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5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6 大小:4.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6页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6页
亲,该文档总共1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1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docx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17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10月

前言

为促进建筑产业升级,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百余位专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文件与2010年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混凝土技术”和“钢筋及预应力技术”合并为“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新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将“防水技术”扩充为“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升级更新绿色建筑、建筑防灾减灾、建筑节能、建筑信息化等相关内容。

——适用范围以建筑工程应用为主,每项技术具有一定适用性、成熟性与可推广性。

本文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文件的技术主编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

王清勤、赵基达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部分:

高文生、王曙光、王也宜、衡朝阳、李耀良、王理想、陈辉、陈驰、黄江川、王佳杰、吴斌、邹峰、卢秀丽、杨宇波

钢筋与混凝土技术部分:

赵基达、冯大斌、冷发光、刘子金、朱爱萍、王晓锋、王永海

模板脚手架技术部分:

高峰、张良杰、杨少林、石亚明、杨棣柔、吴亚进、黎文方、黄玉林、杨波、陈伟、冼汉光、王祥军、杨秋利、陈铁磊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部分:

王晓锋、蒋勤俭、田春雨、赵勇、高志强、钱冠龙、樊骅、李浩、谷明旺、汪力、姜伟、赵广军、张渤钰、周丽娟

钢结构技术部分:

李景芳、戴立先、韦疆宇、曾志攀、郭满良、陈志华、李海旺、韩建聪、朱邵辉、余永明、赵宇新、余玉洁、李浓云、李锦丽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部分:

吴月华、徐义明、陈静、任俊和、王升其、周卫新、王红静、冯凯、严文荣、刘杰、张勤、芮立平、陈晓文、宋志红

绿色施工技术部分:

单彩杰、杨香福、杨升旗、王涛、段恺、石云兴、张燕刚、倪坤、冯大阔、刘嘉茵、杨均英、司金龙、张静涛、陈波、郝伶俐

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部分:

曲慧、吴小翔、董宏、李良伟、李光球、黄春生、刘文利、赵力、李建军、王晓峰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部分:

姚秋来、常乐、聂祺、唐曹明、李瑞峰、张荣强、韦永斌、赵伟、曹振、杨光值、潘鸿宝

信息化技术部分:

杨富春、王静、谭丁文、王兴龙、刘刚、曾立民、张义平、黄炜、苑玉平、颜炜、王剑涛、张臣友、高峰、黄从治、肖新华、王威、王文刚、王海涛

顾问(按姓氏笔划排列):

毛志兵、叶浩文、冯跃、李久林、杨健康、张希黔、张琨、苗启松、胡德均、龚剑

秘书组:

张靖岩、程岩、康井红、赵海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按章节排序):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

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中建建筑科研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

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北京发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用友建筑云服务有限公司

目录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

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

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 1

1.3水泥土复合桩技术 2

1.4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 3

1.5真空预压法组合加固软基技术 3

1.6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4

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6

1.8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8

1.9逆作法施工技术 9

1.10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10

1.11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 11

1.12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 12

1.13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15

2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18

2.1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18

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19

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1

2.4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 22

2.5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24

2.6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27

2.7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28

2.8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31

2.9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3

2.10预应力技术 34

2.11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 35

2.12钢筋机械锚固技术 36

3模板脚手架技术 38

3.1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 38

3.2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 39

3.3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 41

3.4液压爬升模板技术 42

3.5整体爬升钢平台技术 44

3.6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 45

3.7组合式带肋塑料模板技术 47

3.8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49

3.9预制节段箱梁模板技术 51

3.10管廊模板技术 52

3.11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 54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56

