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564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

鲈( 

)鱼堪脍()倩( 

)何人唤取 

揾()英雄泪

4、解释下列词语:

1、遥岑远目:

2、断鸿:

 

3、脍:

4、倩:

5、揾: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

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 

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 

的情态。

(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表现手法:

3、总结整合: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第二课时《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1)背诵诗歌

(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3、背景介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

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

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

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

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

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

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上阙用了1、;

2、。

下阕用了:

1、;

2、;

3、。

(这五个典故用原文的话答)

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

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

下阙: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D级)

答案:

【学习方法】:

比较学习法: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

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三、课后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1)~

(2)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和。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

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

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

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

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

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幽静的B.清凉的C.凄冷的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B.烦恼的C.恬淡的D.空虚的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单调死板的B.富有生机的C.赤地千里的D.荒凉空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惊诧的B.得意的C.悲伤的D.愤慨的

二、名句衔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词两首

1、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豪放(风格)为主,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注音:

遥岑(cé

n)玉簪(zān)螺髻(jì

)鲈(lú

)鱼堪脍(kuà

i)倩(qì

ng)何人唤取揾英雄泪(wè

n)

3、解释:

遥岑远目:

眺望远处的山岭断鸿:

失群的孤雁 

脍:

把鱼肉切细 

倩:

请托。

揾:

擦拭。

(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

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豪放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借景抒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5)、解析:

A、B、C三

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辅助分析: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

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A级):

孙仲谋(mó

u)舞榭(xiè

)巷陌(mò

)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

ng)可堪(kān)佛狸祠(bì

)拓跋焘(tāo)张浚(jù

n)王玄谟(mó

2、解释下列词语:

英雄业绩 

寻常:

平常。

草率。

北顾:

北望。

不忍。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上阙用了孙权 三国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刘裕 南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刘义隆 南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拓跋焘 北朝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廉颇 战国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1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对古代英雄的景仰,用英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

辅助分析明确:

写孙权和刘裕二人——作者以两人自比。

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写宋文帝刘义隆——提示:

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

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

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

“赢得”,换得,落得。

“仓皇”,手忙脚乱。

“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

极写惨败之情状。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写拓跋焘——结合“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来思考:

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

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

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1)花千树 星如雨 鱼龙舞 

(2)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不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四、1.①C②A2.①D②C 

2.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多情自古伤离别③一时多少豪杰④两情若是久长时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⑥千里共婵娟⑦人比黄花瘦⑧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⑴青玉案:

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

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

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

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

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

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

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

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

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

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

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XX:

千百遍。

⑿蓦然:

突然,猛然。

⒀阑珊:

零落稀疏的样子。

[2-3]

  【赏析】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久吟不衰的名句。

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

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

  词中在“灯火阑珊”的“那人”,不用说是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在词的最后才于模糊的昏暗之处露了一下脸。

然而读者感觉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而又有几分淘气的女孩子。

等她的人在明处,她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但她却不急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着急的样子,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等到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

  那个青年男子呢,元宵节热闹的盛况他视若未见、毫不在乎,他只关心那些花枝召展从他面前飘然而过的少女,急切地想从中寻出那张可爱的熟悉的面孔。

假若寻不到自己心爱的人,那么整个元宵佳节将黯然失色,所有的热闹只会让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单。

只有与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见,整个欢乐的场面才会被激活,才会真正享受节日带来的双倍的欣狂。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

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