练提能·

刷高分

一、(2018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赠 李 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②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

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答案 A

解析 A项,“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手法,指人像飞蓬一样四处飘荡。

2.(鉴赏形象)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漫游漂泊者。

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

(2)寻道求仙者。

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

(3)愤世嫉俗者。

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形象十分相似。

首先确定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征:

首句“飘蓬”写出李白的羁旅漂泊,“未就丹砂愧葛洪”写出李白热心求道的一面,“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则写出了李白的激愤。

因为题干要求分析的是“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只需要判断《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无符合这三点的即可。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漫游天姥山,结尾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样是漂泊者的形象;

梦中见神仙之境,也反映出李白寻仙问道的一面;

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则同样是愤世嫉俗之语。

二、(2018新疆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古 剑 篇

郭 震

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①昆吾:

传说中的山名。

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

②“零落”句:

《晋书·

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

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

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得意地惊叹奇绝。

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

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

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鞘上花纹如绿色龟鳞。

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

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

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

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

答案 B

解析 B项,“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错,错彩镂金是一种工艺。

2.(鉴赏形象)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经受磨砺,素质优异:

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

②风采卓越,品格优良:

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

③遭逢不幸,怀才不遇:

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

④怀抱理想,自信坚定:

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这是一道考核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概括“经受磨砺,素质优异”“风采卓越,品格优良”“遭逢不幸,怀才不遇”“怀抱理想,自信坚定”的形象特征。

三、(2018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画 堂 春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①霁山:

雨后山色。

②桃叶:

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

指绿荷的阴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

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

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D.“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解析 D项,“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2.(鉴赏形象)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

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参考答案 下阕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

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

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

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先总体概括歌女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具体分析。

词人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

四、(2018辽宁大连第一次双基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归雁(其一)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

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

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

妄说;

乱说。

④故山:

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做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解析 B项,“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不当,颔联写大雁避开人飞行,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

D项,“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不当,“系书”是虚写,不是实景。

2.(鉴赏形象)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

有何寓意?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北归之雁。

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写出大雁的苍凉与落魄。

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在沙滩上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

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忧愁寂寞,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2018四川德阳二诊)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减字木兰花

秦 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 裳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①黛蛾:

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②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秦观词上阕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黄裳词上阕写竞渡,“飞出”写群舟竞发、急划而来的实况,反映了参观者的真实感受。

D.黄裳词下阕写夺标,一个“衔”字,饶有情趣,写优胜者嘴含锦标返航,可谓传神之笔。

E.黄裳词采取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场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B项,“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D项,“衔”,不是优胜者嘴含锦标,而是锦标悬挂在船头的“龙头”上,活像被龙衔在嘴上。

2.(鉴赏形象)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

黄裳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极豪迈的情怀。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境的题目,注意结合诗中的主要意象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概括情感。

命题角度2鉴赏语言 

一、(2018全国Ⅰ·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 A项是对诗歌首联内容的鉴赏分析,而“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等都是诗人借以排遣苦闷的方式,与诗意相符。

B项,诗人不是“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在诗中“穷”是困厄、不得志的意思,“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C项,是对诗歌尾联表现手法的鉴赏,与韩愈运用简朴的文字,借助小雨、草色描绘早春的独特景色的方式相同。

D项是对诗歌整体思路的鉴赏分析,与诗意相符。

2.(鉴赏语言)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

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二、(2017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

解析 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被敌人发觉。

此处形容人人肃静。

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

E项,“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理解错误,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2.(鉴赏语言)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要紧扣比喻修辞手法和以声衬静分析其中的精妙。

“春蚕食叶”与考生书写之间的相似点是鉴赏的关键处。

一、(2018福建毕业班4月质量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①

杜 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③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

②一阳生:

指冬至日。

③姜被:

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还是写自己思念弟弟。

2.(鉴赏语言)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疑”字把诗人客居江南所闻所感与弟弟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

②“疑”字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

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赏析“疑”字的表达效果,要注意“疑”字所处的位置,由此分析它在结构上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2018福建漳州第二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①焉耆:

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②秋冰:

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③故山:

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④清溪:

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解析 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鉴赏语言)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

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怀”。

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

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

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全诗的诗眼。

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

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三、(2018湖北黄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 维

褒斜不容幰①,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②,山木女郎祠③。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

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

幰(xiǎn):

车幔,代指车辆。

②官桥:

官路上的桥梁。

祭酒:

指出行的饯别酒。

③女郎祠:

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以数字的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