4.1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56

4.2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 57

4.3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59

4.4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60

4.5夹心保温墙板技术 61

4.6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62

4.7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63

4.8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 64

4.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 66

4.10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 67

5钢结构技术 69

5.1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69

5.2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 69

5.3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 71

5.4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 72

5.5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 74

5.6钢结构滑移、顶(提)升施工技术 75

5.7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76

5.8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 77

5.9索结构应用技术 79

5.10钢结构住宅应用技术 80

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83

6.1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83

6.2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 84

6.3可弯曲金属导管安装技术 86

6.4工业化成品支吊架技术 87

6.5机电管线及设备工厂化预制技术 89

6.6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安装施工技术 90

6.7内保温金属风管施工技术 91

6.8金属风管预制安装施工技术 93

6.9超高层垂直高压电缆敷设技术 96

6.10机电消声减振综合施工技术 97

6.11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技术 98

7绿色施工技术 101

7.1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 101

7.2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02

7.3施工现场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 103

7.4施工扬尘控制技术 107

7.5施工噪声控制技术 107

7.6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 108

7.7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 109

7.8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 111

7.9透水混凝土与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 112

7.10混凝土楼地面一次成型技术 113

7.11建筑物墙体免抹灰技术 115

8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 117

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 117

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 119

8.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 120

8.4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 121

8.5种植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122

8.6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应用技术 123

8.7高性能外墙保温技术 124

8.8高效外墙自保温技术 126

8.9高性能门窗技术 127

8.10一体化遮阳窗 129

9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131

9.1消能减震技术 131

9.2建筑隔震技术 131

9.3结构构件加固技术 132

9.4建筑移位技术 133

9.5结构无损性拆除技术 134

9.6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135

9.7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安全性监测技术 136

9.8爆破工程监测技术 137

9.9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构)筑物检测、监测技术 137

9.10隧道安全监测技术 138

10信息化技术 140

10.1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40

10.2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息技术 141

10.3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采购技术 142

10.4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 144

10.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145

10.6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 145

10.7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147

10.8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148

10.9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49

185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1技术内容

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以压力注入水泥浆的一种施工工艺。

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及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竖向承载力提高40%以上,通常情况下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预埋于桩身的后注浆钢导管可以与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管合二为一。

1.1.2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

主要技术指标为:

(1)浆液水灰比:

0.45~0.9;

(2)注浆压力:

0.5~16MPa。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应根据土的类别、饱和度及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和试桩试验最终确定。

设计和施工可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进行。

1.1.3适用范围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适用于除沉管灌注桩外的各类泥浆护壁和干作业的钻、挖、冲孔灌注桩。

当桩端及桩侧有较厚的粗粒土时,后注浆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效果更为明显。

1.1.4工程案例

目前该技术应用于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杭州、济南、廊坊、龙海、西宁、西安、德州等地数百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经济效益显著。

典型工程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上海中心大厦等。

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

1.2.1技术内容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超流态细石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升钻头直至成桩,混凝土灌注至设计标高后,再借助钢筋笼自重或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混凝土桩体至设计标高,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后插入钢筋笼的工序应在压灌混凝土工序后连续进行。

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

该工艺还可根据需要在钢筋笼上绑设桩端后注浆管进行桩端后注浆,以提高桩的承载力。

1.2.2技术指标

(1)混凝土中可掺加粉煤灰或外加剂,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宜为70~90kg/m3;

(2)混凝土的粗骨料可采用卵石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3)混凝土塌落度宜为180~220mm。

设计和施工可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进行。

1.2.3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易塌孔,且长螺旋钻孔机可以钻进的地层。

1.2.4工程案例

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多项工程中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3水泥土复合桩技术

1.3.1技术内容

水泥土复合桩是适用于软土地基的一种新型复合桩,由PHC管桩、钢管桩等在水泥土初凝前压入水泥土桩中复合而成的桩基础,也可将其用作复合地基。

水泥土复合桩由芯桩和水泥土组成,芯桩与桩周土之间为水泥土。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及芯桩的压入改善了桩周和桩端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应力场分布,有效地改善了桩的荷载传递途径;桩顶荷载由芯桩传递到水泥土桩再传递到侧壁和桩端的水泥土体,有效地提高了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桩的承载力,减小桩的沉降。

