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527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

D.叶桂E.刘完素

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

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

D.吴塘E.薛生白

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

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

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

D.张从正E.朱震亨

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

D.张机E.吴瑭

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

A.吴瑭B.薛生白C.王孟英

D.吴有性E.叶桂

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

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

D.刘完素E.薛生白

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

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

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

A.隋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E.清朝

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

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

D.张元素E.李时诊

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

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

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

D.李中梓E.赵学敏

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

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

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

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

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

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

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

A.张机B.华佗C.皇甫谧

D.王叔和E.陶弘景

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

D.朱震亨E.钱乙

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

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

D.朱震亨E.陈无择

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

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

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

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

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

D.形体官窍E.经络

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

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

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

(二)B1型题:

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

D.宋代E.明清时期

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

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

最早提出的时代是()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

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

4.唐慎微所著的是()

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

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

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

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

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

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

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

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

D.《温病条辨》E.《普剂方》

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

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

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

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

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E.《千金要方》

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

14.被尊为“方书之祖"

的著作是()

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

D.孙思邈E.王惟一

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

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

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

(三)X题型

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

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

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

D.李杲E.张从正

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

D.赵献可E.吴瑭

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D.赵献可E.王清任

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

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

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

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

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

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

7.“证"

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

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

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

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

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

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

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

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

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

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

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0.在中药学发展中贡献突出的医家有()

A.张机B.陶弘景C.苏敬

D.唐慎微E.李时珍

二、词语解释

1.中医学2.中医理论体系3.整体观念

4.辨证论治5.证候6.同病异治

7.异病同治8.疾病

三、填空题

1.《黄帝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管长度的比值为(),与现代解剖学的相关内容相近似。

2.东汉张机所著的()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专书.

3.《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

4.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述()种脉象诊法.

5.唐末昝殷所著的()是现存最早的妇科专书.

6.宋代()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7.明代杨继洲的()是研习针灸的重要文献。

8.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刊行于金代.

9.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名(),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10.《本草纲目》采用()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

11.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进行解决的法则。

12.中医治病注重()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中医理论体系?

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2.中医的基础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理论各是什么?

3.何谓“金元四大家”?

所代表的学术流派各是什么?

4.明清时期最突出的学术成就是什么?

为此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医家是谁?

5.唐代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6.宋代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7.明清时期药物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8.《黄帝内经》在方剂学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9.张机对方剂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0.何谓整体观念?

体现在哪几方面?

11.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2.什么是辨证?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2.简述“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基础医学发展中的学术贡献.

3.简述历代中药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4.简述历代方剂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5.试论历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6.试论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试论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举例说明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参考答案

1.D答案分析:

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着整体认识的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

是其指导思想。

2.D答案分析:

在备选答案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又称气一元论或元气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的方法,只有“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才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3.B答案分析:

“治病求本”仅指治疗疾病的总的思路;

“辨证求因”是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思维方法;

“四诊八纲"

属于中医学观察疾病和分析疾病的方法。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所以才是中医学的“诊疗特点”.

4.D答案分析:

秦越人被尊称为“扁鹊”,由于他对医学的贡献突出,因此成书于两汉之际的《难经》便托名于他。

而《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合称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中藏经》托名三国时代华佗;

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5.B答案分析:

《黄帝内经》撷取了秦汉以前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成就,在阴阳、精气、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当时人类的医学成就,使长期积累的医药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因此该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6.C答案分析: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该书系统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预防,其他四部医书以及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7.B答案分析:

东汉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张机总结了汉及以前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辨证明确,立法严谨,组方精当,并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思路。

8.D答案分析:

成书于两汉之际的《难经》从脉法、奇经八脉、五脏的解剖等方补充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并与之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9.E答案分析:

东汉的著名医家张机在继承《黄帝内经》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外感病的六经辨证论治纲领。

10.C答案分析:

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证的病源、症状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当深刻,因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11.D答案分析: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把复杂的致病因素归纳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首次提出了“三因致病说"

,发展了《内经》和《金匮要略》的病因理论。

12.E答案分析:

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论24脉法,使《内经》、《难经》确立的诊脉方法得到实施和推广。

13.E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的刘完素(河间)强调火热病机,临床用药时以寒凉为主,因而后世尊其为“寒凉派”的代表。

14.A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的朱震亨(丹溪)倡导“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观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是“滋阴派”的代表。

15.B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故被尊为“补土派”的代表。

16.D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的张从正(子和)认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治病用药以祛邪为主,故尊称为“攻邪派”的代表。

17.C答案分析:

明代张介宾(景岳)等对《难经》所倡的命门理论有所发挥,从而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

18.E答案分析:

清初叶桂(天士)在《温热论》中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19.B答案分析:

清代吴瑭(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使温病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0.A答案分析:

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最早提出药物“四性五味"

理论,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21.B答案分析:

南北朝雷氏的《炮炙论》首次专论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反映了此前药物加工的水平。

22.B答案分析:

李勣、苏敬等主编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

是显庆四年由唐朝政府颁行的.