目前常用的施工工艺有植桩法等。

1.3.2技术指标

(1)水泥土桩直径宜为500~700mm;

(2)水泥掺量宜为12%~20%;

(3)管桩直径宜为300~600mm;

(4)桩间距宜取水泥土桩直径的3~5倍;

(5)桩端应选择承载力较高的土层。

1.3.3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弱粘土地基。

在沿江、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含水率较高、强度低、压缩性较高、垂直渗透系数较低、层厚变化较大的软粘土,地表下浅层存在有承载力较高的土层。

采用传统的单一的地基处理方式或常规钻孔灌注桩,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水泥土复合桩是适用于这种地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3.4工程案例

在上海、天津、江阴、常州等地区的多项工程中应用。

1.4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

1.4.1技术内容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是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为代表的高粘结强度桩复合地基,近年来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作为复合地基增强体的工程越来越多,其工作性状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接近,可统称为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通过在基底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以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

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1.4.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混凝土桩可选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常用的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及钻孔灌注成桩三种施工工艺。

主要技术指标为:

(1)桩径宜取350~600mm;

(2)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地层;

(3)桩间距宜取3~5倍桩径;

(4)桩身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要求混凝土强度大于等于C15;

(5)褥垫层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用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厚度15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对于市政、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地基处理工程,当基础刚度较弱时,宜在桩顶增加桩帽或在桩顶采用碎石+土工格栅、碎石+钢板网等方式调整桩土荷载分担比例,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

设计和施工可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规定进行。

1.4.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

对淤泥质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可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

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后亦可应用于刚度较弱的基础以及柔性基础。

1.4.4工程案例

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以及山东、河南、安徽、广西等地区多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铁路地基处理工程中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铁路工程中已用于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1.5真空预压法组合加固软基技术

1.5.1技术内容

(1)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地面铺设砂垫层,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使软土与大气隔绝,然后通过埋设于砂垫层中的滤水管,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排出,因而在膜内外产生一个气压差,这部分气压差即变成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

地基随着等向应力的增加而固结。

(2)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是在真空预压的基础上,在膜下真空度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后,进行分级堆载,并根据地基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控制堆载速率。

堆载预压施工前,必须在密封膜上覆盖无纺土工布以及粘土(粉煤灰)等保护层进行保护,然后分层回填并碾压密实。

与单纯的堆载预压相比,加载的速率相对较快。

在堆载结束后,进入联合预压阶段,直到地基变形的速率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停止抽真空,结束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1.5.2技术指标

(1)真空预压施工时首先在加固区表面用推土机或人工铺设砂垫层,层厚约0.5m;

(2)真空管路的连接点应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设置止回阀和闸阀;滤水管应设在排水砂垫层中,其上覆盖厚度100~200mm的砂层;

(3)密封膜热合粘结时宜用双热合缝的平搭接,搭接宽度应大于15mm且应铺设二层以上。

密封膜的焊接或粘接的粘缝强度不能低于膜本身抗拉强度的60%;

(4)真空预压的抽气设备宜采用射流真空泵,空抽时应达到95kPa以上的真空吸力,其数量应根据加固面积和土层性能等确定;

(5)抽真空期间真空管内真空度应大于90kPa,膜下真空度宜大于80kPa;

(6)堆载高度不应小于设计总荷载的折算高度;

(7)对主要以变形控制设计的建筑物地基,地基土经预压所完成的变形量和平均固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对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设计的建筑物地基,地基土经预压后其强度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

主要参考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1.5.3适用范围

该软土地基加固方法适用于软弱粘土地基的加固。

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海相、湖相及河相沉积的软弱粘土层,这种土的特点是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

该类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变形或变形差。

对于该类地基,尤其需大面积处理时,如在该类地基上建造码头、机场等,真空预压法以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是处理这类软弱粘土地基的较有效方法之一。

1.5.4工程案例

本技术已用于日照港料场、黄骅港码头、深圳福田开发区、天津塘沽开发区、深圳宝安大道、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珠海发电厂、汕头港多用途泊位后方集装箱堆场、天津临港产业区等。

1.6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1.6.1技术内容

装配式支护结构是以成型的预制构件为主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现场装配成为支护结构。

与常规支护手段相比,该支护技术具有造价低、工期短、质量易于控制等特点,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耗、减少了建筑垃圾,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环保作用。

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装配式支护结构有:

预制桩、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预应力鱼腹梁支撑结构、工具式组合内支撑等。

预制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使用时,主要是采用常规的预制桩施工方法,如静压或者锤击法施工,还可以采用拆入水泥土搅拌桩,TRD搅拌墙或CSM双轮铣搅拌墙内形成连续的水泥土复合支护结构。

预应力预制桩用于支护结构时,应注意防止预应力预制桩发生脆性破坏并确保接头的施工质量。

预制地下连续墙技术即按照常规的施工方法成槽后,在泥浆中先插入预制墙段、预制桩、型钢或钢管等预制构件,然后以自凝泥浆置换成槽用的护壁泥浆,或直接以自凝泥浆护壁成槽插入预制构件,以自凝泥浆的凝固体填塞墙后空隙和防止构件间接缝渗水,形成地下连续墙。

采用预制的地下连续墙技术施工的地下墙面光洁、墙体质量好、强度高,并可避免在现场制作钢筋笼和浇混凝土及处理废浆。

近年来,在常规预制地下连续墙技术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新型预制连续墙,即不采用昂贵的自凝泥浆而仍用常规的泥浆护壁成槽,成槽后插入预制构件并在构件间采用现浇混凝土将其连成一个完整的墙体。

该工艺是一种相对经济又兼具现浇地下墙和预制地下墙优点的新技术。

预应力鱼腹梁支撑技术,由鱼腹梁(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绞线作为上弦构件,H型钢作为受力梁,与长短不一的H型钢撑梁等组成)、对撑、角撑、立柱、横梁、拉杆、三角形节点、预压顶紧装置等标准部件组合并施加预应力,形成平面预应力支撑系统与立体结构体系,支撑体系的整体刚度高、稳定性强。

本技术能够提供开阔的施工空间,使挖土、运土及地下结构施工便捷,不仅显著改善地下工程的施工作业条件,而且大幅减少支护结构的安装、拆除、土方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的工期和造价。

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是在混凝土内支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支撑结构体系,主要利用组合式钢结构构件其截面灵活可变、加工方便、适用性广的特点,可在各种地质情况和复杂周边环境下使用。

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支撑形式多样,计算理论成熟,可拆卸重复利用,节省投资等优点。

1.6.2技术指标

预制地下连续墙:

(1)通常预制墙段厚度较成槽机抓斗厚度小20mm左右,常用的墙厚有580mm、780mm,一般适用于9m以内的基坑;

(2)应根据运输及起吊设备能力、施工现场道路和堆放场地条件,合理确定分幅和预制件长度,墙体分幅宽度应满足成槽稳定性要求;

(3)成槽顺序宜先施工L形槽段,再施工一字形槽段;

(4)相邻槽段应连续成槽,幅间接头宜采用现浇接头。

预应力鱼腹梁支撑:

(1)型钢立柱的垂直度控制在1/200以内;型钢立柱与支撑梁托座要用高强螺栓连接;

(2)施工围檩时,牛腿平整度误差要控制在2mm以内,且不能下垂,平直度用拉绳和长靠尺或钢尺检查,如有误差则进行校正,校正后采用焊接固定;

(3)整个基坑内的支撑梁要求必须保证水平,并且支撑梁必须能承受架设在其上方的支撑自重和来自上部结构的其他荷载;

(4)预应力鱼腹梁支撑的拆除是安装作业的逆顺序。

工具式组合内支撑:

(1)标准组合支撑构件跨度为8m、9m、12m等;

(2)竖向构件高度为3m、4m、5m等;

(3)受压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