23.D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洁古)等人重视药物气味厚薄和升降浮沉的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倡导了药物“归经”、“引经”的观点。

24.D答案分析: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图1100余幅,其成就最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最深远。

25.C答案分析: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继《唐本草》之后所撰写的,详细地描述了药物品类的方法,补充了大量民间所用的药物。

26.C答案分析:

第一部由宋朝政府组织编撰并颁行的方书是《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27.B答案分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宋朝政府“太医局熟药所”颁行的处方规范著作,虽然载方800首,但却是第一部成药典籍。

28.C答案分析:

晋代皇甫谧在继承《内经》、《难经》有关针灸学成就的基础上,撰写了《针灸甲乙经》,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29.A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刘完素认为“六气皆能化火”、“五气过极皆能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他论述病机常以“火热立论”.

30.B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张从正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邪气所致,邪去则正安,所以用药以汗、吐、下攻邪之法为治.

31.C答案分析:

金元时代李杲强调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的观点。

32.D答案分析:

朱震亨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造性地阐发了相火理论。

33.A答案分析:

《神农本草经》是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其在研究每味药物的性能、主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药物“四性五味”的药性理论。

34.A答案分析: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在心的主宰作用下,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系作用而成为有机的整体。

35.E答案分析:

中医学对疾病的理性认识过程就是“辨证"

,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论治”,所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

(二)B1型题

1.C答案分析:

由唐朝李勣和苏敬主持编写的药物专著是《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由于宋代应用的药物种类大幅度增加,人们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更加深入,于是将药物配伍禁忌总结为“十余反”和“十九畏"

,并首先记载于公元975年刊行的《开宝本草》之中。

3.A答案分析:

唐代李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载药844种,附有药物图谱并加以文字说明,开创了世界药物史上图文对照的先例。

宋代蜀中世医唐慎微在继承历代本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广集民间验方和用药经验,收录古文、经史杂家、佛教道藏中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著成规模空前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5.C答案分析:

清代杰出医家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名著。

6.D答案分析:

北宋政府组织重修本草,先后刊行了《开宝本草》、《嘉祜补注本草》、《本草图经》。

7.C答案分析:

唐至五代时期,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补充了食用药物。

8.B答案分析:

唐代李珣收集了海外泊来药物并加以研究,著成了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海药本草》,扩大了药物研究的范围。

9.B答案分析:

清代名医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对每一方剂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作了详细的阐发。

10.A答案分析:

清代王清任重视解剖,所著《医林改错》修正了前人某些错误认识,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11.C答案分析:

《食疗本草》是唐至五代的孟诜所著,是一部专载食用药物的专著。

12.E答案分析:

《本草纲目》首次运用自然分类法将所载的1892种药物分为16部62类。

13.A答案分析:

《黄帝内经》虽然载方13首,但却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为后世所遵循,奠定了方剂学发展的基础。

14.C答案分析:

按照辨证论治原则组方疗病者,当首推张机的《伤寒杂病论》,载方269首,按照《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原则,组方严谨,为后世组方的典范,故尊其为“方书之祖”。

15.D答案分析:

唐代孙思邈所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6.E答案分析:

北宋王惟一于公元1026年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模型,并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17.B答案分析:

由于盛夏天气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于体表,皮肤松驰,汗孔开张出汗散热,所以说: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体现了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18.D答案分析:

由于人体气血有昼夜晨昏的变化,所以病理情况下的一般变化规律是“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三)X型题

1.ABDE答案分析: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分别从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治疗原则以及处方用药方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ADE答案分析: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人和朱震亨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3.BCE答案分析:

明代的吴有性著《温疫论》,为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叶桂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吴瑭创立三焦辨证,他们为温病学的创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4.AD答案分析:

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赵献可、张介宾等力倡命门学说,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

5.BCDE答案分析: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哲学基础、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防治、康复。

6.BCE答案分析: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中医学凭借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7.ABCD答案分析:

证候从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诸方面揭示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

8.CE答案分析:

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9.ABCDE答案分析: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和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法辨证、养生防治各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

10.BCDE答案分析:

唐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总结了魏晋时期药物学发展成就。

李勣、苏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宋代唐慎微著有规模空前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1.中医学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自然科学。

2.中医理论体系是指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运用中医特有的逻辑思维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构成的医学体系.

3.所谓整体观念,是指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方法。

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

辨证,是通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候的识病过程。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方法进行治病的过程。

5.证候简称为“证"

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证候从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方面揭示该阶段的病理本质。

6.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不同的证候),于是就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7.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相同的证候),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8.疾病,简称为“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病传规律和转归的病理过程。

1.1:

35

2.《伤寒杂病论》

3.365

4.24

5.《经效产宝》

6.钱乙

7.《针灸大成》

8.《洗冤录》

9.《唐本草》

10.自然分类

11.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

12.病机(或“证候"

1.答:

中医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